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都是別人!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創世記三章6-13節
   約翰一書一章5-10節

前言:

最近的台灣,傳出許多起性侵害案件,事件當中的主角,有一位曾經當過立法委員,是我以前在東海大學進修時的哲學概論老師。另一位是曾被政府表揚過的優良國中教師兼總務主任。由於兩位都是社會上的知名人物,消息被披露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的震撼了整個台灣社會。雖兩件皆屬性侵害案,然情形則略有不同,一件是雇主對菲庸的性侵害,一件是國中老師對學生的性侵害。消息曝光後,兩位「加害者」卻出現了同樣的作為,即透過媒體,以強烈防衛機轉式的談話,極力為自己辯白,撇清所有的責任,還信誓旦旦的向社會大眾訴說:「我沒有錯,都是別人的錯!」儼然「加害者」是無辜的,是被冤枉的,問題都出在「受害者」身上,讓人看了「霧煞煞」!

本文在此不願隨著社會的公審起舞,也無意隨便下價值判斷,或直指「加害者」有罪,只是想藉此,透過事件的發生,反思人性軟弱的一面。

一.自責vs.他責

本文所說的「自責」,並非指「自我責備」,而是指遭逢問題時,自己所當須負的責任。「他責」不是責備他人,乃指問題發生時,一味的將自己所當負的責任往他人身上推。吾人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說法,就是要透過「創意」的文辭,讓大家加深印象,同時思考自我、人我與神我之間的關係。

聖經的第一卷,記載了亞當與夏娃因受不了誘惑,違背上帝的命令,吃了伊甸園中被禁止食用的「善惡果」,而受到上帝「關切」的故事。故事中,兩人犯錯後的反應並沒有「自責」,而是以「他責」之語氣,異口同聲的推諉說:「不是我,都是他!」將責任全都往他人身上推。亞當和夏娃兩人推卸責任之說詞,在創世記三章6-13節當中,記載得相當清楚:「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裏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裏?』他說:『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耶和華說:『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那人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耶和華神對女人說:『你作的是甚麼事呢?』女人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

亞當與夏娃在違背命令之後,上帝並未用「都是你」的「他責」口氣對夫婦倆「興師問罪」,反而是以「你在哪裏?」的語氣關心他們。但兩人在與上帝的對話中,卻出現了「都是別人!」的強烈推諉說辭,充分顯示出,人在做了虧心事之後,心中幾乎都會出現強烈的防衛機轉,為自己辯白,想藉此撇清所有的責任。若進一步從所載的經文觀之,當亞當和夏娃知道自己的醜行曝光,又得面對上帝的「關切」時,內心隨即出現三個反應:1.失去原有的純真,不再坦然(7節)。2.害怕面對上帝(8-10節)。3.互踢皮球,推卸責任(11-13節)。顯然的,兩人所使出的手法,不但是一種「牽拖」(「牽拖」是句台灣話,指怪罪、遷怒、推卸責任、藉口之意,台灣俗諺中的「不會駛船,嫌溪彎。」-喻自己沒有本事,技術欠佳,不檢討自己,還找藉口責怪他人,甚至歸咎於環境的因素。「要死牽拖鬼捉。」-指人遭逢意外、年老體衰、病入膏肓,即將臨終時,並不去思考這是自然率的問題,還一味的埋怨鬼在作祟。)更是一種「雙輸的責任策略」(「雙輸的責任策略」(loss-loss strategy)一詞,我曾在拙著《壓力與能力》以及《輸贏之間》二書中,分別談論過,即人在犯罪之後,常會在消弭罪惡感的情況下,將一切的錯誤責任歸咎到他人身上,將別人拖下水,藉此「分擔」自己的罪惡感。)的手法。

的確,人在犯錯之後,鮮少有人會靜下心來省思「他我」與「神我」之間的關係,反倒是常會以「牽拖」與「雙輸的責任策略」來規避責任。如此一來,只會顯現出見不得人的心虛、害怕與逃避。

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在其所提出的「自我防衛機轉」(self-defense mechanism)之理論中提到:人若受到刺激、壓力或攻擊時,心中的防衛機轉便會開始運作,保護自己免於受到傷害。基於此,佛洛伊德時期將防衛機轉的發展分為六種:1.否認(Denial)、2.合理化(Rationalization)、3.壓抑(Repression)、4.轉移(Displacement)、5.反向(Reaction Formation)、6.認同(Identity)。然隨著心裡學的發展,目前已經增加到十六種之多,即7.投射(Projetion)、8.退化(Regression)、9.幻想(Fantasy)、10.內射(Introjection)、11.隔離(Isolation)、12.抵消(Undoing)、13.補償(Compensation)、14.昇華(Sublimation)、15.幽默(Humor)、16.曲解(Distortion)。這十六項防衛機轉,學者又進一步的將之整理歸納出五大類:一.逃避性防衛機轉、二.自騙性防衛機轉、三.攻擊性防衛機轉、四.替代性防衛機轉、五.建設性防衛機轉。

由心理學家所提出的論點不難明白,「防衛機轉」本就是人性,人不可能受到攻擊時而不加以防衛,還任憑別人「挨打」。當然,若受到攻擊時,不加以防衛,還甘之如飴者,想必他是一位心理不正常的「被虐待狂」幻想者。但話又說回來,假如在犯錯之後,還不擇手段的使出逃避性、自騙性、攻擊性和替代性的防衛機轉,想要瞞天過海,掩蓋所犯下錯誤的事實,必會遭到神人的棄絕。

二.反求諸己-不是他,是我

我曾看過一則有關<認錯未必就是輸>的故事說道:「山上有二間和尚廟,甲廟的和尚經常吵架,互相敵視,生活痛苦;乙廟的和尚,卻一團和氣,個個笑容滿面,生活快樂。於是,甲廟的住持便好奇的前來請教乙廟的小和尚:『你們為什麼能讓廟裡永遠保持愉快的氣氛呢?』小和尚回答:『因為我們常做錯事』。甲廟住持正感疑惑時,忽見一名和尚匆匆由外歸來,走進大廳時不慎滑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了過去,扶起他說:『都是我的錯,把地擦的太濕了!』站在大門口的和尚,也跟著進來懊惱的說:『都是我的錯,沒告訴你大廳正在擦地。』被扶起的和尚則愧疚自責的說:『不!不!是我的錯,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前來請教的甲廟住持看了這一幕,心領神會,他已經知道答案了。」

歷史上常說孔子之弟子有三千,但被提及的,只有七十二。然而在這七十二位學生當中,被孔子所欣賞的好學生,大概以顏回(又稱顏淵)莫屬。此一典故,從《論語》<雍也篇>孔子與魯哀公的對話得以見著:「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白話文之解釋:一天魯哀公問孔子:「您門下的弟子誰最為好學﹖」孔子回答說:顏回,因他若出現情緒時,絕不會遷怒他人,也不會將責任歸咎他人。他犯過的錯誤,絕不再犯第二次。惟可惜的是,顏回的壽命不長。顏回撒手西歸之後,就再也沒有聽過好學之人了。)事實上,在孔子的眼中,顏回並非學富五車、飽讀詩書、文筆出眾、口才一流的高材生。但孔子卻對他讚賞有加,主要原因,就是顏回的不遷怒與不貳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一句安慰的話,也是一句鼓勵的話,當然,也可稱得上是一句逃避的話。人若犯錯時,想要以這句話作為自我安慰,倒不如以「不是他,是我」的建設性防衛機轉,來反求諸己,與上帝相交,重新建立起人我與神我之間的關係,才能使這句話產生意義。那能反求諸己,與上帝相交的人,絕不會藉著防衛機轉的運作來掩蓋事實,讓自己繼續活在罪惡與黑暗的深淵中。因上帝是聖潔、公義、美善與真理的源頭。

約翰一書的作者指出,人行在黑暗當中,會出現三個錯誤的思想。一.否認犯罪會影響人與神的關係。二.否認自己現今存有罪惡。三.否認自己曾犯過罪。基於此,他下筆為文提醒我們:「神就是光,在他毫無黑暗,這是我們從主所聽見,又報給你們的信息。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卻仍在黑暗裏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裏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犯過罪,便是以神為說謊的,他的道也不在我們心裏了。」(約翰一書一章5-10節)

結語:

人類的防衛機轉,本就是一種正常的舉動,若是出於正當的防衛,本無可厚非。然若為遮掩自己見不得人的罪惡,在不適當的時機,用不適當的消極防衛方法,不擇手段的將一切責任全都往他人身上推,以別人的錯,來證明自己沒錯,直說「都是他!」這不但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也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手法,這樣,必定會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如此一來,自己的內心非但無法得著安寧,還會因自我、他我與神我關係上的無法和諧,產生諸多問題。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在犯錯時,以上帝的話語來反求諸己,如前面經文所述:「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不再老是以強烈的防衛機轉說:「都是別人!」上帝也不會因你沒有為自己辯白,而說:「都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