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記住戰爭,不再戰爭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 :彌迦書四章3-5節
   詩篇一三三篇1-3節

前言:

2005年是二次世界大戰終戰的六十週年(1945-2005),世界各國皆不約而同的舉行終戰紀念活動,藉以喚起世人記住戰爭的慘痛教訓,同時追悼戰爭的亡者。終戰六十週年一連串的紀念活動,在歐洲戰場結束的五月八日,以及亞洲戰場結束的八月十五日,達到最高峰。

有人說:「使命是謊言,戰爭是藉口,領導者權力的保衛,才是真實。」的確,自古以來,戰爭的發生,無一不是領導者為了保衛與擴張自身的利益、權力和野心所造成的。這樣的史實,從德國希特勒所打出的「民族與國家主義至上」,以及日本裕仁天皇和軍國主義政府所共同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而發動二次世界大戰之藉口中,已赤裸裸的呈現!如此的結果,與箴言十七章19節和二十八章25節所載的訓示:「喜愛爭競的,是喜愛過犯;高立家門的,乃自取敗壞。」「心中貪婪的,挑起爭端。」全然相同。有鑑於此,我們當以戰爭為鑑,記住戰爭的慘痛教訓,避免戰爭的悲劇再次上演。

一 .記住戰爭

每次提到戰爭,我都會想起已故的祖父和祖母,以及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政府徵召當兵的伯父們。雖伯父們皆幸運的歷劫歸來,然祖父和祖母在世時,每當談論到二次大戰,送別二伯父到高雄港搭軍鑑前往菲律賓與美軍作戰的情景,還是會見到他們因不堪回首,而傷心落淚的情形,畢竟生死離別的戰爭場面,終究是世人所不願意見到的。雖二次大戰已經結束一甲子,祖父和組母,以及被徵召前往菲律賓作戰的二伯父也已去世多年,但戰爭所帶來的傷害,還是讓我的家庭無法忘懷。

個人有生以來第一次看電影,是跟隨父母親前往善化戲院觀賞的。觀賞之前,父親曾略微說明了電影的情節,但當時的我,年僅六歲,實不清楚電影所演的內容是什麼,只依稀記得,這是一部戰況極為慘烈的戰爭片。印象中,電影裡面有許多軍人躲在山洞不敢出來,另一方的軍人只好利用噴火槍加以攻擊,將躲在裡面的人逼出來,再用機關槍掃射,將全身著火,痛苦不堪的阿兵哥全部消滅。此外,我還看到學校的女老師,帶領了許多女學生在戰場上照顧傷兵,不幸的是,女學生遭到攻擊而死傷無數。

可能是戰爭片過於殘忍,在觀賞完這部電影回家後的當天晚上,我害怕得無法入眠。

長大之後,我讀了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歷史之後才明白,原來這部電影叫做<姬百合女兵部隊>(亦有人稱之為< 姬百合學生部隊 >),是一部敘述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日軍在南太平洋的勢力紛紛被美軍瓦解,美軍為能進一步切斷日本在西太平洋的防線,而進軍日本琉球群島的「 沖繩 戰役」之影片。

所謂的「 姬百合 女兵 部隊 」,乃 沖繩 戰役之前,由 沖繩師範學校女子部與沖繩縣立第一高等女校之學生所組成的「女學生部隊」,其主要任務,除了在戰場上搬運軍需物資和醫療用品之外,還必須照顧傷兵,並協助處理屍體等工作,緊急時,甚至得拿起武器與美軍對抗。 由於在「 沖繩 戰役」之前,日本政府就 強迫灌輸「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信念 給當地軍民和學生,且一再地叮嚀他們,若不幸敗戰,一定得自我了結,否則,美軍一攻上來,不但生命財產不保,女學生還會受到美軍的污辱。因此, 這些年齡才十五、六歲的 女學生,見到大勢已去時,才會在老師帶領下,集體自殺。

為紀念這些年輕女學生的愛國情操,日本政府於戰後在 沖繩島上設立了「 姬百合紀念館」,館內 展示了許多女學生的遺照、遺物和資料,還有當時戰壕的實物模型等。值得一提的,今天,館內仍有當年 倖存下來的女學生,向遊客見證 沖繩 戰役的慘烈,而令遊客記憶最為深刻的,莫過於從倖存者口中所說出的這一句話:「我們當年被教育要愛這個國家,可是誰也沒有教育我們要愛護自己的生命。」

二 .戰爭的傷害

沒有人喜歡戰爭,然若將過去的日子,放在歷史的縱深中觀之,人類彼此的相殘,從未停息過,世界的歷史,也幾乎每一頁都是由血淚所染成。儘管戰爭所帶來的傷害非常可怕,但戰爭的悲劇,還是在人類歷史上不斷的上演,光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五十年間,就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傷害,實非筆墨可以形容!

1.歐洲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結束後,歐洲各國皆將箭頭指向德國,控訴他們挑起戰爭,對於德國的惡行,各國無不主張加以嚴懲,<凡爾賽和約>的條款因而誕生。但由於當時的歐洲,在歷經了一次大戰的蹂躪,家園殘破不堪,人民生活塗炭,而英、美、法各國對於歐洲的社會、經濟、軍事和領土等問題又意見紛歧,在各持己見的情況下,還是無法達成共識,致使國聯組織對德國的制裁,難以有效的執行。

德國政府在國聯組織毫無共識,而英、法兩國又意見相左,使德國得以有重整軍備的機會。德國的軍備日漸強大之後,英、美兩國面對德國的武力威脅,竟然對德國採取姑息政策。雖當時的德國還是得面對<凡爾賽和約>沉重的賠款壓力,然在「千夫所指」的壓力下,希特勒藉機煽起了國家主義與民族的仇恨之火,暗中擴充軍備,最後還破壞了<凡爾賽和約>的協定,併吞鄰國,種下了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種子,進而帶來戰爭的災難。

歐洲戰場結束五十週年時,《世界日報》就曾在1995年5月10日的洛杉磯版之<社論>中指出:「 從 1939年9月1日德國侵波蘭開始的大戰,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大陸,斯堪的那維亞與北非,先後捲入戰火的十六個國家,動員了五千四百萬軍隊與平民,互相撕殺二千一百九十一天,參戰飛機四十四萬架、軍艦七千九百萬噸、從吉普到坦克各式車輛五百十五萬輛、槍砲五千四百萬尊、耗用彈藥八百二十三億五千萬發。戰爭造成的死亡逾五千萬人,其中俄國即佔二千二百萬人,美國也達二十九萬二千人。最慘的是猶太民族,戰前有八百八十萬人,經過希特勒及其幫兇的屠殺,戰爭結束後只剩三百萬人,各國的全部作戰支出一兆六千億美元,當時除了美國尚有餘力,其他各國莫不民窮財盡。

2.亞洲方面

因為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使得日本在學習到西方的科技和船堅砲利之後,於二十世紀的亞洲竄起,步入了現代化國家,成為科技與軍事強國。唯可惜的是,日本在壯大之後,卻暴露出軍國主義的本質,發動多次的侵略戰爭,如此的惡劣行徑,可從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的日俄戰爭、1931年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1937年的侵華戰爭、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清楚見著。當然,這和日本思想家福澤喻吉所提出的「脫亞入歐論」脫離不了關係。福澤喻吉所鼓吹的「脫亞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侵略」與「殖民」他國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所推出的理論。

談到這裡,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十九世紀中葉,日本為能夠奮發圖強,在明治維新的運動中,開始派員到西方國家取經,大力引進西方的科技、文明和思想,就連交通規則也全盤輸入,仿效英國的「靠左邊走」,如此求新、求變、求進步的精神委實令人欽佩。然教人惋惜的是,日本學習到了西方的科技和文明等知識後,卻忘記了「知識叫人高大,唯有愛心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八章1節)以及「君王不能因兵多得勝;勇士不能因力大得救。靠馬得救是枉然的;馬也不能因力大救人。」(詩篇三十三篇16-17節)的教訓,終於在1945年徹底失敗。

二次大戰期間所造成的人類生命、財產的損失,實在難以估計和量化,所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歷史上的任何一場戰爭。「 沖繩 戰役」 是太平洋戰爭中,除了空襲之外,唯一發生在日本國土上的陸戰戰役, 日、美兩軍經過三個月陸海空的激戰,死傷慘重。有學者稱:「 這場戰役,其規模遠大於盟軍在歐洲的登陸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海陸空大戰。死亡人員約二十七萬人,包括沖繩島居民三分之一,美軍一萬二千二百五十人,被日本拉伕的台灣兵及韓國兵約一萬人,餘為日軍,估計超過廣島及長崎被原子彈炸死的人數 。」美軍的司令官拜克納中將亦在這場戰役中不幸戰死;日軍的司令官牛島滿陸軍中將以及多位將領,亦在大勢已去時,紛紛切腹自殺。

三 .不再戰爭

李則芬在其所著的《五千年世界戰爭史》之鉅著中,感嘆的道出:「 戰爭,一個多麼可怕的名詞!任何一次戰爭,都要犧牲無數人民的生命,摧毀無數人民的財產,大之則滅亡國家民族,小之則社會瘡痍滿目,多少年不能復甦,尤其可怕的是戰爭的無形破壞力,它摧毀道德堤防,造成心理變態,人慾橫流,於是法紀蕩然,世風日下 。」有鑑於戰爭所帶來的傷痛,人類所建造,供人憑弔與反省的紀念公園、紀念碑、紀念館,可謂多得無法勝數。即便如此,人類還是「教不乖」,一再的重蹈覆轍。(註:有關戰爭的記號,見拙著《應對 vs.硬對》一書,頁47-50。)

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已歷歷在目,任誰也都不喜歡戰爭的發生。做為東亞國家一員的臺灣,也於二次大戰終戰六十週年的八月十四日當天,在非戰家園行動聯盟、臺灣促進和平基金會、臺灣環境保護聯盟等團體的帶領下,召開「要和平、反戰爭」的記者會,以紀念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六十週年。非戰家園行動聯盟不但強烈支持日本憲法第九條的非戰和平精神,還呼籲臺灣應當在二次修憲的工程中,要將非戰和平條款入憲,好讓臺海兩岸在互惠雙贏、和解共生的基礎上,能夠簽訂和平協定,共謀兩岸人民的福祉。

如今,台海兩岸的緊張關係,戰爭很有可能一觸即發,為能避免戰爭,台灣二次修憲時,若能將非戰和平條款納入憲法當中,我們才有可能實現:「…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彌迦書四章3-4節)的景象,永遠不再有戰事的發生。

結語:

德 國哲學家康德晚年時,深感人類和平的重要,因而致力於倡導和平的理念。他在《永久和平論》的經典之作中,發出如下呼籲:「追求永久和平是理性的最高目標,也是一種道德義務。」事實上,康得所倡導的理念,及其所發出的呼籲,早在三千多年前,聖經就給予我們預見這樣的景象: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詩篇一三三篇1-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