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親子間的藝術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詩篇127:3;約翰三書4

最近,我翻閱了戴晨志博士(2001)的一本新書《新愛的教育:動人心弦的「愛與溝通」》,這本書和以往不同的是由一位「倪老師」來說故事,然後再由他來作一些註解、反省或啟示。書中他提到了影星成龍的例子:成龍因為忙於演藝事業,在家的時間非常少,他有一個不小的孩子,只是很少有時間陪他。有一天,他無意間得知他的孩子的心願,是希望能像其他的同學一樣,下課時爸爸能在校門口接他。成龍覺得對孩子真的虧欠很多,於是,有一個下午他提前休息,決定給孩子一個驚喜,他真的到學校門口去接孩子下課。 看到許多學生一個個出來,就是看不到他的孩子,等學生都走光了,他著急的打電話回家問:「孩子回家了沒有?」「還沒有!你在哪裡?」「我在他學校的門口等他。」……「什麼學校?」「○○國小。」「……他已經讀中學了!」

詩篇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127:3)。我們總是忙於自己的事業,對於孩子有多少關心?孩子既然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我們就必須將心思用在孩子身上,這是理所當然的。只是,我們卻常常有所忽略。

一、不夠的時間
親子之間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不夠的相處時間。我的朋友寄給我一封E-mail,我看了很感動。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很累並有點煩,他發現他五歲的兒子靠在門旁等他。「爸,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當然可以,什麼問題?」父親回答。「爸,你一小時可以賺多少錢?」「我一小時賺20塊美金。」父親不耐煩地回答。「喔!」小孩低著頭這樣回答著。 小孩說:「爸,可以借我10塊美金嗎?」父親發怒了:「如果你問這問題只是要借錢去買毫無意義的玩具或東西,給我回到你的房間好好想想。」小孩安靜地回自己房間並關上門。

約一小時後,父親平靜下來了,開始想著他可能對孩子太兇了。父親走向小孩的房間並打開門,「你睡了嗎孩子?」他問著。「爸,還沒。」小孩回答著。「我想過了,我剛剛可能對你太兇了。」父親說著。「我將今天的悶氣都爆發出來了,這是你要的10塊錢美金。」孩子笑著坐直了起來,「爸,謝謝你!」接著小孩從枕頭下拿出一些被弄皺了的鈔票,慢慢地算著錢。「為什麼你已經有錢了,還要向我要更多?」父親生氣的說著。

小孩說:「因為我之前不夠,但我現在足夠了。爸,我現在有20塊錢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時間」可以促進親子間的「了解」,時間更以培養親子間的「感情」。這不是什麼大道理,只是不容易做到。這使我聯想到是我兒子,他常會拉著我希望我陪他玩玩具、說故事或看迪士尼卡通。現在,我耳中一直響起我兒子的一句話:「爸爸,陪我!」

二、避免負面的影響
我和我太太喜歡在口渴時喝冰冰的綠茶,但每次我們喝冰綠茶時,我兒子也會吵著要喝。但我總覺得小孩子喝冰的比較不好,所以,我都跟他說:「一口。」限制他只能喝一口。有一天,我又買了綠茶,他看我準備要喝時,連忙指著我的綠茶說:「一口。」他學得還真快! 父母常是孩子的典範,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不知不覺地學了很多事。或許那天,當你看到孩子的和你有一樣的習慣、動作、情緒反應,別太驚訝。

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所表現的態度、言語與行為就非常重要了。專家都說,不要常罵小孩子:「你是豬啊?」「笨死了!」「你去死啦!」這類負面的語言。到時候,他就會真的「豬給你看」、「笨給你看」、「死給你看」。所以,最好能以正面積極鼓勵的話,代替負面消極不當的話。保羅在歌羅西書中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3:21)。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也是板橋少年法院觀護人的盧蘇偉先生,87.1.10.於台中縣父母成長協會會員大會演講時提到自己的遭遇,他說:我的成長過程非常挫折,國小成績都拿丙丁,不小心拿個戊,大學考了七年,考了五次,退伍加了百分之十才考上大學……。我有時很懷疑,我從小到大被罵得最多的是「豬」,甚至有人說我是「腦震盪的豬」,我很奇怪,我並沒有變成豬啊?我反而越來越聰明啊!關鍵在那裡?我哭著回家說:「爸爸,老師罵我是豬!」爸爸說:「你如果是豬,你也是全世界最聰明的豬」。我聽到的是「爸爸認為我最聰明」。我又說:「老師又說我是腦震盪的豬!」爸爸說:「人家是越盪越笨,你是越盪越聰明。」我又收到「我很聰明」的訊息。 他又舉了一個例子:小時候,數學經常考零分,好不容易考個十分,我爸爸非常高興,趕快拿好吃的雞腿給我,坐在門口啃雞腿。我的鄰居也是我的同學,那次考試考了九十分,他父親很生氣,為什麼丟了十分,拿了皮帶打了十下,同樣的站在門口,不過我在啃雞腿他在哭……。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件事我一直記得。在我讀國小時,有一天在客廳裡,我拿了張舊的日曆紙,用鉛筆隨便塗鴨。隨手拿起一本著色本,上面有一隻小豬,看牠很可愛,於是就照著牠的樣子把他畫在日曆紙上。畫得真的很像,我很高興地拿給媽媽看,媽說:「你是描的?還是自己的畫的?」我很得意地說:「自己畫的。」媽一副不可思議地說:「畫得這麼像!」因為這句稱讚的話,一直到今天,我對美工仍然充滿興趣。所以,多給孩子正面的訊息,不但可以避免負面的影響,更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成長。

三、親子關係才是重點
有人曾以「天使」的角色作了一首名為<遺憾>的詩,寫道: 你曾經買了一件很喜歡的衣服卻捨不得穿,鄭重的供奉在衣櫃裡;許久之後,當你再看見它的時候,卻發現它已經過時了。所以,你就這樣跟它錯過了。

你也曾經買了一塊漂亮的蛋糕卻捨不得吃,鄭重的把它供奉在冰箱裡;許久之後,當你再看見它的時候,卻發現它已經過期了。所以,你也這樣與它錯過了。 沒有在最喜歡的時候穿上身的衣服,沒有在最可口的時候品嚐的蛋糕,就像沒有在最想做的時候去做的事情,都是遺憾。 生命也有保存期限,想做的事該趁早去做。

如果你只是把你的心願鄭重的供奉在心裡,卻未曾去實行,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與它錯過,一如那件過時的衣服,一如那塊過期的蛋糕。

生命不會重來,孩子的成長也不會重來,每一個過程都是值得珍惜的。詩人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是神托付我們責任。在這前題下,親子關係則是其中的重點所在。

史蒂芬‧柯維博士(Stephen R. Covey, 2000)曾被《時代》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同時入選為全美25位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他在《與生活有約》中,講了一則家庭的故事。文中描述他有一次很有心地帶著四歲大的女兒要去滑雪,他們一起排了很久的隊伍。他一心只想多滑幾次,不料這時女兒卻說要上廁所。沒辦法,他只好帶著女兒脫隊去上廁所。他們走去、卸下裝備、上廁所、著裝、走回來,共花了一個小時。為了爭取時間,他帶著女兒一心只想快步走回排隊的地方。女兒卻叫著:「爸爸,別走那麼快,我跟不上,我的腳好痛,我不要滑雪了。我們回家好嗎?」但他卻催著女兒:「走快一點,要去玩、去滑雪」。

突然,一個念頭閃過:「我今天是來陪女兒的,卻害他不開心,我也不高興,我只想照著我的意思做……這到底所為何來?」後來,他慢了下來,放鬆心情,全心全意陪著女兒,那天,他們玩得很高興。 Covey提醒我們,我們常受到事件或計劃制約,只為了按著計劃做事情,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人際關係。親子間的活動也是一樣,最重要的仍然是「親子關係」。

所以,溝通專家吳娟渝女士(1999)在其著作《吳娟渝的親子成長學》的序言指出,「現代父母易犯的十件糊塗事」,分別有「5多」及「5少」:
1. 想太多-父母常為了子女顧慮太多。
2. 做太多-什麼事都為孩子做了,反而使孩子沒有學習的機會。
3. 罵太多-應多鼓勵少責備。 4. 給太多-造成孩子不懂得珍惜。
5. 要太多-對孩子的期望太高。
6. 玩太少-缺乏親子間的活動。
7. 坐太少-很少坐下來和子女說說話。 8. 知太少-不了解子女。
9. 愛太少-父母忙於事業,對子女產生忽略。
10. 變太少-父母的成長跟不上子女的成長。

父母總是希望能把孩子教好,就像聖經約翰三書中,使徒約翰寫信給該猶,說:「有弟兄來證明你心裏存的真理,正如你按真理而行,我就甚喜樂」(約三3)。約翰在信仰中視該猶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所以看見該猶這麼有見證,約翰高興地說:「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就沒有比這個大的」(約三4)。 相信這是許多父母共同的期待。雖然我們不是天生完美的父母,但我們卻可以做一個願意學習與成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