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不必「禮數」的請帖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以賽亞書五十五章1-7節;約翰福音六章34-35節

台灣人頗富人情味,在彼此關心間,締造了一種「相放伴」的文化,即逢家庭有婚喪喜慶時,皆會以「喜帖」或「訃文」告知親朋。因此,「紅白包」便成了台灣人彼此、互動、關懷,以及建立關係的行動表徵。雖現代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頗深,不少年輕人已捨棄傳統的「喜帖和訃文」,而改變以「邀請卡」(Invitation)代替「請帖」作為通知。過去與現代的告知方式雖略有差異,然卻同樣都存在著「牛吃岸相放伴」(農業社會時期,田埂乃為區隔農田的邊界,農作物收成前,牛隻不可越界吃草損毀農作物;收成後,他人的牛隻便可越界吃草,即使越界時踏壞田埂也無所謂,因隔鄰農田收成後,自己的牛隻也可越界吃草。至於田埂損害部份,大家彼此互相,待下次播種時,再重建土堤區隔即可。)的基本精神。

事實上,每逢婚喪喜慶時,有許多人會為該不該發「帖子」,或是要發給誰而傷透腦筋,因在台灣人的文化中,發帖子除了代表著「邀請與通知」外,更為重要的,乃是在提醒他人「不要忘記禮數哦!」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臺灣人口的大增,一個月內收到五張以上「請帖」的情況可說是常有之事。若收到至親好友的「請帖」還好,如果收到「半生不熟」或從未聯絡的朋友之「紅白色炸彈」,有時還會感到尷尬與無奈。難怪臺灣出現了一句「人情世事陪對甲夠,就會沒鼎甲沒灶」的諷刺俏皮諺語。話雖如此,「紅白包」乃是咱們台灣人的人際關係之重要文化,大家「有來有去」,著實得以看見人情溫暖的一面。

一.接受邀約出席盛筵
當婚喪喜慶「有來就有去」的「請帖」與「禮數」文化成為台灣人生活的一部份,有人還為包「禮數」而感到苦惱時,聖經中卻有一封二千多年前就發出的「通知」,是一封邀請天下所有人接受上帝恩典的「請帖」,由先知以賽亞代為發送,收到請帖的人不但不用包「禮數」送花環,還可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大大方方的赴這場生命的饗宴。請帖的內容清楚標示道:「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吃,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你們為何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你們當就近我來,側耳而聽,就必得活。我必與你們立永約,就是應許大衛那可靠的恩典。….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當歸向我們的上帝,因為上帝必廣行赦免。」(以賽亞書五十五章1-7節)

上帝之所以透過先知以賽亞發出這封請帖,乃因猶大國人民離棄上帝,敬拜他神,人心腐敗,社會混亂,於主前586年7月被巴比倫帝國攻陷耶路撒冷城,不但王宮、聖殿、房屋被摧毀,百姓還被擄到巴比倫淪為次等公民,服苦役,過著亡國的生活。直到主前539年,波斯帝國興起,征服了巴比倫後,波斯王古列於主前538年下詔,准許以色列百姓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前述所載之經文,正是主前540年,以色列百姓被擄末期,先知預言以色列百姓在不久的未來,將回到祖國耶路撒冷,百姓會被邀約與彌賽亞同席,享受盛筵。請帖當中,上帝發出了動人心弦的邀請,歡迎萬民都能來參加彌賽亞的盛筵。   這封由先知以賽亞所發出的「請帖」,一開始就邀請所有的人都能來赴筵席,並且強調,這是一場不用「禮數」的筵席,所有的人皆可前來共襄盛舉,享受這一場豐盛且免費的盛筵。參與此一筵席,不但可以領受上帝的恩典,還可離棄惡念,得著上帝的救恩。

儘管上帝誠意的發出「請帖」,但世上大部份的人,仍將之棄置於一旁,宛如被擄前的以色列百姓,生活在罪惡當中,甚是可惜!

二.領受盛筵堅固信仰   
約翰福音六章34-35節記載著一段耶穌與眾人的對話:「他們說:『主啊,常將這糧賜給我們。』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這段對話的出現,乃因當時跟隨耶穌的人,見到了讓五千人吃飽的神蹟後,轉而只看重神蹟及其所發生外在現象,一味的要求更多的神蹟再現,甚至沈醉老祖宗在曠野時期得著嗎哪的神蹟,而忘卻了信靠那行神蹟者耶穌基督的重要。耶穌為能導正眾人只看重神蹟,忽略了領受生命之糧的重要,乃向那些不明究理的人表明:祂就是生命的糧,到祂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祂的,必永遠不渴。基本上,這段對話也是耶穌所發出的一封不用「禮數」的請帖,祂要人們都能齊赴盛筵,領受生命的糧,堅固信仰。

民國五十三年,剛學會走路的么弟,一連好幾天高燒不退,被鄉下密醫誤診為出痲疹,吃了多天的退燒藥,仍不見好轉,父母親心急如焚,包車帶著奄奄一息的弟弟,從善化鎮外的鄉下,趕到省立臺南醫院就醫。經急診室醫師診斷的結果,證實罹患了日本腦炎,但此時的么弟已經病入膏肓,失去了醫治的時機。就這樣,長得活潑可愛的么弟,結束了他短短一歲多的人生。么弟的去世,爸媽傷心欲絕,痛哭失聲,為此相當自責。雖這已是近四十年前的往事,但爸媽對於么弟的病逝,至今仍感到不捨與難過,也極不願意家人再提起這件傷心事。畢竟「父母過身眾人扛,某子過身割心腸」之心情,除非親身經歷,否則,外人著實難以體會。

時年五歲的我,第一次經驗到親人的生死與離別。雖當時自己還處於年幼無知的階段,並沒有什麼特別傷心的感受。但讀國中時,心中卻對於父母親每個禮拜天必定到教會敬拜上帝、教主日學、參加聖歌隊,且父親又長年義務擔任教會的出納工作,如此熱心的基督徒家庭,竟然會遭遇如此不幸,感到相當疑惑與不解!為何上帝不讓信祂的基督徒都能事事如意?

當自己受神學教育,並成為牧師後,乃深刻的體認到,基督教的信仰並不是在為「財、子、壽」的實現背書,也非如同跟隨在耶穌身邊的人,只在求得神蹟和功利的實現。人在帶有「原罪」(SIN)的情況下,需面對人性的軟弱,以及生老病死所帶來的苦難。然而,基督教信仰的寶貴之處,乃是人在面對有限的人生和苦難時,能透過信仰,經驗上帝的同在與保守,走出人性的軟弱與罪惡的綑綁,突破一切的試煉,使「否定」變為「肯定」。換言之,成為基督徒,並非就能事事如意、身體健康、財運亨通,如臺灣俗諺所說的:「財丁壽、財丁貴、財勢力、時運命,三字全。」「高椅坐,低椅掛腳,食飯配豬腳,燒茶捧來哈。」「永遠掛無事牌。」「信仰」的意義乃建立在信靠耶穌基督的基礎上,從中領受到生命的糧,並享受耶穌基督的救恩,使靈魂能夠得救,不再成為罪的奴隸。

結語:
來台擔任英文老師的鵝媽媽,早年被診斷出得到血癌,當她自己知道罹患血癌之後,每天睡覺前,皆穿上漂亮的衣服,並化上濃妝,因她非常擔心自己死後蓬頭垢面的病容很難看。當然,她也希望信仰能為她帶來神蹟,讓她的病情好轉。雖血癌並沒有因鵝媽媽是基督徒而消失,但她藉著堅定的信仰,與病魔奮戰到底。時間一天天的過去,經過了數十年,鵝媽媽每天早上起來,皆會為自己「沒死」而感謝上帝。更甚者,她以癌症病患的身分,鼓勵同受癌症所苦的人,向他們傳福音,並邀請他們一起前來領受生命的筵席,因她堅信:「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上帝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希伯來書十一章1-3節)藉著信仰的支撐,鵝媽媽並未被病魔擊倒,堅強的活了下去。

在工商資訊發達的時代,人們的終極關懷還是如同以色列百姓被擄至巴比倫成為次等公民一樣,沈迷於巴比倫王國的繁華生活,忘卻了「回到上帝的家」之重要。二千多年前上帝所發出的請帖,至今仍繼續邀請世人能夠前來同享生命的筵席。可惜的是,人們還是忽略了這一張不用包「禮數」的請帖。朋友!請勿忘記!只要預備心前來,所有人都可享受到豐盛生命的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