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甘心 vs. 勉強(二)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 哥林多後書八章 12 節 、 九章 7 節

接續 2011.1.16. <甘心 vs. 勉強(一)>

的確,奉獻的態度,當如保羅所言,應隨本心所酌定,不要作難,也不要勉強,因出於甘心,捐得樂意,才是上帝所喜悅的。然必須注意的是,有 不少人的奉獻,是基於「條件交換」與「外在壓力」,並非出自於真正的 甘心樂意,實值得我們藉此提出省思。

三、勿與上帝條件交換

何謂「條件交換」?簡而言之,就是「與上帝談條件的許願」,即:「上帝若對我 … ,我就 … 。」意為,倘若上帝沒有盡「責任」,我就不必盡「義務」。 也就是 上帝得先實現我所求,我才會還願的 「交易」。這就好比求上帝賜福之前,先和上帝談條件,若上帝讓我得到我想要的,諸如:考上名校、事業發達、日進斗金、功成名就、娶美嬌娘、嫁給帥哥、子孫發達、病得醫治、平安如意、六畜興旺,我就會「還願」,否則,再說!

基本上,如此的心態,不但有著 要求上帝的旨意俯就自己的意思,還意味著為達所求之目的,以還願作為手段的企圖。事實上,這樣的情形,已赤裸裸呈現出「人本主義」的味道,而這樣的心態,不只現代人才有,早在創世記時代,在雅各的身上,就已經可以看到了。

從創世記二十七與二十八章之記載可以見著,雅各因欺騙父親,搶奪了哥哥以掃的福份,遂和以掃成了仇敵。雅各為躲避以掃的追殺,在母親的安排下,逃往外公彼土利和舅舅拉班所居住的巴旦亞蘭避難。

當雅各匆忙離家,來到曠野,以石頭當枕,席地而睡時,忽然夢見一道梯子,從地上通到天上,上帝的使者在梯子上去下來。上帝透過「天梯」之夢,不但表示要與雅各同在,還應許對雅各和他後代的祝福,並將在適當時機,帶領他返回故鄉。雅各在懼怕之中,領受了上帝的應許與祝福之後,乃隨即許願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我所立為柱子的石頭,也必作神的殿;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創世記二十八章 20-22 節)從中,我們可窺見到雅各骨子裡,那股求上帝的旨意,俯就自己意思的執著與計較之心態。其實,不僅在雅各的身上,會 出現求上帝的旨意俯就自己的意思之想法,一般人,也常會浮現出類似的動機。

或許,與上帝談條件,是一種人類的本性使然,過去,也曾有過不少信仰的前輩,和雅各一樣,先央求上帝成全其所求,之後,再對上帝付出還願的行動。然值得注意的是, 計較性 的還願,並非上帝所喜;上帝所愛的,乃是人對祂無條件的主動回應,而非被動或有條件的交易式還願。當然,若人與上帝「談條件」之後,無論上帝的旨意是否成全,依然用順服和感謝的心主動還願,上帝還是會適時的給予祝福。反之,若得不到應允,就對上帝發出怨言,甚至離開上帝,必無法蒙福。由於雅各的順服與全然信靠,並立地為記,且信守承諾,還付諸行動,甘心獻上十分之一,最終,仍得著上帝的應許與祝福。

談論至此,令人想起,最會使出人本思想的作法,向神明開條件,與神明交易,用被動心態還願的,可說是以台灣民間宗教的信徒為最。 想必大家都還記得, 1980 年代的台灣,愛國獎券、大家樂與六合彩盛行的程度,實有如瘟疫一般,席捲了整個台灣島,民眾為了求得明牌,對於數字的敏感程度,可說到了瘋狂的地步。沈迷於金錢遊戲的賭客,為能贏得彩金,不但到處求神問卜,還無所不用其極的尋求數字,就連車禍、災難、墳墓、命案現場所出現的異象、符號、車牌等,甚至自己作夢,或精神病患所發出的言辭等,也都成了明牌的重要來源。當然,最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莫過於本當以神為首的「神本」信仰,卻因利益之故,轉換成以人為首的「人本」信仰。

還有,原本在民間信仰的神祇分類上,屬「 自然神」範疇的樹王公、石頭公、土地公、虎爺,和屬於 「陰神」範疇的 有應公、水流公、大墓公、百姓公、大眾爺,以及屬於「基層神」範疇的三太子、王爺、濟公之類的神明,頓時「鹹魚翻身」,成了民眾搶著膜拜的「主流」信仰, 而形成台灣民間信仰另類的「宗教革命」。

大玩金錢遊戲的信眾,為了贏得金錢,無不向神明「下願」,若蒙神明保佑,贏得彩金,必當加以酬謝,為神明「穿金戴銀」。可惜的是,「賭徒們」不但將「 十賭九輸」的道理棄之於一旁,還全然忘記 宗教信仰的主要目地,是在於 勸善、教化與撫慰人心,而非贏得彩金的實現。結果,在紛紛「槓龜」的情況下,竟將怒氣發洩到神像身上,不是將神像的鬍鬚剔除,就是將頭、手、腳砍斷,棄置於荒郊野外,以示懲罰;不然,就是將神像直接丟入河中,讓之隨波逐流,而成了「落難神明」。此一惡劣的行徑,實 嚴重扭曲了信仰的意涵和價值觀。

當落難神明被槓龜的賭徒隨處丟棄荒郊野外,有許多漁民和民間信仰的善心人士,基於畏懼與同情之心,乃將落難神明逐一拾回,並加以修復和整飾好之後,再迎回廟宇集中「收留」和「供奉」。長期下來,被收留的落難神明,佔滿了收留他們的廟宇,而使得外來的,比原本所供奉的神像還多,而出現「神滿為患」的窘境。除此之外,也有人將所撿到的神明送交派出所,由警察代為「看管」和「供奉」與「膜拜」的。收留落難神明的廟宇和處所,可謂從南到北,到處都有。其中,最常被人所提起的,有北部士林靠近基隆河岸的「三腳渡天德宮」、中部嘉義的「 菁寮派出所」、南部號稱全世界最大的土地公廟「車城福安宮」等。

2002 年,當政府編列預算,準備 整治基隆河,計畫將三腳渡地區規劃成河濱公園時,位於河床上的天德宮,乃成了違章建築,而面臨被拆除的命運。為了保留天德宮內的神明,及其所收留的落難神明,三腳渡人竟然突發奇想,想出了「機動轉移陣地」的生存法則,即,每當市府拆除大隊前來執行任務之前,三腳渡人就會事先將天德宮,連廟帶神迅速抬離現場,待拆除人員離開之後,再將廟宇搬回原地。幾經機動轉移陣地,三腳渡人覺得,為了與拆除大隊玩捉迷藏,得時常搬遷,實在相當的麻煩!為了便於「逃亡」,幾經商量,當地的信眾,乃將天德宮整座廟宇的底座裝上輪子,如此一來,不但可方便轉移陣地,躲避拆除,還可利於遊走四方,供信徒膜拜。此舉,連拆除大隊也莫可奈何,別無他法,只能望廟興嘆!經過媒體的報導,天德宮不但聲名大噪,還成了台灣的一大趣聞,看過報導的人,無不啼笑皆非!

基督徒的奉獻,不應如同台灣民間信仰,用 「人本主義」的模式與神明 講條件, 一方面執著上帝的應允向神立願,但另一方面又執持自己的方式; 應當是出自於內在的甘心樂意,因捐得樂意的人,才是上帝所喜愛的。

四、勿受制於外在壓力

在此所談論的「外在的因素」 ,即:「外力的驅使」,非發自於內在的自願,如上所述:「捐獻是自由、隨己意、不受約束,乃出自於自己的甘心與樂意。」然可以常見的是,許多人的奉獻,並非出自於「真心」,而是基於外在的「人情」 (不好意思)、「面子」 ( 有人在看)。這些外在的因素,由於不是出自於內心,並非上帝所喜悅的。為此,保羅藉著為耶路撒冷信徒籌集款項時,乃藉機清楚的指出:「因為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哥林多後書八章 12 節) 是的,捐獻應當發自內心,出於樂意,且要量力而為,千萬不要驅使於外在的壓力,而使得奉獻的本意變質。

在英國進修時,若學校沒有特別安排禮拜天的參訪行程,我大都會到離宿舍最近,走路約二十分鐘就可到達的「 Weoley Hill 聯合歸正教會」( Weoley Hill United Reformed Church )做禮拜,因該會的禮拜儀式和氣氛,與長老教會大同小異,只有奉獻的方式不太一樣。當然,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該會有一曾經到台灣教授舊約神學長達二十二年 (1950-1972) ,卻因倡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國是聲明」,而於 1972 年被限期離境的前台南神學院副院長彌迪理牧師( H. Daniel Beeby )在此聚會,由於彌牧師夫婦講得一口流利的台灣話,每次見到他們倆,就好像見到自己的親人一樣溫暖,所以,我非常喜歡到這間教會做禮拜。

一個禮拜天早上,有位來自非洲的同學告訴我,他想和我一起前往「 Weoley Hill 聯合歸正教會」參加主日禮拜,我倆乃相約,以徒步的方式前往。由於這位非洲的同學是聖公會( Anglican Church )的牧師,對於歸正教會的禮拜儀式並不熟悉,也不知道該會是以「奉獻盤」的方式收集奉獻。當司禮的長老宣佈開始奉獻時,有多位司獻的服事人員端出奉獻盤,往前走到會眾席,參與禮拜的會眾,逐一將獻金放置於奉獻盤上。

這下問題來了,因奉獻盤沒有蓋子,是公開且透明的,奉獻多少,大家都可看得一清二楚,不似奉獻袋,可以將緊握獻金的手,放入奉獻袋當中,奉獻金額的多寡,只有自己知道,別人無從得知。當非洲的牧師看到奉獻盤向前端來時,乃轉頭向我的耳朵靠近,輕聲的問我說:「你有沒一英鎊?」我隨即回答說:「有」。得知我有一英鎊之後,他又繼續問我:「可以借我嗎?」聽到他的需求,我立即從口袋掏出一英鎊遞給他,於此同時,奉獻盤剛好端來到我倆的前面,結果,我看到他和我一樣,皆奉獻了一英鎊。

禮拜結束後,我倆一起步行回宿舍,途中,非洲的同學告訴我說:「回到宿舍之後,我會隨即將一英鎊還給你。」基於同樣是牧師,又是同學之情誼,我乃回答他說:「不必還,沒有關係!」但他還是堅持,無論如何,一定要還給我。走著走著,非洲的牧師又開口說:「對於方才奉獻之事,我感到很不好意思,因我原本只有準備五十便士( 50P )要奉獻,但看到那一間教會是用奉獻盤的方式收奉獻,我擔心若只奉獻 50P 不好看,所以才會臨時向你借一英鎊應急。我會這麼做的原因,乃我是聖公會的牧師,又穿紅色的主教服前去做禮拜,若奉獻這麼少,真的不好看!」回到宿舍之後,他馬上還我一英鎊,並連聲說對不起。

聽完非洲牧師的心聲,我並不覺得意外,因若教會採用奉獻盤的方式收奉獻,想必一定也會有許多人在相同的心境下,會基於面子問題,改變奉獻的初衷,而臨時提高奉獻的金額。果真用這樣的方式奉獻,上帝會悅納嗎?實在值得商榷。

談論至此,不由得又讓人想起,保羅在 哥林多後書八章 12 節:「因為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與哥林多後書九章 7 節:「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的精闢教導,實有著深沈的意義,值得我們省思與學習。(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