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有無之間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詩篇三十七篇16節;哥林多後書六章10節
前言:
一位主日學老師講完<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後,詢問小朋友:「你們要當財主或拉撒路?」當然,大部份的小朋友皆義無反顧的要當拉撒路。但卻有位主日學生「語出驚人」的說:「我生前要當財主,死後要當拉撒路。」主日學生天真的「答案」,是否也正是您目前所追求的「終極目標」?試想,人在上帝面前豈能「大小通吃」?心中存有這樣想法的人,定會陷入西方諺語所云:「貧窮要一點東西,奢侈要一些東西,貪慾要一切東西。」之羅網。當您的心中出現類似的想法時,是否想過保羅所說:「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哥林多前書一章27-28節)之勸勉。

<基督教論壇報>引述《網路與書》(Net and Books)前些日子對於台灣地區二十歲年輕人所做的「台灣地區財富觀調查報告」指出:台灣人對於富翁的門檻,已經從早年的「百萬」標準,提高到現在的「一億至五億」。雖然有超過一半的人都想當現代富翁,但卻也有近三成五的人,不當很有錢的富翁,因他們所認定的「富翁」,並不一定是那擁有很多錢的人,就如殘障作家劉俠女士所說的:「財富不應只侷限於金錢,舉凡親情、家庭、好朋友、智慧、健康等,也都是財富,基督徒應該好好把握上帝所給我們的一切。」唯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世人,總是把「有錢」視為富有的象徵,把「無錢」看做貧窮的記號,導致笑貧不笑娼的價值觀,始終未因時代的變遷而改變。

一.「有無」的聖經訓示
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時,曾經到過哥林多,並在當地建立教會。由於哥林多城位於愛琴海與亞得里亞海之間,緊臨海邊,有兩個重要商港,從西方的義大利、西班牙,以及東方小亞細亞、腓尼基和埃及所運來的貨物,常以此作為轉運站,因而成了希臘的商業重鎮。雖文化方面比不上素有大學城之稱的雅典,但商業所帶來的繁榮,卻非雅典城所能比擬。據估計,保羅時代的哥林多城約有六十五萬人,人口結構有希臘人、羅馬人,及東方人等,其中,包含了二十五萬的自由人和四十萬的奴隸。

隨著貿易的頻繁和商業的熱絡,遂引發了哥林多人凡事「向錢看」的價值觀,致使該城道德低落,犯罪事件層出不窮,連教會亦受之影響,被一些鄙風敗俗所滲透。更甚的是,哥林多城內寺廟林立,約有十二座大神廟。其中,有一供奉亞富羅底特女神的廟宇,被人藉其宗教之名,鼓吹信眾嫖妓,使得「哥林多城」成了「淫亂之城」的代名詞。

哥林多教會置身於這樣的環境,除了信仰的問題面臨挑戰外,日常的生活和倫理道德,亦受到相當嚴重的衝擊。為此,保羅至為憂心的提筆為文,寫第一封信給哥林多教會。保羅去信之後,當地教會信徒的屬靈情況仍不見好轉,反趨於惡化。保羅見狀,只好親自前往協助解決問題。然,問題非但未獲解決,雙方還鬧得很不愉快(見林前二章1節)。保羅憤而離開後,在傷痛和憂愁中(參林前2章3節與七章8節),再寫一封帶責備和勸勉的信,委由提多攜往。感謝的是,第二封書信終於奏效,提多還為此帶回喜訊。

保羅在致哥林多教會的第二封信中,特別強調三件事:一.受苦的含意。二.捐獻應有的態度。三.作神僕的工作性質和權柄。第六章當中,保羅以告白性質的語氣,勸勉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當他傳福音給人時,雖分文未取,是個「兩袖清風」的「無錢人」,但卻教人得著豐盛屬靈的生命。為此,保羅自喻:「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哥林多後書六章10節)保羅堅信,他在世上雖一「無」所有,但在上帝面前卻樣樣都「有」。保羅所指的「有」,並非地上的財富,而是心靈的喜樂,在上帝面前的富足。

二.有vs.無
台灣的「舊人類」(指1945年二次大戰之前出生者),因戰爭的緣故,飽嚐生死交關與物質缺乏的痛苦。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指1945-1965戰後二十年間出生者。)則經歷過農業社會的貧苦生活。(註:有關「新、舊人類」之典故,請參閱拙著《輸贏之間》的<新、舊對話> 一文,台南:人光出版社,2000,頁105-118)這兩個世代的人,皆深知:「節儉兩字是真理,先算收入才開支,有錢不儉開未是,終久經濟歹維持。用錢節省是實在,不通未算代先開,借錢利息真厲害,財產開了對何來。有人開博半項無,家境日日漸落薄,會了利息皆咬倒,先開才算就不和。」的道理,而保有勤儉之美德。為了不讓過去那貧苦的日子重演,他們不但拼命工作,努力存錢,還精打細算,量入為出,不到緊要關頭,絕不輕易花錢,甚至還出現到銀行領錢消費,比起工作還「痛苦」的心情。難怪台灣俗諺形容那有錢,但卻捨不得花的人為「好額的散赤人」;反而稱那沒錢,但卻看得開的人為「散赤的好額人」。如此一來,「有」與「無」的差別,可想而知!

紐西蘭的國民平均所得和台灣相差無幾,台灣一致追求經濟的成長,但紐西蘭卻不這麼想。不久前,紐西蘭官方考察團來台訪問,台灣的接待人員和他們聊天時,從紐方的代表口中得知:「台灣人為了追求成長,為了金錢,可以犧牲生活品質,犧牲健康,犧牲環境;而紐西蘭為了健康、環境、生活品質,寧願犧牲金錢,所以他們不成長。」聽了著實教人「恍然大悟」!工作固然可讓人累積財富,買到想要的東西,但過度工作和想要擁有,卻讓人失去健康,代價可謂相當沉重。這樣的「有」和「無」比起來,差別在那,應不難明白!

自從樂透在台灣風行後,人們的心中經常存有中大獎的「貪慾」夢想。最近,由於美國樂透因連續十八次無人中頭彩,使得累積彩金高達一百多億台幣之多,因而掀起美國人一窩蜂的下注,連隔著太平洋,遠在一萬八千里外的台灣,也有不少人跨海投注。如此的瘋狂行為,真教人看傻了眼!這樣的價值取向,已經嚴重偏離了聖經箴言二十八章22節所示:「人有惡眼想要急速發財,卻不知貧乏必臨到他身」。

當二十歲的美國小女生葛林,中了Big Game樂透彩的二十億獎金後,接受訪問時,毫不避諱的談到:「當我知道中獎時,我沒有辦法入睡,沒辦法作夢,沒辦法做任何事。領到獎金後,我決定辭去手機公司倉庫職員的工作,準備買部汽車犒賞自己,除此之外,我並沒有其他的具體計畫………。我只知道,我要擁有自己的房子,擁有自己的土地,還有自己的車子………。」雖葛林知道過去有許多樂透彩得主缺乏彩金的規劃,最後淪落至破產的案例,因而要請經紀公司幫她管理這筆錢,免得步入得過大獎,最後淪為破產者的「後塵」。但她「有」錢之後,隨即辭去工作而成為「無」業遊民,其生命的意義又在那裡?或許,她並不了解上述經文的訓示,以及《台灣諺語》書中<勸世歌>這首打油詩吧!
講到當今的世界,鳥為食亡人為財,想真做人當海海,在從何去生何來。
咱來出世沒半項,轉去雙手又空空,住這世間若眠夢,死了江山讓別人。
有的出來有家伙,兄弟無量起問題,想真做人若人客,回去財產別人的。
做人不可賢柄變,住這世間沒幾年,人若要死一目爾,萬事免與人相爭。
道德仁義愛著守,富貴兩字難得求,世間難得財子壽,若用開化免憂愁。

三.似乎,卻是
被世人公認為小說天才,且被諭為法國最偉大的小說家巴爾扎克(Balzac, Honore de 1799-1850),由於他有著非凡的洞察力,能透視人性的內心深處。所以,常透過小說,用現實主義的寫法,將人物間的背景、關係、因果、形象等,對其所產生的歷史和環境,加以鉅細靡遺的描述。巴爾扎克可謂著作等身,一生寫過九十幾部寫實小說,在其浩繁的著作中,尤以《人間喜劇》系列書籍最負盛名。年輕時期的巴爾扎克,曾在法律事務所當過辦事員,也曾嘗試過文學的創作,但都未獲青睞。後來,乾脆棄文從商,當起印刷廠和出版商的老闆。可惜,營運不佳,差點破產,只好重新拿起筆來,再寫小說。

當他負債累累、窮困潦倒的一天晚上,正憂心著事業無成,躺臥在床尚未入眠時,剛好有位小偷潛入房裏翻箱倒櫃。巴爾扎克在床上看見小偷拼命尋找值錢的東西時,不禁哈哈大笑。小偷一聽到笑聲,緊張的問巴爾扎克:「遭小偷,有什麼好笑?」「笨小偷,你實在很豬頭,我大白天認真的找,都無法找出任何值上一法郎的東西了;你在沒有燈火的晚上,難道能夠找到值錢的東西嗎?」巴爾扎克大聲的「提醒」小偷。小偷聽完巴爾扎克的回答後,匆忙轉身準備逃離現場。此時,巴爾扎克告訴小偷:「離開時,記得請把門關上。」小偷聽到這番「請求」,不屑的說:「你既然是個窮光蛋,連值一法郎的東西都沒有,還需要關門嗎?」巴爾扎克聽完小偷糗他的話後,以幽默的口氣向小偷說:「你誤會了,我的門不是用來防盜的,而是用來擋風的。」

巴爾扎克這則幽默的故事,乃在告訴我們「有」與「無」的相對性。擁有越多時,心理的負擔就提高;擁有越少時,心理的負擔就減少。甚至連晚上睡覺時,大門都不必關,也能安然入睡。

前幾天,有位租屋在教會附近的女青年上班時,住處遭小偷,屋內被掀得慘不忍賭,還被偷走離職轉任新職時,同事剛送的一部全新筆記型電腦。雖然損失不算很大,但聽到這樣的消息時,總會教人感到惶恐與不安。當遭逢小偷的女青年到教會,因出於關心而開口安慰她時,她卻樂觀的告訴我:「牧師,筆記型電腦雖然遭竊,但我很平安。雖遭小偷,但讓人窩心的是,有很多人關心我,而且還要再買一部電腦送給我,縱使我一再謝絕。為此,我要特別感謝上帝。」

從上述兩位故事人物不難看出,他們所呈現出來的態度,真有正如保羅所說的:「似乎憂愁,卻是快樂;似乎貧窮,卻是富足;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

結語:
人活在世上,都會想「擁有」越多、越貴、越好的財富、名聲、地位、權勢。當然,「擁有」若能榮神益人,有何不可。然想要得著「更多」之前,請大家也能同時思考詩篇所載:「一個義人所有的雖少,強過許多惡人的富餘。」(詩篇三十七篇16節)的訓示。因「耶和華的慈愛歸於敬畏他的人,從亙古到永遠;他的公義也歸於子子孫孫,就是那些遵守他的約、記念他的訓詞而遵行的人。」(詩篇一0三篇17-1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