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新舊好合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馬太福音九章 14-17 節; 羅馬書三章 30-31 節

前言:

經過 一連三週的長執改選,德生教會已經順利選出十四位長老,十八位執事。本屆的長執,可謂人才輩出,且大部份以年輕人居多,特別是新當選的長老為最。新任長執就職之後,教會將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當然,在新的里程中,必會經歷一段「舊德生」與「新德生」的交替適應期。

基於此, 本文特別引用耶穌在馬太福音九章 14-17 節所提出的「新酒與舊皮袋,新布與舊衣服」之訓示,且以<新舊好合>為題,藉以喚起大家共同思考新舊對話,以及新舊融合的功課,好讓教會能跨越新舊之間的鴻溝,繼續向前行。

一、 新舊之間 – 從 與校長的談話說起:

前不久,主持完告別禮拜,在前往高雄殯儀館的交通車上,巧遇 1975 年,就讀高中時期的校長。校長之所以會到高雄參加告別禮拜,乃過往之人是他的阿姨。由於久未見面,校長特別要我和他坐在一起,以便能夠利用時間敘舊。雖然從教會到殯儀館,只有短短二十幾分鐘的路程,來回也才不過五十分鐘的時間可以交談,但兩人依然非常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

雖校長已經退休多年,且已高齡八十歲,但身體依然硬朗。他在擔任校長長達二十多年的生涯中,為長榮中學所創下的光榮歷史,乃有目共睹。由於他是經濟學博士,也是長榮大學的創辦人之一,為關心下一代的教育,退休之後,依然在長榮大學兼課,貢獻所學。

當校長和我談論到有關現代大學生的學習情形時,頗為感慨的指出:現代大學生的上課態度和求知精神,已大不如前,讓人頗為難過!談論至此,他搖頭嘆息的說道:以前上課,都是學生等老師;現在 卻是 老師等學生。每次上課鐘響起,只見少數幾位學生會準時進入教室,大部分的學生,幾乎都姍姍來遲。若上課的時間為早上第一節課,有時連半個學生也沒有,非得等上好幾分鐘,學生才會睡眼惺忪的走進教室。讓人納悶的是,有些遲到的學生,不但不會覺得不好意思的從後門進入教室,竟然大搖大擺的走前門,還從老師的面前走過。找到位置坐下之後,並不是馬上打開書本,反而是一邊吃早餐,一邊上課。有的學生吃完早餐之後,還大辣辣的趴在桌上睡覺,讓身為老師者,非常難以接受!

其實,不只校長的心中出現這樣的感嘆,自己在大學任教多年的經驗裡,也和校長一樣,充滿著相同的無奈!

事實上,如此的現象,不只台灣如此,大部份少子化、資訊發達、物質豐富的資本主義國家,幾乎都是如此。會出現這樣的原因,除了大學窄門變寬,大學教育不再是菁英教育,幾乎人人都可以進入大學就讀,而使得之前,好不容易才能擠進大學之門的「大學生」之榮譽感消失之外,通宵上網,佔據晚上睡覺的時間,也是一大原因。有的學生甚至整夜不睡,上網上到天快亮,才上床睡覺,難怪早上會爬不起來,導致不是遲到,就是蹺課,連早餐也拖到快接近中午才吃,而出現了現代大學生所流行的「早中餐一次解決」( Breakfast+Lunch=Brealunch ) 之新名詞。

這樣的生活習慣,已經徹底打破古諺:「早起的鳥兒才有蟲吃」的傳統價值觀,亦出現了古人所形容,吃飯不定時的「一頓久久,兩頓 相堵 」,以及晚上不睡覺,白天精神不濟的「 一暝全頭路,天光無半步。」之問題, 導致「老一代」常指稱「新一代」不知死活、不知廉恥,沒有倫理道德可言。相對的,「新一代」也不滿「老一代」的不懂年輕人的心、老古板、跟不上時代。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資訊的發達,人類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乃起了相當大的變化,加上少子化所帶來的問題,使得家庭與社會也出現了結構性的改變。如此劇烈的轉變,對於二次大戰結束之前( 1945 年),在台灣出生和成長的「舊人類」,以及二次大戰之後出生 (1945-1965 年 ) 的「戰後嬰兒潮世代」而言,最難以適應和接受。生活在這個時期的人,不但曾經歷過威權政治、國共仇恨、東西冷戰、白色恐怖的日子,也走過物質缺乏、封閉保守、勤儉刻苦的年代,亦在菁英教育政策底下,學子們擠破頭,想進入大學,出人頭地,但大部分的人,卻又不得其門而入的時光。

台灣經濟起飛,經濟好轉的 1980 年以後才出生的新一代,由於並沒有經歷過前述的時日,所展現出來的作為,當然會和「舊人類」與「戰後嬰兒潮世代」,有著全然不同的思考模式和價值觀,進而使得整個社會在新舊世代之間,出現了一股格格不入的鴻溝。猶如現代年輕人喜歡穿反傳統的低腰褲、染髮、內褲外穿,男生也流行穿耳洞、留長髮一樣。

二、耶穌論新舊:

1. 面對挑戰

基本上,「新舊」隔閡的問題,在人類的歷史上,一直都是存在的,耶穌的時代,也免不了。耶穌傳揚天國的福音時,經常受到堅持傳統的猶太人與高舉律法主義的法利賽人之攻擊,他們不但大肆批評耶穌在安息日治病,還指控耶穌與人所唾棄的稅吏和罪人一起用餐,嚴重破壞舊約的律法,對耶穌感到相當不以為然,因而常找耶穌的麻煩,並處處挑剔祂的毛病。

針對挑戰,耶穌引用何西亞書六章 6 節所載之經文作為回答:「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太福音九章 13 節)藉以表示祂傳揚福音的動機和目的,以及對於高舉傳統律法形式主義者的反駁。耶穌的回答,聽在一味堅持律法主義的猶太人耳裡,不但難以接受,還嗤之以鼻,且相當不以為然的批判,耶穌的門徒,不在特定的日子禁食,已經嚴重違反舊約的典章和律例。

上述這些反對耶穌的人,所持的理由,乃他們提出舊約律法的規範強調, 百姓得一年一次於 「贖罪日」 禁食,以表為罪痛悔。 (見 利未記十六章 29-31 節:「每逢 七月初十 日,你們要刻苦己心,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在你們中間的外人,甚麼工都不可作,這要作你們永遠的定例。因在這日要為你們贖罪,使你們潔淨。你們要在耶和華面前得以潔淨,脫盡一切的罪愆。這日,你們要守為聖安息日,要刻苦己心,這為永遠的定例。」) 這一天,百姓必須視之為聖,守安息,並禁食。

日後,除了 「贖罪日」必須禁食外, 猶太人又進一步增添了幾個特別的日子為禁食日,使得禁食日又多出了好幾天。(見撒迦利亞書八章 19 節:「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四月、五月禁食的日子,七月、十月禁食的日子,必變為猶大家歡喜快樂的日子和歡樂的節期;所以你們要喜愛誠實與和平。』」)猶太人之所以會這樣做,乃 「禁食」一事,對於猶太人而言,算是一種操練,且必須是祈禱悔改同時進行。期間,若巧遇乾旱,有禁食者甚至滴水不沾,以示敬虔。

2. 回覆質疑

到了 耶穌降生的新約時代,法利賽人為表示自己的敬虔,更進一步的將禁食日增加到每週兩次。(見路加福音十八章 11-12 節:「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這些恪遵律法,一 週禁食兩次 的猶太人,看到了被稱為「拉比」(老師)的耶穌之門徒,居然完全不禁食,感到無法接受。為此,他們認為學生不禁食,身為老師的耶穌,得負起「 教不嚴,師之惰」的責任, 而將責任全歸到耶穌的身上,加以攻擊。

有一天,和猶太人一樣,堅守「禁食條例」的施洗約翰之門徒,對耶穌的學生不禁食之舉,深感疑惑,乃特別來到耶穌的面前問祂說:「我們和法利賽人常常禁食,你的門徒倒不禁食,這是為甚麼呢?」(馬太福音九章 14 節)耶穌得知問題之後,隨即回答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哀慟呢?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時候他們就要禁食。」(馬太福音九章 15 節)因按當時的風俗,婚禮宴客長達七天之久,此間不能禁食,也不可以參加喪禮、追悼或作苦工。耶穌以此作為說明指出,在婚禮期間,硬要人禁食,並不恰當。

緊接著,耶穌又以兩個比喻作為回答: 「沒有人把新布補在舊衣服上,因為所補上的反帶壞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兩樣就都保全了。」(馬太福音九章 16-17 節)其意乃 新布會縮水,若將之補在舊衣服上,恐怕會因為縮水,而使得舊衣服被扯破;舊皮袋已失去彈性,無法膨脹,若貿然裝入新酒,將會漲破 舊皮袋 ,而流失新酒。

耶穌會以這個比喻作為說明,並非排斥或反對象徵「傳統」的舊衣服與舊皮袋,也不是在高舉代表「現代」的新酒和新布,而是要讓新舊兩種東西,能夠適得其所、相互跨越、共存共榮,使彼此間,有伸縮性的自由,畢竟兩者都是因為歷史的近程中所產生,且同時存在的,各有其時代與功能性。若雙方一味的堅持自己,將會失去彼此。

在物理的觀點上,舊皮袋不能裝新酒,新布不能補舊衣服,這是肯定的。耶穌雖引用物理的觀念回答「新舊」的不容,但耶穌並不否定舊有的一切,而是要人在新時代,要有新的方式和作為,不要讓舊思維所綑綁。因 新的生命,新的力量,是不能透過舊的意志、感情、習慣和性格把它表明的, 唯有 以「新皮袋」來承裝「新酒」,生命才會不斷成長,天天更新和變化。此乃耶穌所要強調的重點。

質言之,耶穌並非否定,也不是要將傳統廢除,而是要成全,使之產生新的意義。我們從耶穌在馬太福音五章 17-18 節所提出的表白:「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以及保羅在羅馬書三章 30-31 節所做的解釋:「神既是一位,他就要因信稱那受割禮的為義,也要因信稱那未受割禮的為義;這樣,我們因信廢了律法嗎?斷乎不是!更是堅固律法。」可以瞭解,因著十字架上的救贖與復活,耶穌乃成全了舊約的儀文和律法的意義,並提供美好的前景。(見約翰福音十九節 30 節;以弗所書二章 15 節;歌羅西書二章 21 節;希伯來書九章 10 節)

三、新舊融合

當今的社會,並不會因為教育水準的提高、資訊與傳媒的發達、地球村的熱絡,新舊之間的衝擊就會減少或消失,反而會比以前更為劇烈。畢竟,任何時代,因為年齡層與所走過的人生經驗不同,都會出現新舊的問題。

事實上,不僅一般的社會如此,教會亦出現同樣的狀況。以德生教會為例,從小就在德生教會進出的「舊德生人」,與近幾年才進入到德生教會聚會的「新德生人」,也同樣有「新、舊」觀念上的差異,容易在缺乏對話的情況下,出現誤解與隔閡。

暫且撇開傳統禮拜與敬拜讚美禮拜方式的爭論不談,當德生教會的禮拜人數成倍數成長之後,有幾次曾聽到 「舊德生人」感慨的道出:以前德生教會只有一、二百人聚會的時候,大家不但彼此熟識,感情之好,實不在話下;現在德生教會主日禮拜聚會人數,連同主日學生,已經多達七、八百人。人數增多的結果,所見到的,除了大家彼此不認識,感情疏離外,每次來到教會,身為「舊德生人」,似乎有一種被「新德生人」所取代的感覺。還有,德生教會以前那種「一家人」的傳統,似乎也在逐漸消失當中。看到此情此景,寧可回到以前人數少,卻彼此熟識,也不願現在人數多,卻陌生的感覺!

聽到這樣的感嘆,個人頗能理解。然值得注意的是,教會是一群蒙恩的基督徒所共同聚集的團體,是屬於所有上帝子民的,並不是屬於個人或小團體專屬。也許,「舊德生人」於德生教會所投入的感情與青春歲月,比起「新德生人」來得多,且更為根深蒂固;但在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情況下,總有一天,「新德生人」也會變成「舊德生人」。無論新與舊,實應用「宏觀」的態度來看待教會,才不至於在「微觀」的心態下,使教會出現山頭與圍牆主義的封閉窘境。果真如此,教會必將停留於過去,頓步不前,進而成為死亡的教會。

位於美加邊境的尼加拉大瀑布,每一分鐘約有五十萬噸的水流傾瀉而下。 1948 年 3 月 29 日 ,瀑布的水流突然靜止,讓附近居民驚訝不已。經過追查,終於瞭解,問題出在於伊利湖成噸的冰塊,因被巨風吹動,堵住了美國水牛城附近尼加拉河的入口處,而阻礙了水流。還好,經過三十小時的沖刷,巨大的冰塊移位之後,才又恢復了水流。

面對未來,德生教會還是要在基督裡,以多語言、多場次、多形式的多元方式來敬拜上帝,千萬不要被意識型態所使,而分彼此,才能展現出新舊好合的美景。猶如保羅的書信所言:「 在此並不分希利尼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指 不諳希臘文化的人) 、西古提人( 主前八世紀曾對猶太人大肆蹂躪;新約時代這是野蠻人的代號。 )、為奴的、自主的,又住在各人之內。」(歌羅西書三章 11 節)可知, 人若 在基督裏,人間一切種族上、宗教上、文化上、社會上的隔膜均告瓦解,不再分彼此。

有鑑於此,新舊之間應彼此尊重,並以 1. 觀念上的包容。 2. 意見上的溝通。 3. 變化中的對話。等三個基本態度彼此對話,才不會在堅持己見的情況下,阻礙了教會的發展。

結語:

期盼在教會邁入一個新的里程之際,能用「新舊好合」的態度,學習耶穌的教導,用疏導代替攔阻、用服事代替旁觀、用建議代替批評、用鼓勵代替指責、用對話尋求共識,一起揭開未來,再創德生教會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