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教養與遵行(一)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申命記四章9-14節,箴言二十二章6節

引言:

九月份起,台灣各級學校將陸續開學,為此,本會都會在每年八月的最後一個主日舉行升級禮拜,為將升級的學子們,擺上祈禱與祝福。過去,升級禮拜都在第二場禮拜舉行,然為能讓學子們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以及他們所習慣的禮拜方式,因而於前年改到「兒童主日學的合班禮拜」及「第四場禮拜」分別舉行。

雖是如此,身為家長與長輩的我們,亦可透過第一與第二場禮拜的時間,祝福即將升級的學子,為他們身、心、靈的成長祈禱,並透過上帝的話語,藉由主日禮拜的信息,省思「教養與遵行」的信仰功課,學習如何依孩子的特性,教導他們走當行的道路,如箴言二十二章6節所載:「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好讓學子們能藉由遵行上帝的話語,展現美好的學習精神,日後依其恩賜,發揮所長,貢獻社會。

一、不懂父親的苦心!?

有位家住嘉義,知名高中畢業,滿腔熱血,想讀護理,日後當一位照顧病患的護理師,因而報考大學護理系的學生,學測放榜後,果然如其所願,錄取長庚大學護理系。當她滿心歡喜,期待開學日子到來時,父親卻要女兒打消念護理的念頭,到中國鄭州大學讀教育學系,因父親已經為女兒安排好到中國就學的事宜。儘管女兒表示不願意,但嚴厲的父親還是強迫女兒非得放棄護理,到中國讀教育不可。為此,父女兩人出現嚴重的爭執。不願赴中國讀教育的女兒,又氣又害怕父親的威嚴,一時之間,因喘不過氣來,只好打電話報警求助。

警察趕赴現場,父親向前來處理的員警表示:臺灣的大環境不好,就算女兒護理系畢業,吃重又低薪的工作對女兒不好,以後她會後悔,希望女兒到對岸的鄭州大學就讀教育學系,這對她將來會是最好的選擇。但令父親憤怒的是,叛逆的女兒不但不接受父親所安排的路,竟還頂嘴,真是不懂父親的苦心!

當女兒聽到父親向員警訴說反對她唸護理的理由後,怒火中燒的告訴員警:她對護理有濃厚的興趣,對未來成為護理師充滿著美好的憧憬,且已順利錄取長庚大學護理系,又她要好的同學全都在國內就讀大學,為何父親要強迫她去中國讀她不喜歡的教育系?她志不在教育工作!

縱使父親知道女兒不願到中國念教育,仍依然堅持:「興趣是很好,但興趣不能當飯吃!…」

當父女尖鋒相對時,除了員警感到尷尬外,嬸嬸也在一邊安撫姪女的情緒,一邊向員警為姪女說情。嬸嬸語重心長的向在場的員警傾訴,姪女是獨生女,爸爸將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女兒身上,一味要求女兒配合他的安排,女兒因抗拒,才會與爸爸產生激烈的爭吵。為此,媽媽要女兒到嬸嬸家住幾天,但爸爸還是來到嬸嬸家,強迫女兒跟她一起到鄭州大學念教育。話說至此,連嬸嬸也因看不慣大伯的強勢作風,情緒遂而激動了起來。

在旁的員警見狀,不斷地藉由案例嘗試勸導該名父親說,子女已有自己的生涯規劃,身為父母需適當放手,讓孩子依其興趣發展,既然孩子已強烈抗拒出國求學,若執意強硬要求:「我現在這麼做是為你好」,恐怕不見得會得到適性的發展。所謂適時給予壓力是增進成長,但過度壓力可能導致無法預料的後果,甚至悲劇發生。既然親友都贊成小孩依其興趣在台灣就學,就適度放手先由其發展,未來孩子自願出國深造也不遲。員警還進一步建議召開家庭會議,共同商討,若可以,不妨先到所申請的各校參觀,多方比較之後再決定,畢竟,離開學的日子還有一段時日,應該還有時間考慮,不必急於一時。

事後,警方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父母親在求學過程中,相信不少人都曾有過夢想或願望,但也許當時能力受限,或經濟方面不允許,直到成為父母後,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曾經有過的夢想有機會實現,而投射父母的期望,然而,若此期望變相造成孩子的壓力,反而可能抹殺孩子的發展,最後產生反效果,絕非眾所樂見。」

二、天下間的飯碗一樣大

看到上述這位苦口婆心,力勸女兒回心轉意,放棄念護理,到中國大陸讀教育的父親,個人著實能夠瞭解其為父之心,因從父親與員警的對話中,令人感受到,父親想要獨生女兒改讀教育,無非是不捨女兒當上護理師後,得輪三班,日以繼夜的照顧病人,非常辛苦。父親所期盼的,是女兒能從事教育工作,以便日後能過較為輕鬆的日子。

雖經過員警居中溝通,父親的心情似乎有些軟化,但仍不改其認為台灣整體大環境不佳,依舊期待女兒能出國唸書,勿留在台灣發展的想法。

或許,父親疼愛孩子的動機並沒有錯,但強迫孩子到中國讀書,還是得先思考,是孩子本身的意願,還是出於父母的期待?因有不少家長,為了彌補小時候無法學習才藝及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常會出現彌補的心態,將過去無法達成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甚至認為台灣的教育與整體環境不佳,唯有出國,才能找到較好的出路。

當然,若家庭經濟許可,孩子有興趣又有意願,且性格適合出國讀書,獨立過生活,本無可厚非,應當給予鼓勵和祝福;然若孩子沒有意願,只是家長的一廂情願,可得要深思謀慮,因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仍需要同輩群與親人的陪伴和關心,才能在溫暖中成長,否則在成長的過程,失去親情的扶持與照顧,以及可以陪伴成長的要好同輩群之互動,長大之後,只會徒增遺憾。

坦而言之,類似的個案,我已經輔導過幾次。每次聽到父母用盡心思,省吃儉用,花大筆金錢,送孩子出國讀書,著實能令人感受到父母捨不得孩子吃苦,期待兒女擁有高學歷,能成龍和成鳳,以便成家立業之後,能過舒適生活的心境。然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親的一番好意,往往帶給孩子莫大的壓力。因我所輔導過的孩子,幾乎都在極不願的情況下,被逼出國讀書,才導致親子關係破裂,而尋求牧師的協助。有鑑於此,若非出於孩子的意願,千萬不要勉強,否則,出現問題後,想要加以彌補,往往已經來不及。

分享至此,使我油然想起,自己小時候的1960年代,台灣物質缺乏,能夠放風箏、玩彈珠、聽收音機、到「廟口」(故鄉媽祖廟前空地)看戲(大戲與布袋戲),或看賣藥的郎中「打拳賣膏藥」,就是一種極大的享受。直到電視普及後,這些娛樂才逐漸被電視節目所取代。每當電視播出美國的影集,看到美國人家家戶戶有汽車,住的都是透天別墅,物質生活的富裕等,就會令人嚮往美國富庶的生活。加上當時的政治、經濟與教育環境不佳,所以,家長無不鼓勵孩子認真讀書考大學,大學畢業後,申請獎學金到美國留學,取得學位後,留在美國工作,賺取美金,進而入籍美國,以之作為人生的目標。若能達到目標,在當時而言,等同是光宗耀祖的人生勝利組。基於此,1950-1970年代的台灣,才會有許多家長和學子存在著「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夢想。

清楚記得,1969年小學四年級暑假,和祖父與祖母一同搭火車上台北,到松山機場送回台探親的二伯父、伯母及堂哥們回僑居地。當我透過機場的玻璃窗目送飛機起飛時,用極羨慕的眼光告訴祖母說:「阿嬤,二伯一家人很幸福,能坐飛機,好像要去天堂!」但祖母並未回應,只見她坐在椅子上擦拭眼淚。

送走二伯父全家,回台南善化的火車上,我再次天真的告訴祖母:「阿嬤,我長大之後,也要坐飛機出國,像二伯父一樣,去天堂。」結果,祖母卻從口中說出這句話:「世間的飯碗平平大,在台灣吃一碗飯才會飽,去什麼所在(地方),嘛攏當要吃一碗才能飽,不是說去外國,呣免吃飯就會飽。」由於當時年紀小,無法瞭解這句話的意涵。

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有機會到國外讀書、講學、洽公和旅遊,走過二、三十個國家後,終於能夠體悟到祖母所講:「世間的飯碗平平大」這句話的含意。祖母會這樣講,乃她心中所期盼的,即無論身處任何地方,只要身體健康,家人能常相聚,日子過得平安、喜樂,就是一種幸福,而這樣的幸福,不一定得到國外尋求不可,若努力打拼和經營,在台灣一樣可以獲得。

是的,沒有受過教育,不認識半個漢字,只會讀羅馬拼音的台語聖經,生活過得宛如清教徒的祖母,年邁時,會道出這樣的感受,乃在她的心目中,家人和樂,能夠常常相聚,不必等好幾年才見一次面,就是人生最大的福氣。因在祖母的心中,平安、喜樂、健康與甜蜜的親情勝過一切。

三、適性而教

過去的威權時代,學習如何遵從父母,作好兒女,是身為子女者必須遵守的法則。無可否認的,遵從與孝順父母,是身為子女者應有的態度。然處在「平權」的時代,如何當好父母,也是一件身為人父與人母所必須學習的功課。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二十二章6節)是一節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經文。這節經文的「白話字版」(漢羅版)聖經翻譯為:「教養囝仔,著用合宜的法,就伊到老也無歪斜。」1611年所出版的英文欽定版(KJV)聖經,則這樣翻譯:〝Train up a child in the way he should go:and when he is old, he will not depart from it.〞從中得以看出,中、台、英語聖經所翻譯的「使他走當行的道」、「合宜的法」、〝in the way he should go〞可謂大同小異,然若從希伯來文的原意加以探討,應該可以更加清楚。

基本上,「使他走當行的道」這句經文在希伯來文的原意為「按照他的路」,意即「依據各人的特性教導。」也就是每個人一出生,便會因遺傳基因、上帝恩賜的不同,產生個別差異,遂而出現不一樣的特質。身為父母或師長,應透過觀察、瞭解個別差異,再依照其特性加以溝通和教導,才能使孩子發揮恩賜、展現所長。千萬勿在不瞭解個別差異的情況下,一味的要求孩子無論如何,都得達成父母為其所設定的目標,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

每當閱讀到上述這節經文,進而翻閱串珠聖經時,都會發現在「教養」這兩個字旁邊,加註有下列這兩節相關的經文:「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六章4節)「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摩太後書三章15節)從這兩節關連的經文得以看出,箴言二十二章6節之作者所要表達的,無非是要人教養兒女時,得依據各人的特性,還要以上帝的話語作為教養的基礎,如箴言九章10節所載:「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而非將個人的喜好與情緒加諸在孩子身上,否則,只會出現反效果,惹兒女生氣,使兒女對父母心生不滿。若身為父母者,能將教養兒女的方式,建立在上帝話語的基礎上,並依據孩子的特性加以導引,方可教養出優秀的孩子。

這樣的見證,保羅在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有著清楚的敘述。我們從保羅肯定提摩太的書信中,(見提摩太後書一章5節:「想到你心裏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裏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裏。」及前面所提過的提摩太後書三章15節)可以看到,提摩太之所以深受保羅的讚賞,乃提摩太小時候,外婆羅以及母親友尼基,就透過上帝的話語教導他,使得他年幼時就認識上帝,得以承續美好的信仰,並從敬畏上帝得著智慧,進而獲得救恩。(本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