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改變,從閱讀開始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箴言二十四章 3-5節

前言

每年七月的第三個主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設立的「文字傳道奉獻主日」,所為的,就是要喚起大家重視文字傳道的重要。因為在充滿文字的知識爆炸時代中,如何透過文字來記錄歷史、傳承信仰、宣揚福音,正是我們所必須努力的目標。

眾所周知,《府城教會報》乃《台灣教會公報》的前身,是台灣的第一份報紙,於1885年由英國籍的巴克禮牧師(Rev. Thomas Barclay M.A. 1849-1935)所創。其目的就是要透過消息的報導,使分散於台灣各地的教會能連結在一起,讓會友了解各地教會的動態,同時藉著報紙上的文章,充實信仰的內涵。

有人說,創辦教會的報紙,是早期外國宣教師留給台灣人最美好的一項禮物。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教會公報社除了發行報紙之外,也出版了諸多神學和各類的屬靈書籍,讓許多人閱讀之後,開啟了智慧,改變了人生。相信,無論是過去、現在,甚至是將來,台灣教會公報社都將會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文字事工中心。

一 .個人成長與閱讀

小時候,對於自己在鄉下出生,心中常無法平衡,因當時城鄉差距相當大,都市的小孩和鄉下小孩,無論是在外觀、穿著、氣質、談吐上,都有很大的差別,鄉下小孩和都市小孩比起來,實在比較「土」和「聳」。

上小學之前,根本不會講北京話,也不識字,不但沒有電視可看,資訊的取得也相當困難,頂多只有於農忙時期,在農會所辦的臨時托兒所中,唱過一些兒歌,聽過一些童話故事而已。然感謝的是,與同鄉的小朋友相較之下,我比他們幸運得多,因我在基督教家庭出生,從小便隨著父母到教會上主日學,而多了一個聆聽主日學老師講聖經故事的機會。

上小學後,每到作文課時,幾乎都會精神緊繃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一次,在寫不出文章的情況下,抄了作文範本上的範例,老師閱讀之後,非常生氣的責罵我說:「這篇作文決不是你寫的,你如果有能力寫出這樣的文章,老師一個字一塊錢跟你買!」聽完之後,真是羞愧得無地自容,只好乖乖的接受打手心的處罰,同時被要求再寫一篇作文,心中的痛,可想而知!

雖自己的作文不好,無法代表學校參加作文比賽,但卻因為能言善道,常代表班級和學校參加國語演講比賽。無奈的是,所有的比賽全都慘遭滑鐵盧,主要的原因,並非我所演講的內容和表情不好,而是「國語」不標準。因我常分不清楚「ㄈ與ㄏ、 ㄙ 與ㄕ、ㄡ與ㄛ、ㄖ必須捲舌」的發音,而導致將「風吹雨打」說成「轟吹雨打」、「法律」說成「ㄏㄨㄚ(第三聲)律」、「結婚」說成「結分」、「老師」說成「老輸」、「我」說成「偶」、「日」說成「入」,而被都市小學的演講代表笑得半死。

縱使比賽前,老師都會一再地糾正我那台灣國語的發音,但還是改不掉已經習慣成自然的台語發音。儘管如此,我在小金門當兵時,曾經得過演講比賽第一名。原因無他,就是其他選手的發音比我還不標準,我才有這等榮幸。如今,得獎的紅包袋我還留著,畢竟這是我有生以來,除了教會主日學所舉辦的台語演講比賽得過獎之外,所參加過多次演講比賽中,唯一一次以華語演講比賽的得獎紀錄。

值得安慰的是,不只是我有發音不標準這方面的毛病,聽完李登輝前總統、前司法院長林洋港先生、前省政府主席邱創煥先生等政治人物的談話後,我發覺,我比他們好一些,至少我沒有他們台、日、華語三種發音合併在一起的混雜,頂多只有台、華語的混音而已。

辭不達意,文章不知所云的情形,一直到高中,甚至讀神學院時,依然沒有多大的改變,自己常為此感到懊惱。然而教人意外的是,從神學院畢業至今,思考與寫作能力已大大的進步,不但出版過十五本書,也曾在各類的學術和報章雜誌上發表過數百篇文章。昔日的師長、同學和好友讀到之後,幾乎都會以「烏甘仔裝豆油」(看不出來)來形容我的「今非昔比」。

其實,自己並非有多大的能耐,能夠寫出這麼多的文章和讀者分享。猶如前面所述,我在鄉下長大,本就孤陋寡聞,加上沒有什麼課外的閱讀環境,而大腦又比較慢開竅,所以,只好以「勤能補拙」的方式,不斷的從閱讀中學習和揣摩他人的文筆、思路、方法與結構,再加以記錄讀書心得,來彌補「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缺失。當然,這其中還包括兩次藉著出國進修的機會,勤跑圖書館,廣泛的閱讀書籍所得到之心得。

二 .閱讀,更新與改變

人要改變觀念和作為,除了成長和教育環境及他人的啟發之外,另一項重要的因素,就是「閱讀」。因為「書」和「文章」在人類的生活中,不但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閱讀亦關係著一個人的內在思考和外在的言行和舉止,甚至會影響到整個人類的歷史。

古人云:「一日不讀書,言語無味;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這一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其意乃在訴說:「一天不讀書,言語就會變得俗氣、無趣;若三天不讀書,臉色也會變得很難看。」相對的,那埋首苦讀,認真讀書,融會貫通,知書達禮的人,會被人以「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作為形容。當然,會被人「刮目相看」,最主要的原因,乃閱讀到了許多好的書籍和文章的結果,這就好像讀者站在作者的肩膀上學習,吸收了他全部的精華一樣。

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的傑出作家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說過:「學會讀書,便會點燃火炬,每個字的每個音節都會發射火星。」德國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曾談道:「主宰世界的要素有三,即:智慧、光輝和力量!」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曾提及:「書可以改造人的靈魂。」「書是全人類的營養品。」此外,影響西方經濟學理論,並對西方國家經濟政策有著相當重大影響的二十世紀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 (John M. Keynes,1883-1964)亦曾說過 :「一個觀念可以改變歷史。」當然,要改變觀念,則必須從閱讀開始。

要改變自己,最值得建議讀的書,以聖經莫屬,因為聖經是一卷非常重要的書,不但明白指出生命的意義、得救的道理,也清楚訴說出豐富的人生哲理,以及人與人、神與人之間應有的態度。

《改變歷史的100本書》的作者蘇浙生,就肯定的指出:「《聖經》不僅是一部宗教經典,而且是一部政治、歷史、宗教、哲學、文藝、社會、倫理、法律的百科全書式的巨著。中世紀歐洲的許多文藝作品,都取材於聖經故事。世界不少民族的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包括、概念、語言、風俗等)都與《聖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作者又繼續談道:《聖經》是影響人類最大的一本書,全世界現有宗教徒估計超過二十五億人,占全球總人口的五分之三以上。其中,基督教信徒達十五億之多,而《聖經》,便是對社會影響最大、傳播地區最廣的基督教經典。二千年來,它不僅支配著世世代代基督徒的精神生活,而且一直廣泛的影響著世俗社會的各個角落。自西方基督教國家裡,《聖經》至今仍是一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普及產物」。

的確,被稱為書中之書的《聖經》,正是影響人類最大的一本書。使徒行傳第八章當中所記載的埃提阿伯太監之故事,就是在閱讀聖經之後,獲得全然改變的一個活生生之例子。當然,除了聖經之外,屬靈的相關書籍,以及各類歷史、知識與時事性的書籍等,也都是閱讀的好資料。

三 .國人的閱讀比例

由上述不難明白,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然國人閱讀的精神和比例,與歐美先進國家相比,卻是少得可憐!

2002年11月14日, 《天下雜誌》公佈一項<全民閱讀大調查>的數據報告指出,台灣人願意花錢買書的比例為: 4﹪的民眾承認,他們一年花不到一千元買書,花兩千元以內的有19﹪;花五千元以內的計23﹪;花八千元以內的為7﹪;花超過八千元以上者只佔1.5﹪。當中,買書閱讀的原因有近60﹪是為了要增廣見聞,40﹪基於要增加生活樂趣或技能,26﹪是因為工作上的需要,近10﹪是為了考試。然而,民眾最喜愛的書籍種類依序分別為:「休閒生活類」,「理財、管理類」,「文史哲類」。值得注意的是,有高達78﹪的民眾只在空閒時閱讀,40﹪會在睡前閱讀,7﹪表示於上廁所時閱讀,5﹪的人會在通勤(搭車)時閱讀。換算之下,每週花在閱讀的時間為7.5小時,看書報雜誌的時間則每天不超過一個小時。

再者,調查中亦發現,台灣民眾每個月平均只看2.8本書,若依年齡來分析,20歲到30歲以及51歲到60歲這兩個年齡層的閱讀人數,竟然連10﹪都不到;41歲到50歲年齡層的人,才是閱讀的大宗人口。若依各縣市的閱讀人口觀之,台北市民的看書比例最多,每個月平均約讀3.3本;其次是台中縣與台北縣,約為2.8本;再來是台中市,約為2.7本;殿後者為高雄市與高雄縣,連2本都不到。

或許,台灣人民不喜歡翻書或上圖書館找資料的原因,除了從網路可以找到所需的資料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被電視佔據了相當多的時間。但從《天下雜誌》問卷的調查數據卻可發現,有高達57﹪的民眾很少,甚至不會使用網路閱讀或搜尋資料。由此端見,台灣民眾願意開卷讀書,上網搜尋資料和閱讀的比例,可謂少之又少。難怪有人會以「三低」,來形容台灣人的閱讀時間比例低、數量低、買書的費用低。

1999年,聯合國文教組織曾出版《學習:內在的財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要人類能不斷的學習,發揮出「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才能順應社會的變遷。該書提出學習的四個支柱為:1.學習知(Learn to know)、2.學習做(Learn to do)、3.學習活(Learn to live)、4.學習成(Learn to be)。其中的「學習知」乃告訴我們要學習利用圖書館、學習利用資訊網路、學習利用社會資源、學習諮詢學科專家。

的確,要改變自己和社會,必須從「學習知」開始,然而要「知」,則要從不斷的「閱讀」著手起。因為閱讀是知識的基礎工程,不但可以增廣見聞、累積知識、獲得智慧、判斷是非、擺脫平庸,亦可使得身心愉悅、追求整全生命的學習。

四 .閱讀,力上加力

人若要服事上帝,得具備有從上而來的屬靈智慧。然要得著屬靈的智慧,則必須建立在「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九章10節)的根基上。

英國有一首古老之禱告文寫道:「要花時間工作,這是成功的代價。要花時間思考,這是力量的源頭。『要花時間讀書,這是智慧的泉源。』要花時間遊玩,這是青春的秘訣。要花時間善待朋友,這是幸福之道。要花時間愛人及被愛,它是神的特權。要花時間發笑,它是心靈的音樂。」基本上,這首禱告文,乃建立在箴言二十四章3-5節:「房屋因智慧建造,又因聰明立穩。其中因知識充滿各樣美好寶貴的財物。智慧人大有能力。有知識的人力上加力。」的經文基礎上。經文當中所指的「房屋」,乃象徵著個人和家庭的信仰生活。「建造」一詞乃代表著智慧與愚昧的人各有一屋,要邀人進入自己的房屋時,智慧人已預備心,將家中的一切建立好,而非單單的「坐」在那裡。

經文又進一步指出,人要得著「財物」,必要有上帝的能力與祝福,其關鍵則必需從敬畏和愛上帝開始,因為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得著屬靈的能力,也可以從日常的生活與學習當中得著知識,力上加力。換言之,屬靈的「智慧」與屬世的「知識」皆要一起成長,因為這是上帝所給予的「財富」,人必須從追求與學習中獲得。

結語

閱讀確實是一扇通往古今中外的門,閱讀好的書報和文章,不但可以沐浴在智慧的精華裡面,欣賞和汲取作者的結晶、沈澱心靈、修身養性,亦可開拓視野、轉換思維、增加想像和創造力、還可提升智慧、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改變生命,人更可將智慧的結晶和信仰的體驗文字化,來傳揚福音,榮耀主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識爆炸、網路發達的今天,各種「顏色」的出版品充斥著現代社會,在「開卷有益」的前提下,慎選文章和書籍當是閱讀之前所必須注意的功課。當然,要藉著閱讀來成長和改變,恆心與毅力以及資料和書籍的選擇與收集乃相當重要。

建議您,台灣教會公報,以及人光出版社的出版品,值得您訂閱、購買和閱讀,因為讀了之後,不但可以增加知識,亦可獲得屬靈的智慧,更可日日更新,變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