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拾食 vs. 拍損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 詩篇一百十一篇 5 節; 約翰福音六章 12-13 節

引言:

出自於 古代典籍《漢書 ‧ 酈食其傳》的 「 民,以食為天。」以及 台灣俗諺 的「吃飯,皇帝大。」「人無親,食上親。」「一食、二穿、三行、四用;無食無用, 什 路用。」還有台灣人 見面時,總是以 「吃飽未?」做為招呼的 用語,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此外,在古代的兵法中,也有所謂的「兵馬未動,糧秣先行。」之策略,且古代皇帝調兵遣將時,亦存在著「皇帝不差遣餓兵」之思維。

從前述之名言與俗諺端見,「糧食」與「吃飯」最單純與具體的意義 , 即 為 「 生存」。是的,世上的動物若沒有食物可吃,肯定無法活下去。同樣的,軍事行動中,軍隊若糧食不足,鐵定無力參戰。

雖古文與俗諺清楚訴說著「糧食」的重要,但人處在豐衣足食的情境時,卻常忽略「糧食」的寶貴,甚至「拍損」(糟蹋、浪費)食物;反倒是身處糧荒、飢餓時,才會想到「糧食」是肉體生命不可或缺的寶物。有鑑於此, 本文將以台語發音的< 拾食 vs. 拍損>(撿拾 vs. 浪費)為題,藉以喚起大家思考珍惜糧食的信仰功課。

一、 拍損

依據聯合國 人口基金會 的 統計, 2011 年 10 月 30 日 ,全球人口將突破 70 億大關。又根據英國《每日郵報》 ( Daily Mail ) 的統計報導,全球人口從 60 億增加到 70 億,只需 12 年的時間推算,到了 2025 年,世界人口將攀升至 80 億。若以同樣的速度成長,預計, 2050 年,地球上的人口將多達 100 億。 若是出生率略高過預期, 2100 年之人口,更可能衝破 150 億大關。 如此一來, 貧窮、環境及 糧食不足的問題,將會是人類的一大挑戰。

每年的 10 月 16 日 是聯合國所定的「世界糧食日」 ( World Food Day ), 2011 年 10 月 16 日 「世界糧食日」當天,「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 簡稱「家扶基金會」( TFCF) 引用聯合國的數據指出:「全世界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食物,約十三億公噸, 遭到浪費或損害。」 家扶基金會 又進一步依台灣環保署所統計的廚餘量推算, 光是 2010 年一年,台灣地區人民所浪費的食物總量,就多達 275 萬公噸。以台灣的人口總數換算之,這樣的數量,乃相當於每人每年浪費 121 公斤 的食物。再以台灣每人每年約需 547 公斤 的食物算計,台灣一年所浪費的食物, 足夠讓台灣 26 萬低收人口吃上 20 年。如此的數據,比起歐美國家的平均 值多出一成,更是非洲地區之落後國家的 20 倍。目睹這樣的結果,真是令人 乍舌!為此, 家扶基金會出面 呼籲:期盼台灣全體百姓應關注貧窮與糧食的議題,不應再浪費食物。

事實上,除了台灣之外,香港與中國,以及海外的華人餐廳,也都常出現 「拍損」食物的嚴重問題,而被媒體大加報導。或許,會有這樣的情形 出現,跟烹飪的方式、飲食的習性,及生活的模式所關。當然,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人民的生活環境與習性,及對食物的態度和價值觀。

有一篇名為 德國的一張罰單>之文章 ,曾在網路廣為流傳,該則文章乃在敘述 兩位前往德國考察的中國人,由駐地的一位中國籍同事接風洗塵,相約到德國的餐廳用餐。三人用完餐準備離去時,因著桌上還有三分之一的食物未吃完,被同在餐廳用餐的幾位白人老太太發現,憤而直指三位中國人的剩菜太多,太浪費!

經過一番溝通,三位中國人自認為:花錢吃飯買單,剩多少,是我家的事, 與老太太何關?還反譏這群老太太多管閒事,真是好笑!為首的老太太聽完 之後,生氣的掏出手機,撥打電話,向有關單位檢舉。不到幾分鐘,一位穿著制服,自稱是社會保障機構的工作人員隨即開車到來,經過一番瞭解,乃不客氣的拿出罰單,開出 50 馬克的罰款。駐德國的中國人見苗頭不對,只好乖乖的拿出 50 馬克,並一再的發出道歉之聲。

這位工作人員收下罰款後,鄭重地告訴這三位中國人說:「需要吃多少, 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有很多人還缺少資源, 你們不能夠、也沒有理由浪費!」此話一出,在場的三位中國人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歷經此事,駐地的中國同事將罰單複印,分給每人一張做為紀念,還決心 再複印一些,送給親友,而且,他還決心保存這張罰單,將之貼在自家的牆壁上,以便時常提醒自己和家人,勿再浪費食物。

有人閱讀完這篇文章後,為求真相,乃深入研究德國是否真的有如故事 所述,對浪費食物者開罰之法律條文。經過一番探究,不知是不得要領,還是有其他的因素,探究者並未發現德國有對浪費食物者開罰的相關法令。

事實上,無論德國是否真有相關的法條,這一則故事,已足以發人深省,實值得繼續傳述。畢竟暴殄天物,天理不容,不是嗎?

二、 儆醒

1. 「 拾食 」的耶穌

耶穌在加利利湖畔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之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 這一則故事,在四卷福音書中,皆有詳細的記載(見馬太 福音十四章 13-21 節、 馬可 福音六章 33-44 節、路加福音九章 12-17 節; 約翰福音六章 8-13 節)。 然值得注意的是,五餅二魚的故事所要訴說的, 除了透過「神蹟」來表達 耶穌基督是神,與舊約時代那位無所不能的上帝同權、同榮、同尊,人若信靠祂 , 便可得著上帝的祝福,生命就會豐盛有餘外 還有一項非常重要,卻鮮為人注意之事,即,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之後,特地吩咐門徒將剩餘的零碎收拾起來,以免糟蹋食物的教導。這段經文,在約翰福音六章 12-13 節當中,有著清楚的敘述:「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 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 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足見,耶穌要跟隨祂的 人應當「拾食」,勿 浪費食物,因食物 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東西, 得來不易 , 需經過許多汗水才能得著。若人不遵行「拾食」的教導,一味的 「暴殄天物」,必會受到天譴。

2. 救恩

綜觀整本聖經可以發現,上帝曾透過「 饑荒 」,作為刑罰的手段;亦曾藉著「 饑荒 」,作為救恩的前導。

雅各的子孫以色列百姓之所以會遷居埃及,除了有上帝美好的旨意外,約瑟被兄長賣至埃及,最後當上宰相,「饑荒」也是導因之一。何以言之?乃約瑟為法老王解明饑荒之夢,使他受到重視,最後榮任宰相。還有,因著 饑荒之故,使約瑟得以和兄弟重逢,進而將族人從迦南之地移民至埃及四百年,有效保存以色列的民族、信仰與文化。(見創世記三十七 – 五十章)

還有,舊約路得記所載之故事,亦和 「饑荒」相關(見 路得記全書 )。雖然上帝讓旱災和悲傷臨到人們,但祂卻藉此災難使不孕的有後,並且賞賜那些信靠祂的人。不但如此,該書卷的人物路得,也因深受拿俄米的信仰所影響,以無私和忠誠的愛善待拿俄米,最後成了大衛王的祖先,而受到後人所景仰。

再者, 耶穌所舉的「浪子回頭」之比喻(見路加福音十五章 11-32 節), 亦因為「缺糧」之故,激起浪子重回父親懷抱的動機。最終,父親乃不計前嫌, 欣然接納浪子的悔改。耶穌藉此引喻,天父上帝欣然接納罪人悔改;而大兒子的反應,則像法利賽人的冷漠,不願接受罪人。

3. 刑罰

從上述所舉的例子觀之,飢荒與缺糧的背後,雖隱藏著上帝的救恩,然 上帝亦藉著饑荒 與缺糧 ,透過歷史、先知、詩人與耶穌的宣告,饑荒正是上帝憤怒之下的「刑罰」,從以下所列舉之經文,便可瞭解。

( 1 )歷史

撒母耳記下二十一章 1 節:「大衛年間有饑荒,一連三年。大衛就求問耶和華,耶和華說:『這饑荒是因掃羅和他流人血之家殺死基遍人。』」

( 2 )詩人

詩篇一 0 五篇 16 節:「他命饑荒降在那地上,將所倚靠的糧食全行斷絕。」

( 3 )先知

以賽亞書十四章 30 節:「貧寒人的長子必有所食;窮乏人必安然躺臥。我必以饑荒治死你的根;你所餘剩的人必被殺戮。」

以西結書五章 16-17 節:「那時,我要將滅人,使人饑荒的惡箭(就是 射去滅人的),射在你們身上,並要加增你們的饑荒,斷絕你們所倚靠的糧食;又要使饑荒和惡獸到你那裏,叫你喪子,瘟疫和流血的事也必盛行在你那裏; 我也要使刀劍臨到你。這是我耶和華說的。』」

( 4 )耶穌

馬可福音十三章 8 節:「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地震、饑荒, 這都是災難(災難:原文是生產之難)的起頭。」

4. 應允

人若遵守主道,便會得著享受糧食、免於 饑荒的應允 。如此的提醒與教導, 在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時,上帝便已親口告知:「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 」( 出埃及記十六章 4 節 )再者,詩篇的詩人也在信仰體驗中,有感而發的道出:「 他賜糧食給敬畏他的人;他必永遠記念他的約。」 (詩篇一百一十一篇 5 節)還有,連受苦的先知約伯,亦深刻的體會到,上帝必會在饑荒中,救人脫離死亡。(見約伯記五章 20 節 a )

由此可見,「 饑荒 與糧食」除了民生之外,乃充滿著上帝的救恩、刑罰、應允之深刻的意涵。

三、 拾食

從上帝的吩咐,以及先知和詩人所發出的言語,還有耶穌的教導可以 看出,「拾食」是人們所當遵行的道理。以下,個人藉此提出幾項建言,作為實踐「拾食」行動的參酌:

1. 心意重於澎湃

台灣人請親友吃飯時,為表盛情,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總會將「 澎湃 」、「大碗又滿墘」列為請客的第一考量,為此,主人所預備的食物, 常遠超過客人所需的食量,導致餐會結束後,都會留下許多剩菜。其實,居住在 富饒之地的台灣,「吃飽」已不是問題,聚餐的主要目的,除了填飽肚皮外,彼此分享、聯絡感情才是重點,千萬勿因食物的過度豐盛,而使得聚餐的意義失焦。

在國外進修時,我曾有過多次受邀到白人家庭作客的經驗,他們招待 客人的心意和熱情與台灣人並無二致,但桌上所擺的食物卻與台灣大不相同。 基本上,西方的白人會依照受邀人數預備食物的份量,也就是以能夠吃完為原則,並不會為了好看,而多加預備。

依稀記得,第一次受邀到英國人的家用餐時,餐桌上只有烤牛肉一樣主菜,還有馬鈴薯、豌豆、小紅蘿蔔條等三樣青菜,外加一杯開水,乍看之下, 實讓人有「吃不夠」的感覺!雖不如台灣的澎湃,然從「菜色」看來, 可謂棕、紅、黃、綠都有,相當可口、大方。奇妙的是,用完主餐之後,加上主人所預備的甜點,不但飽足有餘,還讓人齒頰留香,回味不已!

有次經驗之後,個人總是認為,在物質豐富的台灣社會,親友聚餐,首重的,應當是心意,而非澎湃。

2. 吃不完,請打包

台灣俗諺云:「吃飽,好物無巧。」的確,填飽肚子後,縱然美食當前, 還是引起不了食慾,如此的感覺,在豐盛宴會的尾聲,最為強烈。反之,肚子餓時,只要有吃的,什麼都好。

猶記得服役時的 1981 年 1-3 月間,我正好在小金門的南塘幹訓班接受 士官訓,由於時值冬天,天氣寒冷,又經常體力透支,因而常會感到飢腸轆轆。 一天,和一位同受士官訓的同袍,被長官指派整理幹訓班的垃圾堆時, 意外發現一塊仍包有塑膠袋,卻被咬過一口,丟棄在垃圾堆的紅豆麵包, 高興之餘, 乃順手拾起。經過檢視,並未發霉,於是兩人隨即共同分享了這

一塊麵包。或許,現在回想起來,會感到不可思議,不過,當下的感覺,真是好吃無比,猶如人間美味!我猜想,這塊麵包應當是工作量少,不用出操,又不用輪值站衛兵的隊職員,或是隊上的軍官所丟棄。

剛到高雄牧會時,由於身處大型教會,婚宴與餐會不少,飽餐一頓之後,桌上往往都會留下許多吃不完的料理,每一次,我都很想將之打包回家,但為了面子之故,我卻不敢這樣做。然每當宴會結束回家後,我常會為了不好 意思打包,而感到懊悔,特別是肚子餓時,這樣的感覺便更顯得強烈。幾個月之後, 我乃鼓起勇氣,將沒吃完的料理全打包回家冷藏,等肚子餓時,再拿 出來溫熱吃。為了推廣,我還曾下筆為文,鼓勵讀者打包,亦曾透過主日信息 鼓勵會友,千萬勿為顧面子,而不顧肚皮,導致肚子餓時,大搥心肝,後悔不已!因為我這麼一寫,現在我已經不用親自打包,許多兄姐都會主動為我打包。

小時候,家母常告訴孩子:「一粒米,二十四點汗」、「碗內的飯粒仔吃不完, 會娶貓某。」要我們三兄弟當珍惜食物。不僅如此,家母還會物盡其用, 將廚餘用來養豬和養雞,一點都不浪費。上國中時,老師亦常引用唐朝詩人李紳( 772 年 -846 年)所著之《憫農》一文當中的詩詞:「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提醒學生,除了要感謝農夫的辛苦之外,還要知道碗裡面每一粒米飯,都是農民艱辛耕作而來,不能隨便浪費。

令人遺憾的是,現代的 年輕人,到餐廳或速食店用餐時,不但常遺留下沒有喝完的大半杯飲料,還常將未啃乾淨的炸雞丟棄,教人看了,感到相當的惋惜!其實,除了雞肉本身好吃之外,骨頭裡面的骨髓,更是美味,不吃, 真是可惜! 為鼓勵民眾勿再浪費食物,環保署乃出面積極宣導並呼籲:外食時, 若吃不完,應儘量打包回家;還有,在家也當養成吃多少,煮多少的習慣。

3. 為糧食公義代禱

「 聯合國農糧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於 10 月 16 日 世界糧食日當天,依其所研究的報告指出:「 2010 年全世界有 9.25 億人營養不良,其中三分之二的人集中住在孟加拉、中國大陸、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印度、印尼與巴基斯坦等七個國家。 其因並不是糧食不夠,而是由於糧價節節高漲、金融市場炒作糧食期貨、衝突戰亂、氣候劇變及政府貪污腐敗所導致。」

糧食是上帝賜與人類的恩典,人除了要加以珍惜之外,還要遵行糧食的 公義,並為世界的糧食公義代禱。因 箴言十三章 23 節告訴我們:「窮人耕種 多得糧食,但因不義,有消滅的。」可知,貧窮人的土地雖多有出產,但因不公平而受剝削,也因制度問題或經營不善,而招致損失。

結語:

如前所述,「糧食」最單純和具體的意義 ,即 為 「 生存」。雖「糧食」可 以是犒賞五臟廟的饗宴,也具有節慶或團聚的意義,亦可以是一種藝術和飲食文化的表現。然身處富饒之地的我們,卻常忘記,在過去的歷史上, 糧食與上帝的刑罰、救恩、應允等,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絕不能隨便 浪費食物,否則,必會受到天譴。期待我們能效法耶穌那「拾食」的教 導和精神,勿讓 上帝所賜的恩典,即,糧食無端的流失,而受到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