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我與你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聖經:創世記1:26;馬太福音7:12;10:32-33

十九世紀末,人們覺得人的「存在」是一個奧秘,於是許多人開始尋找人生的意義,並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存在哲學」。當時,猶太哲學家及神學家Martin Buber(1878-1965)曾提出「I / thou」的重要觀點,他認為人類對意義的找尋並非是獨立於社會之外的一種完全孤立的活動,它是一種「我」與「他人」之間進行的溝通及活動。Martin Buber就認為,「存在」是發生於「我」與「你」之間,所以「存在」也包含了「相遇」、「關係」及「對話」等。

在這裡,我們不在於探討哲學的議題,但我們卻可從這個觀點得著啟發,讓我們思考「我與你」的人際關係與彼此相愛的價值,以及「我與神」的神人關係。

一、「我與你」──人際關係的價值
之前曾與教會松年大學的學員們分享過「老年人際關係」的課題,透過一些活動,希望可以讓他們看見自己生命的光景,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上的情形。我看見有些人可以很快地列出一長串親人朋友,有些人則思索半天,很難下筆。甚至在最後請學員們列出幾個生命中最親密的人,大部份的人都做得很高興,臉上露出滿足快樂的笑容。相較之下,我看見幾個年長學員的擔憂,在他們的臉上露出淡淡的憂愁,懶散地做著指定的活動。

課程的最後,我鼓勵他們拓展他們的人際關係。因為,人到了老年,有幾件事情是顯得比較重要的。姑且稱之為「年老四好」:「老伴」好好照顧、「老骨」好好保養、「老本」好好運用、「老友」好好珍惜。可見,人際關係是一生的課題,從小到老,我們無時不刻都在學習建立這樣的關係。

好的人際關係會為我們帶來許多的益處,李順長博士在《創造美妙人際關係的藝術》中提出一些數據,可以讓我們作為認知人際關係重要性的參考──

1. 據史丹福研究中心指出,你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關係。
2. 有關員工離職,34%因為成績未被認同或讚揚,29%因低薪,13%職權混淆,8%人事衝突。
3. 行為研究的看法認為,成功20%來自智商(IQ),80%主要是情感智商(EQ)。
4. 至於被解僱的員工95%是因人際關係差勁,5%因技術能力低落。

並且,好的人際關係所帶來好處,讓我們不得不重視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建立與維持。李博士提出了好的人際關係有「七種」優點──

1. 它是有價值的資源。
2. 它使人們樂意幫助你。
3. 你能把智慧、精力集中在創造性的建設。
4. 你對自己較有自信,有正面的自我形像。
5. 生產力較高。
6. 你會成為快樂的人。
7. 你擁有較滿意的生活。

羅斯福說:「成功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是與人相處。」洛克斐勒說:「我付高薪給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遠超日光之下任何其他能力。」顯見人際關係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在聖經中,耶穌曾導學生:「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這是一個人與人相處基本原則,因為,我們無權要求別人如何對待我們,我們卻可以讓自己先善待對方。

二、「我與你」──彼此相愛的價值
人與人的關係是非常奇妙的,聖經教導我們,人有上帝的形像(創1:26),甚至強調人應尊重彼此的生命,「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像造的」(創9:6)。因此,我們對每一個人有同樣的尊重,不把人當作是一個「東西」(I / it)。有兩個對比的故事我想可以讓我們了解所謂把人當「人」,或把人當「東西」的差別。

1987年10月,美國德州密鄰(Midland)市有個四歲小孩席思嘉(Jessica)不小心掉進一個井裡,母親立刻報警搶救,因此展開長達58小時的搶救工作。其中有礦工、工程師、技工及醫生等專業人員共同合作,也有人設法安慰井中的小女孩,一直和她說話免得她睡著了,以致不能配合搶救工作。當天,電視報導了這則救難的消息。在螢幕上,每個工作人員甚至是圍觀的人,他們都有個共同的願望,無論如何都要把這個小女孩救上來。兩天了,工作人員未曾闔眼睡覺,但當工作人員把席思嘉從井中抱上來的一霎那,歡呼聲四起,所有的疲累都有了代價,許多人喜極而泣,這個畫面讓人十分感動。

在這個事件的不久前,同年的8月在中國大陸四川成都,一個叫張欣娟十四歲的女生,因不慎失足掉進一個池塘。當時在場的有她的四個同學,他們多次想要救她,但是都失敗了。於是他們請求站在旁邊圍觀的人群伸出援手,當時大約有50個站在一旁看著這個溺水的女生。竟然有人問:「我如果救了她,誰會給我錢?」另有人說:「就是給二、三百塊也不值得啊!」據報載,那女孩後來淹死了。

我們是否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或許這是人性缺陷的一部份,因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聖經上說,人有上帝的形像。從這個教導,我們學習彼此尊重,因為每個人都有上帝的形像。其實,我們比較少看見自己的上帝形像,我們常只是被動地尊重對方,忽略自己可以主動地創造彼此相愛的關係。

有一個礦工挖掘煤礦時,不慎觸及未爆彈而當場身亡。事後,他的家人只得到一筆微薄的撫恤金,礦工的妻子不但得承受喪夫之痛,還要背負沈重的經濟壓力,不知道要如何謀生。正當憂愁之際,工頭來看她,並建議她到礦場賣早點。於是,她做了一些餛飩,就到礦場去賣早點了。開張的第一天,來了十二位的客人,有時,生意好時,大約有二、三十人,生意清淡時也不少於十二人。他們一家的生活也勉強可以維持。

時間一久,礦工的妻子們都發現丈夫每天早上工作以前,都要吃一碗餛飩,她們對此百思不解。於是,有人跟蹤丈夫,有人則質問丈夫,但都得不到答案。有的妻子為了讓丈夫不用再去吃礦場的早點,特地做早餐給丈夫吃,結果丈夫還是會再去吃一碗餛飩,才開始工作。

在一次的意外裡,工頭也被炸成重傷,臨終前對妻子說:「我死了以後,你們一定要接替我,每天去吃一碗餛飩,這是我們同組夥伴的約定。因為朋友死了,留下孤苦無依的妻兒,除了我們,還有誰能幫助那對可憐的母子呢?」從此以後,餛飩攤多了一位女性的身影,在來去匆匆的人群當中,唯一不變的是不多不少的十二個人。

時光飛逝,轉眼間,礦工的兒子已長大成人,而礦工的妻子也兩鬢斑白,然而,這位飽經苦難的母親,依然用真誠的微笑來面對每一位顧客,前來光顧餛飩攤的人,儘管年輕的替代老的,女的替代男的,但從來未少於十二人。經過十幾年的歲月,十二顆愛心一直守著當年共同的、永遠秘密承諾。這樣的關係即是「我與你」的美麗註腳;我相信,因著愛人與人之間也可以如此美好!

三、「我與你」──神人關係的價值
我發現許多人在生命遭遇困難時,或多或少會想到上帝,甚至變得更會禱告。我想這或許是神容許苦難存在的原因之一,因為苦難讓許多人有機會找到上帝。

在《人生轉捩點》一書,作者柯麥克(Max L. Christensen,2002)有篇文章記述了二次世界大戰一個陸戰隊員與聖經的故事。有一天,美國聖經公會費城的辦公室接到一通電話,一個母親流著眼淚打電話給聖經公會,因為她接到正在服兵役的兒子寫回家的信,請家人每天和他一起讀聖經。這位母親匆匆地把信唸給聖經公會的人員聽,就掛斷電話。因此,聖經公會只知對方是一個陸戰員的母親,於是他們把那封信命名為「一個不知名的陸戰員的請求」。

信的內容提到,「我在這裡,有時間想到靈性方面的事……。在家時,我們偶爾上上教會,但教會和聖經在我們的生活中,並沒有發揮真正的力量。媽,我現寫信給您,請您和我一起每天讀一章新約聖經……。我的計劃是,從這個月中旬開始,您和爸讀馬可福音第一章,而我在世界的另一頭也一樣讀這一章……。這樣可以讓我覺得我們是彼此相連,也好似牽著無形的手。並且,我也知道,假如我還有機會回家去,教會和聖經對我們的意義,一定會和以前完全不同」。

那年是1943年,聖經公會把這個計劃公布出去,幾個星期內就有幾千人加入這個計劃,現在每天按著這份讀經表讀聖經的人,我想已經很難估計了。

艱困的環境讓人更親近上帝,也改變了人們一成不變的信仰型態。同時,苦難也考驗著每個人對信仰的忠誠。我看過有人因為苦難而更認識神,但我也看過,有人把苦難歸罪上帝,自暴自棄。甚至不惜犧牲信仰,以背叛或離棄神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有一本很久以前讀過的書《沉默》,那是日本著名作家遠滕周作的小說,記述十七世紀日本政府迫害天主教會的歷史故事。當時的日本政府認為由葡萄牙與西班牙教會派到日本的宣教士所從事的宣教工作,不只是文化侵略,也是政治侵略。因此,禁止日本人接受基督教的信仰,並要基督徒宣佈叛教。

在這場迫害中,許多信徒都成了殉道士,失去了生命。也有信徒受不了迫害而宣佈放棄基督教信仰,甚至也有祭司與主教為了生存,公開踐踏了基督的畫像,讓許多信徒感到絕望。許多信徒都向上帝祈求,希望在迫害中得到拯救;但最後上帝的回答是「沉默」!書中的故事引起人們去思考切身的信仰問題,當教會與信徒受到迫害發出呼求的禱告時,上帝為何沈默?當信徒為信仰而犧牲生命時,上帝為何沉默?或許,你有自己的答案。

《導向月刊》(193期,2001)提到一位韓國信徒的見證,在韓戰期間,北韓軍隊攻佔了一個村落,村中一所教會正在聚會,軍隊命令信徒宣告放棄信仰,否則一律槍決。由教會中的牧師、長執開始,吐唾沫在耶穌像上,並踐踏以示背叛。許多人都照指令棄絕了救主,唯獨一個主日學的小女孩沒有照大人的樣的羞辱耶穌,她用衣服擦拭玷污的耶穌像,並且親吻耶穌像。她說:「救主耶穌為我釘十架而死,我怎可背棄祂!」事後小女孩並未受得到軍隊的懲罰,反而是那些背棄信仰的信徒們被處決。理由是「你們對自己的信仰都能夠背叛,怎能對我們忠誠。」

耶穌曾說:「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10:32-33)。我想耶穌的話,可以作為我們堅守信仰的最大鼓勵。

之前曾聽過一位美國愛修園弟兄的見證,我已經忘了他的名字,但他的見證我仍印象深刻。他說:「現代基督徒最大的危機是什麼?」就是「聖經讀很多,但愛主很少;聖經知識很豐富,但對耶穌沒有感情。」我覺得這句話頗值得我們思考,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給神多少時間?據說,美國有個亨利羅斯,向1000個70歲、受過大學教育的人作調查,其中一項問及一生中做禮拜及參加事奉的時間是多久?回答是僅佔半年!我們一生的時間有多久?我們給神的時間有多久?

「我與你」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但它幫助我們體驗一種生命「存在」的相互關係。幫助我們珍視彼此的價值與人的上帝形像,建立更好的人際互動。藉此也讓我們能明白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信仰中除了儀式、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神的一份真感情,這是「我與你」的神人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