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生命;壽命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歌羅西書二章12節、三章1-4節

前言:
《生命因愛動聽》(Life is A Miracle)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福音電影,影片中的女主角翠西(Tracy)是位充滿愛心的社工員,甫結婚不久,就在先生的支持下,來到一間專門收留絕症病患的醫院照顧病人。當她來到醫院工作後,卻發現院內一片絕望的氣氛,連醫生的態度也令她感到難以接受,失望之餘,自己的身體竟傳出壞消息,被檢查出罹患骨癌,且已為末期。原本在醫院關心他人的社工員,如今卻成了病患,使得翠西相當沮喪和絕望。

深愛她的丈夫得知消息後,毅然辭去擁有優厚待遇的電腦工程師之工作,全心全力照顧癌症末期的妻子。翠西對於先生無怨無悔的愛感動萬分,卻深怕自己去世之後,先生會過度傷心而生活又乏人照顧,竟突發奇想,暗地裡幫先生找尋新的「太太」。在偶然的機會中,翠西認識了一位信仰堅定的女基督徒,透過她的帶領,翠西終於體會到:「生命中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絕望』。生命中最大的神蹟,就是從絕望中找到『希望』。」

翠西經過了信仰的更新和洗滌後,終於在有限的「壽命」中,靠著她所信仰的上帝改變了自己,且用那無限的「生命」幫助身邊的人,其中包含了病友、醫生、丈夫、朋友,甚至所有的人。雖然她有限的「壽命」已經隨著死亡而結束,但她無限的「生命」依然發出無比的亮光,永不熄滅。翠西的見證,已經印證了歌羅西書二章12節的訓示:「你們既受洗與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與他一同復活,都因信那叫他從死裏復活神的功用。」以及精神分析學大師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在《意義的呼喚》一書當中所說的名言:「我生命的意義是幫助別人發現他們自己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短暫並不會使生命變得無意義,因為過去的不代表就是消失了。所有存在的都不會消失,而是存放在過去之中。」

一.使生命成為生命
耶穌曾對跟隨祂的人說過:「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加福音十二章15節)耶穌又在第23節進一步指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事實上,耶穌並非否定物質與壽命的價值,祂所強調的,乃在於那生命真正的意義。耶穌認為,只要人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來榮神益人,那一切的祝福,必將加諸在我們身上。耶穌這樣的訓勉和主張,正如祂在第31節之經文中所言:「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因此,當我們在追求「壽命」的延續時,必當事先得求上帝的國和祂的義,從中實踐出榮神益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才能使生命成為生命。

惟可惜的是,台灣人的傳統價值觀受到民間信仰功利主義的影響頗深,使得追求「財子壽」的實現,普遍成了台灣百姓的終極關懷。在此一根深蒂固的現世化價值觀之下,導致許多人在追求世上福氣的過程中,疏忽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使生命無法成為生命,甚至使生命隨壽命的消失而消失。

孔子曾於《論語堯曰篇》中說過:「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其所謂的「知命」,乃要人能夠瞭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才能面對現實,成為正人君子。由此不難看出,孔子乃在鼓勵人要對生命有所認知,才能使生命更為豐富。因為生命不只是知識之學,還是成德之學,更是靈命之學。

無可否認的,求平安、賺大錢、添福壽、子孫中狀元,是人生最大的盼望,人人都想實現。然在此「福氣」的背後,不知您是否曾經想過「生命」和「壽命」的差異?基本上,「生命」與「壽命」是兩個全然不同的層面,「壽命」是有限的,隨著肉體的死亡,壽命必將隨之結束;「生命」則是無限的,縱使壽命結束,生命的亮光還是會繼續發亮。

《人生的九個學分》(Legacy, the Giving of Life’s Greatest Treasure)一書之作者巴瑞‧葛利夫(Barrie Sandford Greiff),站在基督教信仰的立場,在書中說出了他對生命的體認:「我常覺得,人生的成就在於留下『影響力』。財富與權勢固然有其力量,但作用的時間有限,也不見得受歡迎。真正能夠持久並且具有價值的影響力,是對於別人的生命產生正面意義的『精神』。」

二.讓生命勝過壽命
西元1960年,約翰.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1917-1963)以43歲之齡在總統大選中獲勝,成了美國有史以來最為年輕的總統。當甘迺迪於1961年1月20日宣誓為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時,在鏗鏘有力的就職演說中,呼籲全體美國人民:「不要問國家為你們做些什麼;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麼。」(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緊接著,他又向全世界的人民訴說:「親愛的世界同胞:不要問美國能為你們做些什麼,而要問我們團結起來能為人類的自由做些什麼。」(My fellow citizens of the world: ask not what America will do for you, but what together we can do for the freedom of man.)最後,他用極為中肯的語氣,向與會的所有人士說道:「無論你們是美國公民或是世界公民,請各位用我們要求你們的高標準,同樣地要求我們展現力量、奉獻犧牲。我們唯一肯定的回報是無愧於心,我們的所作所為由歷史作最後的裁判,讓我們勇往直前領導這塊我們所愛的土地,祈求上帝的保佑與幫助,但我們也知道,上帝的任務必須由我們來完成。」(Finally, whether you are citizens of America or citizens of the world, ask of us here the same high standards of strength and sacrifice which we ask of you. With a good conscience our only sure reward, with history the final judge of our deeds, let us go forth to lead the land we love, asking His blessing and His help, but knowing that here on earth God’s work must truly be our own.)而結束就職大典演講詞。

甘迺迪的就職演說仍「餘音繚繞」時,卻於1963年11月22日在德州達拉斯被刺殺身亡,結束短短45歲的壽命。此時,本為副總統的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1908-1973)「臨危受命」接替為總統,並於隔年的總統大選中,擊敗對手,順利當選美國第三十六任總統。在其任內,由於越戰問題日益嚴重,蘇聯共產與美國資本主義政權冷戰的持續「發燒」,加上美國的嬉皮、流浪漢、貧富不均、工人罷工和暗殺事件層出不窮,使得詹森總統不得不提出四大施政計畫:1.消除貧窮。2.克服疾病。3.延長人類壽命。(藉著科學、醫學技術延長到一百五十甚至到兩百歲)4.徹底消除戰爭。

雖然詹森總統為人民謀求福利的決心相當堅定,但在尋求連任時,卻因無法解決當時美國的社會與外交問題,而慘遭滑鐵盧。不幸的是,在告老還鄉後不久,即因心臟病發而撒手人間。

吾人相當肯定已故詹森總統所提出上述的計畫,但其所盼望的,仍只停留於「壽命」的階段,看不到「生命」的層面。即使壽命能夠藉著醫學或科技延長,恐怕也是相當有限,畢竟人的壽命都會有結束的一天,這是千古不變的事實,過去如此,將來亦乎如此。重要的是,如何在有生之年,能無限的充實生命,使生命成為生命 。《人生的九個學分》的作者巴瑞‧葛利夫站在聖經的基礎上告訴我們,要充實生命,使生命勝過壽命,則必須修習「愛、學習、勞動、歡笑、悲傷、連結、生活、領導、捨棄」這九個學分。

結語:
洗禮是「生命」的改變,而非「壽命」的延長,洗禮不是剔除百病的儀式,而是在神人面前的信仰告白,是一個全新生命的開始。耶穌說過:「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十章10節b)耶穌所說之「豐富的生命」,乃指連結於上帝那永生的「生命」,而非有限肉體的「壽命」,值得注意的是,豐富的生命是基督信徒傳福音,讓萬民得救的基礎。誠如保羅所言:「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裏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裏。」(歌羅西書三章1-4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