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我的指望在乎你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詩篇25:12;39:7

這個禮拜因為我們教會的網站要改版,並且重新命名為《好牧人資訊網》,所以,對於網站上所有的內容又重新看了一次。在介紹燕巢教會的部份,最後那一段話讓我重新又再一次的感動,我想也值得作為我們共同的反省──

在燕巢教會我們這樣自我勉勵:我們曾經如同葡萄園中的無花果樹,因為不結果子,原來必須面對被終結的命運,但神的憐憫,讓我們有重新站起來的機會,我們能不儆醒嗎?能無所謂的活著,而不結果子嗎?讓我們用保羅勉勵提摩太的話互相勉勵:「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前4:14-15) 。

我想我們都希望走出弱小教會的陰霾,能夠成長茁壯,成為結果子的樹。同時,我們也發現一個事實,我們的教會許多傳道人來了又走了,許多信徒來了又走了。這其中包含多少的菁英,擁有多少的能力與智慧,但幾十年的時間,我們仍只是這樣的規模。我要說的是:「不是倚靠人的能力就能興起我們的教會,我們必須謙卑地尋求神的帶領。」就像詩人所說:「誰敬畏耶和華,耶和華必指示他當選擇的道路」(詩25:12)。「主啊……我的指望在乎你!」(詩39:7)

在《知識經濟之路》一書,張光正&呂鴻德(2000)指出先進國家有股「學習革命」的聲浪,特別強調「學習孕育觀念,觀念引導變革」(頁93)。當我們能專心仰望神,對於新的一年、新的世紀,我們將以學習的心,謙卑服事主。

、重視意義

這是對我們信仰的的基本反省。每個禮拜天我們到教會禮拜,你是否能夠體會與神親近的感動呢?或是,這個固定的敬拜行為,已經成了一個儀式化的習慣? 在2001/1/20新聞報導,美國第43屆總統布希宣誓就職,而就職典禮當中所使用的聖經也格外受到矚目,因為這本聖經不僅見證著美國總統對人民的承諾,更重要的,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從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就任為美國第一任總統時,就已經存在,而且一直沿用至今,不僅吉米卡特用過它,小布希的父親在1988年上台時也曾用過它。

因此,在今年的就職典禮當中,這本聖經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主角之一。負責保管聖經的神職人員,早早就帶著這本聖經,搭乘地下鐵由曼哈頓前往華盛頓。很多人認為,這本聖經所扮演的角色,往往超過總統當選人本身,有時甚至成為一種表演工具。1921年第29任總統當選人華倫哈定在宣誓完成之後,曾當眾親吻了這部神聖的聖經,一度引起廣泛的討論。(http://www.ettoday.com/article/168-344630.htm,東森新聞報,地球村)。

手扶著聖經的宣誓,是何等神聖的事情,但在外人的眼光看來,似乎表演的成份多於信仰的實質意義。延續了200年的傳統,如果只剩下空洞的儀式,那麼對聖經或上帝都是一種侮辱。

反觀我們的信仰是否也陷入這樣的光景?不論是讀經、禱告、禮拜,若失去了對信仰的反省與感動,只是空有儀式,這樣的信仰意義何在?主耶穌曾說:「你們為甚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路6:46)?又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去」(太7:21)。

在啟示錄七教會之一的以弗所教會,神藉著約翰告訴他們:「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啟2:4)。我們最初的信仰意義到哪裡去了呢?沒有意義的信仰,你仍期待會有行為的表現嗎?雅各書說:「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嗎」(雅2:20)?保羅也這樣勉勵我們:「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也要自己試驗」(林後13:5a)。

二、看見未來

華理克牧師(Rick Warren,1998)在《直奔標竿-成為目標導向的教會》書中明列了<馬鞍峰教會2020年成熟教會的異象>:

我們夢想~
有一萬五千名委身於成熟誓約的會員;
在教會建立一千個小組網路;
為會員們設立的生命建造講座;
週間的信徒聚會能有五千個人參加;
有兩百五十個有恩賜的平信徒教職員……(頁381-382)。

英國有兩位馳名世界的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一位是來自愛爾蘭的當代畫家;另一位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散文家,縱橫於十六世紀。培根在劍橋大學畢業後,即進入宮廷擔任要職。他曾經是位外交官,出使歐陸,晚年更升到檢察總長。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都對他十分寵愛。他曾說:「對舊時代的過度尊崇,就是對新時代的蔑視」。

從過去到現在,馬鞍峰教會都有傑出的成就,但他們卻不沈醉在過去的成就中自以為滿足。他們反而更進一步地看見未來,努力忠實於神所交付的工作。

許多人都使用信用卡,但大部份人不知道VISA卡的由來。VISA卡的創始人叫狄伊‧哈克(Dee Hock,2000)在最近寫了一本書《亂序》,書中就舉出當時創造VISA的過程,是為了不讓當時幾家大銀行主控管理權,於是建立了一個中立組織來運作,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價值交換系統」,它化解了種族、語言、宗教與經濟的障礙,成功地連結了全球2萬2千個會員銀行,7億5千萬消費者人手一卡。因為在當時Dee Hock就已經看見了這個時代的需要。所以,他說:「若要對事物有適當的了解並掌握未來,就必須能夠由四方面來觀看:『過去、現在、未來將有與未來應有的狀況……』」(頁127)。

Dee Hock(2000)更指出「在亂序的年代中,成功主要源自活用理智而非死守規定,源自多數人的判斷而非少數人的權威,源自動機而非強迫,源自內在紀律而非外在控制」(頁251)。

我們教會的未來在哪裡?我曾經夢想我們的禮拜堂坐滿了人,連走廊也都坐滿了人,這些人渴慕上帝的話語。夢想我們的教會在社區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信徒們活絡在社區中受人尊重。夢想我們能獨立自主,更有能力開拓植堂……。這樣的夢想看來似乎很遙遠,卻並非不可能。因為,今天我們不但可汲取老Dee Hock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我們更高的指望,如詩人所說:「誰敬畏耶和華,耶和華必指示他當選擇的道路」(詩25:12)。當我們不再高舉自己的智慧能力,謙卑虛己,我們便可以體會詩人交託的禱告:「主啊,……我的指望在乎你!」(詩39:7)

三、共同建立

教會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人所能成就的,它需要許多人共同的力量與智慧才能達成。今天,在我們當中有多少人願意投入教會的成長與建造呢?

在之前提到過馬鞍峰教會,我讀了他們的「會員誓約」(Rick Warren, 2000,頁339-340)覺得很有意思,提出來與大家分享。期待藉著這樣的檢視,使你我在服事上能更有果效。

(一)我願意保守教會的合一
1.與教會成員以愛相交 2.不傳閒話 3.服從領導

(二)我願意同擔教會的責任
1.禱告教會得以增長 2.邀請未加入教會者來參加 3.親切地歡迎訪客

(三)我願意參與教會事工
1.發掘我的恩賜與才幹 2.讓我的牧師裝備我以便服事 3.培養僕人心志

(四)我願意支持我教會的見證
1.忠實地參加聚會 2.過一個敬虔的生活 3.固定奉獻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之路》一書中,張光正&呂鴻德(2000)也指出「知識型的組織必須重視團隊運作、策略分工、優勢互補、各擅所長,畢竟英雄式、威權式的領導已無法存在於知識經濟時代」(頁112)。每一個個體都是重要的,都有其存在的目的與價值。就像保羅曾經提醒提摩太的話:「不要輕忽你所得的恩賜……」(提前4:14a),猶太牧師蘇斯亞有句名言說:「上帝不會問我,我為何不是摩西,他會問我,我為何不是蘇斯亞。」個人成功地扮演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是團隊進步的最大助力。

今天,我們不僅需要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時代,更要追求更高、屬天的智慧,以面對不可知的未來。詩人謙卑地禱告說:「主啊,……我的指望在乎你!」(詩39:7)因著這樣的信仰,我們對21世紀充滿信心與盼望。盡我們所有、所能來服事神和祂的教會,相信這是我們在新世紀的存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