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憐憫貧窮的精神契約(二)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箴言十四章20-21節;提摩太前書六章17-19節

※本文接續2014.2.2.<憐憫貧窮的精神契約(一)>

保羅在提摩太前書六章11-16節訴說有關「逃避罪惡的生活方式」之後,在17-19節中,「突然」出現對「富人的吩咐」之提醒,實會讓人感到疑惑。然若往前仔細查考經文,則會發現,保羅在提摩太前書六章一開始(3-10節),即已先針對「物質主義的異端」之問題提出教導,同時藉以吩咐他所鍾愛的同工提摩太傳福音時,當要勸勉基督徒們,勿被物質主義的偏差觀念所影響。

基本上,保羅之所以會藉此對提摩太做出這樣的提醒,乃因猶太人基於「殷勤的人欲得著心滿意足。」(箴言十三章4節b)的教導認為,「豐裕」是殷勤所得的結果,亦是上帝祝福的記號。基於此,當時有不少猶太教師提出「事奉上帝的人,便會更加富裕」之教導。

當然,這樣的教導,乃是一種通則,固然不錯,但還是有猶太的教師主張:財富具有相當高的危險性,甚至將敬虔與貧窮連結在一起,就好比當時的「犬儒學派」(「犬儒學派」是古希臘的一個哲學學派,該學派提倡回歸自然、清心寡欲、鄙棄俗世的榮華富貴等,才會有敬虔之心,進而得著祝福。)和「諾斯底主義」(「諾斯底主義」是一至三世紀期間影響最深遠的異端。其信念乃本於一種二元論的世界觀,諸如:屬靈的世界是上帝的所在之地,是聖潔和純淨的;物質的世界,是人的居所,是邪惡和敗壞的。)之教師的看法,他們極為反對財富與物質主義,甚至對「世界」採排拒的態度,要人拒絕財富,因為財富會造成人心的負擔,若不遠離財富,將會失去對上帝敬虔的心。

針對猶太教師的看法,保羅相當不以為然,保羅認為,殷勤所得的財富,不但是上帝的祝福,同時也是一種恩典,因受造物應該都是好的;若一味的將財富視之為「惡」,並不公平。「財富」之所以會帶來問題,並非「財富」本身,而是在於擁有上帝恩典和祝福的人,如何善用與分配,將財富用於施捨與奉獻來榮神益人,才是重點。(見提摩太前書四章4-5節:「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為聖潔了。」)
雖保羅主張財富是「短暫」的東西,但他並不認為財富是惡,非得與之一刀兩斷不可;反是人若因過度重於財富,而使自己在已經夠用且有餘之後,又想為了追求多而又多,進而壓榨他人,而使得自己陷入到無窮的「貪」之境界裡面,卻又不肯施捨,做有意義的事,致使財富只集中在少數幾個人身上,導致貧富差距擴大,才是問題。顯然,那些貪得無厭,一心想累積財富的富人,他們並不知道,所擁有的財富,將隨著生命的結束而「結束」。

更甚的是,繼承財富者,若不知感恩,你爭我奪,那「財富」將成為一種「惡」。如此一來,「財富」對於原本的擁有者,將是一種「災禍」,可謂毫無意義可言。這就好比之前,我曾引用一位台大教授,對於人生與金錢的觀點所言:「人生最悲哀的三件事為:1.錢花完了,還沒死。2.死了,錢還沒花完。3.賺錢,自己花不到。」看過的人,常會不覺莞爾,也頗為認同。其實,個人認為,最為悲哀的,莫過於自己辛苦賺來的錢捨不得花,又不肯奉獻或做有意義的事,留給不知感恩的後代計較與紛爭。

果真出現這樣的結局,將有如保羅在書信的教導所述:「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裏,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六章6-10節)以及傳道書五章10節所載之經文一樣:「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這也是虛空。」

有鑑於此,人唯有將上帝所賜的恩典-「財富」,甘心施捨,並樂意供給有需要的人,如箴言十九章17節所載:「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終能成為積財寶在天上的根基,這樣的財富才有意義,也才是真正的「福份」。

談論至此,又使我燃起想藉此分享一則由本會蔡碧真老師所提供的感人文章之動機,因這一篇名為<感恩那「忘了帶湯匙」的人生>之感人故事,正好可以回應保羅的教導與本文之主題。
這篇文章乃出自於《親子天下雜誌》第31期所刊出,由台大醫學院復健科教授,同時也是台大醫院門診部主任的王顏和醫師口述,賓靜蓀小姐所採訪整理,其全文如下:

我在新北市三重的淡水河邊長大,爸爸是木工,家有四個男生,我是老大。小時候爸爸要借錢買米,有做工才能還。媽媽賣過豬血糕、後來去幫人挽面。但我不計較、也不抱怨。父母不會故意不給你好環境,他是沒有辦法。

讀三重國小一年級開學第一天,老師點名,有一個名字一直沒人舉手,後來老師用台語唸,我才知道在叫我。我那時不知道還有一種語言叫國語。老師叫每個人去東方出版社用十元買一本書,全班就有五、六十本可以輪流看。但我那時沒有零用錢。我就去垃圾場撿破銅爛鐵,專門撿壞掉的燈泡,因為裡面的鎢絲是比鐵線還值錢的金屬。河邊也有很多鐵工廠,會倒出含鐵的砂土和鐵塊,我用磁鐵把鐵塊吸出來,再拿去賣。

我是家裡唯一一個繼續升學的人。考上台北市的大同中學是我第一次離開三重。每天早上學校六點鐘開門,我就到了,因為在教室看書可以替家裡省電費。老師開補習班,我哪有錢補習?他就叫我去當小老師,幫他點名、改考卷、修理課桌椅(因為放假跟爸爸去上工,所以我會),然後他替我付下學期學雜費。念建中時,有天突然盲腸炎得開刀,同學們還捐錢替我湊醫藥費。

我的環境讓我能忍別人所不能忍。我很喜歡看偉人傳記,岳飛、林肯這些人的出身都很卑微,所以我一直以為所有偉人都是刻苦出身,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有機會。因為很單純,反而沒有太多欲望。我從小也不會去比較,好像一隻鴨在雞群裡不知道自己是鴨子。進台大醫學院才知道,絕大多數同學都非富即貴。有同學說他的嗜好是射箭,我想都想不出來。所以我喜歡笑說:「有人出生帶金湯匙、有人帶銀湯匙,我是忘記帶湯匙。」

我不太會自卑,包括我長得比別人矮。我接受自己,不會去羨慕別人,我沒有的,就想辦法去掙來、去考來。爸爸是養子,媽媽只有弟妹,我家的親屬關係很單薄,我是所有親戚孩子中唯一飛出去的,其他人都是「勞力士」(勞工階級)。

我很喜歡的座右銘是「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大專聯考因英文不好,考了三次才進台大醫學院。第二次考上北醫,因為又是私立的,學費是台大的好幾倍,我想補習再重考,也想離開家,不好意思再花家裡的錢。一位建中好友的媽媽知道了,就歡迎我去住他家。他家境很好,全家都是基督徒,我爸媽雖然不捨,但是也只好答應。快註冊時,陳媽媽主動拿錢給我,也願意幫我繳補習費。

我那一年真的在他家生活(我同學在外地念書),陳媽媽每天煮飯給我吃,還主動給我零用錢。我真的受之有愧。這位當年坐在隔壁的同學是我生命中的貴人,陳媽媽絕對是天使,他們就是看我很努力,後來不斷幫助我,從不求回報。

我真的很感恩。現在只要有機會我就幫助人,讓他成長成熟,變成社會上有用的人,也許需要十年、二十年,就像我同學全家對我一樣。

(資料來源: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9454)

從文章當中可以看出,王醫師口中那位基督徒的陳媽媽,不但實踐了保羅在提摩太前書六章17-19節的勸勉,更遵循了聖經申命記十五章7-8節所載的訓示:「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無論哪一座城裏,你弟兄中若有一個窮人,你不可忍著心,揝著手不幫補你窮乏的弟兄,總要向他鬆開手,照他所缺乏的借給他,補他的不足。」

四、2014世界經濟論壇之啟示

基本上,貧窮的問題,不但只是境遇與個人的問題而已,處在二十一世紀的世上,「資本主義」也是造成貧富不均,致使「貧窮」問題越發嚴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有太多的資源,集中在少數人的身上,致使問題層出不窮。為此,「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特別於2014年1月22-25日,假瑞士東南部的達沃斯(Davos)小鎮舉行為期四天的會議。會中,有來自近100個國家,大約2500名政商學界人士圍繞在「重塑世界格局對政治、商業和社會的影響」的主題進行討論。

會議前夕,英國慈善團體「樂施會」(Oxfam)(「樂施會」是國際發展及救援的非政府組織,1942年由Theodore Richard Milford法政牧師(1896年-1987年)在英國牛津成立,原名英國「牛津饑荒救治委員會」(Oxford Committee for Famine Relief))於2014年1月20日發表一篇「為少數人努力」(Working for the few)之報告,報告中特別指出:「世界前85大富豪擁有的財產比全球35億人(約全球一半人口)還要多!」藉以警告經濟若過於集中於少數富豪手中,可能會加劇社會的緊張,同時呼籲各國政府應當重視貧富不均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否則,將會增加社會崩潰的風險。於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也向「世界經濟論壇」發出警語:「收入分配不公的不斷擴大,對世界經濟構成威脅。」

「樂施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警告,乃美國富比士雜誌(Forbes)報導過:「2013年全球首富為墨西哥電信大亨史林(Carlos Slim Helu),擁有730億美元;第2名為比爾蓋茲(Bill Gates),擁有670億美元;第3名為擁有570億美元的西班牙阿曼西奧奧特加(Amancio Ortega);股神巴菲特(Buffet)則以535億位居第4名;華人首富則是由香港的李嘉誠以310億美元拿下。全球最富有的百分之一的人擁有110億美元(約3300兆台幣),是世界百分之五十的人總資產的65倍!」

為此,1959年出生於非洲烏干達的航空工程師,兼政治外交家的國際樂施會董事比揚依瑪(Winnie Byanyima)乃不諱言指出:「貧富不均讓財富跟權力集中在特定少數人手中,並且持續惡性循環,有錢人跟貧窮人的差距將會延續至後代子孫身上。」

感謝的是,因著這些警告和建言,促使「世界經濟論壇」在會議前夕發佈報告承認:「長期貧富差距擴大將是未來十年最可能造成嚴重全球性危害的風險。」而使得全球經濟增長、全球金融前景展望、氣候變化、新能源、海洋經濟、衛生等議題,成了世界經濟論壇的討論焦點。雖「世界經濟論壇」已經落幕,其所討論出來的共識,也可成為世上人類努力的方向,但結果如何,仍有待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人之所以會貧窮,並不排除個人的境遇與不努力工作、遊手好閒或濫用毒品、性、酒精等因素所造成。除此之外,當然還有政治、社會結構與環境等問題,才會造成「絕對的貧窮」與「相對的民窮」(absolute poverty and relative poverty)(「絕對的貧窮」乃赤貧之意,指缺乏足夠的資源,以確保基本生活的必需品。「相對的民窮」乃稍貧困之意,即,收入不豐,只夠餬口及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然卻低於一般的生活水平。)的窘境。其問題,自古迄今皆然,連舊約的先知與耶穌基督的教導,也都提到如何關心「貧窮」與「社會公義」的問題。有鑑於此,我們需要實踐聖經的教導,在世上廣傳福音,好讓世界能透過聖靈改變人心,防止貧窮,以及貧窮所帶來的問題。

結語:

二十一世紀因「資本主義」與「個人主義」發展到極致的世代,而使得貧富差距出現嚴重的問題。「富有」並非罪惡,乃是上帝的恩典之一,保羅已經清楚的表達過這樣的看法。基於此,如何實踐保羅所提出的勸勉,同時效法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所言:「盡你所能的賺取、盡你所能的節省、也盡你所能的給予。」(gain all you can, save all you can, and give all you can.),乃是我們的責任,因唯有如此,才能使「憐憫貧窮的精神契約」得以展現。
總而言之,如果能享用取之有道所得的財富,在現世的生活上應是好事一樁,然若能再將有餘的富足,透過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讓別人的生活不致缺乏,那擁有財富,不但在地上為人所讚許,也會因為積財寶在天上,而蒙上帝所接納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