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感恩、回顧、傳承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詩篇一二六篇5節、腓立比書三章12-16

引言:

感謝上帝的恩典,帶領微僕和內人及兩位女兒從花蓮來到高雄德生教會服事20年又7個月。今天,是微僕在德生教會任內最後一次的主日講道,內心有說不出的感激和感動!

回顧過去的日子,蒙受上帝特別的保守與恩待,還有德生教會全體兄姐滿滿的愛與關懷,以及服事團隊的同心協力和家人的扶持,才能在德生服事如此長久的時間。此刻的心情,真的很難用言語表達,只能透過見證與回顧作為分享,藉以感謝上帝的帶領,以及大家長久以來的愛與疼惜。

在最後一次講道中,祈願能經由無縫接軌的傳承與祝福,將福音工作交棒給四年半之前,生性聰穎、信仰堅定,靈命甚佳,同樣曾於花蓮服事過的王道仁牧師,再創德生教會的歷史。

一、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在德生教會服事長達20年又7個月的日子裡,若非上帝的恩典、保守與帶領,以及長執、眾多愛主的兄弟姐妹之代禱與扶持,還有一起同甘共苦的牧師、幹事、職工團隊的共事,光靠一己之力,實無法推展這麼多的事工。當然,總是在背後默默扶持與陪伴的內人和兩位女兒,亦是重要的助力之一,因著內人和孩子的體諒,願意成為我難過時的情緒出口,以及有力的代禱者,使我沒有後顧之憂,才得以順利完成德生教會的階段性任務。

雖有不少同工認為,在德生教會服事超過20年,將教會帶出一片嶄新的氣象,並發展成為台灣南部聚會人數最多的長老教會後,竟放棄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成果,選擇到位於花蓮,經濟與生活條件皆和高雄無法比擬的玉山神學院服務,實在有些可惜!當然,也有同工認為,這樣做是急流勇退、完美退場、毫無遺憾、祝福滿滿的明智之舉。

我知道,同工們的這番話,有著客套與鼓勵的成份,然而事實上,自己只是盡本份,順服上帝的旨意和帶領,轉換禾場而已,實在微不足道,畢竟福音的工作是永恆的,到神學院任教,同樣是在服事上帝,若用一般人的眼光和「上台容易,下台難」、「如何上台不重要,如何下台才重要」這類的話語作為比擬,實在有些牽強。

在德生教會服事不算短的七千多個日子裡,一位主任牧師要帶領服事團隊,同時面對多達千人的會眾之需求,讓大家都能滿意,實是不可能的任務,惟只求盡人事,聽天命,向著標竿直跑,盡力完成上帝的託付。

為設立異象,達成任務,在服事的過程中,難免會因不盡人意,飽受誤會和批評,而有過傷心、難過、灰心、喪志、掉眼淚,甚至多次萌生不如歸去的念頭。然感謝的是,在上帝的保守與帶領,以及多位信仰前輩的鼓勵和代禱下,才能平安走過20年又7個月的日子。若在服事的過程中,因意見相左,帶給大家不悅,或因言語、態度上的不妥,傷害到大家的地方,懇請大家能因著愛,在主內相互包容與原諒。

無可否認的,要在一間大型教會服事超過20年,若非「神蹟」,光靠自己有限的力量,乃無法達成。感謝的是,在這段長久的時日裡,自己不但從服事中得著豐盛的成長,也從中深刻感受到否定中有肯定,逆理中有真理,以及舊約詩人所言:「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詩篇一二六篇5節)之信仰哲理。期盼這樣的信仰體驗,在離開德生教會到其他的禾場服事後,能如同詩人所說:「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詩篇一二六篇6節)繼續撒種,使福音的果子結實滿滿,歡樂地帶著收成的禾捆回來獻給上帝,與德生教會的兄姐們共享。

坦而言之,自從離職案於2018年9月在德生教會的491次小會第8條決議案確定後,一直到站在這裡主領任內最後一次講道的半年間,心中充滿著難以訴諸筆墨的掙扎、矛盾與不捨。會有這樣的心情出現,乃德生教會是我1986年6月從台南神學院畢業後,服事最久的禾場,也是出生到現在居住最久的地方,加上孩子在這裡成長與就業,又這一生中最為精華的二十年半(38.5-59歲)全都在這裡度過,一下子要割捨,談何容易!因和德生教會所建立起來的感情,已經深厚得無法拔除。

其實,要離開德生教會的心境,和我1996年要離開所牧養的第一間教會(東部中會豐田教會)全然相同。因豐田教會是我神學院畢業之後,第一間服事的教會,不但在那裡初為人夫、人父、封立為牧師,也在那裡成長,並撰寫生平的第一本書作為義賣,將原本屬於國有財產局的教會用地全部購買下來,同時興建教育館與牧師館,並成立大專學生團契,且帶領14位大專生信主,更為他們洗禮成為基督徒,其中還有兩位在豐田教會受洗的第一代基督徒獻身進入神學院就讀,成為長老教會的牧師。

在豐田教會牧會的10年間,與會友和學生們所建立起血濃於水的感情,至今仍無法割捨。每次有機會開車到花蓮時,總會特地繞道進去豐田教會看一看,緬懷過去。縱使沒有時間下車踩踏豐田教會的土地,也會因看到豐田教會,而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滿足,因那是我神學院畢業後,第一個服事的禾場,也是我的第二個故鄉,在那裡,充滿著甜蜜的回憶。

如今,德生教會是我牧會的第二個禾場,也可算是我的第三個故鄉,亦是退休之後「永遠的鄰居」,感情之深厚,和豐田教會不相上下。會講「永遠的鄰居」之因,乃離職案確定後,本計畫在高雄租屋,以便放置諸多的藏書和家當,同時方便假期從花蓮回高雄時,能有一處和女兒相聚的據點。正當尋覓租屋處時,本會的林春初姐得知消息,乃主動向一對愛主的企業家夫婦告知此事,經過接洽和商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著如同天使般的春初姐之協助,以及企業家夫婦的愛,竟願意以非常便宜的價錢讓售一間寬敞,離教會約150公尺遠,是企業家夫婦倆創業之初所居住,捨不得賣的「起家厝」給我,免去租屋及日後又得搬遷的麻煩。能購得這間作夢也想不到的住家,若非春初姐的幫忙與企業家夫婦的割愛,還有上帝無比的恩典,實無法享有這等巨大的福份。

至為感謝的是,住家兩旁皆有德生教會的會友為伴,且從住所窗外往西南方向觀看,可以眺望到教會全景;從教會四樓以上的玻璃帷幕往東北方向觀看,亦可清楚看到自己的住家,我才會將在恩典中所購得的房子比喻為德生教會「永遠的鄰居」。

就是因為這一間居所,掃除了自己和會友心中即將離去的難過與不捨,特別是松年團契的長輩,從原本的傷心流淚,破涕為笑,轉為喜樂,因住所就在教會旁邊,放假回高雄時,仍可見面,退休之後,也會定居在此,並不會因為離職而遠離大家。雖是如此,我還是會顧及牧會倫理,如同美國教會界所流傳的一句話:「牧師退休或離開原本服事的教會後,應當要搬離500英哩以上,以免為難在任的牧師。」畢竟自己在神學院任教,得以身作則,謹守分際,絕不會因住所在教會附近,帶給新任牧師與服事團隊的壓力和困擾。

二、與德生教會的首次接觸

1997年10月,首次接到德生教會小會員的電話,主要的談話內容是,11月12日早上,將有三位德生教會的長老搭機前往花蓮拜訪玉山神學院,期待我能親自到機場接機。電話中還交代,拜訪行程結束後,想和內人及兩位仍在國小就讀的女兒用中餐。接到電話後,心中不疑有他,只想,竟然有都市教會的長老,願意到有後山之稱的花蓮,關心原住民的神學教育,而滿心感激。

接到電話後,立即向院長報告,院長頗為高興,要我依約,準時到花蓮機場接機,並負責接待事宜。

11月12日當天早上,我親自開車,提前抵達花蓮機場,約莫等待30分鐘後,看到兩位身著西裝的中年紳士從機場玻璃門走出,由於彼此並不認識,只好趨前詢問。經確認之後,這才知道,兩位是張家惠長老與吳真實長老,另一位長老(李運進長老),因生意之故,臨時赴日,並未同行,才使得原本說好的三位長老,只來了兩位。

上車之後,張家惠長老隨即用英文告訴我:「我們來花蓮的主要目的,並非要拜訪玉神,而是要請你到德生教會擔任牧師。」聽完這句話,心中頗為訝異,納悶之餘,兩位長老才開誠佈公,將德生教會的聘牧計畫加以訴說,並解釋來花蓮拜訪的原因。這段談話,算是我與德生教會的第一次接觸,也從中對德生教會才有初步的認識,因於此之前,我從未到過德生教會,也不知道德生教會在那裡,當然對德生教會也就沒有概念。

抵達學校後,兩位長老進到宿舍客廳坐下後不久,隨即起身借用廁所,還順道參觀廚房與書房。當時,我並不知道兩位長老此舉之用意,後來才知道,乃要從中觀察牧師娘是否勤於理家。還好,內人生性整潔,不但將屋內打掃得一塵不染,還在洗手間佈置花朵,而我的書房雖然書籍成堆,但還算整齊。

中午用餐時,當時分別就讀小學一年級和五年級的女兒,生性本就較為文靜和乖巧,用餐和應對的舉止,並未讓為父者「漏氣」。就是因為宿舍的「景象」與女兒的「表現」,才讓首次見面的兩位長老留下美好印象。

兩位長老回到高雄,向聘牧小組和小會報告初次見面的經過後,乃一致決定要聘請我到德生教會擔任牧師,還立即透過電話告知。由於我並沒有預備心,也沒有到都市教會牧會的意念,所以在電話中加以婉拒。

小會員得知消息,為表誠意,乃於幾天後,多位長老特地從高雄開了好幾部車到花蓮一起懇談和勸進。談話中,長老們一致表示,若答應,就要決定監選的日期。然當時心想,只是第二次見面,連德生教會在哪裡都不知道,也未曾前去講過道,就要「娶親」,實在有些倉促,心中難免緊張與徬徨。

為此,我請求長老們讓我禱告一段時間,方便的話,容許我前往德生教會講一次道,順便看看德生教會之後再考慮。但長老們認為,只憑一次的講道並不客觀,德生教會全體小會員並不會以講道作為聘牧的主要依據,要我打消念頭。長老們還坦白告訴我:「該打聽,該瞭解的,都已經非常清楚,只要你答應受聘,就要決定監選日期。」儘管如此,我還是要求長老們讓我到德生教會講道,順便感受德生教會的生態、文化與氣氛,但長老們還是婉拒。還好,當時張家惠長老正好受邀在玉山神學院兼課,常有機會見面,經過他的協調,我才於1998年1月,首次站上德生教會的講台證道,而得以正式和德生教會的全體會友見面。

講道完之後,心中還是認為,德生屬都會型的教會,而自己在鄉下出生,應該本於初衷,留在花蓮任教,或選擇到鄉下教會牧會,不宜接受都市教會的邀請。張家惠長老得知我的想法,乃力勸我審慎思考,且不斷鼓勵我暫時離開學校,到德生教會牧會,以便實踐所讀的神學,十年之後,再回學校任教。聽完張家惠長老的建言,再經一段時間的思考和禱告,才硬著頭皮答應,遂而於1998年3月通過監選,7月23日舉家從花蓮搬遷來到高雄德生教會。

來到德生教會服事後,我才知道,個人之所以會在十幾位候選人中被「相中」,並被列為第一號人選,乃當時仍在任的林美蓮長老,常有牧師為關心德生教會的聘牧事宜,向她詢問聘牧的條件與人選,巧的是,有多位牧師不約而同的告訴她,依德生教會所期待聘請的牧師之年齡與恩賜,花蓮有一位,只是年齡還不到40歲,並不符合年齡得40歲以上的要求,其他的條件皆很適合,不過,仍可以考慮看看。雖林美蓮長老不認識我,也沒聽過我的名字,但令她不解的是,為何有多位牧師不約而同的推薦同一位人選,讓她深感好奇。

有一禮拜天中午,德生教會小會會議結束後,林美蓮長老和在燕巢教會牧會,時任本會小會議長的蕭資明牧師談論聘牧事宜時,因美蓮長老提到我的名字,引發蕭牧師的注意。經過交談,蕭牧師向美蓮長老推薦,不妨可以詢問這位正在花蓮服事的牧師看看,因他的確是非常適合的人選。

時隔幾天,美蓮長老留學法國,專攻打擊樂的么兒陳振馨兄回台任職於國家交響樂團,準備在國家音樂廳演出。原本,因路途遙遠,美蓮長老無意北上聆聽,但心想,身為母親,豈有不捧自己兒子的場之理由,這才臨時決定北上。

音樂會結束後,於台北南門教會聚會的美蓮長老之親戚(得叫美蓮長老五嬸的陳振光兄),宴請美蓮長老時,為關心德生教會的聘牧事宜,乃開口詢問人選是否有著落?美蓮長老回應說:「有許多人介紹,但人選尚未確定。」語畢,美蓮長老的親戚毫不猶豫推薦:「在花蓮服事的胡忠銘牧師相當適合!」聽完之後,美蓮長老更加好奇,為何有多位在南北不同教會聚會,並不相識的牧師與會友,竟不約而同的推薦同一位牧師,讓她直覺,這當中可能有上帝的旨意。

回到高雄後,美蓮長老認為事不宜遲,乃騎著腳踏車,向居住在附近的長老報告此事,雖然長老們並不認識我這位鄉下的年輕牧師,但卻被美蓮長老的話打動,特別是對於女性相當尊重的李運進長老得知消息後,對這位德生教會沒人認識,也沒請人代為說項的牧師特別感興趣,隨即透過管道打聽與瞭解。

經過一番瞭解後,全體小會員決定將多位人選依序號排列,若第1號不克前來,再邀請第2號,以此類推。由於我在全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列為第1號人選,又經過張家惠長老的鼓勵與勸進,才會在「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情況下,來到德生教會牧會。如今回想起來,身上還是會冒冷汗,因以時年38歲之齡,竟然如此「好膽」,敢到大都會的教會牧會。然無論如何,相信在整個過程中,一定有上帝美好的旨意,否則,實難以成就此事。

三、成長與傳承

剛到德生教會,行李還未全部拆箱就定位,就有四位會友相繼歸天,又當時教會只有一位牧師、一位幹事,忙碌的情形可想而知!加上剛從花蓮來到大都會服事,一時之間,很難適應高雄的空氣、生活、步調、文化與交通。更令人難以「招架」的是,所有的長執年齡皆比我大,常在會議中用命令式的語氣表達意見,使我難過不已,壓力之大,實難以言喻!

再者,由於自己出身台南鄉下,畢業後又於有後山之稱的花蓮牧會,加上自己的身材和德生教會的「尺寸」不成比例,當時,有愛說笑的長老常對外聲稱:「德生教會聘請到一位瘦又薄板,有夠無扮的鄉下牧師。」得知消息,使得還未滿四十歲的自己頗為尷尬,不知如何是好!為此,我曾有過一段時間相當後悔答應前來德生教會牧會,心中常浮現出回花蓮服事的念頭。

1998年9月6日正式就任後,為能儘快熟悉德生教會的會友及規劃所要推行的事工,乃逐一和各團契會長溝通與懇談,瞭解教會的需要及所要走的方向。此外,為了認識與關心會友,每週都會利用2-3天的時間外出探訪,瞭解會友的家庭。經過一段時間的探訪,對於會友逐漸熟悉後,所需計畫的事工也在心中逐漸有了輪廓,遂而開始著手計畫德生教會未來的事工。由於剛到德生教會忙碌不堪,簡直沒有空餘的時間,只好一天當兩天用,加上沒有人指導如何在德生牧會,只能憑著在鄉下牧會的經驗和單純的心全力往前衝刺。

到德生服事約莫一年後的一個禮拜天上午,張家惠長老開口邀約,想找時間和我談話,經過商討,敲定時間,家惠長老準時依約前來,手上還拿著一本筆記本。進辦公室坐定後,家惠長老開口告訴我:「我是牧師的兒子,相當瞭解牧師的困難和處境。我的年齡足以當你的父親,因你和我的兒子國中同一屆,但小我的兒子一歲,為了關心你,現在我要扮演父親的角色,請你暫時拿掉牧師的身份,因我看你來到德生教會這一年多來的表現,雖有許多優點,但仍有不少缺點,為此,我必須用愛心說誠實話,提出建言,這樣做你才會成長,若不中聽,請不要難過,但還是要作為參考。」此話一閉,張家惠長老拿出筆記本,逐一訴說他對我在德生服事一年多的觀察與記錄,計有十幾項之多。

談話中,讓我記憶最為深刻的是家惠長老所提出的第一點,他說:你很年輕,也很單純和認真,凡事都想事必躬親,但這是都市教會,不能用鄉下那一套來牧養,應該學習領導統御、指揮與統籌的功課,絕不能用「校長兼打鐘」的方式來帶領教會,否則會忙不過來,且一事無成。好比幾個星期前,等待客人來訪時,我看到你身著襯衫,打著領帶在打掃廁所。彼時,大可不必如此,只要預備心,接待客人即可。因德生教會有一位幹事,一位清潔職工,也有兩位管理員,有客人來訪時,事先交代幹事指揮職工維持教會的整潔與相關的接待事宜,而非事到臨頭,主任牧師才親自下場打掃廁所,這樣做,讓幹事或職工看到,會為難她們,我想,這樣的邏輯不用講,你應該知道。當然,若教會舉行大掃除,你帶頭和大家一起幹活,本是應該,且無可厚非。

第二點:開會時,案由、說明等細項由書記宣讀,不要搶了書記的鋒頭,因小會書記已頻出微言。

第三點:不要太過於介意個人的強烈意見,應當先瞭解每個人的個性,畢竟「知性好同居」。有的人喜愛發表意見,但並不一定全都針對牧師,只是想藉由發言凸顯自己的存在感而已,倘若發言的人出言不當,不要為此傷心和難過,只要合乎信仰,且對福音工作有幫助的事工就要堅持,並放手去做,上帝一定會帶領並主持公道。

第四點:關於你提到團隊服事的問題,要從長計議,審慎計畫,因台灣人要一起同工,並不容易………。

張家惠長老提出十多項的建言後,特別提醒我:「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年輕就是本錢。忍耐到路尾的有福氣。不要難過,也不要氣餒,更不要第一任三年任滿後就離開。」聽完這番話,我無言以對,只能默默承受。

經過一個半鐘頭的談話後,家惠長老起身向我行鞠躬禮,同時告訴我:「現在你是牧師,我是會友,方才所說的,若有過份之處,請勿見怪!」雖這段話已經過20年,然對我的牧會生涯有很大的幫助。20年後的今天,我也常用這樣的方式鼓勵神學生和年輕一輩的傳道人。

分享這段過往歷史之旨,乃要藉此建議大家,個人在德生牧養超過20年,已形塑出一種固定的模式,新任牧師接棒後,有其新的計畫與作風,大家得重新適應。當然,在福音事工推行的進程中,牧師也是人,難免會有盲點,若有需要改進之處,請大家能用愛心說誠實話,找時間坐下來和牧師當面商討,千萬勿邀集三五好友成為教會的「次級團體」,在背後批評與苛責,這樣做,不但對教會毫無幫助,且是上帝所不喜悅的。我這樣講,乃自己在德生牧會的過程中,遭受過幾次「次級團體」,不知事情的原委,就在背後無端的大肆批評和苛責,得知消息後,身心的煎熬,實難以言喻。衷心期盼,類似的事,不要再出現。

如今,在德生教會所推動的所有事工均已順利上了軌道,接棒的新任團隊也已獻聘完畢,將於下主日(2月24日)正式就任,又原屬德生教會支會的燕巢教會,也於2018年1月在壽山中會的通常年會中被接納成為堂會,加上本為德生教會牧師團隊的劉宜欣牧師,也已在2018年7月29日就任燕巢教會的第一任牧師。如今,微僕在德生教會所計畫的事工與階段性任務,可謂已經全部完成,若繼續留在德生教會牧會,沒有進一步的作為,就會因為「沒有進步就是退步」而空佔位置,違背上帝的託付。

為了回應上帝的呼召,還是得離開牧會的禾場,到神學院任教,才能傳承長期牧會的寶貴經驗。畢竟,神學院極欠缺實踐神學的老師,若此時再不回學校任教,退休年齡已步步進逼,可能無法有足夠的時間全心作育英才,撰寫實踐性的學術書籍,造福日後的教會與神學生。

基本上,這樣的心情,實有如腓立比書三章12-16節所載:「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總要存這樣的心;若在甚麼事上存別樣的心,神也必以此指示你們。然而,我們到了甚麼地步,就當照著甚麼地步行。」

這段經文,是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書信。保羅書寫這段話的主要目的,乃是在表白自己雖因信稱義,為主受苦,並事主多年,但並不意味他已達到目標,他仍須繼續努力,因前面還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跑,若要達到完全,只有仰望上帝,朝著目標,繼續前進。和保羅一樣,個人仍得仰望上帝,朝著目標,繼續努力,因前面還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跑。

我知道,離開德生教會後,得再次適應遠離親人,以及東部的生活,同時得面對經濟困頓的玉山神學院之債務問題,有時,還會有發不出薪水而積欠的窘境。然我相信,主的恩典夠用,絕不會讓祂所愛的僕人有擔當不起的重擔。惟願大家能常在背後代禱、支持與奉獻。

結語:

坦而言之,要離開耕耘20年又7個月的德生教會這一塊禾場並不容易,尤其是一起建造起來的生命共同體之情感,要放下與割捨,心中著實充滿著難以訴諸筆墨的五味雜陳,掙扎不已,因要在這樣的巔峰離開,得需要很大的勇氣。雖俗諺云:「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然人終究是血肉之軀的感情動物,等到真正要離開時,說不會傷心與失落,是違心之論。當然,會在此時劃上句點,只是順服上帝的帶領,迎向教學與更需要我服事的禾場。

為了不讓大家覺得有「離去」的感覺,我會在顧及牧會倫理的前提下,從旁協助新的主任牧師與服事團隊,儘管人事歸學校,但感情仍會留在德生。雖然到遠方的花蓮服事,仍常會回高雄,絕對不會因為離開德生教會,而讓大家有分離的感覺。現在的資訊很方便,到那裡都可以互通訊息,也可以透過電腦軟體「見面」,感情隨時都可連結,不似過去,到了外地,就好像飛走了一樣。

願上帝保守,繼續帶領新任的主任牧師與服事團隊,再創德生教會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