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想要與需要(二)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歌羅西書三章5-6節; 希伯來書十三章5-6節

2.尋求幫助

臺灣俗諺說道:「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其意乃在訴說,能夠知足,時刻感到滿足者,一生必因知足而常樂,絕不會因過多的慾念而自取其辱;能夠節制,克制自己者,必不會因貪得無厭而被視為羞恥。

十七世紀英國極富盛名的歷史學者兼佈道家湯瑪斯.富勒(ThomasFuller. 1608-1661)是位博學多聞的牧師,擁有劍橋大學的神學博士學位,曾在軍隊擔任過軍牧,一生著作頗豐,堪稱多產作家,其著作以歷史和神學著稱,尤以《劍橋大學史》、《不列顛教會史》,以及《神聖之國》最受好評。當他向英國人民傳福音時,經常以「滿足不在多加燃料,而在減少火苗;不在於累積財富,而在減少慾念。」勸勉眾人,要他們能學習「知足」與「減少慾望」的功課。由於這句話的勸勉,感動許多人,而使之成為永世不朽的名言。從湯瑪斯.富勒的名言得以了解,減少慾念當是降低憂慮的重要利器。

希伯來書十三章5-6節記載:「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此一經文乃希伯來書的作者摘錄自舊約約書亞書一章5節和詩篇一一八篇6節之經文,作者藉著舊約經文,重述知足的訓示,要人仰望主,尋求上帝的幫助,藉助信仰的力量,戰勝過多「想要」的慾望。畢竟屬上帝的人,並不需要過多「想要」的東西,因上帝對信靠祂的人知其「所需」,且已對其有所應許和幫助。基於此,金錢、物質、名聲和權位對於屬上帝的人而言,必不會在「想要」的慾望下,成為永不滿足,慾望難逐的懼怕者。

3.斷然捨得

屬上帝的人,藉著「信」在上帝的保守和幫助下,當可放膽無慮,展現出基督徒知足的「標誌」。反之,人若一心一意在貪婪下,過度追求「想要」的東西,便會出現臺灣諺語所說的「吃一向二,夾三真注四(吃不到心不安)」的心情,這樣的結果,不但會失去基督徒的標誌-知足,還會陷入保羅所言:「….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歌羅西書三章5節)的深淵。有鑑於此,「斷然捨得」應是實踐知足所不可或缺的信仰作為。

微僕曾在「TO BE 與 TO HAVE」一文中提到過:「現代的社會是一種 To Have(緊抓)的社會,凡事被數字所量化,無不用盡心思力求要「擁有」什麼,心情常在隨著「量化」的比較而起伏,不少人隨著股票的漲跌心驚膽跳,忘卻 To Be(捨得)的真義,導致慾望無窮,永不滿足,社會問題接踵而至。在量化導致質變,量化導致物化的情況下,問題永無止境。」

又如微僕在拙著《輸贏之間》中所提之例:「美孚石油公司創辦人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SR.1839-1937),乃世界家喻戶曉人物,集實業家、慈善家、美國石油大王封號於一身,可謂名利雙收。33歲的年紀(1872年)就已擁有第一個一百萬美金,並控制克利芙蘭所有煉油廠。42歲(1881年)因經營得道,其領導的九人董事會更掌握所有股份和分支機構,形成美國的第一個大托拉斯,壟斷了美國石油工業,而成為『壟斷企業』的『典範』。當事業處於顛峰的狀態下,卻因『壟斷』的氣勢凌人,引起美國民眾不滿,在民意強力要求國會立法反制下,美國終於在1890年立法通過『反托拉斯法案 』,嚴格禁止企業的壟斷經營。洛克菲勒旗下企業自此良心發現,開始投入慈善事業。立法後隔年(1891年),洛克菲勒奉獻金錢,在美國第二大城建立仿效英國牛津大學建築風格的芝加哥大學,還陸續奉獻八千萬美元給該校,同時建立許多慈善機構。據統計,光是他的家族對於教育與慈善事業,就高達數十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盤尼西林就是從所捐助的醫學實驗室研發的。

事實上,洛克菲勒早年的成就乃從其健康和平安所換取。當他投入事業時,由於過度把持『緊抓』(To Have)的心態,只要能併吞他人企業,任何手段在所不惜,還一度為事業的膨脹而沾沾自喜。如此一來,不得人緣事小,更甚者,油田業者對他恨之入骨,還僱請殺手要致他於死地,因而終日惶恐,貼身保鏢形影不離。健康狀態每況愈下,不但得了禿頭症,使得頭髮、眉毛掉光,形同『木乃伊』,連消化器官也在緊張的生活情況下,只能以牛奶和蘇打餅度日,五十歲不到就已老態龍鍾。有人甚至預言他的死期近了,還有報社編輯代筆為他寫好了告別禮拜的『故人略歷』備用。面對『逆境』,洛克菲勒深思自己過去所為,透過信仰的省思,終於改變生活態度,將『緊抓』(To Have)改變為『捨得』(To Be)。真正力行實踐後,不但健康起色,心靈轉為喜樂,更以98歲高齡榮歸天家而留名青史,成為永遠的『擁有』(To Have)。

洛克菲勒之所以會從『想要緊抓』(To Have)轉變為『斷然捨得』(To Be),乃因耶穌的教訓:『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改變他。芝加哥大學為了紀念其信仰腳蹤,在校園建蓋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洛克菲勒紀念禮拜堂』,芝加哥大學的重要音樂會和演講,常會在該禮拜堂舉行。」

四.敬虔與知足的益處
實踐「想要與需要」的聖經訓示,可為我們的信仰生活帶來諸多益處。

1.免於陷入試探

在過度「想要」的心態下,人非常容易產生「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慾望,而面臨諸多試探。若在試探當中無法自拔,將會如同保羅所言,其結局就是沉淪。故此,知足是讓人免於試探的良方,因「我的上帝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立比書四章19節)

因著洛克菲勒即時轉變,從 To Have – To Have Something(在意擁有、把持權勢、緊握錢財)轉變為To Be – To Be a Men (自我思考、健全人格、成為器皿、斷然捨得),使得上帝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他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否則,他的結局,定會如同臺灣俗諺所說的:「好額若是無謙卑,就將上帝放一邊,生命上帝若追討,所有產業歸何處(Ta-loh)?」

2.免於離開真道

當人一心一意的「想要」時,往往會把焦點擺在錢財之上,並將之視為人生的終極關懷,如此一來,便會成了物質和金錢的奴隸,甚至將之視為「偶像」而逐漸離開真道。耶穌基督在傳福音的過程中,已清楚的訓示:「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馬太福音六章24節)保羅亦在寫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時,明白的提及:「….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歌羅西書三章5節b)由此得以清楚明白,敬虔與知足的益處,將使我們免於離開真道。

3.免於自我傷害

過度「想要」和「緊抓不放」相同,一不小心便會形成自我傷害。誠如由西方引進,俗稱為”BUFFET”的「自助餐」在臺灣到處可見,人們可以在餐廳內吃到飽,餐飲業者為吸引顧客上門,通常都會擺上好幾十道,甚至上百道菜餚供客人享用。進入這類的餐廳,消費者幾乎都會存在著一種「想要」撈本的心態而「緊抓不放」,大吃特吃,甚至吃到胃痛,還得靠藥物紓緩的糗事屢見不鮮。因此,上過自助餐廳有過此一「慘痛」經驗的人,發明了一句「不吃傷心、吃了傷身」的俏皮話自我調侃一番。這樣的形容詞,和坊間所說的「不吃白不吃,吃了變白癡」的意義相同,皆在形容「想要」與「緊抓不放」的後果。

敬虔的人凡事都能知足,必不會因過度想要而緊抓不放,造成自我傷害。感謝的是,聖經已提供我們諸多免於傷害的祕方。

結語: 「想要與需要」

的道理看似簡單,實踐起來卻不容易。在軟弱的人性下,讓我們一起在本文最後,共同學習與實踐保羅對提摩太所提出的訓示:「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但你屬上帝的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提摩太前書六章9-1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