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活著很痛苦?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約伯記3:20-22;詩篇116:8

連日來,新聞媒體中不斷出現有關「自殺」新聞,不知何時開始,媒體開始稱其為「自殺潮」。「自殺」似乎成了一種「風氣」、「流行」或「傳染病」?什麼原因讓這些人覺得「死是最好的選擇」?好像是聖經中,約伯在苦難時的心聲:「他們切望死,卻不得死;求死,勝於求隱藏的珍寶。他們尋見墳墓就快樂,極其歡喜」(伯3:21-22)。不論什麼原因,他們的確活得很痛苦!「自殺」成了當時看來最好的選擇,卻也成了親人朋友最大的遺憾!

「自殺」可以預防嗎?身為基督徒,我們對於生命主權的認知如何?我們今天的反省,將要幫助自己,也要幫助別人建立更積極的人生觀。

一、自殺事件的探討

最近自殺事件的報導好多,光是2001年2月25日的《台視新聞》就報導了好多的自殺案例。

嘉義市北園國小對面廢棄的養鴨場傍晚發現一具男屍,死者大約六十多歲,坐在一張躺椅上面,用魚刀切腹自殺,肚皮被切開腸子外露,現場慘不忍睹,警方初步勘驗已經證實,這名男子可能是久病厭世切腹自殺。

台北市一夜五起,包括喝農藥配啤酒、引汽車排氣管廢氣、跳樓、上吊等。其中一名計程車司機他在遺書上寫著,因為長期病痛加上最近跑計程車生意又不好,所以有活不下去的念頭。另有一名男子跳樓,是因為他之前染上毒癮現在戒毒,不過卻熬不住失業的苦悶,最後才走上不歸路。

高雄市有一名六十二歲的老先生,清晨六點多鐘從鎮興橋上跳河,救難人員搜尋兩個多小時之後終於發現了老先生,但是他早已經氣絕身亡,現場找到一封遺書,老先生表示自己罹患腎臟病多年痛苦不堪,才會想不開。

根據衛生署統計指出,近三年來「自殺」已進入國人十大死因之列,每年平均超過2000人自殺死亡,除了老人自殺率偏高外,並且有三成七的自殺死亡人口集中在中壯年,男性自殺死亡率更是女性的兩倍。

自民國87年起,「自殺」首度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十位,88年更躍升為第九位,有2281人自殺死亡,平均每日約有6.25人自殺死亡,自殺死亡率已達每10萬人口10.4人。89年1-10月自殺死亡統計則顯示,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8.79人,較前一年同期每10萬人增加0.11人。

另外,根據生命線統計,89年全省共接獲112803通求助電話,其中又以臺北市、高雄市及臺中市等三個大都會地區最多,都超過了一萬通,而因為精神問題求助的比例也超過了傳統的男女感情問題,顯示現代人所承受的壓力已經愈來愈大,值得重視。

向生命線求助者,則以30至39歲的人佔最多,達到36%。對此,生命線認為,這個年齡層正是為生活打拼的階段,可能承受的壓力也較其他年齡層相對來得大。

衛生署統計室主任黃旭明表示,近幾個月來,由於國內失業率升高、社會環境變遷、久病厭世、感情因素等,導致國人自殺率有增加的趨勢。尤其在經濟、欠債壓力下,更發生了父母親帶著幼小子女一起自殺的悲劇,這是嚴重的社會問題。

黃旭明主任也指出,自民國82年起,臺灣地區自殺死亡率逐年上升,尤其中壯年人口自殺及自傷死亡率增幅最大,多集中在25至44歲間,佔所有自殺死亡人數的37%。但是,70至74歲的老人自殺比率也大幅提升。自殺率最高的五縣市,則依序分別是臺東縣、南投縣、基隆市、雲林縣、苗栗縣。

衛生署統計並顯示,男性自殺及自傷死亡率為女性的二倍。88年的自殺及自傷死亡人數為2281人,其中男性佔68%居多,男性死亡率達每10萬人口13.7人,遠高於女性的6.9人。不論男女性別,其自殺及自傷死亡率多依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因此,在88年自殺死亡率統計中發現,年齡愈高者其自殺死亡率愈高,佔臺灣地區總人口8%的65歲以上老人,即佔了臺灣地區自殺死亡人口的26%,65歲以上老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32人,顯示近年來中老年人自殺死亡有增加的趨勢。由於國人平均壽命延長,但是年紀大了,總有行動不便、沒有子女照料、孤單、疾病纏身等問題存在,以至於臺灣老人「不想活」而自殺的人逐年增加。

二、社會科學對自殺的看法

高雄師大學生輔導中心主任黃有志(2001/2/23,中國時報)在<如何有效化解自殺危機?>文中引述心理學家Shneidman的看法,指出自殺普遍存在有以下的十種共同現象:

(1) 自殺的共通目的,乃在透過自殺企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2) 自殺的共通目標是終止個人的痛苦的感覺或意識。
(3) 自殺的誘因通常是來自心理上不能忍受的痛苦。
(4) 自殺的壓力來源普遍來自挫敗與失落的心理創傷。
(5) 自殺者的情緒狀態通常表現深度的無望與無助。
(6) 自殺者的個人認知狀態通常是充滿衝突和矛盾。
(7) 自殺者的理解力或領悟力通常變得十分狹隘。
(8) 自殺者的行為常是不可逆轉(即不能回頭)。
(9) 自殺者共通的人際互動行為是傳遞自己自殺的意向。
(10) 自殺者習慣用自殺作為一貫應付困擾問題的方法。

針對最近媒體頻頻地報導有關「自殺」的事件,中華生死學會學術顧問陶在樸和秘書長尉遲淦(2001/2/23)在《中國時報》的<論壇──「維特效應」與思想傳染>中並同指出,如何預防自殺傳染。其中,行為模仿是一重大因素。他們引用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在他的名著「自殺論」中曾說過:沒有比自殺更容易通過「傳染」而擴散的現象了。關於「自殺」的研究,是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在1897年發表了<Le Suicide>一文後,才開始從社會學的觀點研究自殺。

比涂爾幹還要早七十年,歌德已經發現他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引起了自殺風潮。1774年《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出版不久,歐洲的青年人突然流行穿黃褲藍衫,自殺的人數也突然地增加,原來他們在模仿維特的服裝,最後也模仿他的死。

1974年美國社會學家菲利普教授(D. Phillips),以「維特效應」為名,正式統計證實媒體關於自殺事件的報導具有行為傳染的作用。因此,媒體在報導自殺事件時應有一些考量。

1994年美國「生命傷害防治中心」召開「自殺傳染和自殺報導」全美學術討論會,強調社會應該了解媒體報導與自殺率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統計關係,這是有科學根據的。關於「自殺傳染」的說法不是要禁止媒體報導自殺事件,而是怎樣在技術上尋求方法避免其負面效果。

陶在樸和尉遲淦並提出BBC節目製作準則,第八章「模仿與反社會行為」第四節之內容<自殺>為例。摘要指出,自殺在新聞報導中是合法的,但是需要注意,一篇自殺的寫實報告有可能對他人產生激勵同樣行為的作用。報導不宜聳人聽聞,也不宜利用圖象,更不要對自殺方法的技術細節作詳細之描述,尤其是自殺方法很特殊時。總之,特別需要注意自殺報導的語言、文詞的敏感性。

所以,若真有所謂的「自殺潮」一事,其中所包含的自殺因素也是非常複雜的。不過,媒體的過度報導也是助長「自殺潮」的原因之一。因為,一個人自殺,可能只要幾個人知道而已。但是,同樣是一個人自殺,經過新聞報導,就沒有幾個人不知道了!我們實在無需去附和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因為這只會讓我們更無奈,更消極。因此,如何幫助自己或他人走出自殺的念頭,建立更積極的人生觀才是當務之急。

三、自殺的信仰反省

箴言說:「得著智慧的,愛惜生命」(箴19:8a)。高雄師大學生輔導中心主任黃有志(2001/2/23)認為,「沒有一個人自殺是真的想死,只是自殺企圖者當時的情緒過於混亂,失去健全的判斷能力。所以有人說:『選擇自殺的人,事後一定會後悔!』」

在心理治療方面,Gerald Corey(1996)在《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一書中,提及存在主義治療法特別適用於正面臨危機及身處生存轉捩點的人。方法包括:

1. 自我察覺的能力
2. 自由與責任
3. 自我認同與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4. 追尋意義、目的、價值和目標
5. 焦慮是生活中的一種狀態
6. 察覺死亡及不再存在

在聖經創世記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創1:26)。又指出,「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2:7 )。這表示人有上帝的形像,而且在人裡面有上帝的靈。人實在不應該毀壞上帝的創造。正如保羅所說:「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裏頭嗎?若有人毀壞神的殿,神必要毀壞那人;因為神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林前3:16-17)。

若按聖經的觀點,「自殺」的行為是不應該的。傳道書說:「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傳8:8a)。但是面對自殺的人,我們無權批判他的是非對錯,我們只能反省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毀壞神的殿」!然而,一個人之所以決定自殺,是因為那是他當時認為「最好的選擇」。因為他活得很痛苦!就像詩人所說:「我的生命為愁苦所消耗;我的年歲為歎息所曠廢。我的力量因我的罪孽衰敗;我的骨頭也枯乾」(詩31:10)。又說:「主啊,你看著不理要到幾時呢?求你救我的靈魂脫離他們的殘害!救我的生命(生命:原文是獨一者)脫離少壯獅子!」(詩35:17)

有人主張,自殺者的告別禮拜不宜到教會舉行,甚至不能葬在教會公墓裡,免得間接鼓勵自殺的行為。這種考慮或許是對的。但我個人認為,會選擇自殺的人,他生前已經非常痛苦了,如今他因為不能解決的痛苦而死了,教會難道不應接納他?

最近,「自殺」事件在台灣蔓延開來。或許,「痛苦指數」真的太高了,各方的壓力造成人們無法解決的困境。也或許,台灣真的太小了,人口密度大、資訊網路發達,觀念與態度的影響太快了。在「自殺」事件中,人們很快地學習處理問題的態度是「一死百了」。台灣人需要更多正面態度的影響,需要以希望來懷抱生命,如詩人所說:「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16:11)。「主啊,你救我的命免了死亡,救我的眼免了流淚,救我的腳免了跌倒」(詩116:8)。願詩人的話成為我們的禱告,在我們失意時,卻不失望;在我們失落時,卻不失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