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快樂vs.喜樂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箴言十五章13節;腓立比書四章4-7節

前言:
有感國人對整個大環境的不滿與焦慮,《天下雜誌》在2003年的國情調查中,首次在研究中加入「幸福題組」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超過45﹪的人覺得生活壓力很大,過得並不幸福也不快樂;只有46.3﹪的人認為自己過得還算幸福、快樂。依調查數據所示,會造成台灣人民不幸福、不快樂的問題,經濟衰退是主因,其次分別為政治的混亂、社會大環境的動盪不安、媒體負面新聞的充斥,當然,這還包括了中國與台灣關係的緊張。

看到這樣的數據報導,不知您是屬於幸福快樂的這一邊,還是屬於過得不幸福也不快樂的那一邊?什麼又是決定您快樂與否的因素?聖經告訴我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立比書四章4節)因為「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馬書十四章17節)

不久前,我曾在一則針對亞洲地區年輕人的快樂指數調查報告看到,在500名15-29歲的被訪香港青年中,只有5﹪感到快樂,有高達95﹪的年輕人過得並不如意。如此數據,遠比經濟落後的菲律賓有80%之年輕人自覺快樂低了許多。有社評因而指出,香港年輕人不快樂的原因,乃和收入有關,他們把收入和快樂劃上了等號,若收入不豐,無法支付慾望所需,就會過得不快樂。這和台灣的大學生為尋求快樂,花錢太兇,致使收支無法平衡,竟然把自己的護照賣給不法集團變造,再轉賣給大陸人士偷渡到美國,最後得面對司法審判一樣,都是以金錢和物質作為尋求快樂的依據。事實上,感到不快樂與不幸福的人,大部分都是資本主義掛帥的國家,不只台灣和香港如此,這已經是存在已久的普世性問題了!

一. 有別的快樂與喜樂

「快樂」和「喜樂」看似相同,卻全然不同。專欄作家Sidney J. Harris(哈理斯)說過:「『快樂』與『喜樂』不僅不是同義字,兩者意思的差別可能如同天堂與地獄一般。」(Pleasure and joy not only are not synonymous, but may be as profoundly different as heaven and hell)
當有人知道我是牧師時,常會問我上述這兩個形容詞如何定義,也許每一個人的答案都不同,然我總會回答說:「『喜樂』從內在所發出,是沒有附加條件或價值的;『快樂』是外在附加價值因素所加諸的,常是有條件的。」所謂外在條件的附加價值,有如古諺所言:「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是人生四大樂事。」亦有如儒家孟子所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一樂也。父母健在,兄弟無故,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或許,當您與好友一同聚餐、談天說地、外出旅遊、上街購物、中了發票、聆聽演講等,也都是可以營造出快樂的心情,然這樣的快樂卻有著時空的限制,通常在事過境遷後,一時的快樂便隨風而逝;反倒是與主連結,與主相交後,發自於內心的喜樂才是永恆的,如同保羅所說:「不但我們既藉著我主耶穌基督得與神和好,也就藉著他以神為樂。」(羅馬書五章十一節)亦如箴言所載:「眼有光,使心喜樂;好信息,使骨滋潤。」(箴言十五章30節)內心喜樂的關鍵,乃在於與神和好,眼有光,得著好信息。

彰化基督教醫院有位資深的義工,在醫院已經工作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因著他喜樂的服事,讓人得著相當大的幫助,電視媒體特別南下採訪他,問他是何原因使他不辭辛勞的長期在醫院擔任義工,還甘之如飴?聽到記者的訪問,他毫不猶豫的回答:「我是基督徒,當義工讓我心中充滿喜樂,對我而言,擔任義工實是一種享受,絕非金錢或物質可以取代的。」聽到這位信仰前輩的話,讓我感受到,他因著信仰所發出的喜樂之心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或價值的,只單純發自於內心深處。他在沒有任何條件和附加價值的情況下,所展現出來的喜樂之心,乃是從他虔誠的信仰中而生。

二.樂不樂,心所使然

事實上,認為自己幸福快樂的人,並非他們在生活中就沒有不快樂的事,而是他們和前言所述那些覺得不快樂也不幸福的人所不同的是,他們的心所使然。

最近,坊間流傳著一則由專欄作家哈理斯(Sydney J.Harries)所撰,名為<是誰來決定我的快樂?>的文章,內容提到:有一天,他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買完報紙付了錢之後,朋友很有禮貌地對售報員說了聲「謝謝」,只見報販面無表情,冷冰冰的,毫無反應。哈理斯見狀,忍不住的對朋友說:「這個人的態度真差勁!」聽到哈理斯的埋怨,朋友告訴他:「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的。」「那麼你為甚麼還要向他買報紙,還對他那麼客氣?」哈理斯滿臉疑惑的問道。聽完哈理斯的問題後,朋友隨即回答:「為甚麼我要讓他決定我的心情?」看了哈理斯的文章,心中頗有同感,因我也和哈理斯一樣,常在對別人錯誤的期待和不如意的情況下,把自己的快樂就這樣交在他人的手上,使自己的心中感到生氣、失望和困惑。我曾看過一則報導,有人因看到不同政治意識型態的人在電視上高談闊論、大聲叫囂,一時情緒高漲,不但連連對電視機口出三字經,在氣不過的情況下,還將電視機砸個稀爛,事後才又後悔的收拾殘局,打掃地板,隔天再到電器行購買新電視,還直呼真倒楣,了錢消災!

的確,如哈理斯的文章所述:「人心中都有一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一位女士抱怨:『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先生手裡。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孩子手中。婆婆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我真命苦!』年輕人從文具店走出來說:『那位老闆服務態度惡劣,把我氣炸了!』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的心情。」

靜心來思考,會有不快樂的事情發生,有許多時候,是您將這一把快樂的鑰匙交給了他人,使得自己不但綑綁了自己,還將責任往他人身上推,才使自己心中產生痛苦,搞得烏煙瘴氣,難怪心中快樂不起來。箴言四章23節清楚告訴我們:「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由此看來,自己不快樂的原因,並不一定全在別人身上,而是自己的心所使然,不是嗎?

三.樂不樂,心所使然的聖經訓示

聖經中,有多則相關「樂不樂心使所然」的訓示,最為人所常提起的,莫過於以色列軍隊和非利士人交戰凱旋歸來,婦女們從以色列各城裏出來,興高采烈,歡歡喜喜,打鼓擊磬,歌唱跳舞,迎接掃羅王時,說出:「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因著婦女們高興之餘所發出的這句話,使得掃羅自認風采被搶,心生不悅,而惱羞成怒的道出:「將萬萬歸大衛,千千歸我,只剩下王位沒有給他了。」由於掃羅的嫉妒轉而生恨,從當日起,惡魔便臨到他的身上,遂開始仇視大衛,還在家中胡言亂語:「我要將大衛刺透,釘在牆上。」(參照撒母耳記上十八章6-11節)

其次是撒瑪利亞王亞哈貪圖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園之故事。話說拿伯有一葡萄園位於亞哈王的王宮附近,因葡萄園相當漂亮,而引起亞哈王的覬覦,亞哈王就和拿伯商量說:「你將你的葡萄園給我作菜園,因為是靠近我的宮;我就把更好的葡萄園換給你,或是你要銀子,我就按著價值給你。」但拿伯對亞哈王說:「我敬畏耶和華,萬不敢將我先人留下的產業給你。」聽到拿伯堅決不肯讓售,亞哈王便悶悶不樂地回宮,躺在床上,轉臉向內,也不喫飯。王后耶洗別見狀,向前來問亞哈王說:「你為甚麼心裏這樣憂悶,不喫飯呢?」得知原因之後,耶洗別便對亞哈說:「你現在是治理以色列國不是?只管起來,心裏暢暢快快地喫飯,我必將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園給你。」耶洗別於是用權謀迫害拿伯,終於將葡萄園搶奪到手。

計謀得逞後,上帝的話藉著提斯比人以利亞臨到亞哈王說:「狗在何處舔拿伯的血,也必在何處舔你的血。....我必使災禍臨到你,將你除盡。凡屬你的男丁,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從以色列中剪除。我必使你的家像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的家,又像亞希雅的兒子巴沙的家;因為你惹我發怒,又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狗在耶斯列的外郭必喫耶洗別的肉。」亞哈王聽到上帝的警告後,雖然極度後悔,謙卑悔改,上帝也應允他在世的時候不降災禍給他,但到他兒子的時代,災禍還是臨到他的家。(參照列王記上二十一章)

掃羅與拿伯的樂與不樂,乃他們的心所使然。前者深怕自己的光彩被奪,遂將責任全往大衛的身上推,甚至怪罪大衛,要置他於死地;後者是因為私慾,想藉著更多的財富、名聲、地位使自己快樂。如此一來,不但綑綁了自己,也綑綁了別人,所換來的,只是心中的擔憂與惶恐,不但得不到快樂,連喜樂也因而飛逝,甚至付出相當大的慘痛代價。有鑑於此,一個有信仰,成熟度夠,心中充滿喜樂的人,不但能夠牢牢緊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更不會一味的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會因為他的喜樂,將快樂帶給別人。

結語:

十九世紀初的法國軍事強人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 1769-1821),在他擁有人人所羨慕和追求的權力、財富、地位和名聲後,竟然有感而發的道出:「我這一生的日子從來沒有一天快樂過。」相反的,美國那又聾、又盲、又沒有人所稱羨之權力和財富的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1968)女士卻說:「我發現生命實在很美好。」從兩人心使所然的價值觀不難看出,其差別的關鍵,乃在於他們的生活態度。

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並被奉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且同時被馬克斯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認為:「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的寶藏。」端賴我們如何追求,以何種態度面對之。

當我們快樂不起來,心中毫無喜樂時,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應當一無罣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四章4-7節)以及美國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所說的這一席話:「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實值得我們參考,「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章23b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