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心知足常喜樂 — 謝克岳牧師

  • 謝克岳牧師

聖經:

腓立比書四章10-14節

壹、前言

我個人活到目前為止,有3次搭船去釣魚的經驗,每次的經驗都很不同,都讓我印象很深刻。對於釣魚這項休閒活動,我其實是一位門外漢,在此和大家分享這相當淺薄的3次經驗。最近的一次,是在前年的暑假,帶著全家到澎湖,在夜間搭船釣小管。在航行的時候,是關著燈,等到了漁場,船停下並下錨之後,再把兩邊的聚光燈打開,吸引趨光性的小管聚集,然後再用釣竿將牠們釣起來。雖然全船所有的人當晚釣不到幾隻,但可見到小管被釣起來的時候,還會噴水。第二次是在16年前,去馬來西亞參加福音會議後,接續的旅遊活動是去一座小島,搭乘只能容納約十人的小型船。當時的風浪有點大,在船長下令可以開始釣魚後,船身仍一直晃動。過沒多久,我就開始暈船,雖然頭很暈,我仍然把釣竿拿在手上,期待魚能上鉤,但還是一隻魚都沒釣到。等到我真的暈到不行的時候,還來不及去拿塑膠袋,就已經把早餐所吃下肚的東西,通通都吐到海中。吐完之後,因為身體很不舒服,我想要休息,停止釣魚的活動,正要把魚竿收起來的時候,這時竟然有魚上鉤,而且拉起來還是三隻。同船的人就笑我,先前暈船所吐的,才是吸引魚上鉤的餌料,還可以讓每個魚鉤都有魚上鉤。而第一次的海釣,是24年前,在紐西蘭北島的一個小鎮,到了定點準備開始釣魚之前,船長就發給了每位參加者,一條紙尺。這條尺是要來量魚的尺寸。釣上來的魚,只要低於這個尺的尺寸,就要放回海中,否則就會被罰款。這件事讓我印象很深刻,這項規定告訴人們,並不是你所釣上來的每條魚,都能抓上來,而是要為了要讓生態永續經營的緣故。從這件事給我上了一個功課,這顯示了人類對生態的不夠尊重,以及心態上的不正確。若是人們能有知足之心的話,其實也不需要這項規定。其實,許多民族的生活文化,特別是原住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這種對環境生態,存著敬畏、感激之心的態度,取之於大自然、用之於大自然,絕不濫捕、濫殺。

貳、本言

  一、關於腓立比書

    新約聖經,記載著一位信仰人物,他為了基督的緣故,時常面臨困苦與患難,卻仍能「心知足常喜樂」。他對基督教的建立,有著很大的貢獻,他的影響力,應是僅次於耶穌基督的一位上帝所使用的僕人。這位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使徒保羅。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出處:腓立比書,作者就是保羅。

  • 腓立比書:是監獄書信中的一封信

    我想先簡略說明,腓立比書這封書信。這封信被歸類在所謂的監獄書信中,除了腓立比書外,還有其他三封,為:以弗所書、歌羅西書、以及腓利門書。這四封書信是指保羅被囚的時候所書寫的,根據使徒行傳28:30-31的記載「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裡住了足足兩年。凡來見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膽傳講 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保羅當時是在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城中,以軟禁的方式被囚,但仍有少許自由的限度,可以接見訪客和傳福音。

  • 腓立比書:是一封感謝函

   這封書信,是保羅寫給腓立比基督徒的感謝函。因為這些人再次供給保羅在宣教上的使用。保羅數次來到腓立比,都受到當地信徒的支持,特別是經濟方面的資助。保羅與當地信徒之間的關係,是相當的密切與融洽。

  • 腓立比書:是一封關心的友情書信

此外,保羅寫這封書信,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受信者的腓立比教會,他有多麼關心他們。除了因他們曾差派同工以巴弗提,將金錢送到保羅那裡,但以巴弗提卻病倒,後來得以康復。保羅藉此機會,用書信的方式,向腓立比的信徒們告知,他們所派的人,確實有忠於他們的委託。還有,保羅也關心腓立比的信徒,為他們加油打氣,特別是這些人受到他人的敵視時,保羅要他們繼續堅忍,不至失去力量。

  二、知足

從剛才對於腓立比書的簡短背景介紹後,我們知道保羅是在被囚的狀態中,寫這封書信,而且他是以鼓勵的方式,勸勉、告知腓立比教會的信徒。這表示他在遭遇患難的逆境時刻,仍不失志、氣餒,反而能帶著勇氣、信心與盼望,堅持信仰,活出追隨基督的樣式。保羅是如何做到的?他又是如何教導信徒,以及現在的我們?

我想從兩個主要面向來看,保羅在這今天我們所讀的:腓立比書4:10-14這段經文中,對我們的提醒。第一個面向,就是知足。所謂的知足,簡單來說,就是自知滿足,不作過分的企求。知足,表示了有知道,也有滿足。知道與滿足是怎樣的關係?又會帶出甚麼樣的態度與結果?

  • 是一種認清與了解(v. 12)

請我們一同來看,本經段的第12節,所提到的經文內容:「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保羅在這裡清楚告訴我們,知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知道」,知道其實就是對事物或本身的一種認清與了解,也就是所謂的理解能力與判斷能力,也就是真、善、美中的「真」,是評判事物真實與否的基本能力。若是沒有清楚的理解與判斷能力,自己對自己本身都不了解,怎麼能夠有辦法去判定,甚麼是真,甚麼是假。知道自己的處境,明白所處的現實情況,才能夠認清實情,而不被試探,或是遭遇危險。因為貧乏和富足,都有他們的危險性。我們可從箴言30:7-9中,可看出貧窮與富足所帶來的危機:「我求你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賜給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不貧窮也不富足;賜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神的名。」這段智慧的話,告訴我們富足與貧乏,皆可帶出人性的弱點和黑暗面。在這裡保羅他自己能夠很清楚的明白、了解自己,在貧乏與富足的兩個對立面中,都能夠處之泰然。

  • 是學會滿足(v. 11)

   接著,知足的第二件事情,是告訴我們,要學會滿足。第十一節的經文內容,是說:「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保羅的過往經驗,教導了他,學習知足的功課。知足,不是學會不滿足,而是學會滿足。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知足的人,永遠不會窮;不知足的人,永遠不會富。」滿足與實際的貧乏或富裕沒有絕對的關係,有關係的是個人的心態問題。對保羅來說,物質上的貧窮和富裕,不是重要的事,重要的是他的態度,以及他所看重的是誰。保羅在困苦患難的處境中,他所學會的滿足,不是物質層面的事物,而是靈性上的事物,一位以上帝的僕人自居的人,我們想,他最重視的是誰?就是上帝,他以上帝為他的滿足。他的態度,給我們甚麼樣的提醒和啟示?我們可以從這個觀點來問自己,我們是以什麼為我們的滿足?是我們的事業與金錢嗎?是我們的成就與地位嗎?是我們要有新「五子登科」:房子、銀子、車子、妻子、孩子?還是我們的信仰與上帝之間親密的關係?

  • 是能夠隨遇而安(vv. 11-13)

    同時,我們從11-13這三節經文中可以看出,知足的第三個意涵,是能夠隨遇而安。這也是保羅所獲得的秘訣。隨遇而安,所指的就是能夠有辦法在貧窮中,安然自得;在富裕時,不成為金錢的奴隸,能夠有彈性、不僵化、不汲汲營營地去追求名利、財富,能夠「安貧樂道」並「適應自如」。這種達到隨遇而安的境界,並不是立刻就能成就,沒有所謂的速成班,乃是要經過一番的努力才有辦法達成。特別是11節中的「已經學會」這個詞,所表達的就是如此的狀態。從這個地方,提醒我們,在我們個人性或是集體性的情況當中,我們有沒有辦法像保羅一樣,學習獲得知足這個秘訣,不受環境來影響我們對上帝的忠誠。還有,13節中保羅告訴我們,「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這句話更是提醒我們,我們能夠達到知足、隨遇而安的境界,所倚靠的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上帝所給予的恩典與力量。

三、常樂

第二個層面,就是常樂。常樂,對我們來說,這個詞不陌生,就是要常常喜樂,在心態上總是保持著欣喜的狀態,他的對立面就是憂苦、愁煩。但究竟喜樂是甚麼?快樂和喜樂是否相同?我們喜樂的來源,從何而來呢?

  • 快樂喜樂

快樂是什麼?快樂,是一種感受良好時的情緒反應,一種能表現出愉悅心理狀態的情緒。快樂最常見的表達方式就是笑。而喜樂也有欣喜,歡樂之意,但它的意義更深遠,喜樂是不受外在環境影響的內在平安,由心發出的歡喜。就聖經的角度來看,喜樂乃是與上帝整個關係中的一個主要的部分。喜樂為上帝恩賜的一部分,是由上帝自己發出的。換句話說,人只是喜樂的接受者,賜喜樂的主體,乃是上帝。喜樂不是地上的,屬人的歡樂,它和聖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喜樂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喜樂是在聖靈裡面,也是聖靈所賜的,加拉太書5:22-23告訴我們「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 喜樂的信仰意涵:存著信心和盼望的人生態度、也是秘訣

從腓立比這封書信,不長的四章內容裡面,與喜樂相關的詞彙,在原文中就出現了14次(名詞cara, 出現五次,動詞cai,rein出現九次),可見保羅對這個主題有相當的重視,也是本書的主題之一。對保羅來說,喜樂可以說是一種對生命深邃、堅定、積極的理解及態度,能夠在一切的處境中存著信心和盼望,認定是上主在掌管一切,並且以上主的榮美和恩典,作為歡喜、快樂的原因。

換句話說,喜樂基本上是對人生的一種態度,是能夠以鎮定的態度來理解和接受這個世界,特別是在「信心」此項的基礎上,因著對掌權的上帝充滿信靠,上帝在耶穌基督和祂的死與復活中,啟示自己,從而對人生充滿確信。因此,喜樂是對真相的一項知覺,這種知覺使人無論在苦難和試探,順境或豐盛中,都同樣能夠產生盼望和忍耐,使基督徒能夠有超越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事物。

這個知覺,其實就是如前面第十二節經文中所提到的:「我都得了祕訣。」秘訣就是一種經過深刻的察覺、認知、瞭解後,所歸納、整理而出的結論與辦法,秘訣不是憑空想像而來的、秘訣也非一蹴可幾的,秘訣是要在許多的努力學習的過程中,才可獲致。此項祕訣,所指的當然不只是和知足有關,也和喜樂有關,其基本意義就是:心有辦法知足,人才會喜樂,人有了喜樂,自然就會對自己的人生產生正面的態度,用基督信仰的角度去相信、看待、盼望,上帝的主權和祂奇妙的作為,並體驗、經歷到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

    ()靠主喜樂

在本書的4:10保羅提到,他是靠主大大的喜樂。我們知道他是在困苦患難的環境中,說出這句話,且這句話在本書中出現三次。我想,保羅可能早就料到,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對強調事情的重要性的表達方法,特別是在網路上面的用語。因為很重要,所以他也說三次。對他來說,真正的喜樂是超越環境的,是有其超越性,因為喜樂的原由乃是上主。這也提醒著我們,當今的社會,人們有著許多的不愉快,充斥著各式各樣焦慮不安的情緒,且被這些負面的情緒問題所困擾著。「靠主常喜樂」這句話,對我們在座的各位來說,有著什麼樣的意義,我個人認為,這句話不能只成為信仰上的口號而已,說到呼口號,我們台灣在威權時期也很喜歡呼口號,我記得在當兵時,早晚點名時,都要呼口號,因為服役單位的緣故,有機會參與國家的一些重大慶典,如國慶日及大閱兵等,在當中看到參加者,也要呼口號。但老實說,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些口號的實踐性,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看現在的北韓這個很特別的國家,也很會呼口號。我很希望與期待,我們每個人在信仰上,所呼的口號,是能夠表裡一致、知行合一,這樣的口號,才會有很大的說服力、影響力與感染力。靠主常喜樂,對我們來說,是告訴並教導我們如何在困境中,緊緊抓住耶穌,讓主聖靈的能力在我們身上運行,讓我們不因著苦難,使我們失去盼望,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沒有了,反倒是藉著主的大能大力,使我們在信仰上,能夠擁有超越環境的喜樂,因之而來經歷基督、見證基督,使這個口號成為有真實的實踐力、活潑的生命力的信仰字句。

我很贊同一位英國學者Derek Kidner所說,關於喜樂的一句話:「一個人的喜樂與否,決定性的因素不是他個人的處境,而是他的心態。」我們的心決定了我們的思想和態度,也決定了我們的成就事情與否的高度。願我們都能夠靠主常常喜樂,也讓這句話内化在我們的生命中,從而展現出我們的信仰高度。

叁、結語

最後,我想和大家共同來思考的是,一開始和大家分享個人釣魚的經驗。從在不同的國家裡面,對釣魚者的有無規範,和對於海洋生物的保護方式,讓我看到,我們人類若是繼續不斷用著破壞性的方式,來對待所處的環境,或是人類自己本身,都會產生極度負面的效應。就以我們的台東蘭嶼,最近幾年的例子來說,當地開放觀光後,帶來人潮與錢潮,但相對的是,遊客對海洋生態與當地環境的破壞,以及對文化的不尊重。觀光客去潛水,破壞礁石與海中生物;遊客去當地唯一的一家超商購物後,竟然亂丟垃圾;旅遊者半夜騎著機車遊晃,擾人清夢;拍照者隨意觸摸原住民的拼板舟,並造成損壞。

另外,在上週一到週三,松年大學舉辦至北部的畢業旅行活動,我是隨行的同工。第二天上午的行程,安排到十分寮及平溪這兩處,我們先到十分寮,在那裏除了看到美麗瀑布的景觀之外,我還看到瀑布旁邊的樹上,有幾個紅色的東西掛在上面。我一直很納悶,那些東西到底是什麼,直到了我們到達這兩個地方的車站後,我才恍然大悟,因為有許多觀光客在這兩處放天燈,放天燈的意義就是要祈福、求平安。當上升到空中的天燈內部的油紙中的燃料燒盡後,就隨處落下,四散各地。參觀完後,我在遊覽車上一直在思考,民間習俗、觀光利益活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與平衡,該孰重孰輕?祈福求平安的活動,非得要以民間習俗為主要理由,實際上是以觀光收益的金錢為優先考量,而使得優美的環境受到破壞嗎?

由上述這些事情可看出,人們的心態與觀念,仍有許多不正確之處,人們存著自私、貪婪的心態在思考與行事。而今天的經文,使徒保羅告訴我們的是,要學會心知足常喜樂,這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保羅在患難中,以他個人身體力行的方式,所展現出對上帝忠心、對人有愛心、對自己不自我中心,仍能靠主喜樂的信仰表達。願我們都能學習,也能夠擁有保羅的這種態度,使我們和上帝、和人、和自己,以及萬物的關係,都能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