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安寧 vs. 安樂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箴言三十一章6-7節;哥林多前書六章19-20節

引言:

    會引用箴言三十一章6-7節與哥林多前書六章19-20節為主題經文,並以〈安寧vs.安樂〉為題作為分享,乃每年10月的第一個主日是「世界聖餐主日」(World Communion Sunday),且第二個星期六是「世界安寧日」(World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Day)。這兩個日子,可謂與我們的信仰、生活,還有病痛、死亡及靈魂皆有密切的關係。

近年來,由於醫學、醫藥、醫療技術和器材的發達,人類的生命因而得以延長。過去,被視為絕症,無藥可救的病,現在已可得著有效的醫治。好比破傷風、肺炎、天花、心肌梗塞等。既使是罹患世界衛生組織所列的現代五大絕症:愛滋病、癌症、白血病、漸凍人症/運動神經元症、類風濕關節炎,若發現得早,控制得宜,依然可以延長生命。只是在醫學發達的今天,有時生命該盡的時候,往往在「殘酷的仁慈」、「挽不回來的搶救」之情況下,成了「活死人」,導致病患痛苦,家屬也難過。有鑑於此,身為基督徒,如何讓患者少受點苦,家屬少些天人交戰,實是我們所需思考和預備的功課。

一、身體是上帝的殿

聖經清楚明示:「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裏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哥林多前書六章19-20節)可知,人乃依上帝的形象所造,且身體是聖靈的殿,是重價買來的,乃何等寶貴!

這段經文是保羅提出「凡事都可行」的教導後,有人誤解保羅所宣講「基督徒的自由」,竟以此作「理由」而為所欲為,甚至合理化自己的淫行。基於此,保羅才會進一步提出基督徒自由的兩項原則:「1.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自由不等於放縱,犯罪是無益的,所以在運用自由時不應犯罪。2.凡事都可行,但須小心,免得讓那件事反過來轄制你,變成你的主人。」易言之,在自由的前提下,人必須思考下列這三項功課:「1.是否利人又利己?2.是否被轄制?3.是否榮耀上帝?」若否,千萬不能為之,因屬主的信徒,是基督用寶血贖回的,有上帝的靈居住在裡面,自此,信徒的身體已不再屬乎自己,必須以正確之態度對待自己的身體,絕不能受到罪惡的轄制而侵犯它,損害了身體作為聖靈之殿的功用,所以,基督徒當以自己的身體來榮耀上帝,不能作賤自己。(參見哥林多前書六章12-20節)

從上述端見,當有上帝的形象,且充滿聖靈的人類,若因病使得身、心、靈受苦時,除了受苦者本身會痛苦難當之外,家屬和其所鍾愛的人也會很難受,想必上帝也不願看到祂所創造的人類受這樣的苦,特別是在醫學發達的今天,用「殘酷的仁慈」及「挽不回來的搶救」,對有「上帝的殿」之稱的人類身體而言,儼然是一種「折磨」。為此,「全球安寧療護聯盟」(Worldwide Palliative Care Alliance)才會在「安寧療護」(Hospice & Palliative Care)創始人桑德斯醫師(Dr. Dame Cicely Saunders,1918-2005)出生一百週年紀念年,以她生前所說過的名言:「安寧緩和醫療-因為我是重要的」(Palliative Care-Because I Matter)作為2018年世界安寧日的主題,藉以表示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的重要與核心價值,好讓生病者走到無法治癒的階段時能夠「善終」,且照顧者也能「善生」,而得以使人的身體能成為榮耀上帝的殿。

二、親睹罹癌者的痛

自從神學院畢業,擔任傳道人至今,已走過32年的歲月,在這32年的日子裡,曾陪伴過兩百多位會友走到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主持過兩百多場告別禮拜,因而對於人的生與死,有著許多的體會和感觸。在這兩百多場的告別禮拜中,除了意外死亡,會讓家屬痛徹心扉外,每逢遇到癌症末期,痛苦難當的患者與照顧的家屬,連我自己也會難過不已。雖生病的痛楚並非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心中的痛,仍難以言喻。

有位罹患骨癌,痛苦難當的會友住院時,我曾多次前往探訪,病況時好時壞,狀況佳時,仍可談天說笑;狀況不佳時,見其痛苦的樣子,真不知如何以對。一天,前去探訪時,看到他精神不錯,因此在病房和他多聊了一會兒。閒聊中,除了聽我講笑話之外,他還訴說其生病之後的心情故事,並分享他罹患骨癌之後的信仰體驗,以及對家人的陪伴與照顧所發出的感謝之語。

好奇之餘,我請教他,罹患骨癌的痛是什麼感覺?他如此回應:「這種痛很難訴說,但可以這樣形容,即,痛起來的感覺就好像在柏油路上跌倒,手腳大面積的嚴重擦傷,有人在傷口上灑鹽,之後,又爬滿成千上萬隻的螞蟻用力啃食傷口一樣!」聽完之後,真教人頭皮發麻!難怪罹癌的患者疼痛時,除了得注射嗎啡之外,有時,胸口還得貼止痛用的嗎啡貼片。

前不久的一個星期天下午,特地前往醫院安寧病房探視一位癌末的女音樂老師。該位老師生病後,因不想勞煩他人,也不願讓人看到她憔悴的病容,乃婉謝家人之外的探視。雖是如此,在罹病的近三年中,我常透過她的媽媽代為請安,同時轉達教會的關心。直到住進安寧病房後,經由母親的建議,女老師才答應牧師的探訪。

當我和內人及教會一位關心她的會友一起進到安寧病房時,只見女老師因疼痛,醫生給予鎮靜劑,正處於沈睡中。為不打擾她,只好和家人在病房談話。一段時間後,準備禱告時,在旁陪伴的妹妹搖醒了熟睡中的姐姐。禱告前,我先恭讀聖經詩篇23篇,並於禱告中祈求上帝能減輕女老師的疼痛,同時祈求上帝的旨意能成全在女老師身上,好讓她能結束疼痛的日子,但得照上帝的旨意,不是依照人的意思。

禱告完之後,要離開安寧病房時,女老師突然放聲哭了起來,一時之間,使我覺得,或許禱告後,心靈得著釋放;也有可能是見到三年未見的牧師和會友,心情難免激動;亦可能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日子所剩不多,內心難過。當然,會放聲大哭的原因之一,聽照顧她的媽媽說,每次鎮靜劑的藥效過後,甦醒過來,疼痛感就會立即出現,導致身體相當不舒服。

五天後,女老師的媽媽來電告知,女兒已在凌晨1點多回歸天家。坦而言之,從電話中聽到噩耗,心中所浮現出來的,可謂是「悲喜交集」,喜的是,音樂老師不必再忍受身體的病痛;悲的是,和熟識的會友離別,心中頗為感傷。畢竟,二十多年的牧者與羊群之關係就這樣結束,難免不捨。

三、願安寧死,也不安樂死

之前曾經談過,高齡104歲的澳洲著名生物學家大衛古道爾博士(Dr. David Goodall, 1914-2018)與85歲的台灣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1933-2018)於2018年5月和6月間,相繼飛到瑞士接受「協助/陪伴自殺」(Assisted/Accompanied Suicide)。兩者結束自己的生命後,「安樂死」的議題,再度引發熱烈討論。

或許,身體遭受病痛折磨,難以忍受的人,都會期待早日脫離苦海而「想死」。然站在信仰的立場上,生命的主權在於上帝,人並不能在非自然的情況下,用「人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基於此,英國籍的桑德斯醫師才會終其一生,致力於「安寧療護」的推動,因她知道,「安寧療護」是幫人解決痛苦;「安樂死」是因痛苦而解決人。

為了延續桑德斯醫師的遺願,英國「協助安寧療護」(Help the Hospices)組織於2005年推動成立「世界安寧日」。成立之目的,乃要從全人關懷的角度,讓末期病人與家屬的身、心、靈能得著美好的照顧,以便使末期病人能維持生活品質而「善終」,家屬也能得著安慰與扶持而「善生」。

「世界安寧日」所著重的,是對於末期病患的「安寧療護」,即所謂「經由醫『療』和『護』理,可以讓末期病患得到身、心、靈三方面平安的安寧,所以『安寧療護團隊』是結合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及宗教人員,運用各種疼痛控制與症狀療法,經由五全照護(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及全社區),延伸醫療照護的觸角至社區,以提升末期病人的生命品質。」

可知,安寧療護服務,不但是基本人權,更是二十一世紀的普世價值。為此,世界各國無不從全人關懷的角度,推廣與辦理各項活動,藉以教導大家能了解安寧療護的意義,同時呼籲大家能重視末期病人與家屬的身、心、靈照顧與需求。

事實上,「安寧療護」早在舊約當中,就有清楚的明示:「可以把濃酒給將亡的人喝,把清酒給苦心的人喝,讓他喝了,就忘記他的貧窮,不再紀念他的苦楚。」(箴言三十一章6-7節)這一段經文的出現,乃母后對於身為一國之君的兒子之叮嚀。

    母后會在1-5節先行囑咐身為一國之君的兒子當留意與節制「喝酒」的問題後,又進一步提到「酒」對於病患的用處,應是當時並沒有現代醫學的麻醉藥劑來得發達,只能藉用酒和麻醉性的藥草飲料來舒緩痛苦,特別是「酒」對於身心生病,致使心靈苦悶,甚至瀕臨死亡的人,是一種非常好的「安寧緩和之藥劑」,可以適當的運用,才會提出這樣的建言。

    到新約時代,這樣的方式,仍被沿用,因耶穌被釘十字架時,羅馬兵丁見耶穌痛苦難當,乃拿「苦膽調和的酒」要給耶穌喝,想減輕祂的痛苦,但耶穌嚐了之後,卻沒喝。(馬太福音二十七章34節)耶穌不喝的原因,乃祂想維持清醒,以便抵抗撒但的試探,並且保持對上帝堅定的信心,完成救贖的大業。

    古代的醫療和麻醉方式和現代當然無法比擬,然在舊約時代,所羅門曾表示「酒使他肉體舒暢」(傳道書二章3節),詩人亦提及:「酒能悅人心。」(詩篇一0四篇15節)還有「利慕伊勒」的母親在箴言三十一章6-7所教導他的,實有如現代「安寧緩和醫療」的作法。

    以上所提之經文,乃有關「酒」的用處,即人能藉此緩和與減輕身心的痛楚。質言之,若因病痛難當時,適度用「酒」來減緩身體的疼痛與心靈的憂悶是有必要的,否則,人會因為身體的不適,導致意志消沈,進而出現輕生的念頭。

上述資料來源:胡忠銘撰,《樂活vs.樂死》,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2017,頁19-22。

聖經清楚告訴我們:「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傳道書三章1-2節a)是的,站在信仰的立場上,安寧死更甚於安樂死,因生命的主權在於上帝,人只能順服上帝的時間。

結語:

人的生命有限,醫療也有極限,人無法倚靠醫藥與醫療器材的發達而永遠不死。雖人終究都得走到生命的盡頭,但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就如同對他人與對社會的愛、精神和貢獻,仍會永懷人心,靈魂得著永生一樣。

唯願我們能遵行聖經「安寧療護」的教導,順服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安排,因我們的身體是上帝的殿,且生命的主權在於上帝。藉此建議可以事先預立遺囑、簽署DNR(Do Not Resuscitate-拒絕無效醫療的心肺復甦術),以便有一天,因為生病,走到生命的末期時,能安然、寧靜的回歸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