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塑好家庭劇本模式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 申命記五章 29 節
   提摩太前書三章 4-5 節

引言:

每年 五 月的第一個禮拜天是「高雄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 (簡稱家協) 的紀念主日。 高雄基督教 家 庭協談中心是由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壽山中會 於 1974 年 5 月 12 日所推動設立的。如今,在臺灣已有許多地方設有類似家庭協談中心的相關社福機構,幫助無數的個人與家庭,面對與解決各種問題。為配合家協 紀念主日 的宣導 , 本文乃以<塑好 家庭 劇本模式>為題, 藉以 喚起大家一起 塑好 家庭 劇本, 治理好自己的家。

一 . 高雄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的成立

1. 成立

高雄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成立的主要原因,從《 家協 30 週年特? 》所載 的這一段文章:「當時台灣經濟正起飛,社會產生極大的變化,傳統家庭結構解體,倫理關係面臨挑戰,因此家庭問題層出不窮,引起教會的憂心與關注。」以及 該中心的<緣起與宗旨>所表述:「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壽山中會有鑑於變遷社會中,婚姻與家庭功能之改變與衝擊,故為更深入服務家庭與社會,設立了高雄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期以基督救世的愛心,去關懷協助遭遇困難的個人、婚姻與家庭,使受重創者得著愛的忍藉,使喪志者重獲意志與勇氣,使失和離散者能復和,協助絕望重燃希望。並以耶穌基督之博愛精神,並社會工作及教牧協談專業理念及知識,與求助者形成幫助的關係,協助其解決個人心理、婚姻、家庭、人生信仰、人際關係等問題,進而參與建立更美滿的婚姻,更幸福的家庭,更和諧的人際關係及更健全的社會之使命。」便可清楚見著。

2. 任務
(一)辨理關於促進家庭和諧社會安定之事項。
(二)推動有關婚姻與家庭的研究。
(三)舉辦家庭生活教育之課程。
(四)出版婚姻家庭相關之叢書。
(五)協助推廣美滿婚姻、幸福家庭的福利服務事項。

(六)舉辦會員聯誼及各類文教活動。

二 . 時代的變遷、家庭的變化

農業革命促使大家庭的 形成 ,工業革命使得大家庭解體,進而帶動 小家庭的 興起。如今,在社會快速的變遷下,除了 小家庭的 興起外,也出現了許多現代的另類家庭。 所謂 現代的另類家庭,即 「玻璃」、「單親」、 「單身」、 「同居」、「同志」、「頂客族」、 「非婚生子」、「台獨」、「內在美」家庭等 (註:相關說明請參閱拙著<建造家庭祭壇,分享豐盛生命>一文)。如此的轉變,可謂是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人類社會與家庭結構的一大變革。相信出生於日據時代與二次大戰後嬰兒潮世代( 1945-1965 )的台灣人,都曾親身經歷過如此的變遷。我自己就是屬於二次大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人,因此,對於台灣社會與家庭結構的轉變過程,感受特別的深刻。

雖台灣農業社會時代的傳統大家庭成員眾多,全家人得擠在窄小的三合院共同生活,婆媳與妯娌之間難免出現問題,然在以年齡為基礎的權威體系之長幼有序的情況下,則比較有上下排比與大小之分的家庭倫理之感覺。若家庭出現問題,由長輩出面,問題通常可以順利得著解決,縱使事情的解決出現不公的情形,後輩也只能敢怒不敢言,忍氣吞聲,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最後不了了之,畢竟家庭的經濟大權掌握在家長的手上(台灣話俗稱為「掌( hoa )手頭」),大家都會順服掌權者的一家之主之裁決。再者,也因為大家庭隨時都有長者在,後輩對於家庭的認同感也較為強烈,不似現代上學與上班族的小家庭,只有晚上和假日才有人在。

可惜的是, 工業革命帶動 小家庭 興起後, 以年齡為基礎的權威體系逐漸瓦解,進而銷匿了長輩的權威,致使親子關係趨向於平行。在沒有長輩的制約下,導致 家庭問題接踵而至,連帶的也引起不少價值觀的扭曲和社會問題的產生,其問題的嚴重性,已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有鑑於此,宗教與社會團體,甚至是聯合國(聯合國將 1994 年訂為「國際家庭年」 ( International Family Year ) ,把以前被認為是「私領域」的事,正式公開提出來討論,將家庭視角納入國際議程,喚起國際社會的重視和關心。 ),乃於 1970 年代之後,開始推動成立相關的組織,所為的,就是要防止和解決家庭問題的發生。

三 . 保羅對 治理家庭 的吩咐

事實上,有關塑造與治理家庭的訓示,早在兩千年前,保羅就已經提筆書寫過:「 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兒女凡事端莊順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摩太前書三章 4-5 節)雖這是保羅藉由書信對於他所鍾愛的同工提摩太的重申與囑咐,要他在事奉上帝時,當必須先明白身為教會事奉者應有的品德和所應該注意的事項,也同時教導他在牧養各種不同信徒時,所需留意的功課。

從上述兩節經文的記載得以看出,保羅乃藉此強調,當人們在事奉上帝之同時,也必須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才能達成管理好教會的託付。基於此,保羅乃特別對提摩太提出挑戰說:「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要他努力 塑造並治理好自己的家,也要將這項重要的功課,傳達給以弗所地區教會的信徒聽,好讓他們依此遵行。

保羅所提出的訓示,猶如古代中國俗諺所云:「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此一俗諺的典故,乃源自於 東漢時期的著名學者,同時也是朝廷命官,因反對宦官專權,而為人所敬重的陳蕃之故事。

話說陳蕃小時候即心懷大志,奮發圖強,飽讀詩書。一天,陳蕃父親的朋友來訪,看到家中的庭院落葉滿地,髒亂不堪,遂而開口問陳蕃說:「家中髒亂,為甚麼不清掃整理一下?」陳蕃聽完後,毫不客氣的回答說:「大丈夫當掃天下,安掃一屋乎?」聽到陳蕃不屑的驕傲語氣,父親的朋友並沒有生氣,反而微笑告訴陳蕃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矣!」此語一出,飽讀詩書的陳蕃一時之間茅塞頓開,徹底改變觀念,依此自我磨礪,而終成為東漢末年的名臣,為後人所景仰。

除了陳蕃的故事之外, 儒家 《禮記》的<大學> 當中,被後人稱為 「八目」的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同樣指出塑造與治理家庭是行事的基礎,是想要成就大事的人,所不能輕忽的 。其意乃在訴說:「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雖然這是一個理想,很難達成,但卻是一個事實,不能不加以談論與學習。

四 . 塑好 家庭 的 劇本模式

能夠與英國的大文豪莎士比亞,以及德國偉大的文學家歌德比肩而立的 俄國著名小說家托爾斯泰 (Leo Tolstoy,1828~1910) ,在其以家庭與婚姻為基本單位所撰寫的 鉅 著,曾經被五次引為題材拍攝成電影的《安娜 ‧ 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 一書當中之開場白如此說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從托爾斯泰這一句話使我聯想到,身為父母者,是否為好的 家庭塑造與治理者,自己本身最為清楚,不必倚靠調查表,也不必透過他人的檢測,之後再用長篇大論來替你分析和解說。其實,最為簡單的檢測方式,從自己本身的夫妻感情、 孩子的信仰與品格、 親子關係、孩子是否喜歡回家等種種跡象中, 便可見出端倪。這就如同托爾斯泰所述,幸福的家庭都會有這些相似的共同點,不是嗎?

自從孩子長大,紛紛外出讀書,在外住宿後,我倆夫婦便進入了所謂的「空巢期」階段。起初,真的非常難以適應孩子不在身旁的日子,但久而久之,也已逐漸習慣沒有孩子陪伴的「老夫老妻」之生活了。這些日子以來,常有人告訴我說:「你應該是一位好先生,也是位 好的家庭塑造與治理者,因 孩子大了,且乖巧和聽話,又都在教會裡服事 。」聽到這樣美言,我感到非常的慚愧,也不知如何以對。 個人並不敢以婚姻美滿、家庭和樂自居,只能以「還好」來形容自己的婚姻與家庭生活。 其實, 因工作忙碌的關係,我與孩子說話和互動的時間並不多,有時還常忽略孩子內心的需要和感受,而失去了許多和孩子互動的時間和機會,使得我常認為自己並不是一個標準的好父親,也不是一位他人口中好的家庭 塑造與治理者 。然而最近,我發覺到自己較有自信,也比較像是一位好父親 。

前幾天,兩位外出讀書的女兒回家時,不約而同的告訴媽媽說,她們皆想搬回到家裡住。聽到女兒的想法,使我感到納悶,因她們之前住在家裡時,常嚮往在外住宿的日子,無不期盼往外飛的日子趕快到來。如今,願望達成了,也住了一段日子了,卻改變心意,寧願犧牲睡眠時間,早上起來擠車上學,也要搬回家和父母同住,讓我感到不解。和女兒溝通後,我才明白,大女兒要搬回家的理由,乃出於體貼,想為父母親省下在外租房子的錢,所以她在大一和大二時,已事先選修了許多課,等升上四年級後,課程較少,不必每天到學校,而且從高雄到台南的長榮大學並不遠,搭火車很方便,也就不必在外住宿,且能夠天天和爸媽住在一起;二女兒則認為,住在家裡較為溫馨,生活起居也比較自由和方便,還可以天天享受到父母親的愛與照顧。

原本,我對於兩位女兒外出之後,又想要回巢之事感到奇怪,然得知她們的動機後,我則「暗爽」在心內。我在想,兩位女兒外出後,還會迫切的想要回家和父母一起同住,應該是她們愛這個家、愛父母親、喜歡共享天倫,也可能是覺得家裡比外面更為溫暖。想到這裡,我也終於發現到,自己雖非完美的父親,但也不是女兒所討厭的父親,除非是在外走投無路,否則,若家庭不溫暖,兒女也不會想到要回家和我們同住,不是嗎!藉此,我當可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是位孩子心目中的好父親?是否是位家庭好的管理者?這正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檢測」之機會。

兒女想要回家和父母親同住,絕對是好事一樁,如此一來,父母親才不會在上了年紀之後,變成老孤單,也不會無依無靠,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我欣然歡迎女兒的回巢。

婚姻是家庭的核心,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基本單位。有美滿的婚姻,才能營造出健全的家庭;相對的,問題家庭的產生,往往是因為不健全的婚姻所造成。因此,夫妻可謂是家庭的建築師與營造者,家庭的好壞與成敗,夫妻是關鍵,得負最大的責任。

當然,無論是農業社會的大家庭,還是工業社會的小家庭,每一個家庭的父母之管教方式和生活型態,都是一種家庭的劇本模式,在甚麼樣的劇本模式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便會成為甚麼樣的人。

身為父母者,應該都會常聽到別人對您說:您的孩子的眼神、行為舉止和說話的口氣非常像您,甚至是發脾氣和罵人的口氣也很像您,簡直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當然,除了遺傳基因之外,孩子的許多「樣子」,其實都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從父母親的身上模仿而來。猶如學者的研究所述:「每個人的成長就是一種劇本模式。由於劇本的塑造,才有今天的你。很多人希望將來自己結婚後生活層次要和自己的父母不同,可是後來發現卻和父母十分相像,這就是所謂的『基本模式』,佛洛依德稱之為『敵意性的模仿』。所謂的『敵意性的模仿』, 乃意謂你很討厭這種行為,卻在不知不覺之間模仿到這種行為。」針對此,專研「家庭治療」 (Family Therapy) 並創立「完形療法」 (Gestalt Therapy) 的美國知名家庭與教育心理學大師維珍尼亞 ‧ 沙提爾 (Virginia Satir) ,亦不諱 言的談道:「人都是用最熟悉和習慣的方式來反應。」

結語:

以色列百姓準備進入迦南地的前夕,為能讓子孫蒙福,摩西不厭其煩的吩咐百姓一定要敬畏上帝、遵守誡命,以上帝的話教育子孫,同時以之作為 塑造家庭劇本模式的準繩(見申命記六章 4-9 節:「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 摩西在提出此一教導之前,乃事先為上帝的應允代言說:「惟願他們存這樣的心敬畏我,常遵守我的一切誡命,使他們和他們的子孫永遠得福。」( 申命記五章 29 節 )由此端見,教導兒女和子孫敬畏上帝,遵守上帝的一切誡命,全家一起敬拜上帝,當是塑造 家庭劇本的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