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在患難中不孤單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出埃及記15:22-27;約翰福音14:16-17

當摩西要帶著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歷經千辛萬苦才得離開受奴役430年的地方。在第一個除酵節時,摩西對百姓說:「要牢記這一天;這一天你們離開了埃及--你們被奴役的地方」(出13:3a,現代中文譯本)。

以色列百姓離開埃及之後,「日間雲柱,夜間火柱,總不離開百姓的面前」(出13:22)。他們來到紅海,埃及軍隊也追到紅海,原本紅海是他們的阻礙,耶和華卻命紅海分開使以色列百姓平安走過紅海,也用紅海阻絕了埃及王的軍隊。

如今百姓來到書珥的曠野,在曠野中走了三天都沒水喝,後來終於找到水了,但卻是苦的,根本不能喝。災難似乎一波接一波打擊以色列人,但我們也看見神一次又一次的拯救以色列人。這樣的經歷,對於我們生命有什麼樣的啟示呢?從「瑪拉」到「以琳」,似乎也象徵著從「苦難的人生」到「可安歇的水邊」,以及在患難中如何經歷神同在的喜樂,即使在患難中也不孤單。

在約翰福音記載,當耶穌向門徒預言自己將離開他們,回到天父的身邊時,耶穌看見門徒非常憂愁,就對門徒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約14:16-17a,18a)。

在此,「保惠師」是個特別的字,究竟「保惠師」是什麼意思呢?原文parakletos一字有許多的翻譯,NIV 譯作 counselor(輔導者),RSV則譯comforter(勸慰者),有些譯本則譯作helper(輔助者)。中文和合本譯作「保惠師」,經文中則有小字註為「訓慰師」,而天主教的思高聖經則譯作「護慰者」,即保護又安慰的意思。

其實這個希臘文由兩個字組成,一是para,意思是「同行、同在、在旁」,英文是alongside。第二是kletos,即「被傳召」的意思;兩個字湊起來便是「被傳召在旁」someone who is called alongside。原來在古時代,法庭審訊,傳召證人出庭作證,這證人便是parakletos了。所以這字可譯作「被傳召作證的人」,後來更引申為「被傳召去輔助的人」,特別是當那人有難,有麻煩,他便呼召一些parakletos去幫助他,所以中文和合本譯作「保惠師」,是指聖靈是一「護慰者,輔助者,安慰者」。

今天,我們將與以色列人一同走過出埃及的一小段路程,從中學習信仰的功課。即藉著聖靈的幫助,讓我們在患難中也能經歷神的同在,而不孤單。

一、在曠野的日子
記得最初摩西向法老要求帶走以色列人時,摩西向法老說:「現在求你容我們往曠野去,走三天的路程,為要祭祀耶和華我們的神」(出 3:18b)。但是當以色列人出了埃及來到書珥曠野時,他們經歷了三天「肉體痛苦、心靈不安」的生活,人們開始對上帝信心動搖。

他們走了三天找不到水,這事已經使他們非常驚惶。因為在曠野或沙漠旅行的人常有乾死的可能,在這種乾旱的地方,人縱使不出汗,身體的水份也會被乾燥的空氣吸收蒸發,人很快就會脫水、頭疼、昏迷而死。所以,在曠野中三天找不到水是件非常嚴重而且危險的事。

更令人沮喪的是,好不容找著了水,結果水卻是苦的,不能喝。原本以為神看見他們所盼望的,心中所燃起無限希望的火苗,一下全澆熄了。心中的怨恨可想而知!於是,百姓開始抱怨摩西,因此到了後期,「瑪拉」這地名的字義不只是「苦」而己,更加上了「背逆了」的意思,因為以色列人在此埋怨上帝和祂的僕人摩西。

我們是否想過,這正是上帝在考驗我們,看我們是否願意以信心順服祂的帶領。上帝在三天的苦難中考驗以色列人,之後又在瑪拉再一次考驗他們。因此,上帝也可能在你面臨的困難時,再度考驗你。若真是這樣,你會如何回應上帝呢?以色列人在這場考驗中失敗了,因為,他們在過紅海前向埋怨摩西,來到瑪拉又再一次地埋怨摩西,顯出他們對摩西沒信心,對上帝也沒信心!

我想大多數人都希望生命沒有苦難,但事實上苦難卻交織在生命中,成了生命的一部份。耶穌也明白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16:33),他這樣說,是希望我們藉著他能得著真正的平安!但也意味著誰的人生沒有苦難?

在陳南州牧師(1997)所著的《醫院人生》中有個故事:有一對父子上山打獵,不幸地兒子掉到山崖下死了,於是父親傷心地回家了。孩子的母親問丈夫:「今天獵到什麼呢?」孩子的父親說:「今天的獵物很特別,不能用自己家中的鍋子來煮。你到村子裡向人借鍋子,而且那家人是必須從未經歷苦難的。」太太出去挨家挨戶借鍋子,過了一段時間空手回來,她告訴丈夫:「每個家都有他們的苦難故事!」丈夫抱著太太說:「今天苦難臨到我們家了……」。

西方有句諺語說:「A ship in harbor is safe, but that is not what ships are built for.」中文直譯的意思是:「船在港內是安全,但這不是造船的目的。」船在海上航行總是會遇上風浪,人生又何嘗不會有苦難。

二、尋尋覓覓
以色列人在曠野三天,他們找的是「水」,是「救命的東西」。在苦難中的人尋找生命的出路,他們期待神的眷顧,希望別人的幫助,他們找的也是救命的東西。當然,有人找著了;然而,許多人就在尋覓中迷失了。

教牧輔導大師Howard Clinebell(1988)在《牧養與輔導》書中提到一位精神科醫師,也是研究人類哀傷的先驅Erich Lindemann曾指出:「很多人在他們心愛的人死亡後,就跟著生病了……。在精神病院中,大約每七個人中,便有六個人在不久前曾喪失親人」。

面對生活上突然的事故或改變,都會產生一些壓力。這些壓力會慢慢的、一個接一個的累積下來,久而久之,人就可能會生病了。所以,當事故發生時人必須作適當的調適,否則就會像華盛頓大學精神病學教授洪氏和拉喜(Thomas H. Holmes & R. H. Rahe, 1967) 所統計的,大約有50%的人,在一年內累積壓力達150%~299%時,開始生病--生理和心理。大約有80%的人,壓力超過300%時,處於生病狀態。例如:喪偶的平均壓力是100%,離婚70%,分居65%,親密家人死亡63%,重要家人生病53%,結婚50%,被撤職47%,退休45%,與配偶爭論35%……等。

所以,在苦難中的人有迫切的需要,如同以色列人口渴了三天,希望找著水源般的迫切。以色列人在曠野中尋找,苦難中的人也在生命的曠野中尋找。以色列人尋找眼前所需的水,更尋找出埃及的意義與目的。在苦難中的人尋找解決眼前困境的方法,也在尋找其人生的意義與目的。

有一本書叫《誰搬走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 作者史賓賽.強森(Spencer Johnson,1999)在書裡描寫了二隻小老鼠和二個小人的故事。他們住在一座可以無限供應乳酪的迷宮裡,不過乳酪藏在迷宮的某一個角落,二隻小老鼠是憑著直覺去找;二個小人則是憑著分析和推理去找,他們花了很大的工夫終於找到一座看上去可以吃不完的乳酪山,於是他們就住到乳酪山的附近,日子過的很快樂。

因為坐吃山空,直到有一天,乳酪山不見了。二隻小老鼠立刻決定去找下一座乳酪山;但是二個小人卻一直不能接受「乳酪消失」的事實,他們不斷地問「誰搬走了我的乳酪?」其實,乳酪不是他們的,只是長期下來,他們早已認定乳酪是他們的,所以,他們不能接受「誰有權力搬走了我的乳酪」這個事實。

日子一天天過去,其中一個小人決定接受這個事實,去找下一座乳酪山。可是他的朋友不願意,還是坐在原來的地方,希望「搬走乳酪的人」會將乳酪山「還給他」。最後,那個外出找乳酪的小人終於找到了新的乳酪山,也見到了那二隻小老鼠。二隻智慧的小老鼠,因為早就發現舊的乳酪山有越來越少的現象,所以,當舊乳酪山消失時,它們毫不猶豫的開始尋找下一座。然而,當這個小人興高采烈地帶著新的乳酪找到他的朋友時,他的朋友卻拒絕吃新的乳酪,因為他仍然想吃舊的乳酪,仍然希望「拿走乳酪山」的人有一天會「還給他」。

有時,我們甚至想去尋找苦難的解答,但經常是使自己更陷在迷霧中。之前,我提過陳南州牧師,他是我和牧師娘在南神求學時的倫理學老師。當他陪伴罹患癌症的太太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時,他對苦難有了切身的看法。在他所寫的<衝擊人生的苦難>一文中說:「苦難沒有解答,只能面對承擔」(《醫院人生》.人光,1997.)。僅管如此,陳牧師仍勉勵我們過「信望愛」的生活:
信--在苦難中仍確信上帝,與上帝維持合宜、正確的關係。
望--苦難中盼望上帝,不因苦難自暴自棄,更要超越苦難。
愛--以愛來對待自己和其他處於苦難中的人。

當我們一直追問:「是誰搬走了我的乳酪?是誰拿走我的祝福?是誰把苦難加在我身上?」這時,我們正如以色列人一直埋怨摩西帶他們出埃及一般,當他們被紅海阻擋去路時埋怨,當他們在書珥曠野找不到水喝時也埋怨,後來當他們在瑪拉找到的水是苦水時更是埋怨。想想看,我們和這些以色列人其實是差不多的!

為何我們不要「在苦難中仍確信上帝,順服祂的帶領,存著盼望等待烏雲散去,重新找回生命陽光,並以積極的愛,幫助活在苦難的人」。當我們重新出發,以信心順服上帝的帶領,苦水也會變甘甜!

三、來到可安歇的水邊
摩西帶著以色列人從瑪拉來到了以琳,這是以色列人渡過紅海後,最初在此紮營的地方。「以琳」的原文字義可解作「大樹」,它位於瑪拉和汛曠野之間,有12股水泉和70棵棕樹(民33:9-10)。大多數學者認為,以琳就是距蘇彝士港東南約63哩的革蘭度谷(Wadi Gharandel)。這片綠洲植有棕櫚、檉柳和金合歡植物等。

在以琳有棕樹、有水泉,還有其他的植物,這樣的環境相較於幾天前的書珥曠野和瑪拉,以琳就像天堂一般,於是以色列人就在這個綠洲安營,暫時休息了,因為出埃及之後的路還很遙遠,他們需要好好的休息!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

人生不也是如此嗎?有時像以色列人被紅海阻擋,走投無路。有時又像在書珥曠野尋找解決的方法。有時卻像以色列人在瑪拉時,對上帝發出埋怨的聲音:「上帝啊!我要喝什麼?」有時也像來到以琳一般,安歇在生命的綠洲,享受平安、幸福、快樂。但是,生命的道路仍一直往前延伸,以琳只是暫時休息的地方,前面的道路仍有更多的挑戰。

就像主日學時所唱的詩歌:「主領我到青草地,安歇在溪水旁。黃昏時主與我一路同行,牧場上凡是屬於主的羊都強壯,我是主羊。青草地(死蔭幽谷),溪水旁(高山峻嶺)。黑暗夜(死蔭幽谷),路崎嶇(高山峻嶺),一步一步隨主行。」

還記得那句西方的諺語嗎?「船在港內是安全,但這不是造船的目的。」有起、有落、有甘、有苦,就是人生。當我們在平安的日子,心存感激珍惜它;當我們在苦難的日子,靠主勇敢面對它。

當以色列人在患難中,他們不曾孤單,上主的靈的一直與他們同在。今天我們知道,耶穌明白告訴學生:「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或作:訓慰師;下同),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約14:16-17a)。而「保惠師」就是「聖靈」,是「保護、幫助和安慰者」。 當我們走在人生的曠野時,祂保護我們。當我們尋找人生的意義時,祂幫助我們。當我們憂傷失意時,祂安慰我們。感謝神,賜下聖靈在我們中間,使我們在患難中也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