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呼召、順服、成就(二)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創世記十二章 1-9 節;加拉太書三章 7-9 節

※本文接續 5 月 16 日 <呼召、順服、成就(一)>

馬雅各醫生在萬念俱灰,想打退堂之際,幸好有上帝的保守與貴人的相助,才又燃起希望,而使得旗后與埤頭(鳳山)地區的宣教醫療工作,有著顯著的成效。

當馬雅各醫生為旗后與埤頭地區所設立的教會和醫館及宣教事工忙得不可開交時, 1867 年 12 月 13 日 這一天,期盼已久,從英國前來協助福音事工的李庥牧師夫婦( Rev.Hugh Ritchie )終於來到台灣,使得馬雅各醫生增添不少信心,也讓他能夠抽身,於 1868 年 3 月到香港與朝思暮想的未婚妻瑪莉安小姐( Miss Mary Anne Goodall )結婚。完成終身大事後,馬雅各醫生帶著新婚的妻子回到台灣,然其心中所念茲在茲的,還是台南府城的宣教醫療工作,可惜的是,當時的台南府城,依然處在宣教的「危險」狀況下,只能無奈的望之興嘆,等候時機的到來。

1868 年4 月11 日 ,爆發了「埤頭迫害事件」,埤頭教會(今鳳山教會)的禮拜堂被暴徒拆毀,信徒遭到毆打,暴徒甚至還醞釀要將外國宣教師趕出台灣。同年7 月 30 日,正在重建中的埤頭教會禮拜堂,又再度遭到破壞,因而驚動了英國當局。英方主動調查後發現,迫害事件的幕後指使者,竟然是清廷的宮吏。英方得知內幕後,出面要求清廷說明未果,只好出兵佔領台南的安平港與砲台,這才迫使清廷接受和談並簽訂合約。合約簽訂之後,英國的宣教師終於得以享有在台灣宣揚基督教的自由。

清朝政府就範之後,馬雅各醫生期盼已久的台南府城之福音事工,終於出現曙光,高興之餘,乃將旗后與埤頭的教會事工委由李庥牧師帶領,醫療事工則請萬巴德醫生( Patrick Manson )代勞。 1868 年 12 月 26 日 ,馬雅各醫生偕同吳文水與高長兩人返回台南府城,而使得台南的宣教醫療工作得以重新開始。

1869 年初,馬雅各醫生在台南府東二老口 ( 今台南市啟聰學校博愛派出所附近 ) 租屋,作為醫館和禮拜堂之用。同年 6 月,又在亭仔腳 ( 今台南市青年路 111 號 ) 租屋作為禮拜堂,奠定了長老教會在南台灣宣教醫療的基礎。

亞伯拉罕被呼召時,上帝允諾他,要讓他成為大國,並叫他的名為大,人和土地也要因他而得著賜福。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允與祝福,於呼召之時,就已經明示(見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緊接著,創世記二十二章 17-18 節,又進一步指出了上帝所賜之「福」的意涵說道:「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

基本上,上帝在此所指亞伯拉罕的「後裔」一詞,在希伯來文的用語上係屬「單數」,其所指的子孫,並非大衛,也不是所羅門,更不是以色列百姓或是猶太民族,而是「主耶穌基督」。此一明證,從加拉太書三章 16 節所載之經文: 「所應許的原是向亞伯拉罕和他子孫說的。神並不是說眾子孫,指著許多人;乃是說你那一個子孫,指著一個人,就是基督。」得以清楚明白。

是的,因著亞伯拉罕的信心與順服,上帝透過亞伯拉罕的後裔-耶穌基督,拯救與賜福了萬民,人也因為認識與相信耶穌基督得以進入到上帝的家裡,成了上帝的兒女。當今世上,因著耶穌基督,蒙受上帝賜福,成為上帝兒女的基督徒,已經多到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且地上的萬國,也因著亞伯拉罕的後裔而蒙福。

原本,我們與隔著千山萬水,住在地球另一端的馬雅各醫生並不認識,也和他絲毫沒有任何的關連,但因著耶穌基督的愛與救贖,激起他對於台灣人的犧牲與奉獻,才會遠從英國前來,將福音傳揚給我們,讓我們得以進入到上帝的家,成了祂的兒女,同時引進西方的醫療技術,使得台灣人因而得福。這樣的結果,乃充分證明了保羅所言:「正如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所以你們要知道,那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並且聖經既然預先看明,神要叫外邦人因信稱義,就早已傳福音給亞伯拉罕,說:『萬國都必因你得福。』可見,那以信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同得福。」(加拉太書三章 7-9 節)足見,在上帝的眼中,凡是以信為本,尊主為大的人,都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將會和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樣,一同蒙福。

三、影響與改變

亞伯拉罕的信心與順服,榮享上帝的應允與祝福,使得我們因為他的後裔,也就是耶穌基督的降生與救贖,影響並改變了整個人類的生命。同樣的,在馬雅各醫生的宣教醫療中,台灣這一塊土地上的人民,甚至整個世界,也因為他,使得無數人的生命深受影響、改變與成就。

有關馬雅各醫生對台灣的貢獻、影響與改變,過去,在相關出版的書籍,以及報章上,已經談論過許多。為在歷史的時刻,紀念馬雅各醫生的貢獻,本文再次藉此引用過去所曾刊載過的文章一起分享,期盼大家能從緬懷、效法與回顧中,得著新的啟示。

(一)信仰方面

1. 建立台灣第一個宣教中心

1869 年 1 月,馬雅各醫生於台南二老口街租到許厝,開設醫館與禮拜堂。同年 7 月,還於熱鬧的亭仔腳街租下一間民房,開設亭仔腳禮拜堂。此時,重返府城的馬雅各醫生已經與四年前截然不同,不但語言流利、精幹老練、醫術高明,更富有旺盛的工作使命感和愛心,通過宣教醫療,使得許多人得到幫助,被治癒的病患,乃滿心歡喜的,將福音帶回到自己的家鄉,成了福音的傳播者。

2. 建立三個教區

( 1 )府城東方山崗教會 – 即分散在位於台南東邊的木柵、柑仔林(今高雄中會永興教會附近地區)、內門、崗仔林、拔馬(今左鎮)及頭社一帶的西拉雅平埔族聚落。這些地區經馬雅各醫生女僕 Niu-I 有力的見證,激起了平埔族人大歸主運動,紛紛建立起教會,信主的人與日俱增。

( 2 )台灣中部山地教會 – 當時台灣中部的巴宰( Pazeheh )平埔族首領潘開山武干,因腳部受到槍傷,痛苦無比,經必麒麟先生的介紹,請馬雅各醫生診治,槍傷果然順利得著醫治。潘開山武干病癒回鄉之後,將福音帶回中部地區,遂而開啟了大社、埔社(今埔里)、內社(今苗栗縣鯉魚潭)、牛眠山及大湳等地的巴宰族平埔宣教史。潘開山武干其人是烏牛欄(今愛蘭,屬南投縣埔里鎮)最早歸主的基督徒,也是中部地區的首位長老。

( 3 )嘉南平原第三教區 -1871 年 6 月,馬雅各醫生又在嘉南平原的竹仔腳(嘉義縣鹿草鄉)創設了竹仔腳教會,同時委由吳文水駐堂牧養,並在此繼續進行開拓傳道的工作。日後,又陸續成立了蕃仔田(隆田)、吉貝耍(新營)、岩前等教會。

3. 創設傳道者速成班

由於「就醫得信」的福音種子廣傳於上述三個教區,所以求派傳道者的呼聲四起,因此,馬雅各醫生順勢在二老口醫館禮拜堂開設信徒造就班,教唱聖詩、讀聖經,後來漸成為「傳道者速成班」,專職訓練與培養傳道人才,還設立了李豹、周步霞、趙爵祥、王安社等人為傳道師。此一「傳道者速成班」,可稱得上是台南神學院的前身。

4. 推行白話字運動與翻譯新約聖經

當時的信徒,懂漢字的人不多,大多數是文盲,如何教導信徒讀聖經,培育靈命,乃成了極為迫切的要務。感謝的是,馬雅各醫生在一次偶然機會中,發現平埔族所使用的契約書(俗稱蕃仔契)中,有流傳已久的荷蘭拼音之羅馬字,從中得著靈感後,決定展開羅馬字拼音的台灣話白話字運動,藉以推行信徒教育,同時著手翻譯新約聖經,使得沒有受過漢字教育的信徒,能夠在短時間之內,經過羅馬拼音的訓練,很快就可看得懂聖經。

(資料來源:陳儀智撰,<台灣宣教之父—馬雅各醫生>,新使者雜誌 54 期, 1999 年 10 月。潘稀祺編, 2004 ,《台灣醫療宣教之父~馬雅各醫生傳》,台南:新樓醫院。又見胡忠銘撰,《富中貧 vs. 貧中富》,教會公報社出版, 2006 ,頁 262-263 。)

(二)醫學方面

除了信仰的貢獻、影響與改變之外,在醫學方面,馬雅各醫生更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與懷念之處。同為基督徒,曾於台大醫院身心科服務多達三十五年,同時擔任台北東門教會長老的林信男醫師,讀完台灣第一本用中文出版的《台灣宣教之父 – 馬雅各醫生傳》之後,深受感動。感動之餘,乃根據此書,站在醫學的角度,於 372 期的《當代醫學》月刊 845~847 頁中,介紹了馬雅各醫生,及其對台灣乃至於全世界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以下,便是其所整理的馬雅各醫生,對台灣的醫療與文化之貢獻。

1. 建立了台灣第一所醫學院

馬雅各醫生在旗後開設的打狗醫院,於 1886 年由當時負責的梅醫生( Dr. Myers )擴建為萬大衛紀念醫院( David Manson Memorial Hospital ),當時稱為慕德醫院,用以紀念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醫生的弟弟萬大衛,他曾在萬巴德之後,於打狗醫館工作。該醫院附設醫學課程採一年四學期制,課程包括解剖學、生理學、基礎化學、一般外科等,經筆試及格,再到香港或上海接受醫學委員會之考試,之後,再回到慕德醫院實習一年,修習內科學、產科學、臨床內科學、檢驗及藥學等。最後,學員必須再到香港或上海由國際委員會做專業考試,通過者,才得以授予執業証書。當時的慕德醫學院計有 6 名台灣本地學生,其中,只有林晟一人英語能力較佳,順利通過考試,並獲得文憑。可惜的是, 1901 年 3 月,梅醫生離開台灣後,因後繼無人,導致「醫學院」無法維持下去。依此看來,慕德醫學院可算是台灣第一所醫學院,而林晟則是台灣第一位獲得英國文憑的台灣本土醫生。

2. 捐贈台灣第一架印刷機及第一份報紙

台南神學院創辦人巴克禮博士為了推廣教育,以羅馬拼音的「白話字」教導當時多數不識漢字的百姓。而要推動此教育工作,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有印刷設備和出版部門。 1880 年,由當時已回英國之馬雅各醫生捐贈了包括印刷機 、排字架及鉛字共十一箱的印刷設備。巴克禮博士於 1881 年回英國渡假時,特地到格拉斯哥( Glasgow )學習檢字及排版等技術。 1884 年 5 月 24 日 在「聚珍堂」書房開工啟用此套印刷設備,並於 1885 年 7 月 15 日 發行「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成為台灣第一份報紙。

3. 培養出台灣第一位藥師 – 黃嘉智

黃嘉智於 1865 年 5 月隨馬雅各醫生從廈門到台灣當配藥生。後來他留在旗后協助打狗醫館的配藥及醫院之行政業務。 1886 年他到埤頭開設西藥房當西醫。黃嘉智可算是台灣第一位西醫藥師。

4. 成就了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

萬巴德醫生( Dr. Patrick Manson )畢業於蘇格蘭亞伯丁( Aberdin )大學醫學院。 1866 年 6 月因馬雅各醫生的推薦,受聘為中國海關駐任打狗社區的醫生。他的工作包括照顧當時在打狗的十六位歐洲商人、所有進出港口船員身體的健康照顧及氣象報告。他也協助馬雅各醫生在旗后之打狗醫館的醫療工作。他於 1871 年轉往廈門, 1883 年轉到香港。

萬醫生在台灣期間開始接觸象皮病( elephantiasis )、痲瘋病( leprosy )、瘧疾( malaria )等病人。離台灣後他繼續對瘧疾、血絲蟲病、肺吸蟲病等之研究。 1887 年他在香港設立香港醫學院。孫中山先生為該院第一屆學生。 1899 年 10 月 2 日 他創設「倫敦熱帶醫學校」( The London School of Tropical Medicine ),亦曾擔任過熱帶醫學會會長,且於 1903 年被封為爵士。

5. 公開表態反對吸食鴉片

馬雅各醫生身為英國人,對英國出售鴉片給中國表示不滿。他目睹英國船隻運鴉片戕害台灣人民而感到痛心。馬雅各對鴉片的態度,影響後來 1899 年啟用之新樓醫院內設立「鴉片戒除室」。

馬雅各醫生的二個兒子也都是醫生。長子馬約翰是婦產科醫生,也到中國從事醫療傳道工作,於 1919 年受聘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婦產科教授和主任,任職長達 21 年。次子馬雅各二世繼承父親的工作,到台南新樓醫院工作。後來他轉往上海工作,並曾擔任中國紅十字會總幹事。 1951 年馬雅各二世因急性傳染病在杭州過世,並埋葬於中國。父子二代把他們的一生奉獻給台灣及中國。

※ 資料來源,見林信男撰,《當代醫學》月刊 93 年 10 月號,第 372 期,頁 845-847 。

結語:

馬雅各醫生在台灣的時間,前後雖只有七年( 1865-1871 、 1884-1885 ),然他對於台灣的貢獻乃無法計數。更為重要的是,他帶來福音的種子,撒在台灣這土地上,經過一百四十五年的時間,已經發芽成長,並結實纍纍,讓台灣人深受祝福。

馬雅各醫生於 1921 年 3 月 6 日 安息主懷,安葬於英國倫敦的 Plaistow, St. Mary’s 墓園,與妻同眠,然因他領受上帝的愛,再將上帝的愛分享給台灣人,其所展現出來信心、愛心與順服,使得上帝的應允與祝福,不只在他身上,也在台灣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