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凡事感恩,恩上加恩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 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 16-18 節

前言:

本文主題,旨乃要人學習聖經的教訓,能「凡事」與「煩事」都感恩。因人能夠獲得恩典,主要的關鍵,乃在於上帝的賞賜。其次,則是自己是否有一顆充滿感恩的心。若能「凡事」與「煩事」都感恩,才能恩上加恩。如此的意涵,就好像以前所曾談過的「 知恩、感恩,恩常在;知福、惜福,福相隨。」否則,將會落入「不知恩、不感恩,恩不再;不知福、不惜福,福遠離。」 的窘境。

一、感恩的宣告

讀過聖經的人都知道,聖經當中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上帝對於人類的「救恩」,以及人類對上帝所必須獻上的「感恩」。這樣的訓示,從詩篇一四五篇 9-10 節記載之經文:「 耶和華善待萬民,祂的慈悲覆庇祂一切所造的。耶和華啊!你一切所造的都要稱謝你。」 以及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 16-18 節所記載的訓示:「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得以清楚見著。基於此,基督教被稱為感恩的宗教,感恩節也是因為這樣的緣故而設立,其典故,可謂眾所周知。

有關感恩節的歷史,大家都已聽過無數次,在此,並不多作細節上的敘述。簡而言之,即清教徒為逃避宗教的迫害,於 1620 年 11 月 11 日 ,從英國搭五月花號( The Mayflower )輪船出發, 在海上經過六十六天的漂泊 ,抵達美洲新大陸後,平安渡過一個寒冬,於第二年( 1621 )的秋收時,為感謝上帝的保守與帶領,向上帝擺上感恩而來。在當年感恩的慶祝會中,新移民熱情邀請印地安部落的居民參加,共享當地出產的火雞、玉米和南瓜等食物,也因此,這些農產品乃成了日後感恩節的傳統菜餚。

為紀念上帝的恩典, 1622 年,也就是移居新大陸後的第三年,麻薩諸塞的總督( Gonernor )威廉貝萊德孚( William Bradford,1590-1657 )公開發表了一篇<感恩的宣告文>,而成了感恩節的中心意涵。 1863 年,美國總統林肯正式宣布每年的十一月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以及 1941 年,美國國會將之訂為國定假日, 其精髓即依聖經的教訓和威廉貝萊德孚所頒佈的下列這篇<感恩宣告文>而來。

偉大的上帝賜給我們今年的豐收,有印地安玉米、麥子、豌豆、大豆、南瓜和菜蔬,並使林中有豐富的獵物,海裏有魚類和介殼;上帝也保守我們免受野蠻人的攻擊,不受瘟疫疾病的侵害,並賜予我們有按照各人良心敬拜上帝的自由。現在我以你們首長的身分,宣告你們全體移民,並妻子兒女,齊集山上的禮拜堂,於主後 1623 年,即移民登陸後第三年, 十一月二十九日星期四 ,九至十二時,聽受牧師教導,為全能上帝的賜福獻上感恩。

二、 「凡事」、「煩事」感恩,恩上加恩

前幾天晚上,前往所兼課的大學上課時,趁學生觀賞教學影片的空檔,到教室外面的走廊散步。散步時,我看到一位歐巴桑,手上拿了好幾個黑色的大垃圾袋,專注著整理走廊上的垃圾桶,將可以回收的空罐和保特瓶逐一分類,裝入垃圾袋內,把無法回收的東西留在垃圾桶裡面。

本以為,她是學校所聘僱,專門整理垃圾的職工,而並不以為意,但看到她年事已高,卻滿心喜樂的樣子,讓我回憶起小時候,台灣經濟起飛之前,台灣社會尚未有電視機和冰箱的時代,每逢農忙時期,父母親和家人無不早出晚歸,因晚上沒有電視可看,常點著燈泡,於暗夜之下,繼續努力白天未完的工作,將所收成的稻子、米豆、綠豆、芝麻、蕃薯、木薯等農作物裝入麻布袋的畫面,促使我忍不住的趨前向她請安。經過一番交談之後,我才知道,她已高齡七十五歲,家住學校附近,每天皆會利用晚上時間,到學校撿取可以回收的垃圾變賣。

話家常之餘,我請教她說:「歐巴桑!您撿拾一大袋的回收物資可以賣多少錢?」她靦靦的回答說:「一袋大概十幾塊錢而已,不過還是要看重量,所以價錢很難講!」我又繼續請教她說:「一個晚上,可以撿多少袋?」她乃回答:「不多啦!一天差不多可以撿個十袋,不過要是看天氣,下雨天或天氣冷時,喝飲料的學生少,空罐子也就會比較少。」

可能是自己生性比較「雞婆」,我乃冒昧的進一步問她說:「歐巴桑!您的年紀這麼大了,為何還要晚上出來撿拾回收垃圾?這樣不是很辛苦嗎?」結果,她回答說:「不會啦!我沒讀書,又不識字,晚上吃飽飯後,能夠出來撿垃圾,不但可以運動,還可以賺些零用錢。我今年七十五歲,還能夠動,又能賺一些錢,就很感謝了!就算是做老人工啦!」

雖然歐巴桑一個晚上頂多只能賺個幾十塊錢,一個月下來,也只不過二、三千元的收入,而且還得忍受垃圾桶的臭味和別人所給予異樣的眼光。但聽完歐巴桑的回答,又看到她充滿感恩的心,委實令人敬佩。從歐巴桑身上,我看到了喜樂、滿足和感恩的記號,也深刻感受到「凡事感恩,恩上加恩」的道理。

歐巴桑的作為,著實比那些一天到晚出現在螢光幕上,西裝筆挺、油頭粉面,被奉為是專家學者、媒體名嘴、政治分析家,不知感恩,天天在電視上批評、謾罵別人的人,更值得尊敬。因這些的人身上,幾乎看不到如同歐巴桑身上所流露出來的喜樂和滿足,有的,只是心中的不平與抱怨,幾乎察覺不到他們有一點感恩的心。如今,台灣的經濟每況愈下,已成為亞洲四小龍的最後一名。若這些人繼續這樣下去,將會自食「不知恩、不感恩,恩不再;不知福、不惜福,福遠離。」的惡果,灣將不再受到上帝的祝福!

馬太亨利( Matthew Henry,1662-1714 )是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的英國著名聖經注釋家,凡研究過釋經學的人,應該都曾讀過他的著作。有一天,他不小心被人搶走錢包,為此,他特別在日記上寫下四點感言:

首先:要為第一次被搶而感謝,因以前我沒被搶過。
其次:劫匪只搶去我的錢,並未奪走我的性命。
再者:歹徒只搶去一部份的金錢,並非我的全部。
最後:感謝的是,是我被搶,不是我去搶人。

看過馬太亨利日記的人,大概都會以為他頭腦有問題,進而質疑,為何被劫走金錢,還會在日記上寫下感謝之言?基本上,馬太亨利之所以會寫下此如此的感言,乃是因為他的信仰,以及從研究聖經的過程中,所得著的教導和啟發。因他明白,聖經是一本談論「救恩」與「感恩」的書,所以,他面對事情時,也會以「凡事」與「煩事」都感恩作為出發點。

馬太亨利這一則被視為「逆向思考」的感恩故事,曾擔任過四任美國總統的 羅斯福(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1945 ),在當總統之前,家中遭小偷時,也曾加以引用,且成了日後流傳於坊間,頗受歡迎的故事。

就是因為 馬太亨利與 羅斯福遵守聖經的教訓,秉持「凡事」與「煩事」都感恩的信仰精神和行動,使得他們在世時受到上帝的祝福,並恩上加恩,成為人人尊敬的總統和學者;去世之後,還能夠繼續影響人的心靈,成就別人的生命,讓後世的人蒙恩,且永垂不朽。

三、恩上加恩,從「 我有」開始

即使是有聖經的訓示可以遵循,也有信仰前輩的腳步可以效法和跟隨,但在物質豐富的社會,真正會感恩的人並不多,若按照耶穌的經驗,大約只有十分之一而已。此一證據,從路加福音十七章 11-19 節所載之經文,可以見著。

一天,當耶穌前往耶路撒冷,途經加利利和撒瑪利亞時,有十個長大痲瘋的人迎面而來,尋求耶穌的醫治。經過耶穌的醫治,十位痲瘋病患全部得著治癒。這十位被治癒的人,按照當時的規矩,必須到聖殿,將身體給祭司察看,還要經過潔淨的儀式,證明身體已經痊癒,可恢復與人交往後,才能和人群接觸。

無奈的是,當十位患者完成一切查驗手續和潔淨的儀式後,卻只有一位撒瑪利亞人回到耶穌面前,其餘的九個人,卻不知去向,沒有人回來向耶穌獻上感謝,使得耶穌對他們感到相當的失望。因此,耶穌特別祝福向祂感謝的撒瑪利亞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而使得這一個撒瑪利亞人,獲得耶穌特別的「恩上加恩」,得到比病癒更大的祝福。

或許,人在得著恩典的當下,會隨即從心中產生一股感恩的熱情與衝動,但事後,卻往往會用許多理由推託、搪塞和耽誤,進而過河拆橋,而將「吃人一斗,報人一口。」「飲水思源,吃果子拜樹頭。」的基本道理忘得一乾二淨,甚至不知感恩是何物!

不知您是否是耶穌所遇到那十分之九,不知感恩的人?如果是,台大精神科的 胡海國 醫師所提出的「新我有主義」,或許可供您參考。 胡 醫師主張:「我們必須用『新我有主義』,對抗嚴重的心貧症。」因為現在有太多的人,幾乎都會處在人在福中不知福的心態下抱怨:「我沒有錢,我沒有成就,我的愛沒有應得的回報 …… 。」這樣的人不但不快樂,也會是朋友、家庭,甚至是社會的一大負擔。

胡海國 醫師所謂的「新我有主義」,即首先,要認識自己的資產;其次,則是我有能力給。有這樣心情與人連結的人,就會像樹木的樹根一樣,心,就站穩了,不會搖擺不定,也不會怨天尤人,更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反而覺得樣樣都有。

基本上, 胡海國 醫師的主張,和對人間的苦難極為敏感,且對人生觀抱持悲觀的態度,而被人稱之為「悲觀主義哲學家」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所說的:「我們很少想到自己所擁有的,卻總想到自己所沒有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讀過胡海國醫師的「 新我有主義 」,同時看到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名言之後,使我再度想起罹患腦性麻痺的黃美廉博士,雖然在她成長的過程中,遭受諸多異樣的眼光,但在身為牧師的父親之照顧與信仰的支持下,力爭上游,取得美國加州大學藝術博士學位,還榮獲台灣的十大傑出青年。

某次演講時,有位聽眾提出一個問題問黃美廉博士說:「妳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妳都沒有怨恨嗎?」聽完問題後,黃美廉博士使力的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了「我怎麼看自己」這幾個字。之後,徐徐的回頭,對所有聽眾嫣然的一笑。然後,又將頭轉向黑板,繼續一句一句的在黑板上慢慢寫下:
1 、我好可愛!
2 、我的腿很長很美!
3 、爸爸媽媽這麼愛我!
4 、上帝這麼愛我!
5 、我會畫畫!我會寫稿!
6 、我有隻可愛的貓!
7 、還有 …….

寫完之後, 黃美廉 博士回頭對著所有的聽眾微笑。之後,又轉過頭去,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句結論:「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就是 黃美蓮 博士的這一席話,激起了我下筆為文,撰寫出版《所有 vs. 所無》這本書的動機,因我實在受到這一句話相當深的感動。

結語:

由上述端見,「 凡事」與「煩事」都能感恩 的人,不但不會只看自己所無,反而會看到自己的所有,也會從心中生出感謝、滿足與快樂的心,且用正面思考一切所面臨的事情。這樣的人,不但能更蒙受上帝的祝福,也會從祝福當中,恩上加恩,得著意想不到的恩典。 願我們都能天天如同保羅所說:「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 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 16-18 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