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內省的價值(三)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詩篇一一九篇57-64節
路加福音十一章33-36節

(本文接續自2003.1.5.內省的價值(二))

三.內省進程與P原則
耶穌傳福音的過程中,曾對跟隨祂的人提到一則訓示:「沒有人點燈放在地窨子裏,或是斗底下,總是放在燈臺上,使進來的人得見亮光。你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所以,你要省察,恐怕你裏頭的光或者黑暗了。若是你全身光明,毫無黑暗,就必全然光明,如同燈的明光照亮你。」(路加福音十一章33-36節)這段經文的意義,在新約神學的討論過程裡,出現過幾種不同的解釋,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即身體的「光」來自於眼睛,眼睛若「亮」,身體就跟著「亮」。眼睛若「暗」,身體也就跟著「暗」。然眼睛要得著「亮光」,其「光源」則來自於「心」。質言之,心亮則眼明,眼明則體正。如箴言四章23節所載:「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耶穌指出心中的「光明」之意義後,還提出勸勉,要人能夠時刻在屬靈的領域裏,用「省察」(又可稱為『留意』)(heed)的信仰作為,時刻注意到自己的眼睛是否明亮。若是「黯淡無光」,就必須隨時加以修正。否則,非但不利於己,還會損及他人。

李家同先生在《讓高牆倒下吧》這本書的<視力與偏見>一文中,敘述了一則發人深省的真實故事。話說洛杉磯黑人暴動期間,他從紐約搭火車到波士頓時,鄰座正好坐著一位上了年紀,眼睛全盲的白種人。由於李先生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也是盲人,使得他對盲人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兩人便因此聊了起來。

老先生說:他出生在美國南方,由於小時候,家裡的佣人是黑人,因此,在小小的心靈中,他認為黑人低白人一等。到北方求學之前,他從未與黑人一起吃過飯,也未和黑人學生上過學。到了北方念大學後,他受邀舉辦一場野餐會。欣然接受後,他竟然在邀請卡上用清晰的字眼標明:「我們保留拒絕任何人的權利」,似乎明顯暗示著,「不歡迎黑人」。邀請卡發出後,全校一片譁然。為此,他還被系主任叫到辦公室訓了一頓,指責他不該有種族偏見。除此之外,還在侃侃而談中表白,每當在他前往購物中心購物後,排隊準備付帳時,若遇到的收銀員是黑人,他一定將錢放在櫃台上,讓黑人收銀員自行收取,以免自己的手和黑人的手有任何的接觸。

聽完此話,李家同開口問老先生:「那你當然不會和黑人結婚了!」
「我不和他們來往,如何會和黑人結婚?說實話,我當時認為任何白人和黑人結婚都會使父母蒙辱。」老先生開口大笑的回答。

當兩人繼續交談一段時間後,老先生才說出他失明的原因,就是他在波士頓唸研究所期間,發生車禍所導致。眼睛全盲之後,遭受相當大的打擊,生活極為不便,但為謀求生存,只好進入盲人重建院學習點字,同時訓練如何倚靠手杖走路等謀生的技能,在那裡渡過了好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獨立生活,就像今天能自己搭火車一樣。可是在眼盲之後,讓他感受到最苦惱之事,並非日常生活起居,反而是無法弄清楚對方到底是不是黑人。為此,還多次把內心的困擾向重建院裡面的心理輔導員傾訴。感謝的是,輔導員總是不厭其煩,且儘其所能的開導他、幫助他,兩人還因此成了「良師益友」。有一天,輔導員坦白的告訴他,自己是位黑人。奇妙的是,自此之後,他對黑人的偏見逐漸消失,甚至完全改變種族的偏差觀念。

閒談至此,老先生有感而發的道出:「眼睛失明後,膚色對我而言,已經毫無意義,因我無法分辨白人與黑人,只能從接觸中感受好人與壞人。所以,我失去了視力,也失去了偏見,這是多麼幸福的事!」

當火車抵達波士頓時,白人老先生的太太已在月台上等候著他。見面時,兩人還親切地擁抱。令人驚訝的是,盲人老先生的太太竟是位滿頭銀髮的黑人!

當作者敘述完此一真實的故事後,以自我反省的口氣感嘆道:「我這才發現,我有著良好的視力,卻充滿著偏見,這是多麼不幸的事!」

幸好作者和盲人老先生一樣,都能即時的做出自我反省,否則,定會如耶穌所說:「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也會如同集唐代文學、哲學家於一身的韓愈(768-824年)所言:「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而不能放,是無勇也。」

讀完這則真人真事後,不知您的感受又是如何?有諸多讀者看完之後,陸續發表內心的感受,其中一位讀者有感而發道出:「最有價值的事物不是眼睛能夠看到的事物,你必須要用你的心去感受。」「聽到,看到的,都不能盡信。用心去感受,去思考才會產生價值。」

在認知心理學中之「自我知覺的二元性」(duality),乃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n , James 1842-1910)的「我」(ME),「已知的」(known)」,以及「我」(I),「知悉的」(knower)」之概念。前者乃自己對自己之看法的自我認知和定義,即「自我概念」(self-concept);後者則是「自我察覺」或「意識」(awareness)之狀態,即自我是活躍的資訊處理器。質言之,「自我」乃對於自己存在的「自我概念」;「自我察覺」則肇因於外在可以「觀察」的具體「象徵」和「事物」對自我的影響。然若將自我的「概念」和「察覺」加起來,便成了認知心理學上所謂「連貫的統合感」(sense of identity),也就是本有的自我認同,加上外在事物的察覺,所形成的價值取向。

上述故事中眼盲的白種人,之所以會在他眼盲之前,對黑人產生強烈的偏見,乃從小在他的心目中,就已經根深蒂固建立了自己是白人的「自我概念」,加上黑人是他家奴隸的「自我察覺」,使得兩者「連貫統合」後,產生了「黑白」偏差的自我認知。

幸好他經過長時間的「自我內省」(self-introspection)和「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 ),再透過「自我彙整」或稱「自我基模」(self-schemas),以及和他人的「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等四個進程後,心中終於發出了亮光,消除了對黑人的偏見,使生命產生無限價值,甚至影響他人。
事實上,不只老盲人的心中會因內在的「自我概念」,以及外在的「自我察覺」出現偏差觀念,有限的人類幾乎都會產生同樣的毛病。當我們都有人性共通的毛病時,德國當代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卻用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言:「我們習慣於以對象為主的思考,而很難每一次都反省到自己的存在,然後再由己身存在的觀點去觀察對象。」要我們向外看的同時,也要向內觀照,然後再轉折到外在的世界,才能實現內省的價值。

集藝術、科學、編輯於一身的奧地利人智學會創始人史坦納(Steiner. Rudolf,1861-1925)認為,世上有一個「靈」存在,而要明白「靈」的意義,必須要透過純潔的思想才能尋著。但人本有的純潔思想,卻在物質和世俗主義的影響下而受到轄制。為能在物質等世俗主義的轄制下,恢復純潔的思想,使之對精神事物(靈命)有所感覺,則必須鍛鍊人的悟性,才能領悟到屬靈的意義。因此,他特別強調:「什麼樣的學習計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什麼樣的人。」當然,史坦納並非在否定學習計畫的重要性,而是在強調學習與計畫事情之前,你要先如何排除物質和世俗主義的轄制。因為事情需有純潔思想的人才能「成事」,而要「成事」之前,則必須先要有純潔思想的人。

基本上,無論是哲學家、認知心理學家,或是人智學家的理論,其內省進程的方法論和基礎架構,全都建立在詩篇一一九、一三九篇,以及路加福音十一章33-36節的聖經基礎上。因從大衛那誠心祈求上帝的鑒察,讓自己知道自己的心思,透過試煉,知道自己的意念,好讓自己能夠在自我的內省中,看清自己的惡行,透過修正後,才夠資格求上帝引導他走在永生的道路之禱告中,已經表露無遺了!

在景氣低迷的時代,有不少業界和機關團體,為能激發員工的士氣和潛能,乃大力推出上班族的專業(Profession)、人際(People)、地位(Position)、待遇(Package) 等四P原則。此外,華科網際公司林能敬董事長亦提出<以四P規劃生涯-追求人生四P>:1P.培養積極正面的態度(Positive) 、2P.勾繪未來的遠景(Projection)、 3P.不斷計畫(Plan)、 4P.把握優先順序(Priority)的四P原則鼓勵員工。再者,教育廣播電台【生涯煉金術】的主持人許哲銘先生,更提出了<邁向成功的8P秘訣>:1P.願景生涯(Purpose)、2P.生涯定位(Position)、3P.行為風格(Personality)、4P.品牌形像(Package)、5P.自我行銷(Promotion)、6P.開拓舞台(Place)、7P.人際經營(People)、8P.邁向卓越(Progress),要人能夠透過”8P”的原則邁向成功,創造佳績。

雖上述這些P原則充滿著商業性的勵志味道,然卻也帶給我們諸多啟發。在此,筆者亦要提出信仰的四P原則和大家分享,好讓我們在內省之後,能夠讓生命產生價值:1.祈禱(Pray)-時刻藉著禱告自我內省。2.積極(Positive)-不斷修正偏差的行為和觀念,採積極的正面信仰態度。3.計畫(Plan)-致力於信仰與生活的規劃。4.參與(Participate)-用行動投入福音的行列,參與服事。

結語:
當我們以<內省的價值>為題,回顧大衛內省的禱告時,讓我們也能效法大衛,來祈求上帝鑒察我們,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心思,試煉我們,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意念,並察看我們裏面是否有惡行?因惟有經過內省,使心地恢復純潔的人,才能走上永生的道路。也惟有具反省能力的人,才能找出生命中的盲點。亦惟有在經過修正之後,與上帝同行,才能顯現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使生命毫無黑暗,一切全然光明,更有價值,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