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做e世代的父母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路加福音15:11-32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0/3/27以台灣地區北、中、高縣市的五、六年級的兒童,進行兒童家庭生活狀況調查,以瞭解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這一代兒童家庭生活狀況,以作為未來從事兒童福利服務規劃時的實證資料。

在<兒童生活滿意度調查結果>中指出五大結論:

  1. 家庭結構以核心家庭為主,單親家庭比例提高──本次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單親家庭的比例已有逐年提高的現象。不過,亦有2.12﹪的兒童並未與雙親同住一起。
  2. 慎選電視節目,且重視兒童對於走出家去戶外郊遊或是逛街的親子活動需求──看電視是親子間最常一起進行的活動,但兒童卻較希望能走出家去戶外郊遊或是逛街。
  3. 兒童對於父母給予自己的評價,正向多於負面評價,值得肯定──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多半來自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重要他人對個人發展具有關鍵性的地位。即父母給予的評價正向多於負項的評價現象,有利於兒童的正向發展。
  4. 兒童雖多肯定家庭是溫暖的,但家庭保護、心理健康項目的得分低於基本生活照顧者,值得注意──父母不僅除了努力維持家庭基本生活條件的提供外,更應多花時間與孩子談話、傾聽孩子的想法,避免任何可能傷害子女的行為,以呵護兒童快樂的成長權利。
  5. 兒童照顧工作,仍以母親為主,夫妻照顧職責並不均衡──父母對於子女的影響性是同等的。但是,照顧工作的責任仍如傳統社會般,以母親為主要。
    所以,在父親節前夕,我想與大家分享E世代父母的角色扮演與困難。

一、傾聽孩子的心聲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經常是不懂事的,因此也較少對孩子的心聲加以重視。在《蕃薯藤》的<E-family>網站中,特別為E世代的父母與子女作了專題企劃。其中,它把孩子最想對爸媽及對家庭的期望一一列舉出來,提醒做家長的你是否聽到了呢?
(一)孩子最想對「爸爸」說的一句話:
1. 老爸,不要在迷上牌魔了。
2. 老爸,我恨你。
3. 希望爸爸的病能好起來。
4. 爸爸,不要抽煙,煙會傷身體。
5. 不要常回來(會打我)。
6. 我希望你能常回來看我。
7. 爸,脾氣好一點,不然我、媽和弟弟都不理你。
8. 我一定會把上學期的壞習慣改過來。
9. 爸爸我希望你不要為了工作而不能回家吃晚餐。
10. 爸,你對我的期望令我很難受。

(二)最想對「媽媽」說的一句話:
1. 媽媽,謝謝你多年來的照顧。
2. 希望媽媽不要一直為爸爸傷心。
3. 媽媽對不起害你常生氣。
4. 我想和你永遠在一起。
5. 媽,不要買太多股票,不然我們家都沒錢了。
6. 別都只顧弟弟,忘了我這個乖女兒。
7. 媽,處罰我時不要打我的頭。
8. 謝謝你這幾年對我的照顧。
9. 希望媽媽不要一直亂發脾氣。
10. 有時候你也應該多聽聽我的想法。

(三)孩子對「家庭」最大的希望是:
1. 爸爸媽媽不要再嘮嘮叨叨的。
2. 長大以後要多賺一點錢來回報這個家。
3. 我希望我們家能常常一起吃飯。
4. 希望以後不要再有吵架的情形。
5. 希望家庭能永遠幸福、美滿、快樂,不要分開。
6. 我希望我的爸媽不要吵架、不要離婚。
7. 爸爸媽媽不淮對我太壞。
8. 希望爸爸媽媽能請個佣人來照顧奶奶。
9. 我希望我和爸媽的代溝能夠降到最低。
10. 賺很多的錢,把欠人家的錢都還光光。

聖經路加福音15:11-32是耶穌所說的一個故事,故事中的父親聽見小兒子想要分家產,二話不說,就把家產分給他了。「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路15:12)。這樣的疼愛方式有其「太過」的地方。相對的,有些父母對孩子的需求卻充耳不聞,反而是教養上的「不及」之處。

上述所列舉孩子的心聲,感覺上冗長了一些,但是,當我們聽見這些孩子想對他們的爸媽及家庭所說的話,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些話很忠實地反映出孩子的感受與期待。不論你有任何理由,仍必須多花點時間、心思,聽聽孩子要說些什麼,你才會發現孩子的觀點並非全然無用。嘗試著用真心去了解,用誠意去討論,用智慧去引導,因為「太過」與「不及」都會造成遺憾。

二、為人父母的憂慮
從路加福音15:11開始,故事中的小兒子如願以償順利地拿到父親所分配給他的家產後,就離家開始新的生活。但新生活並不如預期的順利,最後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失敗,厚著臉皮回到故鄉,希望求得父親原諒。聖經到這裡都沒有寫到父親如何看待離家的不肖子,一直到小兒子回來了,聖經記載說:「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15:20)。父親這樣的舉動,可想而知,父親多麼掛念這個離家的兒子。自從孩子離家後,不知他是生是死,是好是歹,但如今這一切都不重要了,人回來就好了!

一般來說,做父母的對子女的關心可說是「無時不刻」、「無微不至」;早上起來送孩子上學,下午接孩子放學,可能先送去安親班,又學美語,再上電腦課。從早到晚,少有空檔的時間。但是面對E世代的子女,許多父母的感覺是「無法理解」、「無所適從」;特別是現在資訊的傳遞極快,網路世界讓人與人的接觸,變得無遠弗界。資訊化的腳步對於許多父母是一大壓力,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跟上孩子的速度。

演說家暨情緒管理專家吳娟瑜女士曾經在<E世代三特質>一文中提出,E世代的年輕人有「三要」:

  1. . 要快速答案:例如,當他們向主管建議得不到回音,或要求加薪卻被支吾而過時,他們是不會看著主管的臉色,忍氣吞聲地等候答案,他們自有定見、說走就走。
  2. 要乾淨利落:例如,在情愛相處中,E世代要的是關係清楚。所以,在敢愛敢恨的前提下,合則留,不合則散,男女雙方比較不會有糾纏不清的後續問題。
  3. 要借力使力:E世代同樣有追求成功的目標,而且因為父母兄姊輩多半己有相當的事業基礎,所以,已省去從頭打拼的辛苦,在借力使力的良好條件下,加上個人的聰明才智,
    E世代至少減奮鬥十年,就有機會出人頭地。(表示他們比較不願一步一腳印從基層做起,期待有人先為他們打好基礎,這樣比較容易成功。)

因此,對於E世代父母的憂慮吳娟瑜女士建議:「E世代不喜歡被當成『異類』來看待。他們只是反應稍微快一點,思想稍微前進一點,動作稍微勇猛一點。所以,請不要把他們當成晚輩來看待而已,最好把他們視為同伴、合夥人,甚至尊為老師來請益,這時,你就會發現E世代的絕妙點子,居然源源不斷,傾囊而出了。」

不管你是否同意這樣的看法,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人都喜歡受人尊重,從古代到E世代都沒變過。我相信我們的孩子,他們也希望獲得父母的尊重。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自我評價也將高於其他的孩子。這是給予憂慮中的父母誠心的建議。

三、親子關係的重建
再過幾天就是父親節,「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公佈一項最新調查研究。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針對台北市四所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計回收349份有效問卷,以了解青少年與父親之間的關係,青少年期待父親對待他們的態度,以及青少年對生命中「重要他人」的看法。

結果發現,有8成以上的父親,幾乎每天都會回家,每週也會與孩子相處4小時以上,但是最常與孩子一起從事的活動,竟是「看電視」,實際上花在與孩子聊天的時間,少於1小時,顯示「相處品質」有待提昇。

當青少年有問題產生時,他們通常會詢問的對象是誰呢?依序是朋友(49%)、母親(23%)、兄弟姊妹(7%)、父親(5.6%)、同學(4%),最後是老師(1.3%)。

分析指出,由這樣的排序中可以得知,「同儕關係」是青少年這個階段最在乎的關係,也最容易找到可以幫助自己的對象;而「母親」僅次於朋友,且百分比大於「父親」許多,表示父親在青少年心目中,問題討論的功能性不強。

因此,青少年最希望擁有:(一)「很清楚我的問題」的父親,(二)「給予心理支持及安慰」的父親,(三)「陪我一起活動」的父親。在孩子的眼中,當問題真的發生時,能夠給予一個擁抱,或一句安慰的話,比「給我很多錢」、「陪我打電動」或「給我自由不管我」的父親,還要受歡迎。這樣的調查結果,作父親的真的該警惕一下了。

在聖經路加福音15章的故事中,當那不肖的小兒子回家時,聖經清楚地描述了他父親的一舉一動。當父子倆「相離還遠」,父親就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又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又宰了那肥牛犢,喫喝快樂,作樂跳舞」(參路15:20-24)。耶穌以連續的動詞來描繪這父親,他以實際的行動來接納回頭的浪子,抱著他,用「愛」重建親子間的關係。

一般而言,父親與孩子的心靈互動較少是一個普遍的問題,這也是作父親的該自我檢討的。並且,教養子女,是父母共同的責任。不論父親或母親,對於孩子的教養問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所以,全心全意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並和孩子討論他的問題,再花一些時間培養親子關係,我認為那就是最好的E世代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