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作個感恩的人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歷代志下29:31;路加福音17:11-19

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感恩節」。在前幾天的新聞報導中說,在美國「感恩節」可說是「火雞的受難日」,形容的非常有趣,因為,不但要被煮成大餐端上桌,進烤箱之前,還得充當保齡球,讓人丟著玩。在德州南部寇普斯克斯帝市,一個當地電台主辦的冷凍火雞保齡球大賽,今年已經是第八屆,主辦單位依照慣例,為了達到同樂目的,在感恩節前夕舉辦這樣的活動,也算為感恩節暖身。

當然,「感恩節」的重要目的決不是吃火雞大餐,或是打火雞保齡球。而是提醒人們「做個感恩的人」,以感恩的心來過每一天。

一、學習感恩
最近,除了選舉的新聞之外,有一件新聞有被吵的火熱,就是陳水扁總統(2001)出版的新書《世紀首航──政權輪替五百天的醒思》。有批評者指出,沒有任何元首在任期中出書的,強烈批評陳水扁總統此舉失當,但「阿扁」總統並不這麼認為。我想這屬於每人個別的立場與看法,無需多討論。至於,書的內容是我比較在意的。

其中,阿扁總統在描寫民進黨主席林義雄時,強調林義雄先生是他最敬佩的政治領袖人格典範,功成身退。他更視林義雄先生的幾句話為瑰寶,作為安身立命的哲學。「不要看我一時,要看我的一生。」以及,引用美國詩人佛洛斯特的詩句:「而我,選擇走一條人跡較少的路,使得一切多麼地不同。」還有,英國哲人羅素的話:「我隱隱地看到一個喜樂的世界,在那裡心靈得以拓展,希望無窮。」他多麼希望看見,台灣有朝一日能達到這種真善美的境地。

我一直以為這可能是一本不是太容易看的書,看過之後,感覺還蠻好的。特別在前面的部份,「阿扁」提到了幾個重要的人,這些人是深深影響他的人。包含了黃信介先生、李鴻禧教授、李遠哲院長、林義雄先生及李登輝前總統等。「阿扁」不避諱地談論這些他生命中的「貴人」,不怕說了這些人的長處,相對露出自己的短處。他很肯定地指出,就是這些人的影響,才能成就他今日的榮耀。也是這些人的協助,才有機會創造他人生的高峰。感念之情流露在字裡行間,讓我看了十分感動,我覺得他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有篇作者佚名的文章,我想就它稱為<三個感謝>好了,我認為十分接近「阿扁」和他的「貴人們」之間的關係,值得我們參考:

三個感謝──
第一個謝謝你讓我走入你的生命,作你的朋友,或許我不是你最精采的,但是我總是盡力作到最好。
第二個謝謝你願意走進我的生命,扮演朋友的角色,或許你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我生命中最精采的。
第三個謝謝你這一路走來,很多的包容、安慰、關心、用心……
所有的深刻都在你給我的 回憶裡。

洪寬可(1998)在《心靈轉個彎》裡有句話說得很好:「心靈豐富的人,以感恩過生活,心靈貧乏的人,以不平度一生。」

聖經記載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經過撒瑪利亞和加利利。進入一個村子,遇到十個長大痳瘋的,希望耶穌能醫治他們。耶穌就醫治他們,並吩咐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瑪利亞人。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那裏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就對那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參路17:11-19)

耶穌似乎提醒我們一個重要感恩的功課,因為懂得感恩的人太少了,十個受醫治的人,只有一個回來感謝他。甚至,這個回來感謝的人,還是個外族人,是個撒瑪利亞人,那些自稱神的選民的人到那裡去了呢?是否認為得著恩典是理所當然的?基督徒們需要多一點的警愓。

有時候,一些小小的事情也值得我們感恩。黑幼龍的<感恩>一文讓我頗有同感。

雖然鬧鐘響時我會懊惱,會拉棉被蓋住頭。我要感謝上蒼,因為我能聽得到。有好多人耳聾。

雖然我還是閉著眼睛,厭惡清晨的陽光,我要感謝上蒼,因為我能看到。有好多人眼瞎。

雖然我賴床不想起身,感謝上蒼我有能力站起來。有好多人需終生睡在床上。

雖然這一天剛開始就一塌糊塗,襪子找不到,稀飯溢得到處都是,小孩又吵又鬧,每個人火氣都很大。感謝上蒼,我有一個家。孤寂的人到處都是。

雖然我們的餐桌從來沒有像雜誌的圖片那樣,早餐也是拼拼湊湊。感謝上蒼賜給我們食物。飢餓的人是那麼多。

雖然我的工作枯燥乏味,常常千篇一律。我還是要感謝上蒼。我有工作機會。失業的人好多好多。

雖然我常抱怨、感嘆命運不好。感謝上蒼賜給了我生命。

我們是否常覺得許多事都是理所當然,而忽略對方的用心與誠意。經常連一句簡單的「謝謝」都說不出口。沈呂百(2000)在《你我有感而動──廣告見真情》中特別以<謝謝你>為文,強調大到救命之恩,小至陌路讓道都可以道謝,甚至商業式的謝謝也有其價值,因為「說了總比沒說要好」。

二、甘心樂意
有則有趣的故事說道:某牧師講道的信息使會友大受感動,散會後這位會友告訴牧師,願意將自己奉獻給神?牧師問他說:「如果你有二輛汽車,你願意奉獻一輛嗎?」他說:「願意。」牧師又問:「如果你有二棟房子,你願意奉獻一棟嗎?」他又說:「願意。」牧師又再問:「如果你有二件襯衫,你願意奉獻一件嗎?」他卻說:「不願意。」

牧師非常驚訝地問為什麼?他說:「因為我沒有二輛汽車,房子沒有二棟,襯衫卻有二件。」
在此,當我們學習做一個感恩的人,也要學習一種甘心樂意的態度。所以,我們看看舊約,希西家王為了重整荒廢的聖殿與祭壇,召集眾祭司和利未人潔淨聖殿,備妥一切獻祭的東西,聚集城裡的首領將一切的祭獻在壇上,唱歌、奏樂及詩詞的頌讚來讚美耶和華。希西家王在奉獻聖殿時對眾百姓說:「你們既然歸耶和華為聖,就要前來把祭物和感謝祭奉到耶和華殿裏。」會眾就把祭物和感謝祭奉來,凡甘心樂意的也將燔祭奉來 (代下29:31)。

因此,我們知道「唱歌、奏樂及詩詞的頌讚」和「感恩、奉獻」都是基督徒回應上帝的方式。但特別的是,在態度上所強調的是「甘心樂意」。

據說,以前嘉義某教會在週年慶典時,依慣例都有奉獻基金或為增購設備等作為週年紀念的特別奉獻,為達到奉獻的目標,他們特別將奉獻袋改為奉獻盤,如此,有沒有奉獻或奉獻多少都一目了然,因此一好心人士就把話傳開了:「喂,用盤子!用盤子!」頓時整個會場嘰嘰喳喳的!有的忙備鈔票,有的忙換錢。

奉獻是對上帝的感恩,是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若只是因為怕別人知道我們奉獻多少,而為難或作假,那麼所獻的無論多少,都失去意義。保羅說:「個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悅的。」(林後9:7) 奉獻不是形式上的,也不是「意思意思,有獻就好」,而是發自內心的感動。主耶穌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托誰,就向誰多要。」(路加12:48)奉獻的多寡是自己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所重視的是神的看法,不是人的看法。

還有更有要緊的是,聖經中也提到奉獻所得到的祝福。先知瑪拉基曾向百姓呼籲,「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詩篇中說:「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著我的救恩」(詩50:23)。

上個禮拜天下午中會教育部的長執訓練以「教會生活藝術」為題邀請二位講員,講員之一林元生長老是台北中崙教會長老,也是光寶關係企業董事長及總會平安基金會董事長。他在演講的最後提到有關奉獻的事,他先對所有牧師們說:「不要不講奉獻道理,因為你們必須把祝福的路指給信徒知道。」然後對所有長執說:「不要對牧師說:『又在講奉獻了!』拒絕奉獻道理,也同時拒絕了上帝的祝福。」他也引用知瑪拉基的話鼓勵每個人,把十分之一的奉獻給上帝,這樣的祝福是大的,祂必「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

另外一位講員是林嘉興長老,他所說「藝術的要素」,包括技巧、衝動、自由、個性和合式。讓我聯想到奉獻其實也是一種藝術;人們藉著奉獻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感動,自由自在地對神獻上發自內心的感恩,這是一種和諧之美,在人與神之間自然地流露。

「十分之一」的奉獻是聖經對基督徒的要求,但是,如果是出於勉強的「十分之一」奉獻也是沒有意義的,「甘心樂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每次當我們要奉獻時,有兩件事是必須準備的:即準備要奉獻的金錢或東西,以及一顆甘心樂意的「心」!如同保羅所說:「個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悅的。」(林後9:7)

當耶穌醫治了十個長大痳瘋的人,又叫他去給祭司察驗,證明他們已經潔淨了。然而,耶穌卻失望的指出,「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那裏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路17:17-18)耶穌是這麼地失望,彷彿在告訴我們:「一個非基督徒都因著感恩得著祝福了,基督徒啊,你為何不明白呢?」「感恩」不只是為人處世的態度,更是基督徒不可或缺的德行,讓我們從感恩節開始,「做個感恩的人」。

  • 胡忠銘牧師

聖經:箴言六章27-35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