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化限制為願景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出埃及記三章7-12節;提摩太後書一章8節

前言:
有一年輕人到河邊釣魚,無奈垂釣許久始終沒有魚兒上鉤,坐在一旁的老人則手氣奇佳,短短的幾分鐘內,就釣到幾條又肥又大的魚,真是羨煞苦坐良久,卻沒有半點收穫的年輕人。奇怪的是,每當老人將上鉤的魚拉起後,臉上不但未曾露出一絲笑容,還失望的搖頭嘆息,把所釣到的魚丟回河裡去。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年輕人的釣竿還是「無動於衷」,而老人的釣竿則隨著魚兒上鉤而搖動著。當老人把魚拉上岸,望著魚兒「打量」一番後,卻噗通的一聲,又把魚丟回河裡。此舉,教年輕人看了深感疑惑,為何好不容易才釣上的魚,還要將它擲回?正當年輕人後悔沒即時反應過來,向老人要到這條所丟棄的魚時,心中遂開始對他嫉妒了起來。又過了一段時間,年輕人仍一無所獲,但老人卻又釣到了一條魚。雖這條魚比先前所釣到的小得許多,但老人卻頻頻點點頭,且露出滿意的笑容,把魚放到水桶裡。年輕人看了深感不解,便好奇的問道:「阿伯,您為何捨棄釣到的大魚不要,只留下小魚呢?」老人聽完後,大聲的回答:「因為我家煮魚的鍋子只有這麼大!」

許多時候,我們常會如同這位老人,把所釣到的大魚,丟回到河裡去,為的只是家中的鍋子太小,無法烹煮較大的魚。若心中存有這種想法,將會喪失許多美好的機會,且成為通往成功之路的絆腳石。有鑑於此,筆者將故事中老人的性格,稱之為「標定的自我限制」,即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就自我設限,將自己定位在一個框框裡面,不求更新與突破的固我、執我,只執己之一端。

一.標定的自我限制
當上帝呼召摩西出埃及時,親口對他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因受督工的轄制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就是到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現在以色列人的哀聲達到我耳中,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出埃及記三章7-10節)摩西聽完後,因缺乏信心,在對話中,還再三的向上帝表達出自己無法勝任的難處說道:「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11節)縱使上帝一再的向他保證說:「我必與你同在。你將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我;這就是我打發你去的證據。」(12節)摩西還是以極不願意的口氣回答:「他們(指埃及掌權者)必不信我,也不聽我的話,必說:『耶和華並沒有向你顯現。』」(四章1節)甚至還執己之一端的對上帝說:「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從你對僕人說話以後,也是這樣。我本是拙口笨舌的。」(10節)最後,竟然以推卸式的口氣向上帝說:「啊,你願意打發誰,就打發誰去吧!」(13節)聽到摩西毫無信心的回答,惹惱了上帝向他發出怒氣。(參見14-17節)

上帝之所以會對摩西發怒,除了摩西的逃避與不願接受呼召外,摩西欠缺信心,且充滿「標定的自我限制」之性格,正是一大主因。所幸摩西在被曉以大義後,終於突破自我,欣然接受呼召,倚靠著上帝的力量,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成為聖經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除了摩西外,舊約聖經中亦有多位先知和摩西一樣,在受召之時,以「標定的自我限制」之態度,拒絕接受上帝的邀請。所幸最後還是突破自我,接受了選召,成為上帝的代言人。
新約時期,保羅所鍾愛的同工提摩太,亦因羞澀和膽怯的個性使然,加上體弱多病,經常顯露出「標定的自我限制」之性格。保羅為此,還捎信給提摩太,勸勉他說:「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為恥;總要按神的能力,與我為福音同受苦難。」(提摩太後書一章8節)要他勿受自我的標定性格所限制,總要按著上帝所賜與的力量面對一切福音的工作。感謝的是,提摩太終於突破自我的限制,成為上帝所喜悅的僕人,且永為後人所景仰。

二.標定的自我限制之突破
不只摩西、先知、提摩太,或是上述故事中的老人在面臨壓力和挑戰時,會被「標定的自我限制」所牽絆,現時代的人們,亦常會重蹈前人的覆轍,放棄上帝所給予的機會和恩典,而喪失美好的契機。人若無法跳脫標定的自我限制,不但會阻礙自我的成長,還會成為人與人、人與神之間的絆腳石。相反的,若能勇於嚐試,接受挑戰,機會就是你的。唯可惜的是,人只喜歡聽好聽的話,做好作的事,面臨壓力、挑戰或「忠言逆耳」的勸說時,不是出現逃避,就是頑強抵抗。

舊約聖經列王紀上二十二章中記載了亞哈王「標定的自我限制」之剛愎自用的故事。話說亞哈王聯合約沙法王,準備前往攻打基列拉末,以收復失土前,為了評估出征的勝算,乃召來多位先知,垂詢他們的意見,但這些先知卻不敢說實話,反而對王說些王想聽的「好聽話」,只有先知米該雅誠實的告訴亞哈王,這將會是一場慘敗的戰役。王聽完之後勃然大怒,還下令就將米該雅囚禁在牢裡,讓他挨餓受凍。亞哈王還天真的昭告文武百官,等到勝利凱旋歸來後,將會好好的對付米該雅,看他是否還敢亂下斷言。結果,亞哈王被米該雅一語說中,一去不回,戰死在沙場。亞哈王會淪落如此下場,除了不聽上帝的話之外,那「標定的自我限制」,以及剛愎自用的心態,當是他的嚴重致命傷。。

2002年3月3日,長久以來一直以中立國自居的瑞士,舉行了加入聯合國的全民公投。投票結果,贊成加入聯合國者佔百分之五十五,「險勝」反對者的百分之四十五。事實上,瑞士早在1986年,就以是否加入聯合國舉行過全民公投,但當時,卻有高達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投下反對票而作罷。瑞士雖非聯合國的會員國,但聯合國的歐洲總部、世界衛生組織,以及許多聯合國的專門機構皆設立於此,使得瑞士聯邦政府積極的想加入聯合國。瑞士長期以來,以「標定的自我限制」之心態,堅守中立而獨樹一格,和其他西方民主國家的人民在思想和國際關的觀念上,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為此,推動瑞士加入聯合國的有心人士,於公元2000年3月發起了加入聯合國的連署活動。結果,共有12萬人共襄盛舉。同年,瑞士聯邦政府和參眾兩院先後通過決議,決定於2002年3月就加入聯合國的議題舉行全民公投。雖投票結果已過半數,但根據瑞士直接民主制的法律規定,投贊成票的公投人數得超過半數外,贊成票的州數比率也須過半。可喜的是,大部分的人無不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之。目前,全世界皆肯定瑞士能突破「標定的自我限制」,更期待著瑞士能早日加入聯合國這個大家庭。

以經營電腦網路經濟起家的美國「思科」(CISCO)公司,因著執行長約翰錢伯思(John Chambers)的勇於自我突破和接受挑戰,成了世界史上成長最快速的公司,甚至遠遠超過比爾蓋茲的微軟公司。錢伯斯小學時期,被認定為閱讀障礙的學生,使得他在求學的過程中,遭遇到很大的困難。所幸父母鼓勵他,特別請了家庭教師來幫助他,共同為他找到一條「繞道而行」的路。最後,錢伯斯不但到大學攻讀法律,還取得企管碩士學位。為此,《商業週刊》在論及錢伯斯因閱讀困難症所帶來的傷害時,特別提到:「這項經驗提供他想要成功的衝勁,激勵他比多數人更努力工作。」當他事業有成後,專門從事人力資源的工作的多瑪斯.尼夫(Thomas J. Neff)與詹姆斯.席特林(James M. Citrin)兩人在所合著的《來自上層的教訓》(Lessons From the Top)一書當中,就列舉了其自我突破,邁向成功的四個步驟:

1.
在合乎理性的範圍內,只要願意明智的苦幹實幹,你希望在生命中達到的任何事,幾乎都能實現。
2.
面對生命的現實,而非你希望的生命現實。
3.
以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對待人。
4.
樂得在其中,不要太過嚴肅看待人生。

三.化限制為願景
多年前,當德生教會的牧師出缺後不久,聘牧小組即遠赴花蓮與我接洽聘牧事宜,由於事前毫無「預警」,使得我有不知所措的感覺。因在此之前,我從未到過德生教會,也不知德生教會在那裡。當我透過多方面打聽與了解,得知德生教會是一間人才濟濟,會友眾多,水準頗高的教會後,心中竟「不寒而慄」了起來,不但自認無法勝任、無法高攀,還萌生打退堂鼓的念頭。

當我把心中的想法和友人訴說,並決定留在花蓮,不到高雄牧會時,竟然有位同工「義憤填膺」的告訴我:「你要勇於接受挑戰,不要輕言放棄,否則將會失去上帝給你的機會。」因著這句激勵的話,使我在反省當中思考到,自己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和自己所成長的「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原生家庭乃指己身所出的家庭環境,其中包含了共同生活的祖父母、父母和兄弟姊妹等家庭成員),以及學校、社區、教會、同輩群(pear group)等系統環境有關。就是這些因素,深深影響到我的處事態度、思考模式、情緒表達、人際關係,以及生活的價值觀。

因我從小在鄉下長大,難免有著鄉下人的「羞澀與怯懦」,而且小學和國中時期,所遇到的老師大都相當嚴格,可說是在打罵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加上自己排行老二,上面的哥哥與下面的弟弟皆為台南一中高材生,高一時,和讀高三的哥哥同搭火車上學時,同學們常會調侃我,為何你不像哥哥一樣優秀,就讀台南一中?哥哥高中畢業考上台大的同一年,弟弟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台南一中。由於哥哥前往台北讀書,換成我和弟弟一同搭火車上學。同學見到小我一屆的弟弟穿著南一中的制服,常有意無意的調侃我:「你們家三兄弟,就屬你最沒路用,考不上一中。」雖然哥哥與弟弟從不因為我沒有就讀一中而排斥我,反而經常安慰鼓勵我。為能避開同學異樣的眼光,我於高二上學期開學後不久,便搬到學校宿舍,免去了搭火車的尷尬。因為這些原生家庭的因素,無形中,便「塑造」出每遭受指責或逢壓力時,就想臨陣脫逃,以求自保的性格。當然,這樣的性格,就成是我所說的「標定的自我限制」。

面臨挑戰時,「標定的自我限制」之想法,往往會成為進步的絆腳石。倘若人能透過自我反省,找出自己的盲點,勇於接受挑戰,機會就是你的。丹麥存在主義的神學家齊克果(Kierkegaard,1813-1855)說過:「一旦你標定了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是在否定我(自己)。」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55-135)亦曾言及:「人的困擾並非因事件造成,而是來自於人們對事件所持的觀點。」

結語:
當碰到問題時,勿一開始就逃避,或斬釘截鐵的說「不可能」(Impossible)。若能透過自我反省,突破「標定的自我限制」,「不可能」(Impossible)這個字,便會成為「我可能」【I’m possible】。「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摩太後書一章7節)願我們藉著上帝所賜給我們的力量,超越「標定的自我限制」,化限制為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