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20100808 生命的泉源 (陳嘉式牧師)

經文:士師記一章 11-15 節

這一段經文是一則很有趣的家庭故事,說到女兒結婚時,年輕的夫婦向岳父要求土地當嫁妝,以及女兒回娘家又向父親再要求給水泉的事。雖然是三千多年前的故事,可是到今日這種情形沒有多大的改變,只是方式不同而已。這則故事當中值得我們在此思考的,是因為這兩個青年的要求很合理,人在合理的要求下如何使事情圓滿成功,以及由這則故事而引伸到我們今天的生活,這當中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我們知道出埃及以後,上帝只允許兩位老一輩的人可以進入迦南地,就是約書亞與迦勒。這兩人得以進入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有信心。當摩西派十二名偵探到迦南地觀察時,十二名回來當中有十人不贊成攻佔迦南地,他們的理由是迦南人高大,城牆堅固。可是約書亞和迦勒說那塊地物產豐富,上帝若願幫助我們,我們便能得那地為業 ( 參民 13 , 14) 。

當他們入迦南地後,迦勒受分配的地區是希伯崙,位在以色列的南部,那裡氣候乾燥、炎熱。雖然那塊地分給他,但實際上還有當地的人在居住。每一個地方都要自己去攻取才能得到,當中有一個比較困難取得的城,名叫基列西弗。因為難攻取,所以迦勒就發願,若有誰能攻取這城,便將他的女兒押撒給他為妻。經文中提及,他的兄弟基納斯的兒子俄陀聶攻取了那城。照當時的說法,他的兄弟應指他同族的人,不一定是親兄弟,這個年輕人俄陀聶一定不是自己一個人攻了那城,應該是指由他帶領人攻佔了那城。

過門的時候,也就是結婚的那一天,舊約經文有兩種說法:首先,合和本採用的抄典,是說過門的時候,押撒便勸丈夫向她的父親要一塊田地。她的心裡一定這麼想,這個丈夫怎麼這麼老實,她的父親說誰能攻取這城就將女兒給他為妻,他就只接受這條件,怎麼不會向他多要一點?例如給他一塊田地。可是另外拉比文獻卻有不同的寫法,當中說,過門的時候,這個青年要他的妻子押撒向他的岳父要求一塊田地。他的意思是,你的父親有那麼多的地,怎麼不會帶一點過來當嫁妝,只有自己一個人嫁過來?到底那一種版本較正確,今天已無法考據,但按常理,女婿向岳父要東西的較少,女兒向父親要東西的情形較多。當時較正確的情形大概是這樣的,結婚的那天,押撒就勸她的丈夫向岳父要一塊田地。於是俄陀聶便向岳父說,你嫁女兒過來,是否也可以多給她一塊地,好叫你的女兒有地方住?這樣的要求比較合理,這是結婚那一天發生的,由女婿開口要求的。

可是從十四節後半,也就是女兒回娘家的那一天,押撒坐驢子回去,她的爸爸歡迎她回來,大概不是問說結婚那天你的丈夫要求一塊田,今天妳要求什麼?作父母的一定是歡迎女兒回娘家,問新婚好不好?有沒有什麼需要父母幫忙的?押撒便捉住這個機會,向父親說,你將我安置在南地,也就是你給我的那塊地是乾地。沒水不能種植,所以我要求另給一口水泉。他的父親因為她的要求合理,所以就給了她上泉與下泉的水。

猶太地是很乾燥的地方,一年中只有冬天下雨,春天草長出來時,小羊也剛生下來,牧羊人便帶小羊出去在曠野的綠州中放牧,直到年底長大後,才帶回來賣。尤其是希伯崙的地方,如果沒有水,光只有一塊地是沒有什麼用的。沒有水的田是死的,有了水才能種植,有了水,田地才會生機蓬勃。台灣雖然是雨水充足的地方,可是我們知道古時台灣的田分為水田與堙田,也就是俗話的 chhan-hng 。能灌溉,種水稻的叫做田 chhan ,不能種的叫做堙 hng 。堙田也叫看天田,大部份時間都種經濟價值低的植物,例如樹薯、地瓜、花生、甘蔗。

台灣清朝時代的所謂兩大米倉,就是兩處有水稻田的地方,彰中平原和蘭陽平原。彰中平原會成為米倉,是因為有大甲溪、大肚溪、濁水溪;因為很多條水源,所以能夠種稻。蘭陽平原雖然沒有著名的大溪,雨量充足,有很多小溪流。早時台北的有錢人到宜蘭去買水田;貧窮的人才住在現在的雙連。這裡因為有兩個小水池連在一起,所以叫做雙連;但因為沒有水渠可種稻,只做放耕牛的地方,所以古時這一帶叫做牛埔仔。

台灣的物產豐富是因為嘉南平原的開發,日本剛佔領台灣後不久,來了一個 27 歲的水利工程師名叫八田與一。他到嘉南平原去勘查,發現烏山頭可以做水庫,所以建議日本政府,建了烏山頭水庫,築了兩條有名的嘉、南大圳。築成後,一條灌溉嘉義平原;另一條灌溉台南平原。由此整個嘉南平原才能普遍地種植水稻,台灣的物產才真正豐富起來。那時的台灣人常自豪說,台灣種一年吃三冬,這是因為嘉南平原開發的原因。台灣雨水這麼豐富的地方,都需要水源的開發,更何況猶太地,雨水那麼缺少的地方,沒有水如何種植?他們現在農產豐富,是靠在加利利水源的良好管理。所以只有一塊田地,沒有水源,在農業社會的當時,那塊地是死的,沒有用的,可能會變成沙漠的。但有了水源,便一切不相同;有了水,那塊地變成為活的:看要種水果、蔬菜、穀物;要種開紅花的、白花的、黃花的,什麼花的植物都可以種。有水,什麼植物都可以種;沒有水,甚麼都免談。水是田地的生命,沒有水只空有一塊地而已。

因為這兩位年輕人所要求的合理,所以迦勒便都給他們;除了田地以外,還給上泉與下泉的水。這種現象,不但發生在許多人間的場合,也發生在神與人之間。所羅門建聖殿、獻祭以後,當夜上帝問他要求什麼?他說求智慧來治理這個國家,上帝因為他求得合理,沒有求財物、享受、長壽,只求智慧治理國家,所以就賜智慧給他(歷下 1 : 7-13 )。

今天的現代人也許不必再需求水泉,因為我們的自來水和灌溉系統很發達 ,可是我們的生命裡是否也像一塊田地那樣,需要水泉的灌溉,我們的人生需要水源的開發?試想我們如果只有血肉的軀體,而沒有內涵,這樣人生與動物的生活有什麼不同?我們的人生只有血肉之身就夠嗎?在這血肉之軀裡是否應該加上一些什麼樣的東西,才使人生豐富起來?像田地那樣,要加上水才使田地有生機,使田產豐富起來?我們小時候,還沒有成為基督徒之前,都跟著祖母到處去拜拜。那時曾好奇地問祖母,拜這些神明作甚麼?她說會保佑「頭殼硬, gau-toah-han 」,意即健康會長大。我的祖母認為小孩子只要會長大就好,但長大後的我卻發現,人生只有身軀的長大是不夠的。尤其有一次在公路車站見到一個長得很壯碩的年輕人,不是受傷的原因,卻失魂落魄地躺在地上被人抬出去,這我深深地感覺到,一個人只有肉體的健康是不夠的。在那肉軀之上,必須加上一些東西,才能使生命豐富。在我們肉身的生命中至少有下列幾項事是必須列入的:

一、首先,我們的人生應該加上一些智識性的、品德的、感情的、愛心的、社會服務的 … 。作人不能只有血肉之軀,應該要不斷地有知識的充實,作人活到老,學到老。尤其在這個新的科技不斷地進步的時代,無論是資訊的、經濟的、社會政治的、甚至是衛生的,沒有繼續學習便很容易地被這個時代拋落在後。除了知識以外,還要有品格,台語叫做有才調;就是有了才能以後,還要講究高尚的格調。作人也要有感情,我們應當有所愛;有愛心,肯付出,願意幫助別人,使人覺得溫暖,才會被人懷念。有感情,人生才有溫暖,我們不能無血無淚,過一個冷冰冰的日子。我們有品德,有信用,使人覺得可靠,值得尊敬。一個沒有服務別人,對人群沒有貢獻的人,即使有再多的財富、才能,再高的地位、學問,他的人生也是空虛的。

二、應該要有靈性的生活,耶穌自己比喻是活命的水泉,你們若喝一般的水會再口渴,但喝他所賜的水便永遠不再渴,並且那水要在我們生命裡面湧到永生;他是活命的泉源,到他那裡來的,便永遠不渴。今天所謂的心靈改革或心靈重建,問題是用什麼來改革,改革什麼?重建什麼?大家都以為只要品德好一點,多參加藝文活動,多讀一點書,這樣就心靈改革了。其實聖經所說的不是這樣,按保羅所了解的,是我們的身體要如何成為上帝的殿,使上帝的靈性住在我們的內心。要如何使上帝的道充滿我們的心,不是人的智識、計謀和才能。

出埃及記當中時常責備法老的一句話,就是他的心硬。所謂心硬,其實是失去了生命的功能的意思。所謂生命的功能,就如仁愛、公義、信實這一類的事,也正如孔子所說的,赤子之心。如果我們有柔軟的心,不是硬心,就是有活力的心,這樣我們的生命就容易被聖靈感動,容易聽到上帝的呼召,容易得到上帝的啟示。活潑柔軟的心,也會使我們的手腳靈活,容易接受上帝的差遣,去完成被交託的任務。孫子兵法論到戰爭的勝敗時,他說,不能戰的兵,像敗家子一樣。甚麼叫做敗家子?敗家子按孫子所說,就是「厚不能使,愛不能令,亂不能治」。用白話說就是無論對他怎麼好,都不能感動他;無論怎樣教,都無法叫他做事;他亂來,無法管得了。所以這位兵學專家認為,無可感動的心,不能接受教導的心志是無法打仗的。

因此我們當如何有效的心靈改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親近上帝,以上帝的道充實我們的生命,作生命的基礎;上帝的靈感動我們的心,我們就有活潑的心。社會上有些人很熱心,但沒有以上帝的心為心;有的人好話聽不進去,好事講不通,這些都是人格與心靈的硬心。心靈改革不是指多讀書,多參加藝文活動,提高生活品質和作人的氣質。心靈的改革是我們的心受聖靈感動,上帝的靈住在我們的生命裡,我們會以上帝的心為心。

三、要開發人生的泉源:經文中的這對年輕夫婦是很有福氣的,因為他們要求田地,便有田地;要求水,便有上下泉。可是很多人沒有像他們那麼方便,要求甚麼便得甚麼。我的爸爸是很好的人,認識他的人都說他是「古意人」,就是有古人的美𢹸的人。我們小時無論向他要求甚麼,他都不會說「不要」。他總是說好,可是後面會加上一句,可是我沒有甚麼可給你。他又會加上道歉說:不是我不給,我實在沒有可給的。人生有許多場合,不能等待水源,等人家給我們水泉。遇到無水可用時,有時候我們不得不自己動手去挖掘水源,尤其是挖掘幸福的水源。如果我們夠細心觀察的話,時常可以從周遭的環境中發覺幸福的水源。日本人佔領台灣不久,也來了一位人類學家名叫鳥居龍藏。這個人曾到過中國的西北、台灣和南洋。他有語言天才,每到一個地方不久,便學會和當地的人交談,在他的記錄中,他發現原住民有一首很有意思的詩:赤褐色的茅屋,外面下著大雨,地都溼了,雨水滴到我們的床上來。靠過來一點,我的愛。赤褐色的茅屋就是老舊的茅屋,擋不住外面下的大雨,不但屋內都濕了,連睡覺的床也滴水了。在這樣屋漏又逢連夜雨的困難情況下,這位家主對身旁的伴侶說一句很溫馨的話:靠過來一點,我的愛。後面這句親切的話,使得那老舊滴水的茅屋頓時有幸福感。我們現代人時常用盡力量去買大房子,豪華的房子,增加裡面的設備、裝潢 … ,可是他們對身旁的人說甚麼樣的話呢?如果你真正的愛我,請你離開我遠一點。住在這樣的豪宅裡會感到幸福嗎?一個房子裡若沒有這樣的親切感:靠過來一點,我的愛。房子再漂亮,他的人生也是空虛的。然而這種親切感是要互相造就的,一方面是我們親切的呼喚對方,在任何情況中:靠過來一點,我的愛。另方面是我們要柔美地讓人喜歡呼喚我們。製造這樣的空間,便是開挖幸福的泉源,也是生命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