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重返聖經現場的詮釋 — 馬太福音二十二章23-33節 — 莊信德牧師

  • 莊信德牧師

聖經:馬太福音二十二章23-33節

23 撒都該人常說沒有復活的事。那天,他們來問耶穌說: 24 「夫子,摩西說:『人若死了,沒有孩子,他兄弟當娶他的妻,為哥哥生子立後。』 25 從前,在我們這裡有弟兄七人,第一個娶了妻,死了,沒有孩子,撇下妻子給兄弟。 26 第二、第三、直到第七個,都是如此。 27 末後,婦人也死了。 28 這樣,當復活的時候,她是七個人中哪一個的妻子呢?因為他們都娶過她。」 29 耶穌回答說:「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 神的大能。 30 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 31 論到死人復活, 神在經上向你們所說的,你們沒有念過嗎? 32 他說:『我是亞伯拉罕的 神,以撒的 神,雅各的 神。』 神不是死人的 神,乃是活人的 神。」 33 眾人聽見這話,就希奇他的教訓。

今天我們所聽見的經文,第一次聽到的時候,耶穌的聽眾非常驚訝。不知道我們聽到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很驚訝,還是不懂為什麼要驚訝?相信這故事我們很熟。還記得我的小孩大班的時候,有次我用兒童聖經跟他講聖經故事,他說:「爸,這些故事我都知道了。」例如其中有一條大魚,在肚子裡的是誰?他知道是約拿。另外有一個拿柺杖的是誰?摩西。通常主日學老師最害怕教牧師或長執的小孩,因為這些小朋友從小在主日學長大,聖經故事不知道都聽幾遍了。

 

上週王道仁牧師在講道中用了一份2022年中華福音協進會的報告,他們採訪教會青年,其實它也顯示出台灣教會教勢的發展。這個問題在十幾年前,當我在台神教書的時候,就有做過相關研究,是有關「青年奮興現象」的研究,背後則是在討論長老教會的青年為何流失。有些長老教會的孩子可能在教會擔任青少年會長等職務,但長大後到外地讀書,就可能跑去別的教派聚會。我們訪問的青年中有人說:「聖經從小聽到大,我都知道了,何必再聽呢?」在做這個研究的過程中,我體會到這個挑戰或許牽涉很多宗教、社會學等因素,但其中對聖經有一個很深刻感觸,就是我們到底如何理解聖經?

 

讀聖經時,我們會面對到一個主體的改變。過去我們覺得自己渺小,聖經偉大。想想看,我們通常對舊約比較不熟,對新約較熟,為什麼呢?因為舊約好像讀不懂,還有很多跟我們沒什麼關係的家譜,不知道要怎麼應用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思考這個問題很好,代表我們想活出聖經的真理,聖經也提醒我們只有單單聽道沒有行道是不會的,所以「聽」需要跟「行動」相配合。但這是第二步,第一步,我們稱它為「活入聖經」,要進入到聖經的現場,那是一種對神話語的尊重。

 

什麼是聖經現場主義?

聖經現場主義需要從兩個角度來思考。第一,聖經不是上帝已經說過的話,而是祂現在正在聖經的現場真實地工作。我們對於已經成形的聖經沒有興趣,不是為了恢復興趣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們並不真正了解上帝「現在正在聖經現場真實地工作」。另一個問題是,我們都是自己讀聖經,沒有跟同伴一起讀。無論舊約新約,我們需要用門徒訓練的角度來閱讀。這樣,會使得我們閱讀的動機是增加自己對聖經、對上帝的認識,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興趣。聖經是上帝的行動,如果我跟上帝沒有一同行動,我就無法理解。

 

我們去過動物園。很多人讀聖經就好像去逛動物園,「你看,左手邊這是摩西」、「你看,右手邊是約書亞」,這是草食動物區、可愛動物區…等,我們可以列點說明。對逛動物園的小朋友來說,第一次覺得有趣,第二次還行,第三次可能就不想去了。你說,那我們要怎麼讀?如果仍舊以看動物來作為比喻,我們應該是像到野生動物園被動物看。我不懂為什麼這隻一定要抓那隻,但我們知道與否,對動物本身根本沒影響。聖經現在就在發生,不管我有沒有理解,都無法影響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實。很多時候我們對聖經的了解,是以我們為主體的體力、經驗出發,因為我心情不好就不想讀、因為我退休後才有時間才來讀聖經…等等,都是以「我」作出發點。但是聖經是上帝工作的現場,它需要從上帝與聖經人物的互動出發。

 

我們說,我們所信的上帝,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當我們這樣宣告祂是活的上帝,使徒信經中我們也宣告說我們信聖徒相通。當這兩個真理擺在一起,它幫助我們重新理解什麼是聖經的主體,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進入聖經現場。

 

如何進到聖經的現場?

在今天所讀的經文中,我們看到耶穌去到耶路撒冷,在面對許多口試委員時,有位口試委員提出有關死人復活的問題。他們用「不相信復活」這個前提來問耶穌「七兄弟娶妻,死後她是誰的妻」這個問題,耶穌打槍他們說:「你們都錯了,因為不理解神的大能。」原來讀聖經跟我的理解力無關,是與神的大能有關;聖經跟我讀得懂或不懂無關,是與神的大能有關。所以今天我們在讀經的時候要有一個意識,就是我站在神的大能面前。針對他們的問題,耶穌說了三點:第一,復活時也不娶也不嫁,不要以地上的邏輯推想天上的生活樣式。第二點,我們看了就想打瞌睡,因為它抄創世記的經文,也抄出埃及記的經文,就是說上帝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但第三個重點讓人聽了就很驚嘆,他說:「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等等,這樣的意思是說,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都還活著嗎?他們都死了啊。不是就是死了,所以我們可以透過聖經來讀他們的故事嗎?耶穌這樣說,因為祂要說的不是家譜,不是歷史,而是上帝的永活,但我們將活活的祂讀成死的上帝了。因為我們活在時間的限制,我們有昨天、今天、明天,所以我們如此讀聖經。

 

上次我們的神學生也講了亞伯拉罕跟以撒的故事,今天如果我又再講這個故事,你會不會很想睡?我們已經知道了啊。不過,我們真的知道嗎?「知道」這個動詞在希伯來文裡面第一次出現,就是亞當跟夏娃「同房」的這個動詞,意即生命中一個很深刻的經驗。我們來讀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故事,深刻的經驗不是在於認真想讀聖經的「我」,而是他們正在發生的故事很深刻。當我們回到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場景,亞伯拉罕聽到神的話,他會不會瞠目結舌?照常理來說,亞伯拉罕應該不會跟撒拉說自己即將把以撒獻上,要撒拉把菜刀磨利一點。走到獻祭的地方有幾天的路程,每天晚上亞伯拉罕能夠安然入睡嗎?要殺兒子這件事怎麼可能讓他好好睡?最痛心的時刻莫過於以撒問亞伯拉罕說:「爸,東西都準備好了,祭物呢?」他得到的回覆是:「耶和華必預備。」

 

丹麥神學家祈克果曾為這個故事寫了一本書,叫做《恐懼與戰慄》,描述了此事的不合理,也藉此抨擊十八世紀的丹麥基督徒,對於「自己是基督徒很合理」的想法。當一名基督徒根本就不合理。祈克果指出,若在殺自己的兒子前,亞伯拉罕就知道上帝會預備,那他應該可以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還是說亞伯拉罕的信心是建立在因為神在他年邁時賞賜以撒,所以就算把這兒子獻上,上帝也可能會給他第二個兒子?祈克果提醒我們,若如此,他不是對上帝有信心,而是對上帝會給予的禮物有信心。不是對上帝有信心,而是對上帝所做的有信心,這樣就像是把上帝當神燈,要神以我為主體,滿足我的需要。亞伯拉罕的信心並無法事先想清楚,那是一種即或不然的信心,太不合理了啊。我們很多時候讀聖經,希望聖經符合理性,若不能,我們就會排斥它。聖經的現場,是一個很大的改變,改變我成為一個真正跟隨上帝的人,而不是上帝跟隨著我的幸福。是我在不明白的時候,看見上帝跟人類互動的現場,看見上帝如何在過程中陪伴人。

 

求神幫助我們,讀聖經不是從結論出發,回到讀聖經的此時。讀聖經的目的不在於得到結論,而是在於看上帝如何現在就在那個現場。對我們而言,亞伯拉罕的故事在《創世記》,對上帝而言,2023年的今天,此時此刻,上帝正在跟亞伯拉罕說話,因為上帝是永活的神,祂是活人的上帝。每當我們讀聖經,就是進到一個平行時空,要我們安靜聆聽祂、看祂如何陪伴以撒、天使如何和雅各摔跤,是我們亂入他們的生命日常。只有這種主體的改變,是上帝在工作,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調整我們信仰,才有可能了解什麼是「永生」,因為「永生」絕對不是我們死後才會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