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遭遇vs.所行(一)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傳道書七章13-15節、八章14節;哥林多後書一章3-7節

引言:
會以<遭遇vs.所行>為題之因有二:其一,乃頂新公司第一審被判決無罪,引起台灣社會的譁然,直呼惡人無罪,司法已死!人民強烈質疑法官,將「惡人所遭遇的,反照義人所行的」給予判決。當然,我們不是法官,他們會如此判決,應有其法律上的考量,在此不予置評。畢竟,該案還可上訴,高等法院的法官,應該會明察秋毫,給予公平的審判。
其次,最近有會友來電,訴說其熱心事主的優秀親人,壯志未酬、英年早逝的傷心往事。還有,其友人被喻為天才,在教會長大的乖巧小孩,竟在就讀高一時,因罹患骨癌而突然驟世,讓家人相當難以接受,直認為,上帝這一個玩笑真的開得太大了!

「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這是「遭遇」與「所行」的因果「常理」。然而事實上,並不一定如此,因「好人沒好報,惡人沒惡報。」的矛盾經常可見。不僅如此,有時,在好人和充滿恩賜的頂尖優秀人才身上,非但沒有看到「好報」的結果;所看到的,反是病痛、苦難、早逝……「惡報」之結局,而令人無法接受!世上竟然會出現如此矛盾的結果,實令人費解!

事實上,這樣的問題,早在幾千年前,聖經當中的智者,就已經提出質疑。誠如傳道書八章14節所載:「世上有一件虛空的事,就是義人所遭遇的,反照惡人所行的;又有惡人所遭遇的,反照義人所行的。我說,這也是虛空。」是的,這樣的疑問,《當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一書的作者,哈洛德.庫希納(Harold S. Kushner)在其書上,也提出了相同的質疑:「上帝在那裡?好人受到傷害時,祂在做什麼?」有鑑於此,當我們「所行」的,和所「遭遇」的,出現矛盾的反差,而無法成正比時,該如何看待?

一、遭遇和所行矛盾之事蹟

1.英年早逝的高材生
有一位看完2014年我所出版之拙著《終局vs.佈局》的讀者,來電分享他的閱讀心得,分享之餘,乃有感而發的談道,他1949年出生,長得一表人才的大舅子,也就是他太太的大弟,信仰堅定、天資聰穎,是高雄中學與台大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學生時期,無論是在高雄或台北讀書,不但熱心參與教會事工、帶領查經,還主動輔導和關心青少年團契成員的課業與信仰,令北、高兩地教會的牧者與會友敬佩不已。

大舅子大學畢業後,於馬祖東引服預備軍官役時,因天氣寒冷,家人為了能讓他在外島禦寒和補身,乃購買中藥給予服用。退伍後,大舅子旋即考上台塑企業,準備展開他的事業人生,貢獻社會。可惜的是,如此優秀的青年,本有大好的前程,但卻在等待上班期間,身上皮膚突然出現異狀,而到醫院檢查。經醫生診斷,證實是白血病所引起。雖立即就醫接受治療,但仍藥石罔效,而結束短暫的一生。後經證實,發病之因,乃和其所服用的中藥有關。為此,姊夫和姊姊感嘆表示,1970年代的台灣,骨髓移植手術還未開始,否則,弟弟應該有機會可以存活下來。

如此有信仰,才剛要開創人生,展現所學的優秀青年,竟然大學畢業,退伍不久,就離開人世,教人惋惜!不捨之餘,告別禮拜時,其台大經濟系的同班同學,乃主動出席抬棺,甚至連同一教會出身,台大法律系畢業,擔任律師的長老,亦加入抬棺的行列,以表敬意。為此,信仰堅定的姊夫特地來電分享其內心的感動,然卻無法明白,上帝為何要召喚才剛開花、還未結果的優秀青年回歸天家,實令人費解!

2.因骨癌驟世的天才
分享完大舅子的故事之後,姊夫還進一步說道,他就讀高雄女中的孫女,因成績優秀,常領到其所屬教會的一位楊姓醫師,為紀念他就讀雄中一年級,便因骨癌而離開人間的兒子,所特別設立的優渥獎學金。

姊夫之所以會順便藉此提到這一個故事,乃感恩時節,為了感謝長年提供紀念獎學金的楊醫師夫婦,使得他的孫女能獲得殊榮,因而特別寫了一張卡片,要向楊醫師夫婦表達謝意。在書寫謝卡的過程中,憶起自己大舅子的英年早逝,還有楊醫師年輕兒子的不幸,不禁讓他再次流下不捨的眼淚。然而更令他感動的是,楊醫師雖因失去獨生子,而痛徹心扉但仍不忘為兒子設立獎學金,藉以鼓勵莘莘學子努力向學,才會使得他邊寫邊掉淚。

楊醫師夫婦之所以會設立兒子的紀念獎學金,其背後乃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話說,楊醫師1970年出生的獨子,生性乖巧、天資聰穎,小學和國中時期,段考經常考滿分,令學校師生驚歎不已!不僅如此,兒子個性陽光,還拉得一手非常好的小提琴,且擅長運動,可謂德、智、體、群、美均優。國中一畢業,便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高雄中學,可謂前途無量。然可惜的是,進入雄中就讀後不久,因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發現是骨癌末期,不久便離開人間。去世時,還只是高一的年輕學生。
兒子的突然驟逝,對家人而言,其錐心之痛,實難以訴諸筆墨!為此,楊醫師在國中任教的太太,看到宛如天才的兒子,在世上的日子竟然如此短暫,乃向上帝發出這樣的無奈之語:「主啊,祢為何賜給一支美好的棒棒糖,然卻在還未嚐到甜美的滋味時,祢竟用如此快速的方式收了回去,教人錯愕與不解!」

遭逢喪子之痛的楊醫師夫婦,傷心難過的心情,實難以言喻!當楊醫師夫婦傷痛至極時,其所屬教會的牧師,乃建議他們,不妨用兒子的名義,在教會為就讀神學院、台大、雄中、雄女的學生設立一個特別獎學金,藉以鼓勵如同兒子一樣頂尖的學生更加努力向學、發揮恩賜、貢獻社會,好讓兒子能繼續「活」下去,永留人心。

雖持守信仰、熱心聚會的楊醫師夫婦,為兒子所設立的獎學金,已有一段時間,且領過該筆獎學金的學生已不在少數,然而時至今日,楊醫師夫婦每當想到優秀、乖巧的獨子,竟在剛升上高一時,就因為骨癌而結束短暫的一生,特別是兒子被癌細胞侵襲,全身痛得無法忍受時,實不忍回首。談到傷心處,楊醫師夫婦依然還會留下傷心的眼淚。楊醫師夫婦,對於兒子的死,仍無法明白,上帝為何要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祂的旨意到底為何?迄今,仍得不到答案!

3.家族寄望者的離去
其實,不只上述兩位優秀的高材生英年早逝,而讓家人傷心欲絕,直呼不解上帝的意思,連我的家族,也曾出現過同樣的課題。

我的祖父本有三個兄弟,三人皆出生於十九世紀末的台灣。由於時為日治初期,學校還未普及,一般的百姓鮮少有機會讀書,有的話,也只能在私塾接受一些漢文教育。當時,祖父與叔公因時代背景與家庭經濟之故,沒有機會上學,只有長得英俊挺拔的二叔公(胡萬得)受過私塾和日治初期的日本教育,並接受過日式的西醫訓練。完成訓練之後,曾在醫療院所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助理醫師,本已取得醫師資格,準備開啟他懸壺濟世的生涯,且也有媒人為二叔公找到一位秀外慧中,同樣受過教育的女性,兩人也因為情投意合,正在商討結婚事宜。然無奈的是,就在準備成家立業、懸壺濟世之時,二叔公左邊耳朵下方的頸部,忽然長出當時俗稱為「番花」的東西,即現代醫學名詞所稱的「惡性腫瘤」(癌症),因而英年早逝。由於當時一般民間的醫學常識不足,二叔公到底罹患什麼癌,連祖父和叔公也說不上來。然而,我在猜想,可能是淋巴癌,否則,應該不會在短時間內,就離開人間。

二叔公的去世,帶給家人無限的傷痛與不捨,因二叔公若能開診所行醫,不但可懸壺濟世,造福鄉里,更可傳揚福音,引人歸主,而且家庭的經濟,也會得著很大的改善。可惜的是,二叔公壯志未酬,便英年早逝。

依稀記得,祖父還在世時,經常指著掛在三合院客廳牆上的二叔公之遺像(畫像),感嘆的說道:「若二叔公沒有這麼早離開世上,應該可以醫治許多身體有病痛的人,更可透過醫療傳道來宣揚福音,同時改善我們家的家庭經濟。只可惜,不知為何,年紀輕輕,上帝就召他回歸天家,真教人不解!」
二、遭遇和所行之訓示

看完上述三則故事,或許,我們會這樣想,上帝應該讓這些熱心、優秀、敬神愛人的人能活久一點,以便貢獻社會、榮神益人;讓那些無惡不作的人早日結束生命,以免空佔土地、危害社會。但事實卻非如此,我們所常見到的,不是好人短命、惡人長壽,就是該受報應的惡人,卻獲得義人的報償;應得報償的義人,卻承受惡人的報應。這樣的結果,總讓人覺得,這真是一個不公平的世界!

事實上,相同的問題,不只現在才有,早在古代,就已出現。我們若從傳道書的作者所言:「你要察看神的作為,因神使為曲的,誰能變為直呢?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傳道書七章13-15節)得以清楚看出,好人並未得著該有的報償,但惡人卻享福又長壽,這樣的矛盾,實令人費解!

為此,傳道書的作者,在八章12-14節又進一步說道:「罪人雖然作惡百次,倒享長久的年日;然而我準知道,敬畏神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終久必得福樂。惡人卻不得福樂的,也不得長久的年日;這年日好像影兒,因他不敬畏神。世上有一件虛空的事,就是義人所遭遇的,反照惡人所行的;又有惡人所遭遇的,反照義人所行的。我說,這也是虛空。」從這三節經文得以看出,作者乃藉此重複與加強七章13-15節的提問。因「善得惡報、惡得善報」之事,在當時已經常可見,作者才會站在人的角度,以人的思考模式,對於「遭遇」與「所行」不對等的結局,以「空虛」兩個字作為無奈的嘆息。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雖看到「遭遇」與「所行」之結局的顛倒,但不表示惡行應受的刑罰不會來到,也就如同台灣俗諺云:「不是未報,是時未到」。質言之,作者乃強烈肯定,敬畏上帝的人必定有好的結局,而惡者終必還是會得到懲罰與報應。

談到這裡,讓我們再進一步省思上述的相關經文。傳道書的作者,之所以會用「空虛」來傾吐「遭遇」與「所行」的反差結果之無奈,旨乃要藉以訴說「人生的矛盾」,即,「善惡的報應往往是顛倒的,善惡報應並非行為之可靠準則。」當然,作者會提出這樣的反省,從七章16-18節所載之經文:「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你持守這個為美,那個也不要鬆手,因為敬畏神的人,必從這兩樣出來。」得以瞭解,作者並非教導過分聖潔或污穢都不適當的中庸之道,而是要人「勿為求報答而增添義行和智慧,因為義人未必得到好報;勿以為惡人會得好報,便放縱去行惡,這樣做,終必招來災禍。」其最重要的行為準則,乃人不能有條件的行義,想從中獲得報答;人得無條件的敬畏上帝,順服上帝的旨意。因上帝的意念非同人們的意念;上帝的道路非同我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上帝的道路高過人們的道路;上帝的意念高過人們的意念。(見以賽亞五十五章9-10節)畢竟,以人的立場和角度,想要完全瞭解上帝在我們身上所要成就的旨意,實屬不易。唯有存敬畏與順服的心,才能讓上帝的旨意得以成全,並得著報答。

過去,我曾談論過:「人生中的苦樂及矛盾是神所特准的,為要叫人最終培養出單純信靠祂的心;在順境時應存喜樂的心讚美神,在逆境時要思想神的美善及全盤計劃。」只是人面臨用理性難以理解的問題癥結時,會「不解」甚至「懷疑」上帝為何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遂而失去敬畏、信靠與順服上帝的心! 無可否認的,人逢病痛、老化、苦難、窮困、死亡、傷心…時,都會消極的將之視為生命的「否定」,導致「否定」的心境成了憂傷的靈,使骨枯乾,進而嚴重威脅到「生命」。不要忘記,人一生的生命當中,會有諸多的苦難與否定,然若藉著耶穌基督的恩典,將會使否定的生命變為肯定,但前提是,當「否定」之事來臨時,得先用接受和順服的態度面對之,否則,真的很難再走下一步。(本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