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逃避「硬」對vs.「應」對等候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撒母耳記上十三章5-15節
腓立比書四章6-7節

前言:
在牧會的過程中,我常會接到求助電話,有經濟問題的、有感情問題的、有家庭問題的、有健康問題的,也有心靈問題的。在協談的經驗裡,我發覺到,人逢壓力或逆境時,心中大概都會出現兩種心態,一是「逃避」(flight)或「硬對」(fight)(非理性的面對);二為「應對」(face)(以理性面對)或「等候」(wait)(等候上帝的旨意)。若出現逃避或「硬」對的心態,問題則相當難以解決;反倒是勇於面對,細心等候的人,較容易解開問題和壓力的綑綁。

拙著《壓力與能力》之書的<心境與情境>一文中我曾談過,專門從事「壓力紓解與身心靈健康」研究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布蘭.路西華德(Brian Luke Seaward),在父母親經常性酗酒的家庭暴力中成長,使他身心受創極深。幸好,他有一位信仰虔誠的祖母,經常撫慰著他受傷的心靈。當他身處痛苦和壓力的情境時,祖母經常勸勉他:「親愛的,記住:壓力(stressed)這個字不過是點心(desserts)這個字從後面倒著拼回來而已。」(Stressed is Desserts Spelled Backwards)要他以「心境」克服「情境」,將「壓力」視為「點心」。布蘭.路西華德所著的《抗壓高手》(Stressed is Desserts)之英文書名,便是由祖母的鼓勵和啟發而來。當美國資深廣播人瓊安.朗頓拜讀過《抗壓高手》後,為該書提序時,有感而發的寫道:「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物不能決定我們的快樂和成就。但我們的生活態度卻辦得到。我們每一天所下的任何重大決定,便是我們選擇的回應態度,這可能對我們產生正面的影響,也可能阻撓我們的成長。」

事實上,前述的名言乃建立在聖經的基礎上,因聖經記載:「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章23節)

一. 全球化的文明衝突-壓力
當人類慶幸能跨越第三千禧年的二十一世紀,並且為著共產主義的終結而歡欣時,卻不如先前所預期的那麼樂觀,因全球化資本主義對人性的扭曲擠壓,已到了臨界點,台灣也感受到這股全球化文明衝突所引起的壓力與焦慮。伴隨著2001年911事件所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大蕭條,不但使得股票大跌、失業率大增,還在銀行不斷降息的情況下,導致倚靠定期存款利息度日的人叫苦連天。如今,中東問題、恐怖主義、美伊之間的交惡等,連帶使得石油價格一再上揚,對景氣寒冷的冬天無疑是雪上加霜,受不了壓力而自殺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在邁入2003年的前夕,因高雄市議長賄選風波所造成的社會不安,更加深了國人對台灣社會的失望。

處在二十一世紀下的文明社會,人類的確在生活中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壓力,這些「壓力」就如波拉塞加爾迪(Paula Ceccaldi)等人所合著的《平衡精神壓力》(Stress: the good and the bad)一書所述:「壓力」來源乃由下列的刺激所形成:日常煩惱(家務、孩子、三餐)、健康問題(身體毛病)、時間壓力(趕上班上課、超時工作、交通阻塞)、人際關係問題(與配偶不合,與鄰居、同事吵架等)、環境問題(噪音、污染、治安敗壞)、經濟問題(景氣低迷、借貸到期等)、工作上的矛盾(沒有成就感、不受重視、挫折)、為前途擔憂(失業、退休後的生活無保障、為孩子的家庭、工作等)。這些看似區區的小事,若無法有效的認知並自我調適和積極面對,將會在日積月累的情況下形成一種心病,進而毒化生活。

正當國人對整個大環境的不滿與焦慮,而又無法從政治和教育層面有效解決時,一股鼓吹「回到基本面」(back to basics)的新價值正在台灣興起。所謂的「回到基本面」,就是處在物質豐富、資訊發達、民主政治之現代文明社會的今天,這些在威權統治、物質缺乏、交通不便的農業社會時代所迫切想要得到的東西,如今都已經獲得了,但卻未如先前所憧憬的那麼幸福與祥和,反而面臨倫理瓦解、道德淪喪、治安敗壞、政治混亂等相對結果所帶來的壓力,因而使人激起了復古、回到舊日好時光、重溫老式家庭有福共享的情緒氛圍。或許,回到基本面對於上了年紀的舊人類而言,能夠產生回顧的暫時性安慰;但對於年輕一代的人,他們卻不明白,也無法回到基本面,因他們沒有「基本面」的歷史經驗。然如果能藉著基本面的回顧,建立在未來的展望上,對於生活壓力的舒緩,仍有著相當大的助益。

二. 逃避與「硬」對
有位因金錢糾紛,與家人對簿公堂的求助者,常在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情況下,與家人「硬拼」,結果造成自己和家人很大的傷害。經過多次協談,仍無法打開僵局。無奈之餘,我只好建議她,不妨尋求精神科醫師開個處方服用,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免得常和家人「歹面相看」,把事情越弄越糟。此話一出,自己卻成了求助者發洩情緒的箭靶,讓我感到相當的錯愕!日後經人告知,我才知道她對於我要她前往看精神科醫師的建議誤會很深,才使得她如此的憤怒。事後,我內心曾因此而難過了好一陣子。不過從這件個案當中,我發現到求助者用「逃避」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情緒問題,同時也用『硬』對」的方式去面對他人,才使得問題無法解決。若是她能以「『應』對與等候」的態度好好處理,應會有轉圜的空間。有鑑於此,我才以此為題下筆為文,來喚起大家在資訊發達、景氣低迷、失業率暴增、恐怖主義橫行、怪病叢生、道德淪喪、治安敗壞、政治混亂的今天,人逢壓力和逆境時,勿以「逃避」或血氣「硬」對之,反要學習運用上帝所賜的資源和技巧,「應」對壓力,「處理」壓力,同時思考壓力背後的啟示。

過去的台灣,曾因政治環境的壓力,出現過兩波「逃避性」的大移民潮,第一波從1971年退出聯合後開始。(註:台灣會退出聯合國,乃1971年9月22日,當聯合國大會辯論中國代表權問題時,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後來當選為美國總統的布希(George Bush)曾向聯合國提出兩項議案:1.將「驅逐中華民國案」列為重要問題,須經各會員國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絕對多數才能通過。2.「雙重代表案」,要求同時承認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年10月25日,美國在聯合國大會的第一項提議被否決後,第二項有關「雙重代表案」正準備提出時,中華民國駐聯合國的外長卻以「硬」對的態度憤而宣佈退出聯合國,使得台灣自此之後被排除於聯合國門外,台灣在人心惶惶下,形成了一股大移民潮。)另一波是1995年潤八月和1996年總統大選,中國將準備攻打台灣的傳聞甚囂塵上時出現,許多人為「逃避災難」移民他國。難怪1990年代,正當台灣的景氣正旺,而被世人稱羨為「台灣錢淹腳目」時,移民國外的台灣同胞經常用一句俏皮話自我調侃:「早來的早死,慢來的慢死,沒來的『富』死。」前述這些實例正是「逃避與『硬』對」的典型例子。

撒母耳記上十三章5-15節記載:「非利士人聚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有車三萬輛,馬兵六千,步兵像海邊的沙那樣多,就上來在伯亞文東邊的密抹安營。以色列百姓見自己危急窘迫,就藏在山洞、叢林、石穴、隱密處,和坑中。有些希伯來人過了約但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掃羅還是在吉甲,百姓都戰戰兢兢地跟隨他。掃羅照著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撒母耳還沒有來到吉甲,百姓也離開掃羅散去了。掃羅說:『把燔祭和平安祭帶到我這裏來。』掃羅就獻上燔祭。剛獻完燔祭,撒母耳就到了。掃羅出去迎接他,要問他好。撒母耳說:『你做的是甚麼事呢?』」掃羅說:『因為我見百姓離開我散去,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來到,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所以我心裏說:恐怕我沒有禱告耶和華。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擊我,我就勉強獻上燔祭。』撒母耳對掃羅說:『你做了糊塗事了,沒有遵守耶和華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若遵守,耶和華必在以色列中堅立你的王位,直到永遠。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為你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

從上述經文得以見著,當掃羅率以色列與鄰敵對抗,藉以鞏固國勢時,以色列與非利士爆發了戰爭。當以色列人見到非利士人大軍壓境時,竟不戰而慄的出現「逃避」(flight)心態,害怕的躲藏在山洞、叢林、石穴、隱密處和坑中,甚至還有人貪生怕死的越過約但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充分顯露出自我蒙蔽和自我欺瞞的逃避心態。在此同時,掃羅率領軍隊在吉甲等候祭司撒母耳前來獻祭,以便迎非利士人。但掃羅在等得不耐煩的情況下,竟然取代祭司的職分,擅自獻祭,沒有耐心的應對和等候,反倒是以自己的血氣「硬對」(fight)之。掃羅這種不聽從上帝,遭逢壓力便失去信心的表現,於日後與亞瑪力人交戰時(見撒母耳上15章),原性依舊沒改,因而受到上帝的棄絕。

三. 面對與等候
逢壓力時,從信仰的基本面出發,勇於面對與等候的代表性人物,在聖經中以約瑟莫屬(約瑟的故事請參見創世記37-50章)。約瑟小時候雖受父親的寵愛,但卻遭致嫉妒他的兄長排擠,後來被賣至埃及為奴。當他在埃及官員家中為奴時,又被官員的夫人誣陷而入獄。在被賣和冤獄的過程中,心中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但約瑟卻未「逃避和硬對」,反而以「應對和等待」的心,面對眼前的逆境。因此,約瑟在獄中相當吃得開,我們從「耶和華與約瑟同在,向他施恩,使他在司獄的眼前蒙恩。司獄就把監裏所有的囚犯都交在約瑟手下;他們在那裏所辦的事都是經他的手。凡在約瑟手下的事,司獄一概不察,因為耶和華與約瑟同在;耶和華使他所做的盡都順利。」(創世記三十九章21-23節)之記載,便可清楚見著,約瑟逢壓力時,以應對和等待的態度面對之,使得凡事順利,最後還以外籍人士的身份,當上埃及的宰相。

同為基督徒的台大醫院精神科商志雍醫師指出:「當面對極大的壓力時,一個人體內的自律神經系統會活化,於是在生理上就產生一些變化,例如呼吸加快、血壓上升、肌肉緊繃等,而這些變化都是為了提供人有足夠的能量去逃避危險或應付壓力,於是就有了「逃避」和「戰鬥」兩種自然的反應。但是當這種自律神經系統過度使用時,那麼人體將因為生理機能失去平衡,而產生所謂「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所以,當遭遇壓力危險時,不要急著想靠自己血氣的力量去解決,反而在壓力中學習等候上帝,從上帝那邊支取力量,如此壓力就不再是我們的敵人,反倒因為等候的態度,而成為使我們更加親近上帝、重新得力的祝福,正如以賽亞書四十章31節所載:「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這樣的提醒,實可在美國籃球職業賽常勝軍的芝加哥公牛隊教練傑克遜(Phil Jackson)所言:「面對強敵時,怒火是不管用的,苦戰時冒火尤其壞事,籃球賽中發怒更是大忌,你應該要有戰鬥者的架勢,不能莽撞,要沈得住氣。」的這一席話中得著印證。

林肯總統出身貧寒,且終其一生經常面對挫敗,從其個人的史略中可以發現,他有過八次選舉落敗的紀錄,也有過兩次經商失敗,甚至還曾精神崩潰過一次。然林肯之所以能永為世人景仰與懷念,最主要的原因,乃他在遭逢壓力與逆境時,並未出現「逃避『硬』對」的心態,反而以「『應』對等候」的心面對之。我們從他在失敗時所說的這一句話:「此路破敗不堪又容易滑倒。我一只腳滑了跤,另一只腳也因而站不穩,但我回過氣來告訴自己,這不過是滑一跤,並不是死掉都爬不起來了。」便可明白他成功的秘訣,就是「應對」與「等候」。

四. 回到信仰的基本面
箴言四章20-23節記載:「我兒,要留心聽我的言詞,側耳聽我的話語,都不可離你的眼目,要存記在你心中。因為得著他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醫全體的良藥。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此段經文乃在告訴我們:人所定的生命方向是受內心影響,然要得著生命的方向,就是要得著上帝,也就是凡事要回到信仰的基本面。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曾針對40位罹患愛滋病的患者進行調查研究,特別對其血液中的免疫細胞含量CD4-T細胞進行對照參考。經過多年的追蹤調查研究發現,想法越是正面積極的人,其 CD4-T細胞的減少量越少,也就是說,免疫系統的健康狀況保持的越好。又依據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與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的研究指出,教友無論是心靈或身體皆比較健康,就是在教會禮拜、唱詩、禱告、社交的原因,才能使身體放鬆,壓力減輕。事實上,其真正的主因,乃在於他們回到信仰的基本面,實踐了腓立比書四章6-7節的訓示:「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耶穌基督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人遭逢壓力時,常會在無助中失去正確的價值觀和方向,往往也會忘記上帝的慈愛與同在。如果你開始感受到壓力逐漸使身心靈出現負面徵兆時,「基督教信義之聲電視廣播部」的《心靈小冊》提供了我們11項回到信仰的基本面的具體方法,值得我們參考。

1. 首先,相信神永遠與你同在,並將神放在你生命的中心。
2. 花時間禱告並讀聖經。這幫助你將注意力轉移到神上,向神表白你的懼怕和疑惑,尋求指引和幫 助,讓神用祂的愛和憐恤來幫助你。
3. 花功夫找出造成壓力的原因。有時是很明顯的事物,有時則不然。你可能需要其他的幫助來弄明 白。
4. 找個好朋友或家人談談你所關切的事。千萬別試圖獨自一人處理每件事。如果不能對朋友說,就 去找牧師或專業諮商輔導員談,可以幫助你客觀地看待事物。
5. 檢驗你的價值觀和優先順序,你正在做你認為最重要的事嗎?
6. 保持健康。確定你有精神上、生理上、情緒上,和社會方面的資源來幫助你處理壓力。吃健康的 飲食、規律的運動、得到恰當醫療照顧,停止吸煙、避免酗酒和吸毒。
7. 不要試圖一下子解決你的問題或關切的事,較好的方式是先做可解決的問題。
8. 學習放鬆生理和心理兩方面。有特別的放鬆技術能幫助你減輕焦慮和壓力。
9. 安排你的生活並減除不必要的壓力元素。對各種活動加以計畫,安排休息時間,並且維持一致性 和諧的作息時間表,幫助減輕壓力。
10. 確定有足夠的睡眠。
11. 要保有現實感。對自己、朋友和家人要有實際的期望。

結語:
人活在世上,生命過程所發生的大小事件,都是我們面對希望和失望,快樂或憂鬱的起源。但最後的結果,並不一定是事情的「情境」所導致,反而是「心境」的抉擇所決定。箴言的智慧人說過:「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章23節)詩篇的詩人從其信仰體驗告訴我們:「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致搖動。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篇十六章8-9節)保羅亦說道「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什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出於上帝。」(哥林多後書三章5節)盼望我們在面對壓力和逆境時,能勇於「應對」,「等候」上帝的旨意,因耶穌肯定的應允我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路加福音十一章9-1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