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說好話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聖經:以弗所書四章29-32節  

◎前言

有一天收到朋友寄來的E-MAIL,內容只有幾個字:「我還……你州嬤..咧」!看了有點莫名奇妙,怎會一開頭就說這種有點「粗」的話?往下一看,原來是一間道教寺廟的照片,廟名叫「菱洲宮」,真是恍然大悟。

很多人喜歡講比較不文雅的話,甚至講得很「露骨」,讓聽的人覺得不舒服。前不久,政治人物的「粗話」事件,曾引起軒然大波。

據說,有次某航空公司因為班機延誤,櫃檯大排長龍,有個男人似乎是知名人士,橫眉豎眼擠到隊伍最前面,要求櫃檯小姐先幫他處理。

小姐說:「抱歉!請您排隊好嗎」?

男人:「排什麼隊?妳知道我是誰嗎?」

櫃檯小姐馬上打開擴音機,從容的說:「這裡是○○航空,有一位先生不知道自己是誰,哪一位能辨認他的身份的請到○○航空櫃檯!謝謝。」

排隊的人都笑了起來,但那男人卻很生氣的?了一句三字經:「○※*!」

櫃檯小姐:「那也要請您排隊才行啊!」

讓人不禁懷疑,「惡言文化」正在流行嗎?保羅說:「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4:29)

◎「惡言」已成為傳統?

把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若是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這五隻猴子馬上會被淋濕。

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馬上水噴出來,每隻猴子都淋濕了,每隻猴子都去嘗試了,發現都是如此,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因為有水會噴出來!」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換掉,換一隻新猴子(稱為A猴子好了)關到籠子裡,這隻A猴子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隻舊猴子打了一頓,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新猴子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這新猴子去拿香蕉。這新猴子嘗試了幾次被打的滿頭包,還是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換掉,換另外一隻新猴子(稱為B猴子好了)關到籠子裡,這隻B猴子看到香蕉,當然也是馬上要去拿,結果也是被其他四隻猴子打了一頓。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

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去動香蕉就會被打。

或許有人認為「講粗話」是台灣本土的「傳統」,甚至是文化與生活的一部份。反正大人都這麼講,小孩自然耳濡目染。

記得小時候,我也曾學玩伴們講一些比較不雅的話,結果回家就很自然地應用了,當時爸媽一聽就很嚴厲地斥責我:「你說什麼?!」我立刻知道我說錯話了!從此以後,我再也說不出這樣的話。雖然我爸媽沒有受很高的教育,但他們卻知道要教孩子們「說好話」。

◎可以「說好話」

以前的文人以「出口成章」來表現自己的文學涵養與國民氣質,但許多現代人卻是以「出口成髒」來突顯個人風格,自以為是本土氣質的表現。其實,台灣話也有許多勉勵人「謹慎言語」的好話,像──
「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講。」
「關門要閂,說話要看。」
「心壞無人知,嘴壞最厲害。」
「嘴緊亂講得罪人,擱再解說沒采工,講話謹慎頭一項,嘴閒減用用耳孔。」
「有閒說別人,無閒說自己。」
「有酒當面飲,有話當面講。」
「相?沒好話,相打沒撿位。」
「接?不聽,接打不疼。」
「好壞在心內,嘴唇皮仔相款待。」
「好話講在先,就不會來相揍。」

如果在說話時能多些思考,我們也可以「說好話」。國立嘉義大學副校長暨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余玉照先生曾指出「好話」與「壞話」的利害差異,他期待每個人都能細細審視一下「說話十要十勿準則」。

1. 要以口修行,勿造謠誹謗。
2. 要管好情緒,勿濫發脾氣。
3. 要樂於讚勉,勿吹毛求疵。
4. 要就事論事,勿攻擊人身。
5. 要合理論斷,勿以偏概全。
6. 要尊重異見,勿剛愎自用。
7. 要寬容體諒,勿撕破面子。
8. 要慎思謹言,勿胡言亂語。
9. 要幽默自然,勿出言施暴。
10. 要將心比心,勿自大自私。

另外,前省立台南啟智學校及啟聰學校校長鄭武俊在《說話的藝術》中也提醒我們,說話最忌諱的事,包括,嘲笑(譏諷)、否定、威脅、命令、自炫(自吹自擂)、打岔(插嘴)、喋喋不休、責備羞辱、隱躁瞽、失人失言、反教育等十一項。這的確是我們說話時常犯的缺失,相信只要我們說話時能多一些思考,我們也可以「說好話」。

當大衛面臨敵人的言語攻擊時,大衛向上帝發出呼求,說:「他們磨舌如刀,發出苦毒的言語,好像比準了的箭……。」(詩 64:3)許多人喜歡用話去攻擊別人,這些話讓人聽了很不舒服,也因此可能帶來更大的麻煩。

在以色列南北國面臨分裂之際,耶羅波安與百姓一起去見所羅門王的兒子羅波安,對他說: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做苦工,現在求你使我們做的苦工、負的重軛輕鬆些,我們就事奉你。」(王上12:4)眼看百姓就要叛變,所羅門王的老參謀就建議羅波安王:「現在王若服事這民如僕人,用好話回答他們,他們就永遠作王的僕人。」(王上12:7)然而,羅波安王卻聽從年輕參謀的意見,採取強硬的高壓統治,終於導致以色列就此分列為南北兩國。老參謀的話是有智慧的,「用好話回答他們」,可能就能化解干戈,避免紛爭,甚至重開協商之門,有機會化解歧見,建立和諧的關係。

◎比語言更深的修為

有教授問學生:「人說話為何要用喊的呢?」學生:「因為距離很遠。」教授又說:「那麼,人吵架時距離很近,為何也用喊的呢?」學生你一句我一句,只是都沒有答出教授滿意的答案。教授說:「因為『心的距離』很遠。」

或許?粗話的人自己覺得很快樂、很得意,但卻把心與心的距離推向天際。況且,說一些不文雅的話指責別人,也不能實際地解決問題,反而讓自己變成萬夫所指,自取其辱。

說話是一種外在的表現,但讓人說好話的因素卻是一種更深入內在的功課。鄭石岩老師在《發揮創意教孩子》提到說話的效果有8:37:55的比例。說話的內容佔8%,技巧佔37%,真心、真話、真性情佔55%。

另一份溝通分析學者的研究資料也提到類似的數據,指出人的「第一印象」中「說話內容」佔7%,「外表打扮」佔38%,「態度、氣質、素養」佔55%。如此看來,內在的修為(真心、態度、氣質、素養)才是「說好話」重要關鍵。

宋朝有一書生,平常就目中無人,自以為了不起。聽說歐陽修在文學上的地位,就想找他一較高下,好提高自己的聲望,於是坐船進城找歐陽修較量。

途中,書生難忍寂寞,就好鄰座的老先生聊起來,書生說:「咱們來作詩解悶如何?」「我學問好,我會教你。我先起頭。」

「路邊一枯樹,樹上開兩杈。」書生吟道。

「春來苔為葉,冬至雪為花。」老先生慢慢地吟頌。

「前面兩隻鵝,噗通跳下河。」書生得意地吟唱。

「白毛分綠水,紅掌擊清波。」老先生也立刻接上。

這時船上的旅客紛紛鼓掌叫好。但書生卻惱羞成怒,說:「我再出一題。」

「你我同乘舟,去訪歐陽修。」書生憤憤地說。

老先生則半開玩笑地說:「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修。」其實老先生就是歐陽修,似乎也在諳諷書生「不知修(羞)」。

可見自大的人,在言談中難掩內心的自以為是;人心的品質常常藉著言語表露無遺。耶穌在馬太福音中說:「你們或以為樹好,果子也好;樹壞,果子也壞;因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樹。毒蛇的種類!你們既是惡人,怎能說出好話來呢?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善人從他心裏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裏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12:33-35)《輕鬆擁有好人緣》的日本作家永崎一則也曾在他的作品中說:「語言有色彩,語言有重量,語言有溫度,因為那是人心的產物。」

「語言是人心的產物」,詩人安琪洛(Maya Angelou, 1928-)對於言語的力量有獨到的詮釋。她說:「言辭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彈,射入肉眼所不能見的生命領域。我們雖看不見言辭,它們卻成為一種能量,充滿在房間、家庭、環境和我們心裡。」正因為如此,個人內在的修養也是「說好話」的入門課程。

◎結論

在以弗所書中,保羅說:「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不要叫 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或譯:陰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 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弗4:29-32)箴言更明白的表示,「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箴 12:18)

有句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九月霜。」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從「說好話」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