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誕生到茁壯、認養到自立-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詩篇六十五篇11-13節
引言:

今天是德生教會52歲的生日(1964-2016),同時也是聖樂及父親節主日,本會特別舉行音樂感恩禮拜,藉以感謝過去52年來,上帝對德生教會的保守與賜福,同時感念天下所有盡責之父親對家庭與兒女所付出的辛勞。
回首過去52年的歲月,母會高雄新興教會為響應1965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宣教百週年所推出的倍加運動,於1964年8月第一主日「生下」德生教會後,在前兩任牧師,還有配搭的團隊,以及眾多信仰前輩的撒種、灌溉與耕耘下,因著上帝的恩典,還有聖靈的運行,德生教會才有今天的規模,且1993年所認養的燕巢支會才會不斷成長,並預定於2017年申請升格成為堂會。

事實上,要達成這樣的目標,若只靠人的知識和才能乃無法達到,必須要有上帝的恩典、保守與帶領,還有聖靈的動工,才有可能展現出這樣的成果,此乃如保羅所言:「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哥林多前書三章6-7節)

一、感恩與歷史
在52歲生日感恩禮拜的時刻,且讓我們先以詩人在感謝上帝和賜下豐收與增添牲畜時,向上帝所發出的感恩之詩獻上感謝:「你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你的路徑都滴下脂油,滴在曠野的草場上。小山以歡樂束腰;草場以羊群為衣;谷中也長滿了五榖。這一切都歡呼歌唱。」(詩篇六十五篇11-13節)
人是時間的動物,站在所立足的時間點上,每個人都背負著過去,才會造就出現在的自我。然而要繼往開來,在立足現在的當下,還是得回顧過去、才能展望未來。誠如古諺云:「樹無根,葉未旺;人無歷史,理想未深。」可知,「根」與「歷史」對於人們而言,乃何等重要,因時間是歷史的主軸。換言之,要知今,還是得亙古。

有人以下列三個層次解說人對「歷史」的作為。第一層:訴說過去所發生的事。第二層:紀錄過去所發生的事。第三層:解釋過去所發生的事。亦有人以「三流」作為形容,即,三流的人讀歷史。二流的人寫歷史。一流的人創造歷史。的確,能解釋與分析過去所發生的事,才能亙古知今,創造歷史,成為一流的人。

德生教會是我們的根,過去52年所走過的歲月,就是我們的歷史,且讓我們共同致力於成為歷史最上層的人來「解釋過去所發生的事」,同時成為一流的人來「創造歷史」。
每當設教週年感恩禮拜時,我都會一再訴說德生教會誕生的過程與成長的故事,雖大家對德生教會的歷史皆已耳熟能詳,但我還是要不斷訴說,主要之目的,乃要藉以喚起大家在參與感恩禮拜之同時,能立足現在、回顧過去、展望未來、開創歷史。個人之所以會這樣做,乃仿效自以色列百姓對於歷史的重視與省思之信仰精神。

眾所周知,以色列百姓是上帝的選民,是一個相當重視述說歷史的民族,每逢節慶,特別是逾越節,長者都會不厭其煩的告訴晚輩,上帝如何帶領他們的祖先出埃及,導引他們進入迦南地的故事,藉以感謝上帝在過去所走過之道路的保守與恩典,且藉由歷史的複述,提醒百姓和自己的子孫無論如何,一定得要謹記上帝的教訓,以免重蹈先人所走過錯誤的覆轍。以色列百姓此舉,乃屬「第三層的歷史作為」,因他們藉著回顧,解釋過去所發生的事,以之為鑑,才能創造出現在的歷史。

二、誕生到茁壯
德生教會乃1964年八月的第一個主日,由當時在高雄新興長老教會牧會的蘇天明牧師,為響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宣教一百週年(1865-1965)的倍加運動所創設。母會為劃分德生教會的牧區,乃將住在高雄市大同路以南、中山路以東的新興教會會友劃分到德生教會聚會,處在交界的大同路附近之會友,則依其意願,自由選擇。

今天,當我們慶祝德生教會的52歲生日時,期盼我們能在「慶生會」這一天,再次回顧過去,以便再創德生的歷史。德生教會的年譜如下:

1964年8月2日成立,高雄中會議長李傳牧師主持開設禮拜,邱添登牧師受母會蘇天明牧師之邀從彰化南下牧會。(本會第一任牧師)
1965年8月8日第一屆長執就任。
1967年2月26日第一次建堂,由蘇天明和邱天登牧師共同主持定礎禮拜。
1967年9月17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
1969年於壽山中會春季議會獲准升格為堂會。
1981年開設大仁教會。
1982年1月,陳播春牧師從關子嶺教會受聘前來牧會。(本會第二任牧師)
1987年8月23日開設德生第二教會。(現改為漢民教會)
1990年9月30日由陳播春牧師主持新建禮拜堂定礎禮拜。
1992年3月29日舉行新建大樓獻堂感恩禮拜。
1993年接納燕巢教會為支會,協助其福音事工。
1998年7月23日,胡忠銘牧師從花蓮玉神受聘前來牧會。(本會第三任牧師)
2000年8月開始團隊服事。開展一連串的社區福音事工。
2002年2月17日,開始第三場(華語)禮拜。
2002年2月創立松大、成立德生樂集、開辦週末營、生命教育等社區事工。
2012年9月,開始第四場青年禮拜。

如今,教會從設立之初的1位牧師,增加到現在的5位;主日禮拜平均人數也由當時的70人,增長到目前的700多人(含兒童主日學);幹事也從1位,增加到現在的5位。此外,還有2位專職的管理員和1位清潔職工。

三、認養到自立
從上述的歷史年譜可以得知,自1981年起,德生教會乃效法母會的精神,分設大仁教會,並於1987年開設漢民教會,且於1993年接納燕巢教會為支會,協助該會的福音事工。
如今,大仁與漢民教會早已獨立自主,成為堂會,但燕巢教會因地處郊區,離市區有段距離,加上鄉下地區的福音事工較難推展,所以,自從1993年認養至2016年為止,總計23年,還未獨立自主,依然得靠德生教會的支援。然必須感謝的是,2006年起,在劉宜欣牧師的帶領下,經過10年的耕耘,教勢大有進展,每年皆有多位會友受洗,還有人獻身就讀神學院。值得一提和感謝的是,燕巢教會將於下主日(8月14日)慶祝設教60週年(1956-2016),並計畫於2017年申請升格成為堂會。
我們都知道,當德生教會1993年接納燕巢教會為支會之後,乃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福音事工上,然在民間信仰鼎盛的鄉下,要傳揚福音,引人歸主,實非易事,又加上年輕人大量外移,人口嚴重流失,福音的推展相當困難,教會能順利運作並維持原狀就不錯了,豈敢奢望教會能夠大幅增長。
當德生教會慶祝52歲的生日,看到燕巢教會的教勢蒸蒸日上時,使我回想起,2006年,本會準備慶祝設教42週年之前夕,因有小會員看到德生認養燕巢教會已長達13年,投下不少人力和財力,但依然不見起色,為此,有長老認為,若繼續這樣下去並不是辦法,因而出現不如將「養不大」的燕巢教會還給中會,本會不再繼續認養,以免陷入無底洞的意見。
聽到這樣的意見,我曾向小會自告奮勇,乾脆由我親自到燕巢教會服事,德生教會另聘牧師前來牧會,如此一來,我便可利用時間到燕巢附近的大學兼課,順便帶領學生到教會聚會。小會員聽完我的意見,覺得不可行,還以為我在開玩笑。其實,我是認真的,並非隨便說說,但小會乃堅決反對,在恭敬不如從命的情況下,我只好放棄到燕巢教會服事的念頭。
由於到燕巢教會的心意無法如願,我只好依先前在花蓮豐田教會服事的經驗,為燕巢教會提出向大專學生傳福音的事工計畫,即「開放燕巢教會成為大專事工中心」,因燕巢地區有好幾所大學,福音的禾場很大,唯有從大專工作著手,才能將準備被放棄認養,送回中會善處的燕巢教會注入新血,而使其「起死回生」。
個人之所以會浮現到燕巢教會服事的想法,乃自己曾在花蓮的鄉下教會牧會過10年,著實能深刻的感受到,類似燕巢地區的鄉下教會之窘境和所遭遇的困難。雖是如此,以自己在鄉下教會服事多年的經驗,我還是覺得,鄉下教會除了例行性的牧養和關懷工作之外,仍有許多事工可以進行,諸如:兒童品格營,婦女、老人與外配關懷和講座等。因自己在花蓮服事時,也曾在人力與財力缺乏,「舉步維艱」的情況下,做過這些社區工作。撒網的結果,乃得著好幾條魚。
值得一提的是,牧會30年來,最令我感到欣慰之事,莫過於 1990年8月,我從英國進修回來後,豐田教會附近新設立了一所專科學校(原為精鍾商專,後改制為台灣觀光管理學院),由於地處偏僻,師資嚴重缺乏,因而有幸受邀前往兼課。由於我所兼的課是共同科目,且是必修的英文課,所以,幾乎每個科系都會上到我的課。藉著授課之便,不但可以接觸到學生,且可在課堂上或私底下「偷偷」的傳福音,並透過對學生的關懷,和學生建立起非常好的關係。雖學校在獲知消息後,有某種程度上的阻擋,然還是有許多學生來到教會參加團契聚會,平均的學生團契聚會人數多達70幾位,加上豐田教會的會友,主日禮拜還曾一度多達百人以上,可謂盛況空前。
感謝的是,在短短的兩年間就有13位學生接受洗禮,其中,還有兩位同學在畢業之後,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第二度成為我的學生,因我當時也在台神兼課。由於兩位進入神學院就讀的同學都是第一代基督徒,家人對於她們改變信仰,又進入神學院就讀,本持強烈的反對態度,但經過溝通之後,才逐漸釋懷,轉為接受。如今,兩位在大學時代信主的同學,皆已從神學院畢業多年,且成了全職的女牧師。
話又說回來,由於到燕巢教會的心意無法如願,我只好依先前在花蓮豐田教會服事的經驗,為燕巢教會提出向大專學生傳福音的事工計畫,即「開放燕巢教會成為大專事工中心」,但要這樣做,得尋覓一位願意身兼牧會與大專工作的傳道人,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有固定的教會可以聚會,且可獲得傳道人的持續關懷,否則,只在學校聚會,沒有教會可進一步關心和追蹤,凝聚力有限,想要開花結果,實有困難。
當我在小會提出「開放燕巢教會成為大專事工中心」的方案後,小會員卻有不同的意見出現,有人持反對的態度,還有部份的長老主張將燕巢還給中會,因自1993年認養到2006年為止,已有13年的時間,所投入的人力和財力乃難以計數,但絲毫不見果效,這樣的結果,就好像認養到一位長不大的小孩,乾脆放棄算了!儘管意見相左,我還是努力說服,好不容易才徵得小會的同意,向總會申請有願意擔任大專工作,又願意在燕巢牧會的傳道師。
感謝的是,當年我正好是PCT傳道委員會的書記,而有幸受派擔任口試委員,而得以面談提出申請準備成為大專工作者的神學院畢業生。依稀記得,當時有四位神學院畢業生有意投入大專工作,但經過面試,其中三人並無意願擔任大專工作之同時,又得牧養一間教會。還好,經過我的鼓勵與勸進,現於燕巢教會牧會的劉宜欣牧師乃欣然答應。但問題來了,宜欣傳道正式受派成為大專工作者,而得以順利進駐燕巢教會後,一人得要身兼兩項工作,肯定非常辛苦,且其人事權隸屬壽山中會大專中心,人事費用得由德生教會支出,因此,有長老認為,拿錢請人當老闆並不合理。還好,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和協調,小會這才答應和壽山中會的大專中心合作,而簽署了三年的合作協議書,直到宜欣傳2009年封立為牧師,人事權才回歸德生教會。
歷經10年的耕耘,燕巢教會不但得著許多隻羊,也拯救了許多靈魂,且大都是年輕人。在人數逐漸增長的情況下,由於空間已不敷使用,計畫於2017年成立堂會之後,將建蓋新禮拜堂。若當時沒有極力爭取,而「臣服」於小會的決定,就沒有今天的燕巢教會。同樣的,2008年8月,當少數長執有意提出停止德生教會以敬拜讚美方式的第三場禮拜,甚至有人提出不能用華語講道,甚至要取消華語禮拜的主張時,我若沒有加以堅持,德生教會就沒有現在的第三場和第四場禮拜,如今,也就無法吸引這麼多的年輕人到德生聚會。談到這裡,內心真的有無比的激動!
結語:

看到燕巢教會的日漸增長,德生教會這23年的協助,終於可以得到一些成果,實值得感謝。期待德生教會在52歲生日時,能繼續向前,加強青年的福音工作。更是深深的期盼全體長執,都能支持牧師團所提出的事工計畫,好讓服事和成果能夠如同先知以賽亞對以色列百姓的勸勉所言:「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以賽亞書五十四章2-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