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認同、順應vs.依附、執意(一)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箴言二十九章2節、撒迦利亞書四章6節b

壹、引言:
以<認同、順應vs.依附、執意>為題,主要之目的,乃台灣的領導者,在諸多民眾的反對下,仍執意要與中國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Cross-Strait Service Trade Agreement)(簡稱「服貿」),遂而使得整個台灣社會出現嚴重的對立與不安。

當政府和百姓站在經濟與台灣未來的觀點上,對於服貿之議題爭論不休、各說各話、尖峰相對,致使紛擾不斷,不知如何是好時,且讓我們從信仰的角度來省思,並從聖經的歷史殷鑑中提出寶貴的意見,好讓國家的領導者與執政黨能謙卑順服上帝的帶領,倚靠上帝的大能,如先知撒迦利亞為上帝代言所述:「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撒迦利亞書四章6節b)

當然,在順服上帝的帶領與倚靠上帝的靈之基礎上,執政者還要百分之百認同台灣這塊土地和人民,同時傾聽與順應民意,在人民對服貿協議未完全瞭解與有所共識之前,勿輕率決定這項重大政策,好讓所有百姓能夠安心,台灣這塊寶島,才能因為義人的增多,而使得人民喜樂;不致於因惡人的掌權,而使得百姓歎息。(參見箴言二十九章2節)否則,台灣將會如同舊約歷史上的南猶大國之亞哈斯(主前735-719年)與約雅敬(主前609-598年)兩位國王執政時,在經濟下滑、國勢趨弱、內憂外患、民心不安、國家陷入危機時,因不倚靠上帝、傾聽建言、執意依附強權,導致淪亡的下場一樣。

一、反服貿的抗爭

1.從318到330
2014年3月18日,執政黨立法委員為貫徹總統的意旨,在立法院強渡關山,於30秒鐘之內,就輕率完成服務貿易委員會的審查,遂而引發臺灣的大學學生和公民們共同發起佔領中華民國立法院的「太陽花學運」,又稱「318學運」。

為表達反對的立場,3月23日晚間7時許,又有一群抗議民眾衝進鄰近立法院的行政院,破窗而入,進到辦公大樓裡面。行政院長獲知消息,乃下令強制驅離在外靜坐及入侵院內的學生和民眾。在驅離的過程中,民眾和警員雙方皆有人掛彩,為此,警民相互指控對方的不是,而又產生所謂的「323佔領行政院事件」。

繼「318學運」與「323佔領行政院事件」之後,抗議者進一步於3月30日,號召民眾著黑色衣服,北上至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靜坐與遊行。因參與者以穿著黑衫為標誌,故又稱為「330黑衫軍凱道遊行」。

雖當天仍有少數人穿著白衣,表達「反反服貿」的立場,且4月1日又有「黑道人士」集結在立法院外向靜坐及佔據立法院的學生嗆聲,然還好,在一陣彼此叫囂之後,平安結束這項有驚無險的對嗆行動。

由於「330凱道遊行」到場抗議和靜坐的學生與民眾高達數十萬人,因而吸引了諸多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致使「太陽花學運」成了世界媒體的焦點。從報導的內容看來,幾乎所有的國際媒體,皆對太陽花學運所發出的訴求與理性之態度深表肯定。然可惜的是,儘管抗議的學生和公民百姓一再表示反服貿的立場,並對總統高聲喊話,且提出多項具體訴求,同時又有國際媒體的幫腔,但總統還是不願完全接受與妥協,而使得社會的對立持續加深,服貿的爭論與緊張氣氛也隨之擴大,導致難以收拾。

2.乃為凸顯議題

或許,學生用激烈的手段強行佔領立法院議事廳及行政院的辦公室,在法律上確實有可議的空間,然在此,我們暫且不去評論他們的是非與對錯,且讓法律去裁定。我們先從抗議的學生,以及大權在握的政治人物兩造雙方,對於服貿協議所持的心態對比來觀之。

基本上,這些反服貿的年輕學子,所為的,並非自己的政治權力與既得利益,因他們沒有錢,也沒有權,亦沒有勢,更沒有政治包袱與顧忌;不似那些汲汲營營,只為如何維續自己個人的政治權力,而擁抱權力大腿不放的政治人物一樣,心中存在著諸多的顧忌。想必,在民眾對於服貿反彈聲浪這麼大的情況下,應該也有不少執政黨的政治人物和反服貿民眾的看法一樣,甚至對於服貿的議題也想表達與領導核心不同的意見,然因擔心說出「真心話」,會與所屬政黨的領導者與核心決策者的意見相違,導致未來可能無法被繼續提名擔任高官或民意代表,而失去政治的權力,在不得已之下,只好以消極和沈默的態度面對之,不敢多說什麼。如此一來,這些人除了政治良知會被自己的私心所淹沒之外,連政務官與民主的代議制度,也會因此而失靈。

或許,這些內在有「良心」,外在卻「沒良心」,不敢表達出來的政治人物,並不知道聖經有這樣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雅各書五章12節)
事實上,這些抗議的學生與民眾,之所以會用如此強烈的手段作為訴求,乃在這之前,已經有一段時間,強烈表達過他們對於服貿議題的反對意見,且還曾多次向執政黨提出具體的陳情和抗議,但總統和執政團隊卻充耳不聞、置之不理,還執意要求所屬政黨的立法委員要在委員會強渡關山,學生們才會以「凸顯議題」的激烈方式來引起注意。他們所為的,並非自己的利益,也非自己的政治權力和地位,只是單純想藉此表達出他們對台灣的認同,以及他們心中所認為的台灣之尊嚴、自主性與未來。這樣的動機和態度,與那因為要繼續保有政治權力,而對服貿政策昧著良心,不敢直言,甚至沈默不語的政治人物,有著相當大的不同。

看到學生的抗議活動,使我想起,2005年10月,受邀前往加拿大溫哥華演講時,我被安排住在一位加拿大牧師的家。雖只有短短十天的時間,卻使我因住宿的關係,而有機會接觸到當地的社區與居民。一天,牧師開車載我外出,途經社區的巷口時,有感而發的告訴我一則不久之前,發生在這個社區的真實故事。

話說,原本安靜、祥和的社區,自從搬來一戶人家之後,社區開始變得很不安寧。原因是,新搬來的住戶,將自家車庫外面的停車位當作傢俱工廠,整天在那裡鋸木材、敲敲打打,產生不少噪音,由於車庫外的私人空間有限,住戶主人還佔用了自家前面的一部份公共巷道。讓人氣結的是,傍晚收工時,老是不將遺留在公共巷道上的木屑和鐵釘清理乾淨,導致社區的居民開車經過時,常被鐵釘刺破輪胎。剛開始,社區居民皆好言相勸,請他能配合改進,但這一位新住戶主人卻屢勸不聽,依然我行我素,還常對好意勸告者惡臉相向,社區居民為怕惹出事端,只好忍氣吞聲。

此事,直到有一位生性溫和、總是笑臉迎人的白人牧師,因受不了自己所開的車,被鄰居所遺留在巷道上的鐵釘刺破好幾次輪胎,在多次溝通無效後,為了本身及所有社區居民的權益,只好拿出大聲公,站在這位屢勸不聽的住戶家前面,用演講的方式,發出不滿的抗議之聲。
白人牧師透過大聲公的喊話之舉,果然奏效,因大聲公所傳出的高分貝聲音,隨即引來社區民眾齊聚在「新住戶」家門前抗議,連警察也獲報前來瞭解。最後,經過社區居民的開會決議,並在公權力介入後,這位惡鄰居只好搬離這一個社區。

聽完故事之後,我乃隨口說出:「這位生性溫和的白人牧師,會用如此激烈的手段表達不滿,真教人意外!」聽到我的回應,同行的牧師告訴我說:「事情解決後,他曾親自登門拜訪這位白人牧師,除了向他表示謝意之外,還順便請教他,為何會採取如此激烈的手段?」結果,這位白人牧師乃如此回答:「我只是想藉此凸顯『議題』(issue),藉以喚起社區居民的注意,共同來解決問題而已。」

二、認同與順應

1.認同
如今,服貿的主要癥結點,除了有經濟上的疑慮和爭議之外,其中,還存在著長久以來的「認同」之政治潛在問題。其實,此一問題,早在清朝時代,外來的移民,就為了原鄉祖籍的認同與生存競爭產生摩擦,而出現了多次的衝突和群體械鬥。直到國、共內戰,國民黨軍民退守台灣之後,在意識型態的作祟下,認同的問題,比以前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今,同住在寶島的台灣人民,還是因為認同的問題,而無法凝聚「全國一致」的共識,著實教人遺憾!

聖經中,對於「認同」之教導,最常讓人所提起的,莫過於路得與耶穌兩人。路得為了盡孝,對於婆婆、異邦土地、人民與國家和信仰,百分之百的認同,因而蒙受上帝的祝福。路得的信念與態度,從路得記一章16-17節所載,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經文:「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也葬在那裏,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得以清楚見著。

再者,身為猶太人的耶穌,為了用行動表達對於與猶太人老死不相往來的撒瑪利亞人之認同,當祂從耶路撒冷北上,欲往加利利時,不走猶太人從約旦河東岸繞道的路線,反而刻意經過撒瑪利亞境內,並與撒瑪利亞婦人對話,談論生命、救恩與敬拜之事宜。(見約翰福音四章3-43節)此外,耶穌還以「好的撒瑪利亞人」之故事,提醒猶太人勿排斥撒瑪利亞人,應接納與認同本為同根生的他們。(見路加福音十章15-37節)

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之後,民進黨籍的候選人勝選連任,國民黨不服,一連發起多次的抗議活動,使得台灣社會出現嚴重的動盪。有鑑於此,我曾在2004年4月2日的《自由時報》發表過一篇名為<和解需從認同開始>之文章,藉以呼籲全體國民,應當不分省籍,齊心一意,認同台灣,社會才能安寧。文章發表之後,獲得不少迴響。為能溫故而知新,藉此再次分享當時我所寫的文章,其文如下:

總統大選後,台灣社會的動盪不安,其癥結除了選舉外,主要的原因,還是出於對這塊土地的「認同」問題上。

從台灣的歷史觀之,台灣人的組成,計有原住民、移民者、偷渡者和殖民者。其中,最能認同台灣的,以原住民莫屬,最無法認同台灣的是殖民者,因殖民者無不心繫「母國」,將一切的政治與經濟利益,往他們的祖國送。台灣因而成了「吸收利益」和「寄腳」的所在。難怪自清朝以降,「三年官二年滿,落袋仔(口袋)飽飽返唐山。」的諺語流傳於民間。

就是因為殖民者對台灣毫無「道地」的認同感,只存在「過路」、「棲息」與「吸取經濟利益」的心態,導致早期的台灣社會,無論官民,常只認同自己的「祖國」和「血統」,他們以祖籍來源為主,各立山頭,一心一意地想早日「甲板扛銀返唐山」。在此情況下,常因殖民者過度重視自己血統,置他血統的利益於不顧,甚至打壓,而產生族群與社會的對立。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在其早年的思想中曾主張:「人是一種非理性的個體,人與人之間不可能諧和,他人必然是我的牢獄。」因此,他強調,人要努力突破他人或他物所給予的枷鎖,才能顯出自己的存在價值。這樣的哲學思想,雖得著許多的喝采與掌聲,然其所強調的「主體際間的關係」之主張(指「一個有主體性的個人與另外一個〈或一群〉有主體性的個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卻引發不少爭議。因他認為,主體際間的彼此關係,若不是壓服他人,就是被人壓服。所以,人要得著絕對的自由,就是要反他人、反社會、反理性、反普遍性之後,才能得著真正的自由。也因此,「他人即地獄」這句話,成了他存在主義哲學的名言。

沙特所主張的哲學思想,讓當代的哲學家不敢恭維,紛紛提出反駁,連台裔的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蕭欣義教授,也在<百年來台灣的個人主義思潮試釋>一文中,針對沙特的思想提出反駁說道:「世俗文化或社團或傳統理性主義固然把千萬個人的個性壓死,但個人依然可以自我做出抉擇,透過自我與他人的『真正溝通』來達到人與人之間的『主體性之際的關係』。也就是說,個人可以從肯定他人、社會、歷史之中,尋求到自由。」

幸好,沙特晚年時期終於「良心」發現,放棄反他人、反社會、反理性、反普遍性的排他和孤立的個人自由論,改尋求「在歷史與社會中的個體自由」。即人在建立主體之際的關係後,還要能夠在歷史、社會及與他人的和解下,才能尋求到真正的自由,成為一家人。

的確,人若無法在過去的歷史和現代的社會與他人和解,心中絕沒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然要求得和解,則必須相互的認同與接納,將台灣視為自己的家,並將台灣看成是一個大家庭,所有的台灣人都是一家人。期盼每位生活在台灣的人,都能認同本土,不壓服他人,不分族群,共同為台灣打拚。
的確,今天服貿議題的爭執,除了經濟的問題外,還是出在於百姓與總統及執政團隊對於台灣「認同」上的歧異。若總統與執政團隊能順應民意,且百分之百的認同台灣,與抗議學生對話,相互接納,尋求共識,才能開闢和解之路。因聖經告訴我們:「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歌羅西書三章13-14節)否則,仇恨勢必會繼續加深,問題將沒完沒了。(本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