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記恩、感恩、報恩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詩篇五十篇14節
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6-18節
以弗所書章五章20節

引言:
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禮拜天,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感恩主日」,這一天,教會都會舉行感恩禮拜,頌讚主恩,藉以喚起全體信徒「凡事」與「煩事」都當以感恩的心來看待與面對之。長老教會之所以會選定這一個禮拜天作為「感恩主日」,乃十一月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兩者最為接近之故。雖感恩節對於美國民眾而言,是與摯親相聚的重要節日,得以享有四天的假期,然「感恩」對於世人而言,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功課,因能夠知恩、感恩,才能恩上加恩。

相信大家對感恩節的典故,皆已耳熟能詳,於此不再贅述細節,只扼要簡述。「感恩節」成立的典故,乃1620年,102位英國清教徒為躲避宗教迫害,從英國橫越大西洋,歷經千辛萬苦,來到美國避難與開墾的故事。過程中,雖有一半同行者失去寶貴的性命,然倖存的50多人依然用感謝的心,向上帝獻上感恩。日後,美國百姓和政府,為感謝上帝的保守與帶領,並紀念祖先堅定的信仰,遂而訂定了這一個頗具意義的節日。當然,促使成立「感恩節」的信念,乃出自於聖經的教導。

我們從聖經的記載可以得知,「感恩」不但是上帝的「命令」,亦是上帝所定的「旨意」,更是蒙受上帝賜福所不可或缺的理念、信仰與行動。為此,我將透過經文還有三則感恩的真人真事作為分享,盼能從這些實際的故事中,看到「記恩、感恩、報恩」的功課。

一、記恩:納粹屠殺倖存者再見恩人
詩篇五十篇14節記載:「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神,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這是一篇帶有先知喻言色彩的詩。作者藉此指出,上帝所要的感恩行動,並不是「祭物」,而是要百姓能夠謹記上帝的恩典,並真心向祂謝恩及履行所許的誓願,還有對於上帝完全的信靠。

2013年感恩節前夕,美國媒體報導了一則發生在1942-1945年二次大戰期間,一戶波蘭家庭冒險藏匿,無私保護一個猶太家庭之故事。雖這件事已過了七十年,然而至今,受到保護而倖存下來的猶太後代子孫依然銘記此恩,特地選在美國感恩節的前一天,邀請現仍居住在波蘭的救命恩人之兒子來到美國相聚,看過報導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1939年德國納粹軍隊入侵波蘭後,引爆二次世界大戰,隨後,德軍陸續攻佔了諸多歐洲國家,同時展開對猶太人的搜捕與屠殺行動。當納粹入侵波蘭時,猶太裔的蓋斯坦(Leon Gersten)之祖父母慘遭殺害。為躲避納粹的迫害,蓋斯坦的母親佛里妲(Frieda)戴著十字架項鍊偽裝成天主教徒,帶著他和三名親戚逃離家園。為找尋安全的棲身之處,乃挨家挨戶尋求非猶太裔的波蘭家庭能救助他們,可惜的是,全遭到無情的拒絕,幸好,波蘭籍的波齊克(Czeslaw Polziec)之父母冒著生命危險,收留了他們。

波齊克的父母雖擁有一座小農場,然因育有5個小孩,生活困窘,但因為愛心之故,還是冒險收留了蓋斯坦的母親和親戚,讓他們住在家中堆放乾草的倉庫裡面,且每週固定提供麵包,而波齊克家的小孩則得到森林裡採蘑菇煮湯。為能躲避納粹的搜察,波齊克的父母還特別打造了一個讓蓋斯坦一家5口能容身的地窖,直至1944年蘇聯軍隊來到波蘭,讓他們的村莊重獲自由為止。

一天,波蘭的納粹走狗來到農場,向波齊克的父親逼問蓋斯坦一家之下落,儘管波齊克的父親遭受納粹走狗的施暴,但他依然守口如瓶,並未透露蓋斯坦一家的藏身之處,因而得以保住蓋斯坦全家的生命。

戰後,逃過死劫的蓋斯坦移民美國紐約,因認真求學,成為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收留蓋斯坦一家的波齊克則留在祖國波蘭從軍。

2013年感恩節前夕,已高齡81歲的波齊克從波蘭搭機來到紐約,79歲的蓋斯坦高興的帶著兒女、孫子和曾孫到機場迎接他。見面時,兩人相互擁抱、緊握雙手、情緒激動。70年來,蓋斯坦對於波齊克的父母不顧生命危險,無條件的救助他們全家免於納粹的迫害與屠殺之恩,時刻惦記在心。70年後,當他與恩人的兒子再度重逢的感動與感激的溫馨畫面,乃震撼了人心。

兩人見面後,接受記者訪問時,蓋斯坦說出這樣的感受:「這就像重新認識彼此,對我和小孩來說,他們一家是英雄。」波齊克則道出如此的感言:「我很開心自己生活在波蘭69年後,終於遇到我的朋友。上帝救了我們所有人。」記者會後,蓋斯坦帶著波齊克前往位於紐約州長島的家共渡「感恩節」。

二、感恩:一張機票,跨海謝恩人
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6-18節所載之經文:「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是一段保羅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寶貴勸勉,保羅寫這段話之目的,乃要人能過一個以謝恩為特徵的生活。

2014年3月12日,有位64歲剛退休,名叫Monique Dodinet的法國籍女士專程搭機來到台灣,所為的,就是要感謝37年前,時任蘭嶼東清國小的陳清正校長慷慨解囊為她所購買的一張機票。故事傳出,讓人對於這位「一票之恩,永世不忘」的法籍女士頗為感動。

1977年,時年26歲的法籍女子,以隻身自助旅行的方式環遊世界,當她從台東搭船來到蘭嶼時,為體驗當地文化,準備借住達悟族人的傳統屋涼亭,因語言不通,由島上一位會講英文的軍醫官充當翻譯,找到了陳清正校長協助,然陳校長認為,夜間蚊子多,並不適合在傳統屋涼亭過夜,乃特別挪出學校宿舍的空房讓她暫住。經過幾天,因風浪過大,交通船停開,只能搭飛機往返台東,陳校長以為法籍女子捨不得花機票錢,才會一直待在島上。為此,陳校長乃慷慨解囊,給了她一千元,建議她搭機到台東,以便繼續旅遊的行程。雖然法籍女子一再婉謝,但還是在陳校長的好意鼓勵下,買了機票離開蘭嶼。

幾個月後,陳校長接到Monique的感謝信函,得知她在法國的駐外大使館工作。往後,不論到那一個國家任職,Monique都會來信告知,同時表達感恩之意,直到3年後的1980年,陳校長離開蘭嶼為止。原本,陳校長以為,雙方的情誼可能就此劃下句點。

沒想到,10年後的1990年, Monique 又與陳校長聯絡上,其因,乃Monique 到過多國的法國駐外大使館工作,每次遇到黃皮膚的臉孔,總會藉機打聽陳清正校長的消息。直到有一天,她在巴拉圭工作時,認識了一位台灣派往巴國受訓的飛行員,請他返台之後,務必代為打聽陳校長的下落。受訓的台灣飛行員返台後,乃信守承諾,並順利找到陳校長的住所,雙方才又恢復書信的往返。
事隔37年,兩人再度重逢時,Monique將這張1977年4月10日台灣航空,票價450元的蘭嶼到台東之機票存根贈予陳校長。Monique還說,她從沒告訴陳校長,她保存了這張機票存根長達37年。
當台灣記者特地前來採訪時,才知道Monique是旅行的愛好者,至今仍未婚。Monique坦言,當年並非沒錢買機票,只是想在島上多待幾天,但陳清正校長卻很熱情贊助她,讓她很感動。她說:「在其他國家旅行被騙過,也被偷過護照,在台灣卻遇到一輩子難忘的好人。」為了感恩,她特別將到全球自助旅遊所結交的上百名摯友之相片與故事製作成冊,並將陳校長排在第一位,以表心中的感恩。

三、報恩:荷蘭公主致贈感恩禮物
保羅寫信給以弗所的教會時,特別吩咐他們:「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以弗所書五章20節)除此之外,在捎信給歌羅西教會時,亦再次提到:「無論作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神。」(歌羅西書三章17節)保羅會如此的重申與提示,乃他要兩地教會的信徒都能「常存感恩之念,勿失赤子之心。」因為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如此一來,才能獲得知恩、感恩、恩常在的福份,同時得蒙受上帝源源不絕的恩典。

春天與初夏到荷蘭旅遊,參觀鬱金香花田應是必定的行程,因鬱金香開花時,其漂亮的景緻,可謂美得無法訴說!因美麗之故,鬱金香除了被歐洲人喻為「魔幻之花」外,尚有「洋荷花」、「草麝香」…等諸多雅號,還因此成了荷蘭與土耳其的國花

個人第一次和鬱金香花園「接觸」,乃1989年於英國讀書期間,因學校宿舍餐廳落地玻璃門外的大片草地上,種植有一片鬱金香,春天在餐廳用餐時,往外看,盡是一片鬱金香花海,美不勝收!

第二次是1990年結束英國的課業,從倫敦搭機過境荷蘭,準備轉機回台灣,從空中鳥瞰時,看到遍地鬱金香花田,其美麗的景色,真教人讚嘆!

第三次則是1993年在美國芝加哥神學院讀書時,因芝大校園內,有多處鬱金香花園,我所住的家眷宿舍旁之洛克斐勒大教堂外面的草地上,就種植有一大片鬱金香,春天來臨,花朵盛開時,真是美不勝收,我常駐足觀賞和拍照。

第四次接觸則是公元2000年,藉著受邀到加拿大蒙特婁演講的空檔,順道開車前往加國首府渥太華(Ottawa)國會山莊參訪時。雖當時春天剛過,屬初夏時分,然因渥太華的緯度較高,氣溫依然偏低,所以,仍可看到尚未凋謝的鬱金香。彼時,對於植物並無研究的我,只以觀賞的心情看待之,對渥太華為何會如同荷蘭一樣,有這麼多的鬱金香並不瞭解。多年之後,我閱讀到一則名為<公主送的禮物>之文章後,這才知道,渥太華為何會有這麼多的鬱金香,且每年五月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鬱金香節,其背後,原來就是有一段和「感恩」有關的動人故事。

話說,二戰期間,德軍入侵荷蘭,荷蘭皇室逃亡至加拿大避難。1943年1月,荷蘭的朱莉安娜公主(Princess Juliana)懷胎十月即將臨產。根據荷蘭法律,皇子或公主必生於荷蘭國土上才能被承認為皇族一員,就算父母都是皇室血統,只要是在其他國家出生的孩子就不能算是荷蘭皇族。按當時的情況,歐洲戰火連天,朱莉安娜公主不可能回到荷蘭去分娩。眼看公主就要臨盆,但是皇族血脈萬萬不能在異鄉出生,這可怎麼辦?

加拿大政府聽到這個消息後很有情有義地說:「這有什麼困難?」不用多想,立刻通過了一項公主法案,把渥太華市民醫院一間產房的主權送給荷蘭。「喏,這塊土地送給你們,從今以後這塊地屬於荷蘭領土。」於是,1943年1月19日,朱莉安娜公主在「荷蘭國土」上順利生下了第三個女兒瑪格麗特。

1945年春天,加拿大軍隊從義大利轉戰荷蘭,相繼攻取了海牙、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等主要城市,並於5月5日取得了荷蘭解放戰爭的勝利。5月6日,加拿大軍隊代表盟軍在荷蘭接受了德軍投降。為了荷蘭的解放戰爭,5712名加拿大士兵獻出了他們的生命,永遠安息在鬱金香花盛開的荷蘭。
5月中旬,朱莉安娜公主回到了闊別數載的祖國。當年秋天,荷蘭人民送給加拿大10萬顆球根以表達對加拿大將士為荷蘭英勇作戰的崇敬。這些鬱金香球根種在了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國會山的國會大廈前,以及伊莉莎白皇后大道的兩側。1946年,朱莉安娜公主又送來了2萬顆鬱金香球根以表達她對加拿大人民熱情接待荷蘭王儲的衷心感謝。同年,荷蘭議會通過法案,將渥太華市民醫院那間產房的「荷蘭領土」主權歸還加拿大。

從那時起,為了感謝戰亂期間加拿大如此阿沙力的對荷蘭皇室伸出援手。首都渥太華每年都收到來自荷蘭皇室的1萬顆鬱金香球根,至今已經有超過一百萬株鬱金香栽種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的國會山周圍。

1953年,首屆加拿大鬱金香節(Canadian Tulip Festival)在首都渥太華舉辦。如今,渥太華鬱金香節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鬱金香節,並為渥太華贏得了「北美鬱金香之都」的稱號。

資料來源:www.cneufeld.ca/genie/blog/2013/05/

聽完這則故事,真教人感動。因為加拿大的雪中送炭,荷蘭的感恩圖報,締造了「加拿大鬱金香節」,讓後人從中看到了因為「感恩」所流傳下來的動人故事,還有那因為感恩,所創造出來的「記號」,讓人更加瞭解「吃人一口、報人一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知恩圖報,善莫大焉。」「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一飯之恩,當永世不忘。」「淡看世事去如煙,銘記恩情存如血。」「知遇之恩當永生不忘。」等台灣俗諺的意義。可知,感恩需要有心與行動的回應,才算真誠。

值得一提的是,為紀念朱莉安娜公主,荷蘭政府還特別在加勒比海荷屬聖馬丁島上將一個國際機場命名為「茱莉安娜公主國際機場」(Princess Juliana International Airport),該機場還是東加勒比地區數一數二的重要航空樞紐。

結語:
相信聆聽過上述「記恩、感恩、報恩」的三則故事,心中對於「感恩」應該會更加有感。從中,著實可以讓我們看到,「感恩」是一種信仰的態度,亦是展現生活美德、助長知足、越發謙卑、增加信心的動力,而且能記恩的人必會感恩,會感恩的人必會報恩,會報恩的人必會恩上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