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角色 vs. 真我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箴言四章 20-23節;路加福音六章 43-45節

前言:

電影《海角七號》在台灣上映之後,不但遠遠 超出片商所想像 ,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紀錄,還跌破了許多專家的眼鏡,連導演魏德聖也直呼:真是太意外了!不只導演一炮而紅,演員也出盡鋒頭,就是拍攝的地點,也成了熱門的觀光景點,甚至連電影中的道具,亦被人用高價標購一空。就在電影持續打破票房紀錄,一夕成名的導演,乃有感而發的道出:以前講話像空氣,沒人聽也沒人理;現在講話人人喜歡聽,句句像真理,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魏德聖導演出身永康基督長老教會,舅舅是長老教會的牧師。在該片試演之前,我曾收到魏德聖導演的舅舅所致贈的兩張招待券與試映會觀賞邀請函,但由於試映會當天正好有事,不克前往。幾天之後,才利用時間,偕內人購票進場觀賞。觀賞完電影之後,果然名不虛傳,生動有趣、笑料百出、老少咸宜、深具內涵,難怪會有這麼多的台灣人如此喜歡這部片子!看到導演同是主內的弟兄,又看到他的成就,讓人感到與有榮焉,也深刻感受到上帝的恩典與賜福。

《海角七號》之所以會創下空前的紀錄,除了導演的巧思與用功之外,主要的原因,不外乎劇情寫實幽默,三分鐘就會出現笑料,且節奏快,平易近人,絕不冷場。還有,戲中多位要角跨年紀的組合,從十歲到八十歲都有,且都是一般的平凡人物。另外,文化與族群的表達也相當多元,有台、客、原、日等多種族和多語言。再者,戲中的音樂亦涵蓋了抒情、鄉土、熱門、古典等風格,適合不同年齡層的人聆聽。當然,天時、地利、人和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電影上映的前後,正逢世界金融風暴、全球經濟衰退、天災地變頻傳、台股節節敗退、台灣政治問題重重、人們工作不順遂、前總統海外密帳案件被調查、中國毒奶粉與三聚氰胺等重大事件發生,讓人擔心受怕的時候,而《海角七號》這一部電影,正好在台灣社會極度苦悶時,適時提供了一個宣洩與安定感的空間,也同時從電影平凡要角的演出當中,使觀眾產生心理投射與安慰的作用。

或許,《海角七號》只是一部電影,是導演所創作出來的故事,電影中的演員也是一種「角色」的扮演而已,在現實的生活上,他們的「真我」性格和境遇並非如此。然從這部電影的熱賣,以及演員逼真的演出,讓人想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和演員一樣,每天生活在「角色」與「真我」轉換的情境當中?

一、公開的角色,私下的真我

在英國進修時,我曾聽過一位芬蘭籍的同學,分享一則發生在她家鄉教會的真實故事。她說,她是芬蘭路德教會的會友,由於所屬教會的禮拜堂之建築空間設計非常好,聲音傳導功能頗佳,在禮拜堂裡面,既使不用麥克風,也可以聽清楚牧師的講道。由於她教會的牧師是一位上了年紀的長者,年事已高,「單田」並不是很有力,所以,每個禮拜天主持禮拜和聖餐時,都會藉助小蜜蜂麥克風,好讓會友能夠聽得到他的聲音。

有一主日中午,禮拜結束後,會友們在禮拜堂請安話家常時,忽然從禮拜堂的音響喇叭中傳出有人上大號、拉肚子、深呼吸和喃喃自語的聲音,仔細一聽,竟然是老牧師所發出的聲音,使得大家感到一陣錯愕!經過瞭解,這才明白,原來,做完禮拜後,牧師因為內急,忘了將身上小蜜蜂麥克風取下,就進入廁所「解放」,此時,音控室的同工也因忘記在禮拜完後,隨即將音響的電源關閉,才會使得老牧師在廁所裡面上大號的聲音,全被實況轉播出來,而尷尬不已。事後,當師母告知牧師這件糗事時,老牧師非常不好意思。還好,牧師年歲已大,老神在在,並不會因此而感到困惑。

芬蘭籍同學分享這一則真實笑話的用意,並非要挖苦她教會的牧師,而是在提醒我們這些來自世界各國,身為她同學的牧師,在公開場合扮演「角色」時,也當留意私底下的「真我」,千萬不要出醜,否則,會和她教會的牧師一樣,相當的難堪。其實,老牧師於廁所所流露出來的「真我」,本無可厚非,畢竟這是民生問題,也是天經地義之事,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因每一個人都是如此,不是嗎?

不過,聽完這一則笑話之後,我引以為鑑,並謹記在心,每當外出演講,身上配戴有小蜜蜂麥克風時,不但不敢隨便亂講話,也會在聚會完後,隨即就將小蜜蜂麥克風取下,以免出糗。 事實上,不只老牧師如此,連國家的元首,也曾因為 麥克風而出糗過,但 國家元首所製造出來的問題,可就沒那麼單純了。

2006 年,世界 八大 工業國家領袖, 齊聚俄國聖彼得堡召開 「八大工業國(美國、德國、義大利、法國、英國、日本、俄羅斯、加拿大)組織高峰 會議 」( Group of Eight ) 時,在一次午宴上,有兩位鄰座的國家元首閒話家常時,其中有一位總統,不但用粗俗的話語高談闊論,還大肆批評其他國家領袖的行事風格,更猛批他們在會議上的長篇大論,又臭又長,了無新意。由於當時麥克風沒關,使得這位批評別國元首的國家領袖之粗俗語言,及其個人的好惡,全被在場採訪新聞的記者聽得一清二楚,而成了當年 八大工業國 高峰會的重要花絮之一。

2008 年,在日本北海道所舉行的 八大工業國 高峰會 議中, 這位在 2006 年醜態百出的總統,又因為 忘了關掉午宴餐桌前的麥克風, 再度 讓他的快人快語在世人面前曝光 ,而成了媒體評論的話題,事後,還被政論節目當作話題,討論一番。

基本上,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流露出兩種互換的人格表現,即「角色」與「真我」。有目光注意時,會顧及形象而扮演著「角色」;在無人之境時,則會在無外在壓力下,呈現出「真我」。換言之,每個人都有一幅「面具」,為了彼此間的好印象和良性互動,在公開場合就會戴上它,甚至把面具當作裝飾,作為增添個人魅力和優點的工具;但一回到家裡便隨即將之拿下,回復真正的面貌。當然,「角色」的「演出」,會因個人的智慧、信仰、環境、教養與職業的差異性,展現出不同的結果;但無人注視時的「真我」流露就很難講了!

人或許可以在人的面前戴上假面具,隱藏本來的樣貌,表演「角色」,掩飾缺點、魚目混珠、遮蓋「真我」。然在上帝面前,又有何人能以扮演「角色」,來掩飾和欺瞞上帝對我們「真我」的了解?不要忘記,「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母耳記上十六章 7 節 b )

二、樹與果 – 角色與真我

耶穌挑選十二個門徒後,外出到曠野傳福音時,曾提到一則對比的引諭:「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它來。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裏摘葡萄;善人從他心裏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裏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你們為甚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路加福音六章 43-46 節)

耶穌提出此一教訓的理由,乃當時被稱為律法主義的法利賽人一味強調,上帝的子民必須「 1. 嚴格詮釋律法,重視先賢解釋過的條文。 2. 救恩或稱義要在順從律法的大前提下,不可越軌。 3. 嚴格遵守宗教禮儀。 4. 不守律法的平民百姓無法在上帝面前稱義。」為此,耶穌以人本身的好壞,乃形諸行為和言語上,而非只是熟悉律法上的條文加以反駁。耶穌才會以下列這一節經文:「善人從他心裏面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裏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路加福音六章 45 節)加以訴說,人絕無法因善於扮演角色,掩飾自己,就能粉飾太平。劣質的「真我」,無法在「角色」的扮演中,永遠被遮蓋,久而久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龜腳」還是會隨著內心的惡顯露出來。

耶穌藉此訴說,要使「角色」與「真我」成正比,則必須遵行其所傳揚的「生活與生命的法則」,才能讓「好樹結好果子」的真諦展現開來,而非只是外在的律法條文。耶穌所看的,並非人所扮演的「角色」,乃是人內心當中的「真我」。畢竟,「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他來。」(路加福音六章 43-44 節 a )意即心善發出善,心惡發出惡,表裡不一之事,在上帝面前永遠不可能被接受。

這一段經文,在聖經學者巴克萊( William Barclay )所編著的《路加福音注釋》一書當中,將之歸類在路加福音六章 39-46 節「生活與生命的法則」的大標題裡面,其中之 43-45 節在廣受歡迎的《聖經-串珠 ‧ 註釋》本,以及世界最新的《聖經-新國際研讀》本裡面,皆以「樹與果子」為小標題。《中文和合本聖經》則以「兩種果樹」作為標題。

無論聖經學者如何歸類,這些經文乃在提醒我們,人本身的好壞,會行諸於行為語言上,絕不會因「角色」扮演得好,就能掩飾劣質的「真我」。因好樹才能結出好果子,壞樹怎能結出好果子。除非是內在的全然改變,否則,任何外在的道德教訓與法律條文,以及任何的角色扮演,都無濟於事,也結不出好果子來。

三、真我重於角色

臺灣有幾句與「角色與真我」相關的諺語說道:「人重妝,佛重扛」、「三分人,七分妝」、「歹米厚糠,醜人厚妝」、「身裏無衣被人欺,腹內沒物無人疑」,「愛美,不怕流鼻水」、「心歹沒人知,嘴歹上利害」、「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狐心隔毛衣」。其意乃在訴說,人會想盡辦法掩飾缺點,將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讓人產生好印象。雖扮演「角色」相當重要,但在扮演的過程中,請勿忘記:「美醜在肌骨,不在梳妝三四齣」。由此足見,「真我」的美,遠比「角色」所扮演的美更為重要。

耶穌針對此,除了以「兩種果樹」作為訓示之外,祂更指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見路加福音十二章 15 節 b )端見,人的生命與價 值,並非外添的附加品就可以美化,而是從上帝而來內置的恩典。

當然,若「角色」的扮演,關乎著禮儀與人際關係的建立,本無可厚非;若在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係」,或在「信仰功課」上,出現了陽奉陰違、巴結奉承、表裡不一,這樣一來,定會破壞人與人,以及人與上帝的關係。

瑞士日內瓦名醫杜尼耶( Paul Tournier )因曾受過專業的心理治療訓練,在行醫當中,除了針對病人的肉體做有效的醫治外,對於病患的心理治療亦有相當豐富的經驗與心得。他深知病人不但需要醫藥和手術的幫助,心理的醫治和建設仍不可少,因此,他站在醫生的立場,以多年懸壺濟世的經驗,用法文出版了許多相關著作,諸如:《醫生根據聖經治療的例子》( Doctor’s Casebook in the Light of the Bible )、《避免孤寂》( Escape from Loneliness )、《強與弱》( Strong and Week )、《罪惡與恩典》( Guilt and Grace )與《角色與真我》( The Personage and the Person )。在其所出版的書籍當中,不但記錄了心理治療家的實例,還從其豐富的經驗中,強調上帝與人的關係,以及醫生與病人的個人關係。其中的《角色與真我》一書就以「角色」、「生命」、「真我」、「委身」表達出生命的意義而廣受讀者青睞。作者要人能透過信仰仔細反省並評析自己,是否是一個只會扮演「角色」的人,而無法因有上帝的形象而流露出「真我」?

箴言四章 20-23 節記載:「我兒,要留心聽我的言詞,側耳聽我的話語,都不可離你的眼目,要存記在你心中。因為得著它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醫全體的良藥。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智慧人之所以訴說出這段訓示,乃當時的猶太人觀念中,以為人的生病與痛苦是個人犯罪的結果,健康福樂是行善的報酬。事實上,人所定的生命方向是受內心(真我)所影響,而非因著行善(角色)而來。人唯有以真誠的心才能勝過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發出。倘若人口是心非、表裡不一,豈能在上帝面前稱義?

由此可見,要活出真我,必須要先認識自我,保守自己的心,學習肯定自己與別人的存在價值,還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與過失,同時接納別人和自己的差異。質言之,保守自己的心成為好樹,才能結出好果子。

結語:

雖我們會在人的面前利用許多方法扮演角色,掩飾自己不為人知的缺點。但在上帝面前,要和祂建立關係、產生互動,絕不是靠「角色」的扮演就可得著,而是那發自於內心的「真我」,因為上帝所喜悅的,是那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祂的人,而非是那只會扮演「角色」,嘴裡稱主啊!主啊!心(真我)卻遠離祂的人。

本文最後,讓我們一起用詩篇一一九篇 37-41 節,做為我們追求真我方法論的禱告詞:

求?叫我轉眼不看虛假,又叫我在?的道中生活。

?向敬畏?的人所應許的話,求?向僕人堅定。

求?使我所怕的羞辱遠離我,因?的典章本為美。

我羨慕?的訓詞;求?使我在?的公義上生活。

耶和華啊,願?照?的話,使?的慈愛,就是?的救恩,臨到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