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祂不折斷也不吹滅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申命記三十二章 39 節; 以賽亞書四十二章 1-4 節

前言:

每年十月的第一個禮拜天是「世界聖餐主日」( World Communion Sunday ),全球各地的基督教會,都會在這一天舉行聖餐,共同 紀念主耶穌基督的愛,同時 藉以 展現出普世教會在主裡合一的象徵與作為, 特別是發起此一紀念主日的長老教會與衛理公會等教派最為積極。

基本上, 「世界聖餐主日」乃為「宣揚主耶穌的愛」,以及「世界的和平」與「普世教會的合一」所設立。過去,我們已經分享過「世界聖餐主日」的典故,以及「和平」與「合一」的相關信息,於此,不再談論。今天,我們要將焦點集中在「主耶穌的愛」,也就是先知以賽亞為耶穌的道成肉身,降生為人,實踐救贖的大業,所提出的預言所說的這一句話:「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 」( 以賽亞書四十二章 3 節 )之意涵上,並將透過生命與信仰的見證,來訴說上帝的恩典與主耶穌的愛。

一、僕人之歌的第一樂章

舊約聖經當中,以賽亞是一位頗有份量的「大先知」,乃眾所周知,從其長達六十六章的篇幅觀之,便可瞭解。《以賽亞書》之所以重要,乃在於先知以賽亞對於彌賽亞即將來臨的預言,也就是在不久的將來,主耶穌將道成肉身,降生為人,實踐拯救的大愛,提出了事先的預告。

在舊約神學當中,以賽亞書的四十二章 – 五十三章,被稱為「僕人之歌」,而這一首歌,由四個樂章所組成,亦可稱得上是 「僕人之歌組曲」,其四個樂章分別為 :第一樂章: 四十二章 1-4 節;第二 樂章 :四十九章 1-6 節;第三 樂章 :五十章 4-9 節;第四 樂章 :五十二章 13 節 – 五十三章 12 節。 其中的四十二章 1-4 節: 「 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裏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他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他不灰心,也不喪膽,直到他在地上設立公理;海島都等候他的訓誨。 」正是四首歌當中的第一首,可說是「僕人之歌組曲」的第一樂章。

在「第一樂章」當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以賽亞詳述僕人之身份、地位、工作及使命等。當然,耶穌道成肉身,降生為人,最主要的使命,乃是要施行拯救,使「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以賽亞書的四十二章 3 節)意 指受壓迫、孤苦無助與心靈破碎的人,上帝必保守。同時還要有效地把真理傳開,直到地極。如此的預言,隨著耶穌基督的降生而得著應驗與實現。耶穌本身也在傳揚天國福音的過程中,引用以賽亞的這一段預言,訴說自己就是先知口中那位「受苦的僕人」。(見馬太福音十二章 17-21 節)

二、不折斷也不吹滅之故事

多年前,一位長相清秀,聰明伶俐,笑容可掬的醫學院女研究生,經友人帶領,來到德生教會參加第三場禮拜,看到她信仰堅定且熱心敬拜的模樣,大家都很喜歡她。和她認識,並共同禮拜一段時間之後,逐漸熟識了起來,進而無所不談。

有一個主日中午,第三場禮拜結束,在地下室用完中餐後,她特別請內人留一些時間給她,因她想傾訴深藏在內心深處,沉積已久的心事。談話當中,當她說到其成長過程的坎坷境遇時,竟淚流滿面,傷心不已,還久久難以自己。當時,我雖不在場,無法分擔她的傷痛,但事後,內人將這位女研究生所道出的痛楚與我分享時,使我對她產生了一股強烈的同情與憐憫之心。

話說,這位姊妹出生於傳統的台灣民間信仰家庭,父母親結婚半年後,當她還在懷孕的母親之肚子裡時,於麵粉工廠上班的父親,在一次搬運麵粉的工作中,被厚重的麵粉壓傷了腎臟,使得腎臟功能受損,必須藉著洗腎,才能存活。由於一九七 0 年代初期的台灣,有洗腎設備的醫院少之又少,一般腎臟病的患者,幾乎都必須遠赴台大醫院洗腎。又當時,全民建保的制度尚未建立,台灣的經濟尚處於起飛的階段,交通與醫療的龐大開銷,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在各項條件都不允許的情況下,家人卻又聽信民間的偏方,讓父親喝了友人所提供的「母豬尿」,遂引起併發症,導致腎衰竭,無法排尿,而撒手人寰。

父親去世後,母親礙於現實生活的問題,在生下女兒後不久,便找到了第二春。找到男伴,論及婚嫁時,由於再婚的對象,無法接納另一半有孩子,母親只好選擇離開女兒,跟其所愛的男伴另組家庭。

失去父親的女兒,本已傷心無助了,母親又為了愛情與新的家庭,選擇放棄女兒,使得襁褓中的女嬰,一夕之間,變成了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萬念俱灰時,這位「孤兒」的祖母只好接手,負擔起扶養的責任,並合爸爸唯一的弟弟與弟媳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原本父親那擔任公務員,生活單純的弟弟,也就是「孤兒」的叔叔,因交上了壞朋友,染上惡習,最後不得不被迫離開公職,然為了生計,只好當起大卡車司機。不幸的是,叔叔在一次的車禍中,撞到一輛滿載滾燙廢油的貨車,身體被噴出來的油燙傷高達百分之八十。緊急送醫之後,雖然撿回一條命,但因得面對長時間的復健與植皮,使得他無法再繼續開車工作。為了照顧叔叔,嬸嬸辭去了護士的工作,家庭經濟頓時陷入困境。

面對長子的早逝,長媳的改嫁,又留下了一位嗷嗷待哺的孫女,且次子又車禍臥病在床的窘境,祖母在無助的情況下,只好到處求神問卜,想藉此尋求解脫,但還是無濟於事。此時,祖母家後面住有一位在基督教長老教會做禮拜的醫生,同時也擔任教會的長老,目睹此一家庭的悲劇,乃主動前來關心,並向家人傳福音。感謝的是,由於嬸嬸本身就是基督徒的緣故,加上家人對於叔叔臥病在床,嬸嬸仍不離不棄的照顧,頗受感動,因而很快的就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因著信仰的緣故,整個家庭才慢慢走出陰霾。

自此,這位遺腹子,生下來就沒有父母親的「孤兒」,在祖母與嬸嬸的帶領下來到教會,並參與了教會的主日學和團契,且一路從小學、國中、護理專科讀上來。令人感動的是,這位「孤兒」,為減輕祖母與嬸嬸的經濟負擔,從專科三年級起,便開始辦理助學貸款,直到畢業考上護理師,擔任護士有了收入,才開始償還貸款。

當她擔任護士之後,深感所學不足,又加上出身的卑微,及其成長過程的坎坷,使得她往上爬的心志更加堅定。因此,她白天上班,晚上上課,甚至經常不惜與同事調大夜班,所為的,就是要取得大學的學歷。完成了大學的學分後,旋即又考上研究所。為配合研究所必須全時間研讀的規定,他只好辭去護士一職,全力衝刺,然為了生計,她還是得利用課餘時間,在南部的一所技術學院擔任護理系學生的輔導。取得碩士學位後,經指導教授的推薦,又更上一 層樓的考上醫學大學的護理博士班,還一邊上班,一邊在職進修,經過五年半的苦讀,終於取得護理學的博士學位。由於她教學與研究的認真,加上滿臉笑容,而受到學校的青睞,取得博士學位之後,隨即受聘擔任該校的助理教授。

當上助理教授之後,每當她前來做禮拜時,我和內人都會主動關心她的終身大事,但她總是?腆的回答說:「我出身卑微,那有人敢娶我,而我又上了年紀,沒人會要我的啦!」感謝的是,年前,終於從她的口中得知喜訊,上帝特別為她預備了一位英俊挺拔、個性溫和、體貼,在南部一所國立大學擔 任 教授的夫婿,兩人還在婚後隔年,生下了一個健康的男寶寶。當我和內人前往醫院探視剛生產完的她時,巧遇由北部南下,從國營事業退休,文質彬彬、和藹可親的公公與婆婆,言談間,看到公婆對於這位在坎坷境遇中成長的媳婦,竟是如此疼惜時,真教人深感欣慰。

看到丈夫的體貼,公婆的疼愛,以及兩人都有非常好的學術成就與職業,而且上帝還賜給這位在坎坷中成長的高齡產婦一位健康的男寶寶時,使我更加深信「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以賽亞書四十二章 3 節)這 一句經文的應許。

看完上述這一則見證,想必大家都會深受感動。然而分享至此,我則進一步感受到,若上述故事中的這位姊妹與家人,沒有機會接觸信仰,只會到處求神問卜,怨天尤人,或用「一切都是命」的宿命論來安慰與麻醉自己,依然無法得著釋放。(註:「 宿命論」乃 指人生的遭遇,包括生死禍福、貧富貴賤,老天早已安排與註定好,人乃無法改變, 只能聽天由命 ,若想翻身, 只會白費心機! 「 宿命論」之觀念乃十分普遍,古今台外皆有,人 常俯拾即是。) 感謝的是, 這位姊妹與家人,因為接受福音而得著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走出陰霾。

三、我損傷,我也醫治之見證

耶穌來到世上,除了 「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之外,損傷者,也會得著醫治。這一句應許,在申命記 三十二章 39 節所載之經文中,得以見著: 「 你們如今要知道,我,惟有我是神;在我以外並無別神。我使人死,我使人活;我損傷,我也醫治,並無人能從我手中救出來。」

眾所周知,《申命記》是上帝與以色列人所立之約的申述,亦是以色列人生活行為的權威、指引的根源、默想的中心,並後代教育的支柱。它不單是上帝與人之間的律例規範,也是人際間的共有準則,更是選民應有的歷史方向。《申命記》作者在三十二章 39 節所道出這句話,乃在宣告,上帝是獨一的真神,同時也是掌握人類生死之神,更是掌管萬物之神,信靠祂的人,若有損傷,也會得著祂的醫治。如此的見證,從 2009 年 10 月受邀遠從德國來台分享的 萊納 ‧ 施密特牧師( Rev. Rainer Schmidt )之身上,已可看到。

萊納‧施密特牧師簡介: (資料來源<基督日報> 2009.9.18. )

1. 出生與童年:

1965 年 2 月 18 日 出生於德國波昂附近的加德洛特( Gaderoth )。他一出生就是父母的一大打擊:他雙手沒有下臂,左上臂有個小肉瘤,就是他的大拇指,右腿特別短小, 比左 腿 短 30 公分 ,走路需要穿戴義肢, 還帶有紅綠色盲,是個典型的多重障礙孩童。父母原本覺得他的殘障是一種羞恥,但是虔誠的基督教信仰幫助他們克服了這種愧疚與羞恥,並教導施密特應該「正常」地面對自己的殘缺。因此開始認真面對自身限制的問題。

2. 榮耀的運動生涯:

1977 年 12 歲時,首次加入洪堡桌球協會。 1980 年被德國殘障桌球聯盟的教練發現其天份,展開國手訓練。自此,開始參加各種國際比賽及殘障奧運的桌球項目,獲得許多個人組與團體組的獎牌,甚至在 2004 年雅典奧運時獲得個人的銀牌,團體的金牌。他是聞名世界、殘障奧運桌球界的知名選手,特別是因為手部與腳部多重殘疾,卻選擇了對自身殘障部位最具挑戰性的運動項目,這正是他令殘障桌球界的各國選手最佩服的地方。 2008 年北京帕奧是他最後一年以選手身份參賽,之後將步入教練或專職的教牧與諮商教育訓練生涯。 2008 年北京帕奧時,新華社報導中稱他為:殘奧會「七朝元老」,賽場英雄,生命強者。

3. 生命價值觀:

在 26 歲的時候,因為想透過信仰與神學的探究,連結自身殘障生命的問題,因而進入傅伯塔與海德堡大學神學院就讀神學。 2000 年封立牧師,並在波昂的教育神學中心擔任部門負責人。同時也受邀在各企業、民間團體進行教育、心理、生命教育等主題的演講,同時也擔任殘障桌球的客席教練。

4. 國際比賽得獎紀錄

參加過七次殘障奧運(拿過 4 金 3 銀的成績),也參加過七次世界杯(拿過 6 面金牌),以及十次歐洲杯(個人與團體共拿過 10 金 4 銀的獎項)

5. 經歷

德國殘障桌球國手,七屆殘奧與世界杯殘障桌球獎牌得主。
德國殘障運動聯盟顧問與發言人。
德國海德堡大學神學院畢業。
德國國家福音教會 EKD 牧師、緊急心靈諮商顧問。
德國福音教會萊茵區教育神學中心講員、自由作家。

著作:《寧可缺手,但無遺憾》《乒乓人生》《贏得有趣,活得堅強》

結語:

看完上述這兩則見證,並從萊納 ‧ 施密特牧師在其大作中所撰寫的這些名言: 「如果你只看到人眼中的缺陷,就無法看到上帝眼中的圓滿。」「我夢想一個世界,在那裡,人本身的價值,勝過於他所有能力的總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但每個人也都有突破限制的可能性!端看你如何對待它、如何運用它。」可以稱得上是給 「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 、「我使人死,我使人活;我損傷,我也醫治。」這兩節經文下了最佳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