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知恩、感恩、恩常在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 :詩篇一百篇1-5節
  帖 撒羅尼迦前書五章 18節

前言:

世人所懷念的 前美國總統羅斯福(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
1945),雖罹患小兒麻痺症,仍 打破紀錄,當選過四次的美國總統,且於二次大戰期間,帶領美國走過戰爭的艱苦歲月 。令人遺憾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的1945年4月12日,卻 因腦溢血病逝,而無緣見到二次大戰的光榮勝利。

羅斯福總統一生的豐功偉蹟,可謂訴說不盡,然有一則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經常被人引為佳話,且百談不厭。話說:有一天,羅斯福的家遭小偷,被賊兒偷去許多東西,損失慘重。有位朋友聞訊之後,特別寫了一封信安慰他,要他保重,勿太過在意。羅斯福看完信之後,隨即回信,訴說他遭小偷之後的心情:「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從羅斯福總統在逆境中,仍充滿感恩的心可知,他的成功絕非偶然。

一 . 知恩、感恩,恩常在

新加坡於 1965年8月9日 退出馬來西亞聯邦,成為獨立的共和國之後,李光耀成了新加坡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為發展觀光, 1972年,李光耀曾命旅遊局官員設法評估新加坡成為觀光之都的可行性。經過一番的評估,旅遊局呈上一份報告給李光耀總理,報告內容如此寫著:「 我們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國有長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幾米高的海浪。我們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什麼名勝古蹟都沒有。要發展旅遊事業,根本不可能。」

李光耀看過這份報告之後,批了一句:「你想讓上帝給我們多少東西?陽光,陽光就夠了!」 旅遊局官員看完總理的批示後,隨即在 這塊 只有 633平方公里,面積不到台灣的五十分之一,天然資源極為匱乏的 彈丸之地上,開始種花植草。經過幾年的規劃和努力,新加坡被開闢成了一座舉世聞名的「花園城市」,每年吸引眾多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光,觀光的收入,還連續多年高居亞洲國家的第三位。新加坡的旅遊事業有今天的成就,評論家認為,應歸功於李光耀懂得感恩,明白藉著陽光普照的優勢,利用天然資源的結果。

從這則故事,我感受到「知恩、感恩,恩常在」與「知福、惜福,福相隨」這兩句話的道理。人若不知恩、不感恩,則恩不再。不知福、不惜福,則福遠離。新加坡即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由於他們的知恩、感恩,使得恩常在,也由於他們的知福、惜福,使得福相隨。可見,「感恩」與「惜福」是人生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課,也是一個國家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更是上帝祝福的重要表徵。反觀台灣人民的不知恩、不感恩,真的非常讓人擔心,難保不會步上菲律賓人淪為外勞的後塵。

二 .禮拜與事奉-知恩、感恩的信仰表現

舊約時代,上帝曾透過摩西在利未記當中設立了五大祭儀:「燔祭」-生命之祭(利未記一章)、「素祭」-生活之祭(利未記二章)、「平安祭」-感恩之祭(利未記三章),以及「贖罪祭」和「贖愆祭」 -贖罪之祭(利未記四章-六章)。百姓不但得依照規定辦理,還要在獻祭時,誠心的、毫不保留的,親自將最好的祭物擺上,才能得蒙上帝悅納。

在摩西所頒佈的五大祭當中,「平安祭」即「感恩祭」,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感恩禮拜」。此祭屬私人性質,是一種專為感謝、還願或甘心而獻上的祭儀,藉此表達獻祭者對上帝的感恩、虔敬與奉獻,同時表示上帝與人,及人與鄰舍的和諧關係。

為能夠向上帝擺上感恩的祭,詩人還特別透過詩詞發出聲音說:「普天下當向耶和華歡呼,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當來向他歌唱!你們當曉得耶和華是神,我們是他造的,也是屬他的;我們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場的羊。當稱謝進入他的門;當讚美進入他的院。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詩篇一 00篇1-5節)其中的第一節之「事奉」,即指申命記十二章11節所記載的:「那時要將我所吩咐你們的燔祭、平安祭、十分取一之物,和手中的舉祭,並向耶和華許願獻的一切美祭,都奉到耶和華你們神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

除了舊約有典章律例式的感恩之祭,以及詩人透過詩詞表達對上帝的讚美,同時呼籲百姓當用稱謝進入上帝的門、以讚美進入上帝的院,感謝上帝、稱頌上帝的名、事奉上帝之外,新約時期,保羅亦曾多次提醒信徒,「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以弗所書五章 20節)「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帖 撒羅尼迦前書五章 18節)

從上述這些聖經的訓示得以看出,向上帝擺上感恩之祭,不但是一種典章律例,也是 上帝所定的旨意, 亦是一種對於自我與他人的認同,更是對上帝全然委身的回饋行動。 這樣的意義,正如同「感恩」( THANKSGIVING)的英文字一樣,除了要有「感謝」(THANKS)的心之外,還要有「回饋」(GIVING)的行動,才能使「知恩、感恩,恩常在」的意義真正實現。畢竟感恩並非只有理念上的認知,也必須要有實際的行動和回饋作為,才會得著上帝的祝福。

三 .奉獻與回饋-知恩、感恩的具體行動

1.奉獻

奉獻是將所擁有的分別為聖,以之回饋上帝的愛。當然,奉獻的多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出於感恩的甘心樂意,而非出於勉強。誠如哥林多後書八章12節所載:「因為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以及哥林多後書九章7節所示:「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

小時候,經常看到年邁的祖父坐在床前禱告、閱讀羅馬字的聖經。雖祖父已於 1974年5月19日 清晨歸天,然祖父那勤於靈修、禱告、讀經的畫面,依然深刻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記憶裡,祖父的羅馬字聖經當中,總會夾著好幾張面額不同的新鈔,有一元的、五元的,也有十元的。一天,我曾在祖父的允許下,打開他的聖經,拿出新鈔把玩。基於好奇的緣故,我問祖父說:「為何要將這些新的鈔票夾在聖經,而不放在口袋裡?」祖父回答說:「這是要奉獻用的!奉獻給上帝要用新的錢,而且要隨時準備好,以免要奉獻的時候,因沒有預備心,臨時找不到錢。」祖父進一步提醒說:「這些新的銀票,是人家找阿公錢的時候所特別留下來的,是阿公要奉獻給上帝的,小孩子不可以偷拿,否則,上帝會不高興。」

祖父說得沒錯,隨時都要有預備奉獻的心,因此,他才會將錢夾在聖經裡面,以方便奉獻。祖父的這一番話,影響了我日後奉獻的態度,也養成了我用新鈔奉獻的習慣,即使身上沒有新鈔可奉獻時,也會將所有鈔票中最新的一張,投入奉獻箱當中。為能隨時隨地都有預備奉獻的心,每當身上有一百、五百和一千元的新鈔時,我都會保留幾張,放在隨身所攜帶的皮夾內,為奉獻作準備,免得到了奉獻時刻,出現臨時找不到錢的窘境。雖有時也會因為忙碌,而疏於檢查皮夾內是否還有新鈔,然還好,內人都會定期幫我 Check皮夾,而適時的添加新鈔。

我曾閱讀過一篇 1912年12月1日 ,由美國浸信會 Rusell H. Conwell牧師所寫, 題目 為 “THE HISTORY OF FIFTY-SEVEN CENTS”(五角七分之歷史)的主日講道篇, 看完之後,深受感動,眼淚不由自主的奪眶而出。< 五角七分之歷史 >是一則 Rusell H. Conwell牧師親身經歷 的真實故事,主角是一位名叫 Hattie May Wiatt,住在教堂附近的貧民窟之小女生。

有一個主日早上,Hattie高興的拿著主日學課本和奉獻,來到教會要上主日學,可惜的是,由於教堂空間狹小,無法容納所有前來上主日學的小朋友,Hattie不得其門而入,因而紅著眼眶,站在門口,猶豫著到底是要留下來等待,還是回家。此時, Conwell牧師剛好來到教堂,看到想上主日學,卻又擠不進去,而流著眼淚的 Hattie站在外面,乃隨手抱起了她,進到主日學教室,勉強騰出一個角落,讓她上主日學。

隔天, Conwell 牧師 要到教會的途中, 在社區遇到正要上學的 Hattie,和Hattie親切的打了招呼後, Conwell 牧師告訴 Hattie說:「教會計畫要建蓋一座較大的教堂,好讓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前來參與主日學,目前正準備要開始募捐當中。」

一天,住在貧民區的小女生Hattie生病, Conwell 牧師受託,前往為她禱告。不久, Hattie因病過重而逝。當 Conwell 牧師為其主持完告別禮拜後, Hattie的母親拿了一個小袋子給牧師,裡面有五角七分錢和一張小紙條,是Hattie這段時間所存下來,註明要奉獻給教會蓋新教堂的錢。在當時,這樣的數目,對於一個住在貧民窟的小女生而言,可說是「天文數字」,牧師為此感動不已。

牧師將此一故事藉著主日講道分享之後,隨即感動許多的會友,大家無不為擴建新堂努力奉獻。當地的報社得知消息後,還將此一故事刊登在報紙,而引起迴響。當時有位房地產經紀人讀到這則新聞之後,乃熱心的為教會尋覓一塊土地,但由於價錢過高,教會付不起,連訂金也無法負擔。最後,房地產業者在感動之餘,將這塊地以五角七分錢賣給了教會,而傳為佳話。消息傳出後,教會的會友深受激勵,而大力的奉獻建築費用,在短短的五年之內,奉獻的金額便增加到廿五萬美金。此一數目,在當時,可說為數相當可觀。

如今,當地的小孩子,已不必因空間不夠,而被排擠在外,無法進入教堂上主日學,因位於美國賓州 Blue Bell,有三千三百個座位的浸信會天普教會(Baptist Temple Church),還有可以容納數百人的主日學大樓,以及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和好撒瑪利亞人醫院(Good Samaritan Hospital),這些無一不是Hattie所奉獻之五角七分錢所結出來的果實。

2.回饋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 2005年)七月六-十日 公務人員高普考第二試時,主辦單位特別以< 感恩與回饋> 為作文題目 ,題目上還以一段< 賣菜阿菊的 故事 >為例,讓考生作為旁徵,藉以激發他們 省思「感恩與回饋」的意義。出題委員會以如此有意思的題目讓考生寫作,想必是要讓有心成為公務員的人,能夠事先省思感恩與回饋的重要。

被稱為「賣菜的阿菊」,其人,就是 在臺東巿中央巿場以賣菜維生 的
陳 樹菊女士,民國四十六年小學畢業時, 阿菊的 母親因為難產而身亡,為照顧弟妹, 不得已 放棄升學,接下母親所賴以維生的菜攤。如今, 阿菊早已年過半百,雖然為了家計而耽誤了婚姻,但她仍堅守著賣菜的崗位。

賣菜的阿菊小學畢業近五十年後,能夠慷慨解囊,捐出一生辛苦所積蓄下來的金錢,最主要的原因,乃在她就讀小學時,經常感受到老師對她的關愛,她記得,三弟生病時,老師曾多次到家裡探視,母親難產去世時,老師給予了她相當大的安慰和關心,讓她銘感五內。從那時起,阿菊就立下了有朝一日要回饋母校、報答師恩的心願。不久前,當她聽到母校仁愛國小需要一筆為數不小的急難救助基金和改建圖書館費用時, 基於對母校深厚的感情, 乃毫不猶豫的, 把多年來平日賣菜所積蓄的五百五十萬元捐了出來。

阿菊的義舉傳出後,聽聞的人無不感動不已,媒體聞訊,紛紛從各地趕來,然阿菊卻在贈予的 典禮上迴避鏡頭,不願接受採訪。 賣菜阿菊回饋母校的心,真有如台灣俗諺所說的:「吃果子,拜樹頭。」「吃人一口,還人一斗。」「受人點滴之恩,當湧泉以報之。」 委實令人敬佩!

結語:

施洗約翰為主耶穌作見證時,曾大聲呼喊說:「從他豐滿的恩典裏,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 (約翰福音一章16節)。保羅也肯定的見證主耶穌曾對他的應許:「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十二章9節a)只要我們能夠凡事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上帝,上帝便會因著我們的知恩、感恩而使恩常在,也會因著我們的知福、惜福而使福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