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看亞居拉與百基拉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使徒行傳十八章 1-3 節;羅馬書十六章 3-4 節

引言:

今天是「高雄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簡稱家協) 的紀念主日,壽山中會各教會均舉行講台交換。由於上週是玉山神學院的紀念主日,已由外來的牧師分享信息。因此,今天本會不再交換講台,乃由自己教會的牧師分享信息。為能讓大家都能認識「 高雄基督教 家 庭協談中心」,本文將再次訴說「高雄家協」的典故,以及設立的宗旨與目的,並以<看亞居拉與百基拉>為題,好讓我們能從被稱為模範夫妻的亞居拉與百基拉夫婦身上,學習兩人用信仰經營婚姻與家庭的功課。

一、家協的宗旨與任務

1. 成立宗旨

「高雄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是由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壽山中會 於 1974 年 5 月 12 日所推動設立,該中心 乃站在基督教信仰的立場上,協助與解決婚姻及家庭所產生的問題,同時防止社會問題的衍生,為其 成立的宗旨和目的。 我們 從 家協的<緣起與宗旨>一文所述:「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壽山中會有鑑於變遷社會中,婚姻與家庭功能之改變與衝擊,故為更深入服務家庭與社會,設立了高雄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期以基督救世的愛心,去關懷協助遭遇困難的個人、婚姻與家庭,使受重創者得著愛的慰藉,使喪志者重獲意志與勇氣,使失和離散者能復和,協助絕望重燃希望。以耶穌基督之博愛精神,並社會工作及教牧協談專業理念及知識,與求助者形成幫助的關係,協助其解決個人心理、婚姻、家庭、人生信仰、人際關係等問題,進而參與建立更美滿的婚姻,更幸福的家庭,更和諧的人際關係及更健全的社會之使命。」 以及 《 家協 30 週年特�c 》的內文所載 :「當時台灣經濟正起飛,社會產生極大的變化,傳統家庭結構解體,倫理關係面臨挑戰,因此家庭問題層出不窮,引起教會的憂心與關注。」 便可瞭解。

2. 主要任務
( 1 )辨理關於促進家庭和諧社會安定之事項。
( 2 )推動有關婚姻與家庭的研究。
( 3 )舉辦家庭生活教育之課程。
( 4 )出版婚姻家庭相關之叢書。
( 5 )協助推廣美滿婚姻、幸福家庭的福利服務事項。
( 6 )舉辦會員聯誼及各類文教活動。

3. 現行工作

( 1 )婚姻家庭問題諮商。
( 2 )家庭暴力個案追驣輔導。
( 3 )新移民家庭服務。
( 4 )旗津老人福利服務。

二、從祝福到惋惜

每次為新人證婚,若有一方的家庭是非基督徒時,我幾乎都會以創世記二章 18-25 節作為主題經文,同時藉著信息分享的時間,訴說人類的婚姻,是由上帝所創立,而上帝創立婚姻的主要原因有三: 1. 獨居不好 2. 建立家庭 3. 生兒育女。好讓參與婚禮的人,能夠明白基督教婚姻的意義。此外,我還會 引用聖經的教導來勉勵新人,期勉他們能遵照上帝的話語來走婚姻的道路。

當然, 有男女而沒有夫婦,就沒有所謂的「人倫」,所以, 我也會切入 「夫婦之道,人倫之始」 的文化與倫理層面,來剖析華人對於 「 人倫有五,夫婦為先;大禮三千,婚姻最重。」的觀念,同時加以解說「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當中的「絕對關係」( 與生俱來,無法選擇,即屬「天倫」的父子、兄弟這兩倫) 與「相對關係」(非 與生俱來 ,可以選擇,即君臣、夫婦、朋友這三倫)之意涵,藉以提醒新人,夫妻因可以選擇,乃屬「相對關係」,若出問題,自己也當須負責任,不能一出問題,就怨天尤人。

就是因為「相對關係」的因素,常會引發婚姻與家庭的問題,當問題出現之後,在不敢面對現實的情況下,人常將問題推給對方,有時,還會以「當時我就是眼睛瞎,才會看上他(她)」等不負責任的話語,作為搪塞,推卸責任。

身為牧師,常得主持婚禮,為新人福證,婚禮之前,也都會撥時間與即將結婚的新人做婚姻協談與輔導。在談話中,我發現,婚姻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實際走入婚姻時,卻又會被各種因素和挑戰所擊垮,而以離婚收場。雖然聖經當中,也有允許離婚的根據,但無論原因如何,看到自己所證婚的人,走上離婚之路,也會難過不已!

二十多年來,所證婚過的新人,已不下一百二十對。在這一百多對的夫妻當中,大都幸福美滿。這些年來,我常在想,若自己所證婚的夫妻,能夠維持百分之百,都沒有離婚的記錄,不知該有多好!然可惜的是,在這一百二十多對的夫妻當中,已有四對離婚。其中,有兩位在結婚之前,就從旁人口中得知,他(她)們有「身心」(精神)方面的問題,並不適合結婚,但為了日後「照顧與陪伴」之問題,家人還是故意「隱瞞」病情。身為牧師,縱使知道此事,也難以啟口阻止。無奈的是,這兩門婚姻,皆只維持不到半年的時間,便「曲終人散」。

還有一對,因「門不當、戶不對」,且年齡相差太多,女的才剛滿十六歲,還滿臉稚氣,就披上婚紗,步入禮堂。結婚之前,鄰居早已議論紛紛,大都不看好。身為牧師,雖然看在眼裡,還是不便表示反對意見,充當阻擋者。為能祝福新人,同時增加車隊的陣容,一大早,我便親自開車,載著男方的親友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一進入新娘的家,不但吃了一大碗湯圓,還在毫無預備心的情況下,受邀與新娘家人一起享用了一頓豐盛的「姊妹桌」。( 「食姊妹桌」是一種台灣傳統的結婚禮俗,即 新娘從娘家出發前往新郎家舉行結婚典禮之前,要與父母、兄弟、姊妹,以及手帕交在客廳一起用餐吃飯,表示離別,席間,大家還得說吉祥的話,以示祝福。 )用完餐之後,再開車隨著車隊迎娶新娘到新郎家舉行結婚禮拜。可惜的是,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新娘在無法適應婚姻生活的情況下,竟然不告而別,跑回娘家,避不見面。儘管經過雙方家長多次的協調與溝通,還是無法挽回,主要的原因,還是年齡差距過大的問題,只好結束這一場短暫的婚姻。雖上述這些事情已經過十幾年,然每當想起這幾對我所證婚過的離婚夫妻,心中還是會遺憾不已!

另外一對受過高等教育,被人看好,且深受祝福的夫妻,竟然也以離婚收場,著實讓我感到相當的難過與惋惜!原因是, 1990 年夏天,我剛從英國進修回到台灣,隨即受邀到教會附近一所新設立的商業專科學校兼課,由於當時才剛滿三十歲,還很年輕,常和學生打成一片。學生知道我是牧師,有心事,也常會到教會找我「訴苦」。當然,學生找我談論最多的「心事」,莫過於感情的問題,有的也會在對基督教信仰好奇之餘,到教會參加週四晚上的學生團契。

在所教過的眾多學生當中,有兩位男女同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於大一上學期來到我所牧會的教會參加學生團契。第二學期開學後不久,可能是近水樓台之故,加上男同學勇氣十足的「窮追不捨」,兩人很快就陷入熱戀,其恩愛甜蜜,形影相隨的模樣,在當時可為羨煞了不少同學,連有時看到兩人在校園十指緊扣,手牽手散步的樣子,也會讓我感到不好意思。

畢業後不久,兩人借用我所牧會的禮拜堂舉行婚禮,還請我為他們倆證婚。由於男方是第一代基督徒,家人對於基督教的結婚禮拜全然陌生,為了辦好婚禮,我和內人從婚前的協談、禮拜堂的布置、結婚禮拜的儀式和音樂、婚禮後的茶點等,全部一手包辦,所希望的,就是想透過禮拜,讓參加婚禮的人,能藉此瞭解基督教的婚禮和意義。感謝的是,這一場婚禮,不但吸引了許多學生參加,也讓不少第一次進到教會的人,對於基督教婚禮,有著深刻的印象和認識。

婚後不久,認真的新娘非常爭氣,一舉考上公職,被分發到縣政府任職。新郎為了家庭經濟,在入伍之後不久,隨即轉服預官役,當了四年半的職業軍人。服役期間,還省吃儉用,存下一筆退伍金。退伍之後,回到東部創業,並和妻子生了兩個可愛的孩子。本以為,從此之後,兩人就會過著「王子與公主」的甜蜜生活。然遺憾的是,有一天晚上,我接到一位畢業後,留在東部工作的學生來電,告訴我說:「老師, ××× 因與先生個性不合,兩人已經離婚了,兩位孩子的監護權,全歸給媽媽。」聽到這樣的消息,使我感到非常的錯愕!還好,離婚後的妻子,是位普考及格的公務員,要扶養兩個小孩應不成問題,否則,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每每想起所證婚過的一百多對夫妻,竟有四對走上離婚之路,內心常為此遺憾不已!面對如此的「窘境」,我只能以證婚了一百多對,還好,只有四對離婚,來安慰自己說:「在高離婚率的時代,有這樣的成績已經不錯了,不必難過!」真的非常盼望,我所證婚過的夫妻,不要再有人離婚。當然,也希望凡天下結了婚的夫妻,能好好經營婚姻與家庭,千萬不要輕言離婚。

舉世聞名的俄國寫實主義文學家列夫 托爾斯泰 (Leo Tolstoy, 1828-1910) , 在《安娜卡列尼娜》一書當中的開場白,便不諱言的指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 這句話被世人公認為是 托爾斯泰 對於婚姻和家庭的經典悟言。 基本上,無論何種因素造成婚姻的破裂,應當都是因為夫妻無法「同心、同行」,即心中缺乏聖經所教導的「愛」有關。針對此,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馬斯洛 ( Abraham Maslow,1908-1970 ),用行為科學的方式研究與分析愛,將「愛」分為「匱乏愛」( Deficiency love ,簡稱 D-Love) 與「存有愛」( Being Love ,簡稱 B-Love )兩種。其所指的 D-Love ,乃因匱乏愛,只想得著別人的愛,而把對方看成是滿足自己基本需要的目標,予取予求。 B-Love 則是心中存有愛,樂意付出和分享,並不吝給予對方愛。從其研究結果得著證實,有問題的婚姻和家庭, 全都 和 D-Love 脫離不了關係;幸福美滿的婚姻和家庭, 幾乎都 充滿著 B-Love 。

三、效法亞居拉與百基拉

亞居拉與百基拉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聖經人物,經常被人提起。 亞居拉為猶太人,出生於羅馬帝國時代的黑海邊之本都省,以製造帳棚為業,曾在羅馬城定居。主後 52 年,羅馬城內發生了猶太人與基督徒之爭,當時的羅馬皇帝革老丟( Claudius ),在未查明真相的情況下,就直接怪罪猶太人,指控他們惹事生非,遂而發出驅逐令,要猶太人在限期之內,全部得離開羅馬城。亞居拉迫於強勢的行政命令,只好帶著妻子百基拉搬離羅馬,跨海遷移到哥林多城。在哥林多,亞居拉夫婦巧遇剛從雅典來到哥林多城的保羅,可能是同業之故,很快就與保羅建立起友誼,並且共同服事,為主作工。 ( 見使徒行傳十八章 1-3 節:「這事以後,保羅離了雅典,來到哥林多,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作工。」 ) 革老丟死後,驅逐猶太人的命令終告結束,猶太人才又得以允許回到羅馬。

雖亞居拉與百基拉兩人在聖經中所佔的篇幅很少,只有六處經文提及他們的名字(見使徒行傳十八章 2 、 18 、 26 節;羅馬書十六章 3 節;哥林多前書十六章 19 節;提摩太後書四章 19 節),且兩人的名字與工作,也近乎平凡,然在平凡中,卻顯示出兩人所建立起來的家庭與夫妻關係的不平凡。兩人不但接納保羅在他們家住了一段時間,還成了保羅親密的同工。當保羅乘船前往敘利亞傳福音之時,夫婦倆也一同前往,並一起配搭事工,因而 深受保羅的喜愛和讚賞。

縱使分道揚鑣多年,然保羅有幾次寫信時,在信中特別提到他們夫妻兩人,還請人代替他向他們請安(見羅馬書十六章 3-4 節:「問百基拉和亞居拉安,他們在基督耶穌裏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哥林多前書十六章 19 節:「亞西亞的眾教會問你們安。亞居拉和百基拉,並在他們家裏的教會,因主多多地問你們安。」提摩太後書四章 19 節:「問百基拉、亞居拉,和阿尼色弗一家的人安。」不僅如此,連日後的牧師和神學家,也視他們為婚姻與家庭的典範,還常以他們為例,在婚禮上,作為對於新人的勉勵。

在使徒行傳十八章,夫婦兩人與保羅的共同服事之記載,以及保羅多封書信的附帶請安中,我們可以看到夫妻兩人的同心合一、樂於事奉、主動分享、犧牲奉獻、開放家庭、款待使徒、彼此謙和、相互尊重的諸多見證,實值得當代的夫妻與家庭效法與學習。

結語:

上帝會在聖經當中,用非常多的經文作為婚姻與家庭的教導,應是要人從中明白,婚姻是建立家庭的開始,而家庭正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同時也是培養一個人的人格之所在,更是影響人類社會最大的一股力量。家庭若和諧,社會就會安定;家庭若出現問題,社會問題也就會接踵而至。質言之,孩子的幸福,靠家庭孕育,社會的未來,從家庭開始。畢竟,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組織一個美滿的家庭。

只要夫妻能和亞居拉與百基拉一樣,都能敬畏上帝、同心服事,相信許多外在的差異、紛擾和不幸,都會被上帝所改變。期盼我們能學習亞居拉與百基拉夫婦的同心服事、彼此謙和、相互尊重、活出基督的信仰精神,共同經營婚姻,建立美滿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