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相遇與對話的再思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使徒行傳十七章16-34節

引言:

過去,曾以<和解的相遇、愛心的對話>為題和大家分享過,之後,也以<相遇與對話>之名,納入2011年所出版的拙著《修復vs.報復》一書裡面。當然,撰寫此文之目的,乃要藉以提醒基督徒,面對台灣民間信仰時,勿以「魔鬼、下地獄」等詞定罪民間宗教的信眾,應以瞭解與和解的態度為始,繼而學習保羅在雅典城與信奉他神的居民相遇時,秉持獨一真神的態度,用愛心對話的精神,與非基督徒接觸(見使徒行傳十七章16-34節),這樣,才能和平共處,進而達傳福音的效果。今以《相遇與對話的再思》為題,乃期盼再次喚起身為基督徒的我們,省思與他宗教「相遇與對話」的重要。

一、農曆三月的台灣盛事

每年農曆3月23日是原名林默娘,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約西元930年,被古代帝王冊封為「天上聖母」的媽祖誕辰。因此,從農曆三月份起,各地的媽祖廟都會張燈結彩,舉行盛大的祭典,特別是以遶境進香活動最為熱鬧。信眾群聚、燃放鞭炮、鑼鼓喧天、擠爆馬路、熱鬧滾滾的景象,從大甲鎮瀾宮於每年農曆三月間所舉行,為期九天八夜的媽祖出巡遶境得以見著。如今,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可謂是台灣民間規模最盛大、動員力最強的常態性宗教活動。

事實上,台灣媽祖遶境活動乃源於台南大天后宮(位於台南市永福路2段227巷18號),因該廟於明鄭時期永曆19年(1665年)建造,是全臺最早由官方興建並列入官方祀典的媽祖廟。由於台南是台灣最早開放的府城,也是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重鎮,所以,供奉媽祖的台南大天后宮,便成了媽祖的信仰中心。隨著經濟圈的發展,進而發展出媽祖的信仰圈。為維護情誼,每逢媽祖誕辰,各地分香的廟宇和社團,便會組團到台南大天后宮進香。

過去,北港朝天宮(建於1694年)與大甲鎮瀾宮(建於1730年)關係密切,大甲媽祖出巡遶境與進香的目的地是北港朝天宮,但自從1987年以後,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駐駕地點卻改到嘉義新港奉天宮,其因,乃大甲鎮瀾宮董監事會認為,大甲媽祖來自福建湄洲祖廟的分靈,而非北港朝天宮。為此,兩間媽祖宮出現激烈的爭執,均堅持自己的「正統性」,最後因不歡而散,而導致「結怨」。

從兩間媽祖宮爭執到分道揚鑣,已赤裸裸呈現出「人爭一口氣,神爭一柱香。」的情況。其實,同屬媽祖信徒,實在不必如此計較,畢竟心誠則靈,誰是正統,並不重要,不是嗎?

由於台灣百姓信奉媽祖者眾,參加大甲媽祖遶境活動的人數逐年增加,甚至高達數萬人之譜,而成了台灣的一大盛事。難怪,自古便有人創造出「三月瘋媽祖」的俗諺,以之形容百姓對媽祖信仰活動的熱衷。基本上,除了台灣外,對岸的中國閩粵沿海地區,還有早期移民東南亞的閩粵僑民,也擁有廣大的媽祖信徒,其慶祝媽祖誕辰的慶典,同樣熱鬧非凡。

媽祖廟可謂遍佈全台,就連台灣東部最大的湖泊花蓮鯉魚潭邊(玉山神學院旁),也有一座奉祀媽祖,名為「池南宮」。剛到花蓮牧會時,並未注意到位於壽豐鄉的鯉魚潭竟會有媽祖廟,直到有一天,開車載著台灣民間信仰學家董芳苑牧師到玉神參訪時,他才告訴我花蓮這間罕見的媽祖廟。

為了讓國際了解媽祖信仰,2008年5月,福建湄洲島成立「媽祖信仰申遺工作小組」,還邀請台灣媽祖聯誼會會長、大甲鎮瀾宮代表和台灣各媽祖宮廟董事長赴湄洲共襄盛舉,並一起聯名向聯合國申報媽祖信仰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經聯合國審核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於2010年9月,正式將媽祖的信仰文化與活動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Hum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代表作之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保護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03年10月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極為廣泛,包含被視為文化遺產的活動、表演形式、知識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作品和文化場所等。)

順便藉此一提,每年媽祖誕辰遶境時,都會下雨,相傳是有保生大帝之稱的大道公曾追求過媽祖婆,但被媽祖婆拒絕,大道公心有不甘,便利用法術降雨,淋花媽祖婆臉上所施的脂粉。媽祖婆生氣之餘,也會在大道公誕辰遶境時,掀起大風,吹落大道公的烏紗帽。雖只是笑話一則,然卻已流傳數百年。

二、唐山過台灣的心靈依靠

我家信主之前,也是虔誠的媽祖信徒。祖先會信奉媽祖,乃從十八世紀中葉,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從福建越過有黑水溝之稱的台灣海峽,移民來到台灣。台灣海峽因有洋流交會,暗潮洶湧,要搭船橫越,並不容易,何況古代沒有氣象預報,又船隻與航海設備簡陋,不要說無法預知颱風何時會來襲,光是要抵擋十級的風浪,就困難重重了。加上早期的移民,幾乎都是偷渡而來,不但不敢明目張膽,還得花上一筆費用才能成行。所以,要遠離家鄉,飄洋過海到台灣開疆闢土,可謂和「賭命」沒有兩樣。為了旅途平安,只好請家鄉百姓心目中的海神媽祖隨行保佑。

先人從大陸來台討生活的艱困,從民間所流傳下來的俗諺,便可得知,

諸如:「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想到離開故鄉,命運難卜,心情就很沈重)、「過番剩一半,過台灣無底看。」(鄉民到異地謀生或打仗,有一半生還回來;但過台灣的,卻不見歸來)、「六死、三留、一回頭。」(能平安渡海者,只有三成,即使幸運渡海成功,還得抵擋住疾病的侵襲,以及原住民的襲殺。)、「紅柿出頭,羅漢腳仔目屎流;紅柿上市,羅漢腳仔目屎滴。」(早期渡海來台的,無論官、商、民,大多是隻身而來的羅漢腳(單身漢),由於遠離家園,思鄉心切,每當秋風吹起,柿子成熟上市時,就會流淚。)

從上述俗諺端見,漢人移居台灣,可謂是「歷盡滄桑」,不但路途遙遠、危險重重,加上遠離家鄉,得和家人,甚至妻女分離,其惶恐、孤單、無助、不捨與思鄉的心情,可想而知!因此,媽祖信仰對於有幸平安渡海來到台灣的人,乃是無可或缺的心靈寄託和倚靠。

我的故鄉茄拔(今台南市善化區東邊的村莊),還有鎮上的中山路,佇立著兩座古色古香、頗負歷史的媽祖廟,分別為鎮上的「慶安宮」與所住村莊的「天后宮」,小時候,經常可以看到廟會熱鬧非凡。據故鄉〈茄拔天后宮沿革碑〉的刻文所述及耆老所言,茄拔天后宮的媽祖神像是1661年由湄洲迎請而來,因此,茄拔天后宮在台灣乃佔有一席之地。由於出生在基督教家庭之故,並沒有參加過任何拜拜活動,然卻常在廟前看到廟會信仰(祭拜、進香、陣頭)、政治(民意代表候選人的政見發表、斬雞頭誓言)、經濟(賣藥、賣生活用品)、文化(布袋戲、大戲、老人說故事、唱山歌)等活動,令我印象深刻。至今,故鄉的媽祖廟,依然是鄉民生活與心靈寄託的中心。

小時候,我家仍保有信主之前所留下來的神明桌與八仙桌,因祖父認為,這些可用的東西若丟棄非常可惜,所以,將原本放置祖先牌位的神明桌改放家庭禮拜用的聖經與聖詩,神明桌上原本掛有神明圖的牆壁,則改掛上帝的十條誡命,而放置香爐和祭拜用品的八仙桌則作為家族長者用餐的主桌。只是年代已久,這些木製神桌已經朽壞,老家客廳只剩掛在牆上的十誡。

三、基督與民間信仰相遇的摩擦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自1865年來台迄今,已走過一百多年的歷史。由於長老教會透過西方宣教師引入台灣之故,在夾帶著外來文化的情況下,難免會和台灣的本土文化,以及儒、道、釋等宗教,及其所綜合而成的「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產生衝擊,進而出現問題與隔閡。其中,最直接,也最為明顯的,莫過於秉持「獨一神論」的基督教與民間宗教信仰的「多神論」、「擇一神論」、「交替神論」及「祖先崇拜」等,所引發民間宗教信仰團體對於基督教的強烈反感、排斥與敵意。

無可否認的,基督教傳入台灣,因宣教師秉持聖經的原則,並堅持上帝十誡的前兩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二十章3-5節)之獨一真神信仰,與台灣民間信仰「相遇」時,因缺乏對話與瞭解,導致諸多問題的出現。還好,經過多年的神學反省,終於領略到「宗教對話」的重要。問題雖已略漸減少,「對立」的緊張氣氛亦逐漸獲得紓緩,然基督教來到台灣後,因過去太過於「排他」,大部份人還是對基督教印象不佳,導致「基督教死沒人哭、沒公沒媽、吃教、背教、落教、信番仔教…」等敵對、憤怒與鄙視和數落基督徒的話仍揮之不去。

對此,民間宗教信仰學者董芳苑牧師在其所撰之《宗教與文化》一書當中不諱言的指出:「基督教要人放棄祖先崇拜的牢固傳統,自始自終都不能見容於臺灣民間。」再者,黃武東牧師等人在其所編撰的《臺灣慣俗與民間傳說》中,亦清楚言及:「基督教宣教活動的過程和目的上,皆強調若民間信仰的宗教人或非基督徒,要成為基督徒的話,就得放棄傳統的習俗和信仰。」顯然,這樣的堅持,會讓剛信主的人相當難以接受和適應。我曾聽一位牧師說過,他信主之後,好不容易才引領父親歸主,但父親受洗後,竟然還繼續拜祖先和神明,兒子見狀,深感納悶,乃開口問父親:「信主之後,為何還要繼續拜拜?」結果,父親回答說:「兩邊都拜,才不會『得失』(得罪)。」

是的,因著一般民間宗教的信眾,對於基督教信仰的不甚了解,加上西方宣教師對於民間宗教信仰的認識不清,遂而使得兩者從「相遇」到勉強「同居」,再由「否定」到彼此「敵對」,甚至走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在民主思想和文化人類學,以及比較宗教學蓬勃發展的今天,基督徒不能再以過去的自我中心來看待其他宗教。否則,基督教將會繼續處在難以和他宗教相處的困境。

四、學習保羅的相遇與對話

使徒行傳十七章16-34節所載之經文,是保羅第二次國際宣教旅行來到雅典時,看到雅典滿城都是偶像,雅典人極為熱衷祭拜,且又在城內目睹一座壇,上面寫著「未識之神」,心中頗為著急,所發表的「未識之神的介紹文」。

保羅在這篇講道中,乃如此闡述:「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甚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他從一本(血脈)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裏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眾人聽見從死裏復活的話,就有譏誚他的;又有人說:『我們再聽你講這個吧!』於是保羅從他們當中出去了。但有幾個人貼近他,信了主,其中有亞略.巴古的官丟尼修,並一個婦人,名叫大馬哩,還有別人一同信從。」(使徒行傳十七章24-34節)這篇精闢的演講,新約學者稱之為「亞略.巴古證道」(Areopagus sermon)或「亞略.巴古演說」(Areopagus speech)。

保羅之所以會跨海來到被譽為是希臘文化中心,同時也是西方文化源頭的雅典城傳揚福音,乃新約時代,雅典隸屬於羅馬帝國所統治的亞該亞省,是一個人文薈萃,學風鼎盛的地方,百姓享有自治權,可免納稅予羅馬政府。當地的哲學、建築、藝術、音樂等,遠近馳名,城中有許多宏偉的建築及栩栩如生的雕刻,因而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聚集於此,使得雅典成了當代的學術中心,同時也是第一世紀的世界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基於此,保羅在第二次國際宣教旅行時,才會用盡心思,將雅典城排進行程,旨乃想把「福音」,也就是當時被視為新興宗教的基督教,傳給當地人。

保羅來到雅典城之後,看到當地如此豐富的文化、藝術和人文思想,內心頗為震撼。雖然保羅一進到雅典,看到滿城都是偶像,而心裡著急,但他卻沒有站在本位主義上,直接的批評與咒詛,反而以溫和的態度,首先欣賞當地的藝術,並從當地的宗教、文化與人文思想中,找出能夠與之對話的接觸點。

在對話的過程中,保羅所講述的福音,雖然被不信的人視為是「江湖術士」為了餬口,所發出的「胡言亂語」。然當保羅得知有人反對他,並將他帶到離市中心不遠處的小山丘,一處名叫「亞略巴古」的議會場時,他並沒有因此而退卻,反而勇敢且公開將他所傳的基督福音,有條有理的詳細訴說出來。

保羅講完之後,雖有人依然不信,還一再地反對他,但仍有當官的丟尼修,以及名叫大馬哩的婦人,還有其他的人受到感動,跟隨保羅,想認識基督,追求福音。

從保羅與雅典人的「對話」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保羅與雅典人那「和解的相遇」、「愛心的對話」的基本態度,及其所持的堅定信仰立場。

1.和解的相遇-肯定希臘人的宗教與文化價值,並未一味的批評,稱他人為魔

鬼。

2.愛心的對話-以平和的態度,用一神主義的信仰和他們展開對話。

3.堅定的立場-強調耶穌復活的意義乃是永生、重生、得救、新人的盼望。

保羅之所以會這麼做,乃他知道,要傳揚基督的福音給雅典人,必須先要尊重當地人,待取得信任之後,才有機會和他們進一步的接觸。也就是一開始接觸時,就先要有「和解的相遇」,才能夠展開進一步的對話。反之,若一開始,就出現敵對的狀態,不但會遭到排擠,還會出現衝突,而使得福音的工作受阻。

結語:

最後,還是要再次提醒身為基督徒的我們,雖不信奉媽祖,然也得從福音與文化的角度來瞭解與看待,先以和解的相遇之態度為始,隨後才有機會以堅定的立場進一步對話,才不會因為我們的排他,而被他人排擠,導致失去傳揚福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