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皇宮與曠野 — 吳仲徹牧師

  • 吳仲徹牧師

聖經:出埃及記二章9-10節;三章1-6節

序言:

容許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要選擇皇宮的生活或是曠野的生活?我想大多數的人會選擇皇宮。這不只是信仰的挑戰也是生活的挑戰。

皇宮使人有榮華富貴,無憂無慮的享受,引以為傲,甚至是驕傲,受注目的人物,活在掌聲中,被人服侍,別人要處處退讓,好勝心很強,步步高升的快感的生活。一般而言,塑造國家領袖、政治人物,傳統上大家認為一定要出自皇宮官府之背景或世家,沿襲上一代的。但上帝的看法和作法有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要加上曠野的生活訓練。特別要帶領全民走向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縱然不談國家的建立來談家庭的建立也好,教會在社會中的使命,在培育人才方面也是如此的。

為什麼?

摩西要四十年曠野的生活,因為他在皇宮四十年。耶穌又不當國王,是要出來傳道的也要經過曠野的四十晝夜的考驗。也許你會問是不是傳道比較不重要所以才四十天而已呢?其實不是的,四十、四百本身對以色列信仰而言是一種受各種考驗的意思。曠野與以色列民歷代來存有密切的關係,無論從地理環境或從歷史觀點而言皆是。曠野是對生命的一種威脅,但也是再出發,養精蓄銳的環境與時機,可以和上帝更加親近的實境。

從歷代祖先曾經因牧羊而流浪曠野(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來看,那是極為甜蜜的神人同在的生活,雖都沒有住過皇宮的生活。約瑟是先在曠野再去皇宮,相反的,摩西是先有皇宮再曠野的經驗。先知們的看法較喜愛曠野,因為以色列官民在有皇宮式的宗教與一般生活後卻腐敗了,離開了上帝,因而呼籲要歸回曠野,如阿摩司(2:10;5:25)、耶利米(2:6,21;3:2;4:11;9:2,12,26;50:12,
39)。新約中的施洗約翰住曠野(路4:42),及耶穌在出來傳道之前曾經曠野的試探訓練(受試探 可1:13;路4:12)都是很好的例子。

為了這樣的益處,初代教父們在曠野設立了不少的修道院,現代教會開始辦退修會,以彌補我們沒有曠野背景的生活與訓練。故今天要講的集中在曠野的主題上:

曠野在聖經裡被信仰和神學化(出2:11—3:6)

1. 曠野是一所訓練謙卑人格、堅守信仰原則的學校(School):自我形成期或比喻為王子與牧人=富足與欠缺;驕傲與謙虛(申8:2;民12:3):

人在自我的成長期中在嬰、小孩時期是最須要的,父母愛兒女如王子和公主,有如宮中的生活。但一直到青少年時代就應有另一段的成長方式為佳,那就是曠野。在皇宮裏的生活養成一種特殊性格來,因皇宮生活是榮華富貴的,無憂無慮的享受,引以為傲甚至是驕傲的,活在掌聲中,受人注目的,被人服侍,別人要處處退讓他,以至養成好勝心很強的性格,如稍微不滿意就大發雷霆,甚至不可收拾,行出殺人不轉眼的暴力,逼迫事件出來。驕傲是會使一個人作出對自己錯誤的評估,往往壞的脾氣隨之起舞,報復的心也隨伴著而起。摩西錯誤評估自己而殺了人。

上帝要用的人不是這樣的摩西,而是一位謙遜的人,摩西經過四十年的曠野生活已經體驗到這個道理(申 8:2):『 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 神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他的誡命不肯。』;謙卑的心是神所要的。民 12:3:『 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cf.29:5)

保羅在悔改後才對自己有深入的了解與改變,也才被神重用(林前 15:9):『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從前逼迫 神的教會。』;弗 3:8 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提前 1:16:『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

基督耶穌說:太 5:5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 5:3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在曠野的環境是那麼有限的資源裡,摩西經歷了發現自己的有限的道理,後來又要在曠野眷養那麼多人的食衣住行,若非上帝的扶養與眷養那有可能,因此他對人民說那是祂養你們(申1:31;詩78:15)。神苦煉試驗你們內心肯守誡命否(申8:2;29:5)。換言之,曠野是訓練人謙虛,守原則的好環境好學校。具有像這樣的人,才會想去聽、去看、去認同他人內心累積各種痛苦的聲音。很可惜的蔣宋美齡夫人是一位所謂的基督徒和受美國高等教育,受民主政治薰陶過的人,又擁有國家最高權力權位的夫人,對極權統治下所發生的種種不人道的事件如228逼迫事件、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與戒嚴五十幾年皆視若無睹,也完全沒有任何的回應或想要為痛苦的人民有所安慰的舉動和聲音。相較之下,我引用臺灣偉大的為別人受苦的田夢淑醫師娘的一句話:為小孩買苦來學習。為了讓小孩將來能體念和幫助他人離開受苦。同樣是基督徒,同樣是女性,但就有兩極性的不同人生價值。主要是一個永遠活在自我和為自己而活的人;相反地,另一位是不斷地在成長,少為自我而活,多為他人而活的人。一位二十世紀初的法國猶太人的現象學大師Emmannuel Levinas 說:「在我裏面有他者」,他建構了「為他人」的倫理哲學。這句話很有意義。從神學而言,每一個人裏面有上帝的形象和樣式的他者。而這是人格成長的高峰。

2. 曠野是一所生死的戰鬥挑戰訓練營(Camp):

曠野不是皇宮,常住皇宮的人不會感激,除非他住過曠野。以摩西的經驗40年住皇宮,40年住曠野再加40年帶領以色列民在曠野生活,這共80年住曠野。他要把以色列民從皇宮化、貴族化的思考模式,被洗腦的意識的奴化人民帶到一個是上帝化的環境,是上帝給人有獨立自由尊嚴的人生,是必須受到曠野的洗禮才行。曠野常會突然有風暴,乾旱,毒蛇,猛獸的攻擊,如從人的不穩定性格中所發出來的攻擊和陷阱。你當如何去處理呢?這些都是重要的訓練課題。上帝要通過這樣的人民來建立屬神的國度。

這是不容易的角色與目標。從上帝訓練一個領導者—-摩西而言,40年是過了富足的生活,但須他自己再付出相對的時間另外40年的欠缺、克己、與孤單、無聊、恐懼的曠野為伍、體驗祖先的生活,接受生命的戰鬥、死亡的挑戰,才有資格再去和所要帶領的人民一起在曠野過40年的生活。

另外在曠野裡會聽到和體驗到各種需要的聲音:痛苦的聲音和基本人性的聲音,就像各種人民的生活面所發出來的聲音,而領導人必須願意去體驗或去感同深受地,了解及參與,才能真實地聽出這些聲音。講白一點,特別是人民的困苦、冤屈、抱怨、沒前途的聲音。不管是從天災地變,從社會群體中發出公義泣求的聲音,例如有些人掩蓋在自我自私的利益面具下,想盡變法地迷惑群眾來支持他們反抗摩西,要拉他下台,對他發出各種的攻擊、中傷、抹黑和控告。相對地,摩西卻可以聽到真實的聲音,一面從上帝而來,另方面從人民而來,摩西遇上了生死的挑戰,天人交戰(出2:22)。摩西被召要去面對這些,是對他的一種生死的挑戰,但這是身為領導人像牧羊人的最好的典範(往曠野找失羊 (路15:4)。),牧羊須以愛來牧羊,因為在羊面前耍權威是沒用的。摩西若告訴手中有王杖是無效的,告訴羊你有多高深的學問,多少財富也是無效的,羊所須要的是一個能為羊生命戰鬥的牧者。

歷史是環境與性格相輔相成點的記錄。摩西的環境與性格是促成他開創以色列歷史的重要因素。
然而環境是上帝為他預備,而他的心是被上帝訓練成有愛和謙虛,也成為他的性格的特質了。但勿忘了人生的戰鬥不是只有你一人(單打獨鬥的特性。),來 4:16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在曠野 神必為這樣的牧者領袖而戰,不須自己去行出消除異己的動作:作假見證、陷害與屠殺。

3. 曠野是一座聖壇與上帝相會處 (Sanctuary):

在曠野 神必與你們同在(引導)-申2:7;保守—申32:10)(詩68:7;78:52;136:16)【參書24:7;尼9:19,21】一位釋經家如此說:
“I would rather be in the desert with the Lord than in a palace without him. If God meets us in the dry times, isn’t it worth it all, if the desert prepares us to meet Him in an intimate encounter?。

雅各的天梯,耶穌在曠野的勝利,太 4:11『於是魔鬼離了耶穌、有天使來伺候他。』將平凡獻給上帝就是將苦路變聖路,因為上帝必臨到其中。

摩西過去活在掌聲中,只能天天面對法老王和一些為爭取權力的人之聲勢,但在曠野裏則有更多的時間在安靜中見上帝的榮光,『靜能通神、定以入化』。約瑟的經歷故事多少影響摩西的認知的改變,在曠野,困苦、孤單中的禱告,使人的禱告更為貼切神的臨在感,這也是耶穌的經歷 (可1:35;路5:16)。耶穌常往曠野歇一歇 (可6:31,32),心靈的安靜使人更能聽見神的聲音。

結論:

你我的成長需要曠野,特別上帝在每人的身上都有他美好的計劃,誠如摩西的勸勉:「又在曠野、將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喫、是要苦煉你、試驗你、叫你終久享福。使你們終久享福。恐怕你心裏說、這貨財是我力量,我能力得來的。 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上帝、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為要堅 定他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約、像今日一樣。」(申8:16-18)

雖然摩西本人不能享受應許之地的夢想,然而他卻為下一代開創了一個可以永續經營的一片天的可能性,他也享受到神特別的同在,就是永遠活在上帝的榮耀和人民的心中。有如基督為人類的犧牲要帶人進入天國一般。各位!你的皇宮生活是什麼?你(妳)的曠野生活又是什麼?你(妳)的下一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