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珍惜與及時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詩篇三十九篇4-5節;傳道書十二章1節

引言:
不久前,參加了1978年9月,一同進入台南神學院就讀的同班同學之告別禮拜。在參與的過程中,不但深刻感受到人生的短暫和有限,更深深體會到人生在世的日子如同影兒、窄如手掌、狀似浮雲、只有一口氣、快快過去、歲數在上主面前如同無有,著實有如舊約詩人的感嘆所言:「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數,在你面前如同無有!」(詩篇三十九篇5節a)以及詩人在團體的祈禱詩所述:「人好像一口氣;他的年日如同影兒快快過去。」(詩篇一四四篇 4節)一樣。

參加完告別式之後不久的一個夜晚,又從即時新聞中,看到一架載有280名乘客和15名機組人員的馬航MH17客機,由荷蘭阿姆斯特丹飛往馬來西亞吉隆玻途中,被飛彈擊中,墜毀在烏克蘭邊境,機上乘客全數罹難的消息。看完這則報導,隨即又從心中湧現出一股人生無常且短暫的難過思緒。因而激發出我以<珍惜與及時>為題作為分享的動機,期盼能藉此讓大家在生命有限的日子裡,遵循聖經的訓示:「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詩篇三十九篇4節)及詩人的祈禱:「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九十篇12節)好好數算自己的日子,珍惜人生路上的點滴。

一、人生短暫,稍縱即逝
人生短暫,稍縱即逝,乃眾所週知。是的,人生真的很短,可謂短得來不及感歎,就已葉黃歸故土。這樣的事實,除了聖經中的詩人有著深切的體認之外,想必隨著年紀不斷增長的您和我,看到親友的相繼離世、意外事件的頻傳,對於生命的短暫和不確定,應該也會越來越有感。

接續引言所談,一天晚上,用完晚餐,才剛起身,就接到一通三十多年未見的同學來電,接到電話當下,本驚喜不已,但聽完電話之後,心情卻轉為憂傷。原因是,這位三十多年未見的同學告訴我,1978年9月和我們一起進入台南神學院就讀的同班同學過世,將於隔天早上九點在高雄市立殯儀館舉行告別式。

當然,多年未見的同學來電通知噩耗,主要之目的,並非要我得參加告別式不可,她只想透過電話聯絡,讓昔日的同學知道此事,以便能夠彼此關心與代禱。來電的同學知道,我的牧會工作相當忙碌,這通突如其來的電話,會讓我措手不及,因此,她還特別叮嚀我,若沒空,不用勉強出席參加。

當我放下電話之後,腦海中隨即浮現出:「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七章2節)這節經文,因而燃起我無論如何,都得排除萬難,前往參加告別式,送同學最後一程,以表關心之意,同時藉此機會,和多年未見的同學見面之感動。

聽聞同學去世的噩耗,心中甚為難過,雖畢業後不常見面,但在學期間,因他學富五車,哲學與文學造詣頗佳,常是我請益的對象。基於此,我於隔天早上,特別撥冗前往參加老同學的告別式。

神學院畢業後,因各奔東西,同學們鮮少有機會碰面,甚至從未再見過面。這位早先一步歸天的同學,曾在長老教會擔任牧師,但1987年,即他28歲那一年,因腦部病變,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雖稍微得到控制,然病情還是每況愈下,導致無法再繼續服事,只好長年在自家和安養院休養,直到歸天為止。

順便藉此一提,這位當年和我一起入學的同窗,是我班上第二位去世的同學,另外一位,於在學中的1981年,同樣因病而去世,只可惜,當時我正在金門服兵役,不克出席參加告別式,至今仍深感遺憾!

在告別禮拜的會場中,看到多位昔日還是年輕的小伙子,現在皆已年過半百,頭髮斑白,且有三十多年未見的同學,心中無限感慨!又看到去世的同學之遺孀(亦是同年一起入學的音樂系同學),穿著黑色套裝,黯然坐在遺族席上,除了令人感到不捨外,更是讓人看到時間的飛逝與無情!
告別禮拜結束後,同學不約而同的列隊步行至火葬場參加火化禮拜。火化禮拜結束後,相互道別時,有位同學突然提議,要大家在已故同學的遺照前一起拍照留念,同時互留電話,以便聯絡。為能把握此一難得聚集的機會,同學們主動列隊,於高雄市立殯儀館的火葬場內,排排站在已故的同學之遺照兩旁,拍了多張團體照。拍照之後,一位較為年長之同學有感而發的道出:「盼望我們以後不要在這種場合見面,也不要在這種場面拍團體照,這樣只會徒增遺憾和感傷,平常有空就要多聯絡、多聚集,以免下次見面時,還是在告別式的會場上,期待我們能常關心彼此,有空,可找個時間召開同學會。」

坦而言之,在火葬場的遺照旁合拍團體照,還是我人生的頭一遭,身處其中,除了感嘆之外,也湧現出那難以訴諸筆墨的心情,亦從中深刻的感受到,人生的確非常短暫,一旦死亡,不但帶不走任何東西,還得孤身上路,有時還會為自己的未竟之事留下遺憾。

二、用生命成就生命
同學的告別追思禮拜程序中,並沒有安排「講道」這一個項目,只由主禮的牧師,用引言的方式,敘述省略講道的原由,之後,隨即由三位女性參與者,陸續上台分享她們和已故同學生前的生命交集之點滴。其中,有一位是已故同學先前所曾牧會的教會之長老;一位是年輕時期,一起求學的國中與高中同班同學;另外一位則是已故同學神學院剛畢業時,到台南鄉下一間小型教會牧會時,所陪伴成長的教會青年;最後才由遺孀上台,訴說她和先生的婚姻、服事與生病之後的生活。
分享的過程中,我聽到已故之同學在這些人的生命當中,有著訴說不盡的精彩故事,且他55年的生命,成就了許多人的生命,才會讓她們發出無限的思念之語。三位分享者當中,出身台南鄉下教會,年約四十出頭的中年婦人,流淚訴說她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已故同學非常多的鼓勵和影響,其中,包括知識的啟發、信仰的造就、生命的成長、價值觀的培養,甚至是婚姻的選擇等。
聆聽當下,我乃捫心自問,身為牧師,自己的生命是否曾影響或成就過他人的生命?還是只有空佔土地,一事無成?若離開人世時,是否也有人因為我,而使得他們的生命受到成就影響而發出感謝之語?

談到這裡,不禁讓我想起,保羅在致羅馬教會的書信當中,對於信徒們所提出的這一段勸勉:「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羅馬書十五章1-2節)當保羅在寫這封信的時候,福音已經傳至羅馬一段時間,且羅馬教會的教勢也已頗為興旺,雖是如此,然當地信徒對於福音真道的認知,仍稍嫌不足。

有鑑於此,保羅為能和羅馬教會的信徒分享他所信的真道,乃透過文字,訴說他自己的信仰認知和體驗,而上述這兩節經文,即保羅將自己列在信心剛強的基督徒行列當中,以己為例,勸勉羅馬教會的信徒,堅固的人,當要擔代那些信心軟弱的人。此外,保羅還力勸他們要愛鄰舍,讓鄰舍(指相近的人)喜悅,使他們能得著益處。再者,保羅還吩咐他們,勿只為自己而活,要效法基督擔當罪人軟弱的榜樣,不求自己的喜悅,當彼此接納,追求和睦,以生命成就生命,力求眾人的益處,來榮耀上帝的名。質言之,保羅乃要人效法基督那忍耐與受苦的無私精神,相互擔代,用自己的生命來影響與成就他人生命,藉以榮神益人。

是的,人活在世上,或多或少,都有影響我們生命的人。然藉此請大家捫心自省,你有過別人曾因為你而使他的生命更為豐盛嗎?當然,姑且不論我們所發揮出來的影響力有多大,只要在我們還活著的時候,能夠讓人因為你,使其思想和言行有正面的影響,那讓生命成就生命的價值,便會因你而存在了。因為一個對人有影響力的生命才算有價值。

這就如同之前我所分享過,曾販賣過黑奴的約翰牛頓(John Newton, 1725-1807),放蕩過一段時日之後,因著基督信仰之故,良心發現,認罪悔改。擔任牧師後,乃致力於宣講種族平等、不可販賣人口、當廢除黑奴等信息。約翰牛頓牧師所傳揚的信息,深深打動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的心。

由於威伯福斯才華出眾,當他劍橋大學一畢業,隨即以21歲之齡,被英國保守黨選為下議院的議員。因威伯福斯深受約翰牛頓牧師那人人生而平等、不可販賣人口、當廢除黑奴的信仰理念所影響,當上議員之後,立即著手致力於廢除英國的奴隸交易法案。雖過程中,深受打壓,荊棘滿路,困難重重,導致他多次想打退堂鼓,幸好,在約翰牛頓牧師的鼓勵下,堅持到底,而使得廢除奴隸交易法案,終於在1807年,於英國國會獲得多數的認同與接納。1833年,威伯福斯去世的一個月之後,奴隸交易法案在大英帝國的版圖內被全數廢除。

當英國廢除販賣奴隸的法案後,震撼了同樣存在著奴隸交易的美國。當彼得阿克斯牧師(Rev. Peter Akers, 1790-1886),也就是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1865)年輕時期的牧師,針對英國廢除奴隸的交易法案作為信息宣講時,深深的打動了林肯,遂而激發他立志解放黑奴的決心。就是因為林肯成功廢除美國的奴隸制度,而使得美國的黑人得著解放,非洲裔的歐巴馬(Barack Obama, 1961-)才有機會於2008年11月當選美國總統,並於2012年競選連任,締造了美國前所未有的歷史。

簡而言之,上帝的話改變了約翰牛頓;約翰牛頓牧師的信仰影響了威伯福斯;威伯福斯廢除奴隸的交易法案影響了彼得阿克斯牧師;彼得阿克斯牧師的信息影響了林肯;使得林肯解放了美國的黑奴,並於日後激發了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1968),歐巴馬才有機會當上美國總統。此乃生命影響與成就生命,所帶來的結果。

三、及時,勿再等有一天
回想起1978年,一同進入神學院就讀的同班同學,已經有兩位相繼回歸天家,而還在世上的同學,卻在火葬場後悔沒和已離世的同學好好相聚。事實上,這種「悔恨」,實有如瑞典的經典格言所述:「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亦如同英國俗諺所言:「悔恨侵蝕你的心。」是的,人生最痛苦的,並非今天的災難,而是對昨天的後悔。難怪,舊約聖經早在數千年前,就已提醒我們:「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傳道書十二章1節)基本上,這樣的訓示,乃在告訴世人,人不能老是存在著「等有一天」的想法,應當要在未衰老之先,信靠上帝,事奉祂,用生命成就他人的生命,否則機會難再。

我曾在拙著《所有vs.所無》的<等有一天>一文當中寫道:一天,耶穌要前往耶路撒冷時,刻意經過猶太人所鄙視的撒瑪利亞地區。當耶穌進入當地附近的一個村莊時,有一群長大痲瘋的人,知道耶穌即將來到,乃不約而同的聚集等待,期望得著耶穌的醫治。

當他們遠遠的看到耶穌到來時,便原地站著,(註:罹患此症者,因被視為不潔淨,必須蓬頭散髮,與他人隔絕數公尺之遠,遇有人接近時,還要高呼自己不潔淨,免得他人碰觸而遭傳染。相關經文請見利未記十三章。)大聲的向祂呼喊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耶穌聽到之後,乃停下腳步,高聲的對他們說:「我已經醫治好你們的病,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好讓祭司為你們施行潔淨禮,以證明你們的痲瘋病已經痊癒,不必再與人群隔離。」

聽完耶穌的指示,他們相偕前往祭司處,讓祭司為他們施行潔淨禮儀。潔淨禮之後,十位痊癒的病患中,只有一個患者滿懷感謝的回來將榮耀歸與神,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祂。這個人正是猶太人所討厭的撒瑪利亞人。

見到只有一個人懷有感謝的心,耶穌乃開口詢問他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裏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說完此話,耶穌又繼續對他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參照路加福音十七章11-19節)

其他得著耶穌醫治而痊癒,但並沒有如同這位撒瑪利亞人一樣,回頭向耶穌說「謝謝」的人,或許是高興過頭,忘記回報。也有可能想「等到有一天」,才來感謝祂。當然也有可能是忘恩負義。然無論如何,神學家或牧師講解這段經文時,幾乎都會將之定位在「感恩」的議題上。若繼續往下研讀20-21節,法利賽人向耶穌提上帝國幾時來的問題,以及耶穌的回答時,不難發現,這段經文也同時在提醒我們幾項及時的功課:

(1)找尋信仰的行動要及時。
(2)分別為聖的行動要及時。(將禮拜的時間、奉獻的金錢特別挪出,分別為聖。)
(3)有意義的事行動要及時。
(4)實踐愛人的行動要及時。
(5)立志之後的行動要及時。

假如行動不及時,將會如雅各書所說的:「…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各書四章14節)

結語:
人生只有幾十寒暑,且只有一次,如同單程車票,有去無回。凡是人,總有一天,都得邁向死亡,結束生命。我們要學會珍惜、成就與及時的功課,生命中才會有色彩與鮮花。最後,願以下列這一首詩作為互勉:
曾經擁有的,不要忘記;已經得到的,定要珍惜。
屬於自己的,不要放棄;已經失去的,留著回憶。
想要得到的,必須努力;最為重要的,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