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片刻答謝vs.永恆回報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詩篇一一六篇17-19節;以弗所書五章20節

引言:
基督教是一個感恩的宗教,每逢十一月第四個星期天的感恩節主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的教會,都會舉行感恩節禮拜。長老教會之所以會將感恩節禮拜安排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主日,乃源於1620年,歐洲的英國清教徒,為躲避宗教迫害,歷經千辛萬苦,飄洋過海,才抵達美國。存活下來的清教徒,為感謝上帝的帶領與保守,於隔年在上帝面前擺上感恩之祭,遂而成了美國日後的感恩節。此一典故,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詳,於此不再贅述。
每年感恩節禮拜時,德生教會都會以「來到台前奉獻」的方式,將所要奉獻的金錢親自擺上,藉以表達對上帝的感恩。本會之所以會在感恩節主日,採用這樣的奉獻方式,乃依照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禮拜與聖禮典手冊》中的感恩節禮拜說明文所示:「感恩節禮拜的目的,是為喚起信徒對上帝感恩圖報的心。過去農業社會時代,信徒將五穀、蔬果及家畜帶到聖殿獻給上帝,表明對上帝的感謝。如今雖是工商時代,我們仍應有這種精神,為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才幹與恩典獻上感謝。」旨乃要藉以喚起眾信徒能對上帝「感恩圖報」。

可知,感恩節的禮拜,乃在提醒我們,當時刻為我們的生命和生活向上帝獻上感恩,即,對上帝的感恩,並不能只是「片刻的答謝」,應當是「永恆的回報」。

一、感恩是律例,也是典章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感恩」乃是基督徒最為基本的信仰態度,常存感恩之心的人,必能榮耀上帝。一個深知自己是蒙恩的人,必會知道如何回報上帝的恩典。在舊約聖經中,可以清楚看到,感恩乃上帝的子民,所需遵循的重要功課。我們從利未記所載的五大祭(燔祭、素祭、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可以見到其中有兩項屬「感恩」之祭,即「素祭」與「平安祭」,凡上帝的子民,得依此擺上,因這是上帝透過摩西所頒佈的例律和典章。

「素祭」一詞,在希伯來文為「禮物」或「貢物」之意,屬自願之祭,獻祭者透過「素祭」向上帝表明忠貞與感恩,也間接供應祭司們生活所需的食物。其貢物有細麵、烹熟的穀類食品、禾穗子三種。貢物之數量,乃依獻祭者的能力及所需而定。(見利未記二章1-16節)

「平安祭」一詞,在希伯來文中,乃表「和好」或「福祉」之意。這一項獻祭和「素祭」相同,皆屬私人性質之祭,為感謝、還願,甘心而獻上,旨乃在表明獻祭者對上帝的感恩、虔敬與奉獻,同時藉此顯明神與人、人與鄰舍的和諧關係。所獻的祭物,必須是健康、無瑕疵之家畜。(見利未記三章1-17節)

曾向上帝獻上感恩之祭的人,在聖經中,有著諸多記載,詩篇中的詩人,就經常透過詩詞,表達他們獻上感恩之祭的心境。誠如詩篇一一六篇的作者,曾患重病,處於危險的死亡邊緣之際,上帝聆聽他的祈禱,醫治了他。為此,他立志畢生要按照上帝的命令行事為人,因而透過詩詞向上帝表白:「我要以感謝為祭獻給你,又要求告耶和華的名。我要在他眾民面前,在耶和華殿的院內,在耶路撒冷當中,向耶和華還我的願。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詩篇一一六篇17-19節)詩人立志所獻上的祭,並非片刻的答謝,而是永恆的回報。

是的,對上帝的感恩,並不能只是「片刻的答謝」,而當是「永恆的回報」。保羅在致以弗所和歌羅西教會的書信中,曾多次提醒當地的教會信徒,當存永恆回報之心,諸如:「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以弗所書五章20節)「無論作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神。」(歌羅西書三章17節)

看到舊約有關感恩的例律和典章,還有保羅對於感恩的教導,讓人油然想起,台灣俗諺中,亦有諸多勸勉人,當存感恩的心,展現永恆回報行動的諺語,諸如:「吃人一個蛋,恩情無法斷。」、「淡看世事去如煙,銘記恩情存如血。」、「一飯之恩,當永世不忘。」、「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知遇之恩,當永生不忘。」、「知恩圖報,善莫大焉。」畢竟,「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必須知恩、感恩,才能使得恩常在。

二、因為知恩而受包容
2015年10月下旬,泰國媒體報導了一位家境清寒,來自泰國中部北欖府,和家人以拾荒為生的17歲少女阿敏(Mint),摘下2015年泰國選美比賽「miss uncensored news Thailand」后冠。奪冠之後,阿敏迫不及待地回到家裡,向正在整理回收物的母親跪拜與謝恩之消息。

阿敏接受記者訪問時自喻:「自己能有今天,都是因為媽媽辛苦拾荒支持,儘管媽媽不太願意讓她幫忙,但她認為,從事正當職業賺到的錢是乾淨的,她一點也不覺得拾荒是件丟臉的事,家人今後還是會繼續從事這份工作。期望在贏得選美冠軍後,能夠接到一些廣告、影視工作,來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

媒體指稱:阿敏高中畢業後,因為經濟不允許,無法繼續升學,只好幫忙媽媽分撿垃圾、販賣二手衣物等,賺取大學學費。因阿敏身材高挑、臉蛋漂亮,在泰國選美圈的親戚引介下,替她報名參加選美比賽。由於阿敏頗為亮麗,又在賽程中展現自信,終於摘下后冠。
阿敏的受訪內容,以及跪在母親面前謝恩的畫面,隨者媒體傳播到世界各地,看到這則報導的人,無不為之動容。當我看到阿敏向母親叩謝的畫面時,內心乃被強烈的震撼著!

阿敏感人的故事曝光後,泰國隨即有一所大學找上選美主辦單位,表示願意提供阿敏獎學金,讓她進入大學就讀,完成其求學的夢想。不料,主辦單位經過查證發現,阿敏的學歷造假,只有國中畢業,為此,曾考慮要收回阿敏的后冠和獎金。還好,經阿敏向選美主辦單位的誠懇道歉,稱學歷造假一事並非她有意為之,因比賽申請表是由她的叔叔代為填寫,報名時,她並沒有對叔叔所填寫的內容進行確認,才會導致錯誤。愧疚之餘,她乃透過媒體懇求選美主辦單位勿收回獎金,因她已經將獎金給了家人。最後,主辦單位念在阿敏誠心道歉,以及其孝心與感恩之心的份上,決定原諒阿敏,並保留她的冠軍頭銜。

雖有人質疑,阿敏此舉顯然是為炒作,且對於阿敏的學歷造假相當不以為然,但主辦單位對阿敏雖出身貧寒,並不為此感到丟臉,內心依然存在著孝順與感恩之心,最後,還是包容並接納她。
我想,主辦單位會包容阿敏,沒有摘掉她的后冠,應該是「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所帶給她的福份吧!

三、為忘記帶湯匙而感恩的醫生
「有人出生帶金湯匙、有人帶銀湯匙,我是忘記帶湯匙。」這句充滿感恩哲理的名言,是享有「永遠的脊髓損傷教父」之美譽,已故的前台大醫學院復健科教授、台大醫院門診部主任王顏和醫師,生前接受雜誌訪問時,所道出的一句話。王醫師所說的這句話,似乎在回應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所提出的教導:「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8節)

王顏和醫師之所以會這樣講,乃他出身貧寒,在三重的台北淡水河邊長大。小時候,曾歷經父親得借錢買米,才能度日,有工作,才能掙錢還債的窘境。為貼補家用,小時候的他,得到垃圾場撿拾破銅爛鐵,換取微薄的金錢。他知道,父母並不會故意不給孩子好的環境,而是父母親在經濟上實在沒有辦法,才不得不如此。

王顏和的父母親育有四男,他排行老大,是家中唯一繼續升學的人。他曾經這樣形容自己:「我是所有親戚孩子中唯一飛出去的,其他人都是『勞力士』(勞工階級)。」念建中時,因盲腸炎發作,得緊急開刀,幸好經同學捐錢,並替他湊醫藥費,才得以順利接受手術,恢復健康,繼續唸書。

王顏和參加大專聯考時,因英文成績不理想,考了三次聯考,才考進台大醫學院就讀。雖第二次考上台北醫學院,但因為私立醫學院的學費昂貴,家裡負擔不起,實不好意思再花家裡的錢,最好的辦法,就是補習再重考,但卻礙於家庭的經濟因素,讓他不知如何是好。幸好,他有一位建中同班且又是鄰座同學的媽媽得知此事,乃無條件的接他到家裡住,並為他繳交補習費,他才得以順利考上台大醫學院。

王顏和借住陳媽媽家的那一年,他的同學在外地讀書,陳媽媽不但每天為他料理三餐,還主動給他零用錢,讓他感到「受之有愧」。建中同學的陳媽媽之所以會這樣做,乃因為他們全家都是基督徒,心中充滿著基督的愛,才會無條件幫助他。

王顏和功成名就後,接受2012年1月12日所出刊的31期《親子天下雜誌》訪問時,乃深感當年坐在隔壁的同學,是他生命中的貴人,而陳媽媽則是他的天使,他們不斷幫助他,且從不求回報,為此,他的內心乃充滿著無限的感恩,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好讓受幫助的人能成長,日後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王顏和說:「或許,看到結果得需要十年、二十年,就如同他的同學全家對他一樣。」可惜的是,一生充滿著感恩的王顏和醫師,因罹患肝癌,於2013年8月31日晚上辭世。

王醫師逝世半年後,被他所醫治過的脊髓損傷傷友,為了感念他,乃於2014年3月22日下午,由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等五個單位,共同假台北國軍三軍軍官俱樂部,舉辦了一場「永遠的脊髓損傷教父─王顏和醫師感恩紀念音樂會」。

音樂會中,逾百台的輪椅擠滿會場,甚為壯觀!亦有本無法生育的脊髓損傷者夫妻,在王醫師帶頭潛心研究下,產下了「脊髓娃娃」,也一起出席參加。脊髓損傷傷友特別選用王醫師生前最喜愛的基督教聖詩,由畢士大脊髓福音中心帶領獻詩、磐石音樂宣教團隊演奏,還有不少傷友上台分享王醫師對脊髓損傷者輔導生育的貢獻,並向他致敬,聊表脊髓損傷者對他的感謝。此一感人的音樂會,讓人對王顏和醫師那「感恩那忘了帶湯匙的人生」,留下永遠的懷念!

看到王醫師感恩的感人故事,使我想起之前曾閱讀過,一則名為<手術費=一杯牛奶>的勵志故事:
話說,有位生活貧困的男孩,為了積攢學費,乃挨家挨戶叩門販售商品。直到傍晚,因推銷不順,身心俱疲、飢餓難耐,當他心生絕望時,剛好敲開一扇門,應門者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女主人。販售商品的男孩,硬著頭皮向女主人要一杯開水喝,但女主人卻給了他一杯熱牛奶,女主人的善舉,令男孩感動不已。

多年後,這位為學費叩門販售商品的男孩,從醫學院畢業,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一天,有位婦女,因罹患重病,必須接受開刀,但當地的外科醫生皆束手無策。後來,這位婦女經過介紹,來到上述這位著名的外科醫生所服務的醫院。當外科醫生為婦女開完刀後,意外地發現,接受他手術的婦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飢寒交迫時,給了他一杯熱牛奶喝的女主人。就是因為當年的那一杯熱牛奶,才鼓起了他繼續向前的信心。

當開完刀的婦女,為昂貴的手術費用憂愁時,她在開刀的帳單上,看到了「手術費=一杯牛奶」這幾個字。

結語: 隨著信主的時間久了,或許我們的感謝與感恩越來越顯得麻痺,才會使網路的感恩接力顯得特別新鮮有趣。但隨著熱潮過去,感恩的動力與真誠,需要「有心」的回應。基於此,對上帝的感恩,並不能只是求得心理平衡的「片刻答謝」,應當滿心感恩的「永恆回報」。唯有如此,才能享有「知恩、感恩,恩常在;知福、惜福,福相隨。」的福份,進而得著從上帝而來,那「恩上加恩、福上加福」的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