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永遠進行式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哥林多前書三章6-7節;以弗所書三章14-21節

前言:
二十一世紀初期前後,人類歷史上最大且最多的速食連鎖店,可說是以麥當勞莫屬。這種資本主義的產物,就連共產主義的社會也廣為流行,著實是餐飲業的一大「奇蹟」,讓世人不能不對之刮目相看。相信正在閱讀本文的您,應該也有過到麥當勞用餐的經驗才對。

個人第一次到麥當勞用餐,是1989年於英國讀書時,與韓國、迦納、德國籍共五位同學,相偕利用週六沒課時間,開車前往曼徹斯特附近的古城堡參觀後,回伯明罕的路途中享用的。因時值冬天,天氣相當寒冷,肚子較容易餓,天色又暗得很快,所以才在回程中,由韓國籍的同學提議吃完晚餐後再回學校。結果,開車的德國籍同學突發奇想的說:「那我們就到美國大使館吃晚餐吧!」聽到「美國大使館」竟然可以吃晚餐,我乃好奇且高興的舉雙手贊成。進到餐廳後,這才知道,原來德國籍同學所說的「美國大使館」,就是專門販售漢堡的「麥當勞」,當場惹來一陣歡笑。(自己會這麼「聳」(俗),乃因出國前在花蓮牧會,當時的花蓮並沒有麥當勞,所以對之沒有概念,也不知歐洲人戲稱麥當勞為美國大使館。)

回到台灣後發現,被稱為美國大使館的麥當勞,竟然如雨後春筍般的在台灣到處林立。經過了解,這才明白,原來麥當勞在1984年就已登陸台灣,且於當年的1月28在台北市民生東路開設了第一家店面。令人驚訝的是,在短短的十八年間(1984-2002),麥當勞在台灣就已經有超過四百家的店面,從最北邊的基隆,到最南端的墾丁,甚至是離島的澎湖和花東地區,到處都可見到麥當勞,而且還門庭若市。此一跨國性的企業,不但增長快速,還融合了台灣本土的口味,頗受年輕人青睞。撇開反麥當勞團體的批評不說,從其成長的速度觀之,麥當勞的成功,的確有值得我們在教會增長的事工上學習的地方。

麥當勞之所以會快速竄起,且盤據整個世界的速食業,其重要關鍵,就是從創始人雷克羅(Ray Kroc) 的”When you are GREEN(綠色), You are GROWING(成長) & When you are RIPE(熟透), you start to ROT(腐爛) “這句話延伸而來。意即,當你在進行式中,將永遠成長;若處在完成式中,便開始凋零。易言之,就是永遠成長,永不止息,否則,不進則退。雷克羅所說的這句話,乃在勉勵員工,凡事都當永遠處在進行式中,朝著目標前進,不可停頓。

一.過去式的反思
1999年4月第214期《今日華人教會》的文章中,刊載的一則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州名為「聚焦家庭 」( Focus on the Family )之機構的研究數據指出:北美(含美加地區)教會在每年大約三、四千間關閉的情況下,面臨了生存的危機(有教會增長專家甚至估計每年關閉的教會有一萬間以上)。以美國為例,在過去的十年間(1989-1999),綜合所有教派之新加入教會的信徒總數下跌了 9.5 %(4,498,242 人),然而國家的人口比例則增加了11.4%(24,153,000人)。看到這樣的結果,難怪受人尊敬的教會民意調查家喬治.巴納( George Barna ),會以「鐵達尼號」 (Titanic) 來形容現代的美國教會:「很大、很雅緻,但沉得很快!」 (It is large, elegant and sinking fast!)事實上,不只美國的教會如此,諸多的歐洲教會亦乎如此,當然,這也包括了天主教和東正教。

我曾在教會公報的<社論>及<新、舊對話>一文當中分別談論過:二十世紀中葉,世上有不少教會因信仰表現的特色,被人冠上雅號和別稱,諸如:韓國教會因著禱告大為復興,被稱之為「禱告的教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由於會眾擅長唱詩,被稱為「讚美的教會」。又解嚴之前,長老教會扮演先知的角色,教會受到政治上的壓迫,在國際上還被稱為「受苦的教會」(Suffering Church);日本教會因禮拜堂窄小、人數少,進入禮拜堂得脫鞋,盤坐在木板或榻榻米上做禮拜,被稱之為「性格的教會」;德國教會的信徒常一起討論聖經和神學,不但贏得「討論的教會」之雅號,還因善於思考和討論,而產生諸多著名的神學、哲學、科學、文學、音樂家;英國的安立甘宗教會(Anglican Church)由於堅持固守傳統,保有中古世紀時代重視禮儀的禮拜方式,而被稱為「傳統的教會」。

隨著時空的轉換,上述這些教會的「別稱」和「雅號」已不再。如今,臺灣教會年輕一代的信徒看不懂五線譜,對於傳統的四部合唱又興趣缺缺,導致「讚美的教會」已不復存在;韓國教會也因禱告精神的逐漸走下坡,「禱告的教會」之雅號正在褪色中;德國的教會在物質與個人主義盛行下,信徒已不再熱烈討論聖經,導致「討論的教會」之別稱已成了過去式;英國教會由於太過固守傳統,許多教會面臨信徒年齡斷層的危機,加上付不起硬體設備維修費用的情況下,教堂只好關閉或拍賣。又教堂外面的草皮上,埋葬了許多歷代信徒,看起來「死氣沉沉」,因而又被戲稱為「關門」和「死亡」的教會。此外,歐美教會也在信徒逐漸流失的窘境下,教堂面臨出售的命運。難怪有人會以「拍賣的教會」來形容。這樣的結果,先前風光的教會,已經變成了「過去式」和「過去完成式」,似乎沒有「未來進行式」可言,真教人感傷!

二.永遠進行式
讀過英文的人都知道,「時態」(Tenses)是英文文法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因它包含了「現在式」(Present Tense)、「過去式」(Past Tense)、「未來式」(Future Tense)以及「完成式」(Perfect Tense)。當然,在這些時態當中,還包含了更深一層的「現在完成式」(Present Perfect Tense)、「過去完成式」(Past Perfect Tense)、「未來完成式」(Future Perfect Tense),以及「現在進行式」(Progressive Present Tense)、「過去進行式」(Progressive Past Tense)、「未來進行式」(Progressive Future Tense)和「現在完成進行式」(Progressive Perfect Present Tense)、「未來完成進行式」(Progressive Future Perfect Tense)、「過去完成進行式」(Progressive Past Perfect Tense)。

從英文的時態不難看出,「過去式」是指過去之事,「現在式和未來式」是指現在和未來將要進行的事。然可惜的是,英文文法中卻沒有「永遠進行式」。雖有過去才有現在和未來,但人不能只回顧過去,而不展望未來,若是如此,將無「未來進行式」可言。

相信大家都聽過「三流的人讀歷史,二流的人寫歷史,一流的人創造歷史。」這句話。基本上,這句話所表達的意義,也正在訴說著唯有展望未來,永遠走在「進行式」的人,才能創造歷史。長老教會不能老是以「改革宗」(Reformed)的「完成式」自居,乃要時刻實踐「改革中」(Reforming)的信仰作為,處在「永遠進行式」」中,才能展現出「永不止息」的精神。然要在永遠的進行式中創造歷史,除了要盡人事外,還要聽天命,同時祈求上帝的同工和幫助。

保羅在致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曾為以弗所的教會和信徒向上帝獻上禱告:「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或作:全家),都是從他得名)求他按著他豐盛的榮耀,藉著他的靈,叫你們心裏的力量剛強起來,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裏,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神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裏,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以弗所書三章14-21節)保羅之所以會祈求上帝的靈的幫助,乃因保羅深深的體會到,上帝的靈是教會增長的動力,是福音事工進行式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結語:
亞洲是世界五大洲中人口最多的洲,人數高達34億5千萬,遠遠超過全球總人口的一半,但亞洲的基督徒人數卻只有3億1千萬(包含天主教徒),只佔總人口比率的8.5﹪,是世界五大洲中基督徒比率最少的洲。由此端見,我們所背負的福音責任是何等重大!教會絕不能抱持守舊、守成的觀念,只一味的停留在過去式和過去完成式的封建思想中。若是如此,教會將會開始凋零,最後成為一池死水,永無生機可言。

在德生教會設教三十八週年的日子裡,我們實需在「現在完成進行式」中,繼續讓福音事工處在「永遠的進行式」,朝著目標前進。然在進行式的行動中,我們定不能忘記:「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哥林多前書三章6-7節)這段聖經訓示。因為,上帝是所有一切進行式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