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期待、歡呼、事奉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馬太十一章28-30節;路加十九章29-38節。

前言:
小時候,每當有親戚要來,或是學校宣佈即將外出旅遊時,心情皆會在期待中興奮不已,甚至還會在前一天晚上睡不著覺,等待著天快亮。因親戚來訪幾乎都會帶來禮物,這對於物質缺乏的農業社會著實是一大「福音」;老師帶學生外出旅行,對於鄉下的學生而言,不但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還可增廣見聞。回想起孩童時代常在幼小的心靈中,對於美好之事充滿著高興與期待,如今,仍教人回味無窮。

事實上,不只小孩子對希望之事會充滿歡欣的「期待」,連大人亦會在盼望當中,滿懷著「期待」與「歡樂」的心情。最讓人記憶猶新的,莫過於1970年代,臺灣少棒隊背負眾望,赴美參加比賽時,半夜起床收看電視實況轉播的情景。當球隊拿下冠軍回到臺灣後,棒球選手被披上花環,搭乘吉普車遊行,接受民眾歡呼的場面,可謂萬人空巷,情緒沸騰到極點。這樣的「歡呼」,對於臺灣當時的處境雖顯示出強烈「自卑」與「自慰」的心理現象,卻也展現出臺灣人民強烈渴望想藉著棒球比賽的勝利,得以因此「出頭天」而受世人矚目的心情。

如此渴慕勝利的期待,和棕樹主日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城時,被百姓視為「君王」而夾道歡呼的場面極為類似。

一.棕樹主日的詮釋
「棕樹主日」(Palm Sunday)乃人民歡迎「君王」耶穌基督進入到聖城耶路撒冷的日子,這一天是基督教節期「聖週」(Holy Week)的開始。「聖週」即所謂的「受難週」,是主耶穌復活的前七天,騎驢進耶路撒冷城、被補、受苦、受釘、死而復活的過程稱之。易言之,「棕樹主日」是人民對耶穌基督救贖即將來臨的期待和歡呼之日。

當天,百姓聚集耶路撒冷城門口,夾道歡迎騎驢進城的榮耀之主-耶穌基督。此一主日為基督教會相當重要的日子,同時也是耶穌受難的開始。

耶穌騎驢進城,人民手拿棕樹枝夾道歡呼的預言,早在舊約聖經就已經清楚記載。(見利未記二十三章40節;詩篇一一八篇25-26節;撒迦利亞九章9節)且在新約聖經當中一一應驗與實現。(見馬太福音二十一章1-11節;馬可福音十一章1-11節;路加福音十九章29-44節;約翰福音十二章12-19節)棕樹在聖經的記載中,象徵著「義人的興旺」(詩篇九十二篇12節),且被看成是一種勝利和凱旋記號。棕樹大部生長於熱帶沙漠地區或水源旁,果實可以食用和釀酒,樹幹屬上等木材,為中東地區的重要建材。在聖殿的門牆上,猶太人還以棕樹的雕刻圖像作為裝飾。足見棕樹在熱帶地區是何等之美與高貴,其利用價值更是匪淺。當耶穌被視為勝利的君王騎驢來到耶路撒冷城時,從人民以棕樹枝作為迎接的象徵物,便可見諸於一般。

每逢「棕樹主日」皆會讓人想起耶穌騎驢進城時,大批群眾蜂擁而至,手持棕樹枝,夾道歡呼「和散那!」(本字希伯來文的原意為『求你拯救』,出自於詩篇一一八篇25節)的場面。民眾之所以會發出這樣的歡呼聲,乃猶太人相信「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這句話。然在夾道歡呼的行列中,雖有人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是位拯救人脫離罪惡的主。但大部分人卻將耶穌看成是政治上的君王和征服者,以為耶穌的進城是要「拯救與解放」百姓,會為他們爭取人權,始能過著豐富的物質生活,好讓他們在政治上能享有自由與平等,而將耶穌視之為「政治君王」,廝聲厲竭的大喊著「和散那!」。事實上,耶穌的騎驢進城,不是為政治,也不是為物質;而是為人類的心靈,以及拯救人類罪惡的大業而來。雖人民對耶穌有如歡呼國家君王般的凱旋歸來,但耶穌始終未表現出政治君王的姿態,反而捨棄戰馬,默默的騎著象徵謙卑的驢駒,表示自己是位愛與和平的使者,祂不靠軍隊和武力,而是要實踐對全人類「完全的愛」。

二.棕樹主日的現代啟示
誠如上述,耶穌以「和平君王」的角色進入耶路撒冷,為的就是要實踐「完全的愛」,拯救人的靈魂,讓人不再受制於罪惡的綑綁。

可惜,當時不少人誤會了耶穌的角色與任務。如今,處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們,亦有諸多人存有這樣的迷失,認為耶穌的到來就是要讓他們過好的生活,其實不然!

主後2001年3月28日-4月2日,微僕受派為臺灣代表,前往泰國曼谷參加由「亞洲基督教會協會」(Christian Conferenceof Asia, CCA)「信仰宣教合一委員會」 (Faith, Mission & Unity)所主辦的2001年「新眼光聖經神學研討會」(EcumenicalEnablers’ Program (Regional)-2001 Reading The Bible With New Eyes-CCA&CCT)。會中,計有來自臺灣、泰國、高棉、日本、韓國、印度、斯里蘭卡、印尼、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澳洲、紐西蘭、菲律賓、尼泊爾、東帝汶、孟加拉、香港等國教會代表五十多人參加。諸多與會學者紛紛站在歷史、文化與信仰的角度,就亞洲的問題,提出許多看法。由於亞洲國家幾乎全處在多元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情境中,所以與會學者無不主張,上帝的話在各個不同的地域和脈絡裡,皆有其特別的意義,我們可以從聖經中找到上帝對於不同地域人民不同的啟示。上帝的話是為全人類的,是普世的,所以人們應仔細正確的詮釋上帝的話,讓祂的話能夠真正連結於我們的生活當中。
雖與會者除了臺灣、日本、澳洲、紐西蘭、韓國、香港等地經濟水平較高外,大部分國家幾乎都處在貧窮與落後的狀態,生活相當清苦。但他們卻未將基督教「信仰」和「上帝的話」視為擺脫窮苦的「仙丹」,反而一致認為,上帝的話是人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是指引心靈邁向光明的指標。因為上帝的話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讓人心歡喜,靈快樂,肉體因而得以安然居住。這樣的真理過去如此, 現在如此,將來亦乎如此。棕樹主日時,耶穌騎驢進城,實踐「完全的愛」的故事,是心靈的、拯救的,非物質與政治上的,其所帶給現代人的啟示,正有如耶穌在馬太福音十一章28-30節所揭示:「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之意義全然相同。

三.棕樹主日的信仰意義

許多時候,人們對於基督教的信仰,猶如當時列隊在耶路撒冷城門外道路上的部份人一樣,認為迎接與信仰耶穌基督,就可脫離暴政、事事如意、身體健康、享受功利、平安無事。基本上,這樣的「信 仰價值觀」乃完全錯誤。然不只基督徒如此,臺灣的諸多佛、道、釋教信眾,以及臺灣民間宗教信眾亦乎如此,常把「信仰」與「利益」劃上等號,認為參加禮拜和法會,便可「福祿壽全歸」。這樣的社會現象,在達賴喇嘛來台進行的灌頂法會中表露無遺。猶如最近達賴喇嘛所主持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灌頂法會」門票一推出,馬上被索取一空。索票的人當中,有不少人因著失業率偏高、經濟不景氣、生活苦悶、諸事不順、家庭失和,想藉著灌頂經由達賴的神力得到好處。

許多人在不明白信仰的意義下,將達賴視為「神人」,似乎通過他的灌頂和加持就可萬事OK,甚至將灌頂法會看作是在「練功」、「吃仙丹」、「穿金縷衣」,藉此而得以解脫痛苦,順便來個福財雙至。這樣的奇特現象,在世界其他地方鮮少發生,卻在臺灣頻頻出現。事實上,有這樣想法的人,非但不了解信仰的真諦,還曲解了信仰的意義。達賴得知後,不但無法接受這種奇怪心態,還深感不可思議!遂而向存有如此心態的人提出告誡:「不瞭解佛法,即使灌頂也難以入密。」達賴一再向世人表白,他不是「神人」,也不是「神仙」,只是平凡的修行者,不可能具有任何「魔力」。他力勸人們,應當修正偏差的觀念。接受灌頂當有賴於內心的虔誠和參與,透過上師的指引,方能開啟慈悲與智慧,達到「成聖」的境界。然即使得道,其所表現的,也當如西藏諺語所言:「即使你的心已臻於聖人境界,你仍要表現得像凡夫一樣。」

為此,臺北師範學院的社會科學系耿振華教授曾語重心長的說道:號稱有過五十萬灌頂過的臺灣藏傳佛教信眾,真正定期修法和聚會的信徒,恐怕連一萬人都不到。再者,連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也不諱言的指出:藏傳宗教最近之所以會在臺灣蓬勃發展,其最主要的因素,乃和臺灣人對於信仰的功利化有關。端見,人們希望藉著法會或各種宗教儀式想謀求福財者不在少數。

常有人知道我是牧師後,開口問我說:「牧師的工作是在做什麼?」我常會回答:「牧師的工作有四:一.引領人和上帝建立關係;二.幫助人的靈魂得救;三.帶給人心靈平安和喜樂;四.讓人充滿希望。」信仰的真諦並非外在的功名利祿,而是在面臨打擊和挑戰時,能夠因著信仰得著力量,從中走出陰霾,活出基督,與神和人建立美好的關係,心中充滿盼望和喜樂,使靈魂得救。

結語:
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將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時,臺灣人心中充滿惶恐與不安,不少人紛紛逃走,不是回轉唐山,就是下到南洋。臺灣光復後,台灣人民不但滿心歡喜、充滿盼望,鄉里村民和各級學校學生,更是夾道歡迎來台接收的國民政府軍。不料因意識形態的差距,以及公務人員處事態度和效率與日據時代迥然迴異,使得人民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因而造成二二八事件慘劇的發生。時至今日,歷史悲劇所帶來的省籍情節糾葛和衝突,幾乎天天在臺灣的政壇與人民的生活中出現,著實讓人心痛。

綜觀人類歷史,每每面臨改朝換代與政壇紛擾的時刻,人們心中都會出現極大的盼望與期待,希望能夠共同和平的面對未來。相同的社會現象,在耶穌基督的年代就一再上演。由於人民的罪惡,產生了社會諸多不義,導致公義無法伸張,耶穌基督只好走上十字架的道路,將自己擺上活祭,受盡苦難,為的就是要擔當人的罪。「棕樹主日」的時刻,讓我們實踐〈期待、歡呼、事奉〉的信仰作為,為「期待」拯救和平人君的到來而「歡呼」,並學習驢駒的謙卑與為主所用的「事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