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朝見與回應(一)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詩篇九十五篇 1-7節a
   歌羅西書三章16-17節

前言:

本文將分成兩個部份加以訴說。首先,乃要分享前往新加坡參加哈該學院的模擬教學與師資研習會的點滴。之後,再針對<朝見與回應>之主題談論「朝見上帝」(禮拜)的意義,以及「回應上帝」(音樂事奉與奉獻)的重要,藉以激起大家能夠熱心參與禮拜,歡喜投入音樂服事的行列。

第一部:新加坡哈該學院之行分享

一 .哈該學院的設立

「哈該學院」 (HAGGAI INSTITUTE)由美國籍的約翰.依姆德. 哈該博士( Dr. Rev. John Edmund Haggai)於1969年所創立, 是一所國際性、超教派性,專門培訓第三世界國家宣教領袖人才的學院 。 哈該學院的總部設於美國亞特蘭大,在美國夏威夷州的茂夷島( MAUI)與南亞的新加坡各設有一個分院。到2006年為止,從哈該學院畢業的校友,已超過六萬名,遍佈在全球一百七十多個國家的各個角落和階層。畢業生當中,有教會的牧者、信徒的領袖、國會的議員、政府的高官,也有民間社團的領導人,亦有醫師和律師,更有國家的副總統前來進修過。

哈該博士創立哈該學院的主要動機,乃他從小就立志要到 中國宣教,然 1949年中國大陸由共產黨政府掌權之後,不但拒絕外國宣教師的入境,還禁止在當地耕耘多年的宣教師進行福音工作。遭受共產黨政府阻擋後,哈該博士便從心中燃起一股「裝備本土的基督徒領袖,由他們帶領自己的同胞歸向基督」的決心,遂於1969年設立了哈該學院, 此 一決心,便成了哈該學院設立的主要宗旨。

哈該博士認為 ,在現今的社會,要培養並差遣一位宣教師前往他國宣教,不但費用高,政治與文化上的攔阻與隔閡大,效果也相當的有限;倒不如邀請當地人前來受訓,再差遣他們回到自己所成長的地方傳福音,這樣的話,政治與文化上的攔阻較小,所需的費用比較低,果效也會比外來的宣教師來得大。

原本,培訓的工作,大都集中在夏威夷舉行,但 911事件過後,美國的簽證取得轉趨困難。因此,華語的培訓工作,全部移轉到新加坡,只保留部份的英語課程在夏威夷進行。

二 .舊約的哈該與現代的哈該

哈該學院的校名,乃以創立者 哈該博士 的名字而命名,然其設立的精神,則與舊約聖經中的先知哈該那敬神愛人的心志全然相同。(註:依福音證主協會所出版的《聖經 -串珠.註釋》增訂版所述:南猶大國於主前586年被巴比倫帝國滅亡後,百姓被擄到巴比倫長達數十年。主前539年,波斯王古列(居魯士)消滅巴比倫,建立波斯帝國後,他頒令准許被擄至巴比倫的各民族回歸故土,又讓他們把被擄的神像一併帶返建廟供奉。於是有猶太人第一次回歸,在所羅巴伯和大祭司約書亞的帶領下,連同所歸還的聖殿器皿,於主前538年回到耶路撒冷。他們隨即著手建造祭壇,獻祭守節;第二年又著手重建聖殿,於二月立了聖殿的根基。不過,工程開始之後,受到仇敵撒瑪利亞人的阻擾,百姓建殿的心於是冷淡了;再加上旱災和經濟不景氣,建殿的工作便停頓下來。直到主前520年,有一名叫哈該的人,年少時,曾目睹聖殿被毀的慘狀,如今,見到百姓回頭各自修築自家美屋,貪圖自我享受,使得聖殿的整修工作停頓,而任其荒廢。於是,他起而教導百姓在思想和行為上,應當遵行上帝的旨意,更要將上帝的工作擺在首位。百姓聽了哈該先知語重心長的規勸後,終於完成了聖殿重建的聖工。)從聖經的記載中得以見著,哈該是一位敬神愛人的人,他不但教導百姓在思想行為上遵行上帝的旨意,還勉勵人當將上帝的工作置於首位。

三 .參與哈該

個人有幸參與哈該學院的課程,並被邀請成為該院的老師,乃 2002年初受張家惠長老的建議與推薦,於同年的 11月22日 – 12月6日 ,前往哈該學院的夏威夷分院,參加為期十五天的研習會。當時,我只是抱著學習與交流的心情,以培訓的學員身份前往參加,從未想過擔任該院的老師這一件事。如今,會被哈該學院遴選為國際師資,著實相當的意外,簡直就像一場夢。

依哈該學院的體制,師資的來源必須從世界各地前來受訓的學員當中挑選而出,之後,再經過學院的訓練和認可之後,才能成為該院的老師。換句話說,哈該學院的師資,一定要從校友當中遴選而出,受邀請參與學院所舉辦的「師資研習會」( FDS:Faculty Development Seminar),正式取得FDS的結業證書之後,才能擔任該院的教師。

2003年初,哈該學院曾數度來電,邀請我前往講學,可惜的是,由於當年SARS在全球肆虐,不得不暫停所有的課程。隔年,學院又再度來電,要我出席參加,但由於教會事工繁忙,不克前往,只好又耽擱了下來,甚至忘掉了這件事。

2005年年底,該院的新任華文部主任因公出差前來台灣,特地當面邀請,要我無論如何,一定要排除萬難,撥空參加該院的師資研習會,因邀請名單是上一屆主任退休前所特別交代的。見到培訓主任誠摯的親自邀請,我才向小會請事假一個星期,於2006年的11月1-7日,前往新加坡參與師資研習會。

出發當天,正逢颱風橫掃南中國海的時刻,為避開颱風,飛機從南中國海轉向進入到越南領空,再沿著陸地飛行,經過馬來西亞的上空,以 四萬三千英呎 的高度,往南飛到新加坡。

雖這趟飛往新加坡的行程頗為顛頗,氣壓相當的不穩定,又加上學院教室的冷氣過強,致使身體不適,然這一次的師資研習會(這是該院自 1969年創立以來所舉辦的第四次FDS,會中,有從世界各地邀請而來,十八個國家的二十八位老師,華文部有十二位、英文部有十六位,共同參與。)卻使我獲益良多,也學習到如何融合中西教學方式的優點,以及在國際場合講課的技巧。

由於哈該博士認為:「當一個基督徒領袖透過基督的信仰,由內在到外在具體實踐,並建造自己成為榜樣,就會成為一位具有影響力的領袖。他的觀念會直接影響他人,幫助他們身邊的人找到出路,贏得他人的信任、尊敬和支持,更可以成為扭轉世代的成功領袖。」因此,當我參與研習會時,培訓主任再三的叮嚀,身為哈該學院的老師,除了要扮演好學生的「導引者、啟發者」( Facilitator)之角色外,還要認清時代的變遷,勿被原有的固定模式所綑綁,要於「時代在變、人人在變、福音不變、方法要變」的情境下,瞭解時代,順應時代,隨時注意「模式的轉換」(Paradigm Shift),盡所能的「傳揚福音」(Evangelism)。更為重要的是,學院還特別強調,身為哈該學院的老師,一定要堅守「情操」(Integrity),品格上絕對不能有任何的瑕疵,否則,一經發現情操出問題,將永遠不得再擔任哈該學院的教學工作。

研習會後,在回台灣的飛機上,我深受哈該博士為福音工作所擺上的一切所感動,也為那長期奉獻金錢,支持學院事工的兄姐感激不已,更回想起,在結業禮拜時,和來自十八個國家,二十八位老師一同恭守聖餐時,大家一起立志,決心一生一世傳揚福音,引人歸主,帶領人朝見與回應(敬拜)上帝的畫面,不禁淚濕眼眶,深感自己的渺小與不配。

第二部:朝見與回應

一 .朝見的意義

每一次在神學院講授禮拜學的第一堂課時,我都會利用一節的時間,讓學生集思廣益,共同討論「何謂禮拜?為什麼要禮拜?」這幾年來,學生所討論過的答案已超過一百個,說法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有的學生所提出來的答案,聽了還真教人啼笑皆非。基本上,從古至今,學者們對於「禮拜」,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解釋和定義,那就是「朝見與回應」。

為能強調禮拜的重要,我曾在拙著《禮拜的更新》一書當中,提出一段粗淺的解說:「禮拜是基督教會最?主要的信仰行動,同時也是不可或缺的命脈泉源。凡蒙恩的基督徒,定要透過禮拜,不斷回應上帝的大愛,才能重新得力。基督教會即建立在敬拜上帝、榮神益人的基礎上。」

在美國完成禮拜學的課程,準備接受口試時,指導教授建議我,在口試之前,一定要先自己對於「禮拜」下一個定義,並畫一張圖,以便在口試時,能夠向口試委員解說禮拜的意義。基於此,我以下列這一段文詞:「禮拜是人類再次與上帝相遇,同時經驗與感謝上帝永流不息的愛與恩典之救贖,藉著耶穌基督為中保,讓人能謙卑反省自己的有限與軟弱,使重新得著力量,並回應上帝的愛與呼召。」作為個人對於禮拜的定義,同時畫了一張圖,藉以訴說禮拜的意義。

可能是這張圖畫得有聲有色,不但掩蓋了自己英文程度的不足,也在緊張的口試氣氛當中,替我壯膽,而順利的通過了口試。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口試結束後,這張圖竟受到口試委員的青睞,開口要我將之留在美國讓他們做紀念。在恭敬不如從命的情況下,只好將原本彩色的圖送給了口試委員,自己再重新畫了一張黑白的圖片。

回台灣後,我受邀在玉山神學院開禮拜學的課,當時,有位剛從美國取得視覺藝術碩士學位的泰雅族原住民學生前來修我的課,見到我所用來解釋禮拜的意義之圖片雖有意思,但卻毫無藝術的感覺,在他的協助下,以泰雅族傳統的布為底,加上傳統文化的象徵圖案,將圖片加以藝術化,而展現出新的風貌。

1995年,當我出版《基督教禮拜學導論》一書時,這張經由泰雅族藝術家賴安淋同學(現已經是牧師)精心繪製而成的藝術作品,便成了新書的封面,而頗受好評。可惜的是,當這一張表達禮拜學意義的漂亮畫作,被來台訪問的加拿大溫哥華神學院院長看上,賴安淋同學只好送給她當禮物,帶回加拿大作為紀念。如今,大家所看的這兩張圖片並非原作,都是照相的複製品,因原作品全都送給了他人做紀念。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