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 德生教會創設四十七週年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詩篇一 00 篇 1-5 節;腓立比書三章 13-14 節

前言:

每年八月的第一個禮拜天,是「德生教會的創設紀念主日」,同時也是德生教會的「生日」。何以稱之?乃 1964 年,德生教會由母會高雄新興教會分設, 8 月 2 日 舉行開設禮拜而來。此後,每年八月的第一個主日,便成了德生教會的創設紀念主日。數算之下,德生教會創設迄今,正好屆滿四十七 週年( 1964-2011 )。在這四十七年中,因著歷任的牧師、長執,以及所有信仰前輩的努力,使德生教會的教勢得以蒸蒸日上。

感謝的是,八月第一個主日正好也是總會所訂定的「聖樂主日」,亦為「父親節主日」。為慶祝德生教會的「生日」,本會特別於今天舉行讚美禮拜, 藉以感謝 47 年來,上帝對於德生教會的保守與帶領,同時響應總會的「聖樂主日」, 並藉此祝福所有為人父者,父親節快樂!基於此,讚美禮拜程序當中,才會以詩篇一 00 篇 1-5 節之經文,以及多首聖詩作為感恩與讚美 的導引,再以腓立比書三章 13-14 節,保羅所提醒的教導,作為我們「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朝著目標前進的動力。

一、承先啟後 – 感恩的回顧

從詩篇一 00 篇 1-5 節所載之經文:「普天下當向耶和華歡呼,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當來向他歌唱!你們當曉得耶和華是神,我們是他造的, 也是屬他的;我們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場的羊。當稱謝進入他的門;當讚美 進入他的院。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得以見著,這是一篇以色列的敬拜領袖號召普天下所有人,向上帝歡呼歌唱的讚美詩。

詩人為何要邀請普天下所有的人進入聖殿頌讚上帝?乃以色列百姓是上帝所揀選的族群,是屬上帝的信仰團體,而上帝的屬性就是慈愛和信實、永不改變的神,凡以感恩的心進入聖殿,且樂意事奉,誠心敬拜的人,必和 以色列百姓一樣,得著那慈愛和信實之上帝的保守與賜福。今天,適逢「德生教會創設 47 週年」、「父親節」、「聖樂」三個主日於一天的日子,我們也要 響 應詩篇一百篇的號召,用感恩、讚美與回顧的心進入聖殿,敬拜那慈愛、信實、永不改變的上帝。

每當德生教會舉行「生日感恩禮拜」時,牧師都會一再地訴說德生教會創設的典故,旨乃要效法以色列人共同聚集時,那以歷史為鑑的信仰精神。 以色列百姓之所以會在逢年過節,或特別的日子齊聚一堂時,不厭其煩的訴說過去之歷史,乃要上帝所揀選的子民及其子孫,能以感恩加上儆醒的心, 回顧上帝的選召,及帶領祖先出埃及的拯救歷程。千百年來,以色列百姓之所以會持續不斷的這樣做,乃他們知道, 透過感恩與儆醒的回顧,不但可以讓人回想上帝偉大的作為,亦可從過去的歷史得著省思與啟示,同時從上帝 的帶 領中,得著前進的信心與力量。唯有如此,後世子孫才能有效的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再創歷史。

二十世紀的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 Dr.Arnold Toynbee, 1889-1975 )說過:「我們要彼此熟悉歷史,因為人不是只生存於目前的現在裡,我們是生存在一條精神的河流中,我們要記憶過去,也要展望未來。」

任教於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系, 並 於國內外報章雜誌及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等期刊,發表過諸多有關宗教與社會之文章, 著作等身 的葉仁昌教授,曾在<歸屬的神學 – 再思台灣之愛>一文當中寫道:「 『今日之我』在本質上乃是過去歲月的總累績。抽離掉了任何一個『昨日之我』,就將不再是『今日之我』,而是另外一個陌生的存在了。割捨歷史無可避免的是一種嚴重的自戕。 」可知, 要邁向未來,以感恩的心來回顧歷史,實不可或缺。畢竟,現在必然涵蓋著完整的過去,也同時指向了新的未來。 基於此,在德生教會創設紀念日的今天,我們還是要藉此再次訴說德生教會 47 年的歷史點滴。

德生教會設立的動機和典故,需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一百週年紀念( 1865-1965 )所發起的「倍加運動」談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紀念宣教 一百週年,於 1954 年發起「設教百週年紀念教會倍加運動」。經過十年的努力,至 1964 年底,總計達設立教會四百六十六間、信徒十萬零三千名的倍加目標,德生教會就是在「倍加運動」中所創立的。

1964 年,高雄新興教會的蘇天明牧師,為響應長老教會在台宣教一百週年 所推出的倍加運動,在分設六合與重生兩間教會之後,乃計畫再設立第三間教會,因而邀請當時在彰化牧會的邱天登牧師前來高雄協助開拓。蘇牧師之 所以會請邱牧師前來幫忙,乃兩人是就讀神學院時期,非常要好的同學。邱牧師欣然接受後,蘇牧師遂協同新興教會的翁嘉器、吳招生、吳新德、余蔡倫、彭清約等多位長老加入開拓的行列。

1964 年 7 月初,母會新興教會的蘇天明牧師與好友邱天登牧師,及彭清約 長老和余蔡倫長老,相偕來到高雄市德生街勘察分設教會的地點。經過一段時間 的奔走,決定租用德生街 23 號的三樓透天厝作為聚會場所,同時將二樓闢為禮拜堂, 三樓作為牧師館,一樓規劃為接待室及主日學教室,且依街道的名稱,命名為「德生基督長老教會」。母會為劃分德生教會的牧區,乃將住在高雄市大同路以南、中山路以東的新興教會會友劃分到德生教會聚會,大同路附近之會友,則任其自由選擇。

待軟硬體設備皆就緒後, 1964 年 8 月 2 日 ,由高雄中會議長李傳牧師(當時還未有壽山中會,壽中於 1972 年從高雄中會分出)主持了德生教會的開設禮拜。同年 8 月 9 日 ,舉行第一次主日禮拜,出席人數約七十餘名。

1965 年6 月13 日 召開第一次小會,並於同年8 月 8 日,依新約聖經初代教會的模式,設立了第一任執事七名。」

1968 年底,德生教會的教勢快速增長,已有長老四名,執事六名,陪餐會員一七八名,未陪餐之小兒會員一 0 九名,已遠超過成立堂會的標準。

1969 年於壽山中會春季議會稟請,獲准升格為堂會。

1976 年 2 月 26 日 第一次建堂,由蘇天明牧師主持定礎式,於 9 月 17 日 舉行獻堂感恩禮拜。

1981 年開設大仁教會。

1987 年 8 月 23 日 開設德生第二教會(現改為漢民教會)。

1989 年開始籌劃第二次建堂的計畫。

1990 年 9 月 30 日 上午十時,由陳播春牧師主持定礎禮拜,正式開工。

1992 年 3 月 29 日 舉行新建大樓獻堂感恩禮拜。新建禮拜堂落成後,信徒人數呈倍數增長,教勢蒸蒸日上,不但與社區結合,辦理課輔班,還與隔壁的新興國小共同辦理英文教學。

1993 年接納燕巢教會為支會,協助其福音事工。

2000 年起,教會開始推行一連串的禮拜更新、靈命造就、松年大學、週末兒童營、團隊服事、管弦樂團 …. 等事工,並於 2002 年 2 月 17 日 起, 開始第三場 ( 華語 ) 禮拜,教會也從一位牧師,增加到現在的五位,主日禮拜的人數也正逐年增加中。

2011 年起,教會有展開一連串的事工計畫,朝向未來的十年進展。

從這四十七年的歷史可見,德生教會自 1964 年,由母會新興教會分出 來之後,經過四十七年的歷史,已經茁壯成長,不但生了兩個「孩子」(壽山中會的漢民與大仁教會),還認養了一個「孩子」(燕巢教會)。這些年來,的確讓我們看到上帝對德生教會的恩典、同在與保守。

二、繼往開來 – 目標的確立

保羅提筆寫信給腓立比教會時,曾在信上寫道:「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 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 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三章 13-14 節) 這 兩節經文,相信大家都已耳熟能詳,然而要繼往開來,還是得再次引用,畢竟,溫故不但可以知新,更可從中得著新時代的啟示。

保羅所說的「忘記背後」,並非要人不必回顧歷史,而是要人以歷史為殷鑑,讓過去的軟弱、罪咎和失敗成為過去,勿被過去的傷痛所綑綁,導致無法繼續前進。再者,保羅也不要人以過去的成就感到自滿,畢竟過去有所成就,並不代表現在或是將來,就會有著同樣的成就。人若只沈溺過去的成就,不思圖謀未來,不但會產生自傲,還會使得進步的空間受到攔阻,前功盡棄。有鑑於此,每走到一個階段,就當思考,從現在開始,我要做甚麼、 我可以做什麼。保羅要人忘記背後,同時要人努力面前的意旨,我們從希伯來書 十二章 1 節所載之經文:「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便可清楚明白,保羅在腓立比書三章當中,所提出的教導之真諦。

鑑於保羅的教導,為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德生教會乃以聖經箴言二十九章 18 節之訓示:「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於 2011 年 4 月 3-4 日,假真理大學白宮會館 舉辦為期兩天的「 2011-2020 教會事工與異象及發展策略研討會」。 辦理這次研討會的主要目的,乃 在邁入二十一世紀 的第二個年代之際( 2011-2020 ),教會實需領受與開啟從上帝而來的異象,並設定目標與藍圖,繼續向前行,才能擴展上帝的國度,實踐出保羅所給予我們的勸勉。

會中,我乃提出「松年」、「青年」與「宣教」事工的三大異象、計畫和目標,同時邀請與會的同工和長執一起集思廣益、 關心與支持, 並呼籲大家能用行動投入服事,好讓我們的教會能展望未來的十年。(以下之三大異象部份文詞乃引自 《德生教會 2011-2020 事工與異象及發展策略研討會手冊 》, 頁 3-9 ,亦於主後 2011 年 7 月 10 日本會週報的第 43 卷 28 期,頁 15-18 刊載過。)

目標一:松年事工 – 安養、照顧、托老、教育等

再過不久,二次大戰之後出生,被稱為「戰後嬰兒潮」( 1945-1965 )的一代,將在邁入 2015 年之後,陸續退休。由於現代醫學進步,人類的壽命逐漸增長,「老化」將會成為趨勢,特別在經濟水平較高的國家更是如此, 台灣就是其中的國度之一。若再加上二次大戰之前出生的「舊人類」 ( 1925-1945 ),台灣的老年人口,將會逐漸攀升。基於此,除了目前教會正在推展的「松年團契、松年大學、長青學苑」之事工外,松年的安養、照顧與托老,已刻不容緩。

2003 年,德生教會會友所奉獻,座落於燕巢,廣達 7 甲 的土地(包含 2.1 甲 公有地),原本要作為本會的松年事工之用途,但由於台南神學院基於立案的需要,經過商討,本會考慮「神學院是教會的心臟」之由,無條件的奉獻給南神。可惜的是,多年來,礙於政府的法令與南神人才和經費等相關 問題,並無建樹。為能讓本會於 2001 年早就提出,今仍未竟之志的松年事工, 能「起死回生」,繼續推展,本會計畫與南神商量相關的合作事宜,並邀請高、壽、屏中屬下的眾教會一起集思廣益,共同合作,開發燕巢的土地。

感謝的是,經本會 408 次小會提案討論通過後,已正式行文建請南神與本會合作土地開發並共同推展松年事工,目前正等待南神的回覆。

目標二:青年事工 – 青年禮拜、青年福音事工

每當看到某些新興的教派如此吸引年輕人,而長老教會的年輕人卻不願意 參加傳統禮拜,逐漸流失時,就會令人感到憂心。當然,基本的問題,除了 語言、講道、體制、組織、同輩群屬性外,禮拜的形式亦是一大因素。 1998 年 微僕在德生教會就任時,在<新任牧師的牧會理念和目標>一文中,特別提出 「禮拜的更新」這一項事工,企盼教會能「順應」時代,突破「傳統」的束縛。微僕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理念,乃基於多年來的觀察和研究。要使 長老教會的人數增長,禮拜得著更新,「多場次、多語言、多形式」乃是 不可或缺的策略之一。也就是因為這樣,微僕才會於 2002 年初,在德生教會 開設第三場禮拜,其目的就是要處在多元化社會的教會,也能讓年輕人找到適合他們的禮拜方式。

可惜的是,繼 2002 年本會開辦第三場禮拜後, 2008 年本計畫要再開設第四場青年禮拜,以便帶領更多的年輕人進到教會,然卻因為有少部份長執反對「敬拜讚美」的禮拜方式,且又不贊成「華語禮拜」,而在會議中遭到「擱置」,遂而中斷了青年禮拜的計畫。

感謝的是, 2011 年的事工研討會之中,與會的長執已有所共識,日後,將會用開闊的心,虛心學習瞭解「傳統與現代」的差異之功課,並作思維的 轉換,關心年輕人,也會進一步決定增設 青少年事工單位, 重新開啟 2008 年 本就要增設的第四場青年禮拜之計畫。若全體長執能和牧師同心,重視與關心青年的禮拜、聚會和信仰生活,德生教會必定會更加興旺。

目標三、宣教&教會組織調整

時下,有許多台灣教會,常為教會硬體上的建築而使得經濟被拖垮,致使事工 難以前進。 1989 年,德生教會計畫新建禮拜堂之目標,只設計能夠容納 450-500 人所用。然自從 1992 年竣工近二十年來,由於本會增長快速,早已超過這個數目甚多,使得教堂的空間、音響、冷氣等硬體設備不敷使用。基於此,有人認為,應再購買房屋,擴充聚會空間,或想辦法購置教會旁的 房地產,以備日後再蓋一間更大的教會。原本,微僕也想讓德生教會繼續擴大, 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最大的教會,然思考之時,無意間閱讀到一本名為《馬鈴薯湯教會》的書籍後,全然改變了讓德生成為「最大的教會」之觀念。畢竟,大教會的意義並不在於硬體設備與聚會人數,而是在於會友的心胸與福音的廣度。

位於韓國首爾的「光鹽教會」,因所租賃的禮拜堂,是在一家販賣馬鈴薯湯的店面樓上,被喻為「馬鈴薯湯教會」。這是一間沒有自己的禮拜堂,而是由租房子使用演變而來的教會。原本,他們也是計畫存錢建蓋教會,然所需之經費,卻高得嚇人。為不讓教會成為一間為硬體,而一天到晚只擔心「錢」的教會,該會的主任牧師乃改變觀念,把錢的煩惱棄置於一旁,將之轉換在更寬廣的「宣教事工」上。基於此,該會的 主任牧師提出了諸多異象。我們從其異象所帶出來的具體行動可以見著,該會以人比建築物重要的牧會 哲學與福音的目標導向。 如何使一個小小的公寓教會散發基督的愛,讓人感受到心靈的溫暖,遠勝過萬人大教會的熱絡,實值得我們省思。

微僕之所以會依此提出構思,乃長老教會的體制和觀念,較屬「單打獨鬥」 的設計,並不適合「團隊服事」。一位全時間服事,盡忠職守、認真牧會的長老教會牧師,頂多只能牧養 100-150 個會友,超過的話,實無法全心關照與應付每一位會友所需,因光是預備講道、帶領聚會、外出探訪、自我靈修和讀書等,所需的時間,實難以計算;除非牧師的牧會和講道只應付了事,否則,時間絕對不夠用。

如今,德生教會的人數快速增長,包括主日學生與週間的各項聚會,幾乎每一個禮拜都已超過 700 人,若再加上松大、各團契和週間的各項聚會, 人數早已經突破千人。但會友與長執的觀念,還是停留在 100-150 個人的階段, 舉凡婚喪喜慶、探病、諮商協談、行政事務、突發狀況、大小會議、 主領各項聚會等,牧師幾乎都得事必躬親,才能滿足會友的需要,即便有多位 牧師,會友還是停留在傳統的觀念。如此的工作量,已經不是一個牧師所能負荷。這樣的情境,對微僕而言,常因無法面面俱到,而深感難過與愧疚。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長老教會尚無一套適合 500 人以上聚會的體制與團隊服事之完整模式可供依循和參考,超過 500 人以上的教會,往往都得自己摸索,然卻又在人多嘴雜、意見紛歧的情況下,使得牧師所提出的事工和計畫難以推展,心情也常因此受到影響。

有鑑於此,研討會之中,與會的所有同工和長執,乃在「宣教&教會組織調整」的目標上,達成對於下列五項共識:

1. 增設禮拜場次或分設教會,藉以因應空間的不足。

2. 支持宣教事工,仿效早期宣教師的差會和母會之精神,讓德生教會的福音觸角能遍及各地。

3. 支持有心就讀神學院的年輕人,讓他們成為德生教會的「宣教師」。

4. 成立「青年事工委員會」統籌少契、青契、大專、社青,進入大禮拜之傳承計畫。

5. 銓派「德生教會組織調整小組」。

感謝的是,研討會之後,小會已依照開會的共識,開始著手進行各小組的銓派及各項事工的規劃。

結語:

在德生教會創立四十七週年,新的事工正進行之際,期盼大家能不斷更新、 與時俱進,勿被無法與現代接軌的「傳統」所囚禁。若只安於現狀, 什麼都不想改變,也不想要,那以後就什麼都沒有。未來的德生教會,是我們 共同的福音禾場基地,需要大家的參與、承諾。未來十年的事工,實需大家 的 集思廣益、 代禱、關心與支持 ,更需要大家一起用行動來投入服事。願我們都能如同保羅所說: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以便得著從上帝而來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