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從通俗到聖化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詩篇九十八篇4-8節;歌羅西書三章16-17節

引言︰

幾個星期前,有位對音樂學有專精的會友問我說:「牧師,由一般民歌或從國外引進的通俗歌曲,將之改編成為基督教的詩歌,可以在禮拜中吟唱嗎?」聽完提問之後,我乃這樣回答:「這一個問題常有人討論,在神學院的課堂上我也常被提問,雖大多數的人都表贊同,但仍有少部份人持反對的意見。不過,站在個人的信仰認知與長久研究的心得上,我是贊成的,然前提是,得看聖化的過程及其是否有『先前的觀念』而定。」

彼此交換意見之後,我答應提問的會友,會特別撥出一個主日的時間,透過禮拜之信息,用專題的方式提出分享,好讓大家有機會一起共同思考這項值得關注與討論的議題。

由於本信息所要分享的內容屬「專題探討」之性質,和以經文為基礎來傳揚信息的傳統講道方式不同,難免有人會覺得,這篇信息與主題經文似乎配搭不起來。然而,必須說明的是,會以詩篇九十八篇4-8節及歌羅西書三章16-17節這兩段經文作為本篇信息的主題經文,主要之目的,乃探討「從通俗到聖化」這項功課之前,得先讓大家明白,「音樂」是基督徒回應上帝的利器,也是敬拜上帝的重要元素,若能善加利用,方可讓上帝所賜與人類最美好的禮物-「音樂」,發揮出回應上帝美妙的功效。

一、回應上帝的利器音樂

多年前,台灣教會公報社為提供好聽的詩歌給基督徒和教會的詩班唱頌,每一季都會發行一本《頌音集》。《頌音集》除了提供豐富的詩歌之外,為讓詩歌的愛用者也能有文字可以作為旁徵,主編都會在《頌音集》裡面附上一篇攸關教會音樂的文章。記得,創刊號出版時,主編特別邀請我以台灣教會公報社董事長的身份書寫一篇文章。當時,我乃以〈用音樂朝見與回應上帝〉為題,撰寫了一篇長達兩千多字的文章,以之訴說用音樂回應上帝的重要。

在探討「從通俗到聖化」之前,容我藉此摘錄當時所寫的部份內文作為分享,好讓大家能先行瞭解「用音樂朝見與回應上帝」的功課。

  人要和上帝相通,建立關係,除了要在共同禮拜時,專心閱讀、默想、聆聽與回應上帝所啟示的話語之外,還得透過「聲音」,用心靈和誠實來朝見,才能達到美好的敬拜果效。所謂的「聲音」,除了教會所唱頌的傳統聖詩外,舉凡樂器、詩章、頌詞等,能回應與讚美上帝,使上帝的名能得以高舉,且能感動人心者,都是非常好的「聲音」。基於此,拙著《聖詩的認識與應用》一書當中,我乃以「聖經是上帝啟示人類的話語,聖詩是人類回應上帝的聲音。」這句話作為基本命題,理由在此。

    舊約聖經有多處經文提及上帝的子民當用詩詞、用歌聲、用樂器、用歡呼等,來回應與讚美上帝的重要,就是連諸天、穹蒼、星辰也都當一同歌唱,述說上帝的榮耀,傳揚祂的手段。其中,最讓人所熟悉的經文,莫過於詩篇九十八篇4-8節:「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歡樂;要發起大聲,歡呼歌頌!要用琴歌頌耶和華,用琴和詩歌的聲音歌頌他!用號和角聲,在大君王耶和華面前歡呼!願海和其中所充滿的澎湃;世界和住在其間的也要發聲。願大水拍手;願諸山在耶和華面前一同歡呼。」以及一百五十篇1-6節:「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在神的聖所讚美他!在他顯能力的穹蒼讚美他!要因他大能的作為讚美他,按著他極美的大德讚美他!要用角聲讚美他,鼓瑟彈琴讚美他!擊鼓跳舞讚美他!用絲弦的樂器和簫的聲音讚美他!用大響的鈸讚美他!用高聲的鈸讚美他!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除了舊約中的詩人提醒我們要用歌頌和讚美來回應上帝之外,保羅也在寫給以弗所和歌羅西教會的書信中,一再地強調回應上帝的不可或缺。
    保羅寫道:「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讚美主。」(以弗所書五章19節)「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無論做什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神。」(歌羅西書三章16-17節)
    詩人和保羅之所以會鼓勵上帝的子民用「聲音」來回應上帝,乃他們感受到,上帝是美好的,是偉大的,沒人像祂一樣,能夠創造天地萬物,行奇妙的事,施行救恩。

    既然聖經中的詩人和保羅,如此看重回應與讚美上帝的重要,如何讓教會成為用美妙聲音回應上帝的教會,當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再者,傳福音達到地極,使萬民歸主乃是當前基督教會的重大使命,也是耶穌基督託付人類的重要工作。然而,在福音的工作中,回應上帝的聲音絕不可或缺,因為音樂不但是傳福音的媒介,也是一大力量,更是一大利器………。

    音樂是獻給上帝的祭物,也是基督徒整體合一的見證,不但可使教會充滿活力,還會帶動源源不絕的屬靈力量,激發傳福音的心志與行動,進而復興教會。
    舊約時代,只有利未人才有福份參與聖歌隊的服事;宗教改革前,也只有特定的人士和從「聖歌隊學校」畢業的人才可以加入,大家皆視能夠參與聖歌隊,用詩歌來回應上帝為一種無上的光榮。當時,雖有許多人想加入服事,但礙於體制,還是不被接受。如今,在「信徒皆祭司」的情況下,只要有心、有恩賜,每一個人都可以加入音樂的服事………。

   文章來源:胡忠銘撰,《頌音集》,http://siongim.pctpress.org.tw/docs_008.php

二、從通俗到聖化

「在神學之後就是音樂,地位僅次於神學,這是從上帝而來的寶貴禮物。」這句出自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之口的名言,乃眾所周知,從中,可以看到,馬丁路德對於音樂的重視。

馬丁路德為讓參與禮拜的會眾,都能用聽得懂的語言來聆聽上帝的話,並透過熟悉的「聲音」來回應上帝,不但將聖經翻譯成德文,還打破天主教長久以來,對詩歌「聖與俗」之分的傳統觀念。為擺脫天主教拉丁語經文歌的規律,馬丁路德挑選諸多一般人都能接受,且易於感動人心的「通俗」歌曲,將之「聖化」(sanctification,這一個字源於拉丁文,在基督教神學意指「使之成聖」,即從通俗轉化成神聖。)填入和信仰有關的歌詞後,再配上原有的旋律,提供給信徒唱頌。雖馬丁路德此舉,被天主教當局指控「聖俗不分」,但卻得著改革宗基督徒的認同與支持。馬丁路德會這樣做,如上所述,乃他認為,音樂是上帝給予人類最為美好的禮物,若能加以「聖化」,並善加利用優美的旋律,不但能感動人心,還能成為回應上帝非常好的祭物,何樂而不為?

事實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2009年所出版的新聖詩當中,就有多首聖詩之旋律的創作動機,並非基於基督教信仰,而是引自一般的通俗歌曲,其中不乏民謠、情歌、頌歌、國歌、軍歌……等,由於這些歌曲的旋律動聽,且易於被人所接受,經由聖詩學者與教會音樂工作者加以「聖化」之後,而成了基督教會所吟唱的「聖詩」。諸如:第27首〈我主上帝〉之旋律乃引自瑞典民謠、第258首〈請咱齊聲感謝上帝〉之旋律與「德國國歌」相同、第556首〈踏先人腳跡同腳步〉之旋律採集自「台灣布農族古調」、第612首〈境遇好歹變化無定〉之旋律引自「情歌」、第614首〈我心恬靜〉之旋律即我們所熟悉的「芬蘭頌」……等。這些旋律都很優美,而且動聽,相信大家在禮拜中,皆已吟唱過無數次,想必都會深受感動。

坦而言之,上述所舉之聖詩唱起來相當感人,若不加以說明旋律的典故,並沒有人會在意,也沒有人會對這些旋律的來源產生「質疑」。然而,這樣的旋律,到底適不適合在禮拜中作為回應上帝之用?基本上,並沒有所謂「對或錯」、「可與不可」的絕對標準,其良窳利弊殊難評論,實有極大討論的空間。

1986年,神學院畢業時,我所撰寫的畢業論文,就是在探討馬丁路德與約翰加爾文兩位宗教改革家對於教會音樂主張的差異,為此,我將題目訂為:〈論馬丁路德與約翰加爾文對基督教音樂的主張及其對後世之影響與貢獻〉。文中,我先針對兩人的成長背景及其神學觀的差別,還有兩者對於教會音樂主張上的差異做比較。在研究的過程中,我發覺,馬丁路德熱衷於音樂,加上性格較有彈性,因而在教會音樂和詩歌的主張上採取開放的態度;相對的,約翰加爾文生性懦弱,性情執著,對於教會音樂當然就顯得相當保守。易言之,兩人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差異,乃和其天生性格、成長背景、信仰體驗、神學觀念等因素脫離不了關係。

完成上述這篇論文,順利從神學院畢業迄今32年來(1986-2018),個人依然認為,贊成與反對「從民歌聖化成為聖詩」者,和其個性、認知、恩賜、成長背景等,所衍生出來的信仰體驗與神學觀念,以及是否有「先前的觀念」等因素有關。

所謂「先前的觀念」,即在民歌之旋律尚未被「聖化」之前,歌曲早已被人所熟悉,且深入人心,而存在的既有觀念。好比有人將〈你儂我儂〉這首台灣民歌的歌詞拿掉,將之聖化,填入信仰的歌詞,沒有「先前觀念」的人,就會很自然的唱頌,並不會有任何的質疑。除了〈你儂我儂〉之外,也有人將中國民謠的〈茉莉花〉改編成聖詩,拿給西方教會的聖歌隊和信徒吟唱,唱過的人,無不深受感動,因為旋律非常優美。相對的,對這些歌曲存有「先前觀念」的我們,就會怎麼唱,怎麼怪!

又如大家都非常熟悉,本名為〈別站在我的墳前哭泣〉(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之後由日本人加上旋律,再將之改為〈千風之歌〉這首詩歌,原為美國的詩作(作者是誰,眾說紛紜,仍待專家查究),其詩詞的概念乃在表達死者安慰活者,說我並沒有死,而是化為千縷微風吹著。起初,這只是一首詩,並沒有配上旋律,直到1995年,英國廣播公司在節目中朗誦這一首詩時,被一位兒子死於愛爾蘭共和軍砲擊的父親聽到,喚起他想到兒子所遺留一封標示「致所有我愛的人」的信件中記錄著這首詩。當傷心的父親,在公開場合拿出這首詩朗讀時,引發相當大的共鳴。

2001年美國911事件後,為紀念受難者,這首詩又被公開朗誦,遂而引發極大的迴響。同年,集日本作家、歌手、作曲家、攝影師、連環畫家於一身的新井滿將這首詩翻譯為日文,並為之譜曲,命名為「千の風になって」,中文有〈千風之歌〉、〈化為千風〉或〈千縷微風〉多種翻譯。

2003年,當新井滿發行自己所譜曲的這首歌曲時,並未受到關注,直到2006年12月31日,日本NHK電視台舉辦歌唱活動時,因〈千風之歌〉的旋律相當優美,被來賓一唱成名,再經NHK電視台的放送,終於成了家喻戶曉的「名歌」。此後,〈千風之歌〉一曲經常在台灣與日本兩地的告別式會場上出現,當然,教會的告別禮拜中,也常被用來當作「慰歌」。

當〈千風之歌〉逐漸被廣為吟唱之後,有基督徒對於這首歌的歌詞提出質疑,認為不應該在教會的告別式出現,直指得救的基督徒歸天之後,已有主耶穌的救贖,靈魂將回歸天家,怎能如同〈千風之歌〉的歌詞所述:「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果真如此,那靈魂將如同雲霧消散在雲霄,不知去向。為此,有基督徒撰文提出批判。然在眾多文章中,雖觀點迥異,但大部份的人還是認為,若能將之「聖化」,並配上適合基督教信仰的歌詞,還是可以接受。

在長老教會聚會的精神科施義賢醫師,就特別針對這個議題,在教會公報撰文寫道:「……如果我有機會舉辦生前告別式,但願我能選〈千風之歌〉這首歌,當我離別前的告白:『請不要站在我的墓前哭泣,因為我已經不在這裡,我已與主在天堂同享榮耀;我並非沉睡不醒,我願化為千風,化為千縷微風。雖然這世界污濁,但若能夠,我希望帶著從主那裡領受的愛,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關懷著世人苦痛:秋天時祈願能化為陽光,照射在田野間,也照亮世人昏暗的心田;在冬天則化為白雪,傳遞神的救恩,如同鑽石般的光芒,教更多人得救;晨曦升起之際,則化為飛鳥呼喚你,叫世人儆醒;夜幕低垂時,幻化為星辰,陪伴孤苦無依的人,守護著他們。請別在我的墓前哭泣,因為我不在那裡。』詩人的意境,不應該用宗教的意識形態狹隘的框住它。神的愛不就像千風般地撫慰著我們,也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去愛人。離別的時候,我們不只嚮往天堂的榮耀,更期待安慰在地上悲傷痛苦的人們,詩人寫出了基督徒應有溫柔慈愛的胸懷,怎麼反成為牧長心中不安自責的源頭,令人跌倒的迷惑和魔鬼的糖衣呢?我深感困惑不解!」(見《台灣教會公報》2012年5月14日~5月20日/3142期,〈公報廣場〉)

再者,旅居美國,在南加州台灣人長老教會聯合會松年團契聚會的簡榮源兄,亦在同一期同一版的教會公報撰文建議:「凡是基督徒引用〈千風之歌〉作告別式慰歌,不要忘記加添『將來在天國,眾信徒抱盼望要相見』,才不致於所信的皆落空。基督徒的路尾,不能化作千風消散來終結。」

說的也是,若沒有「聖化」過的詩歌,直接拿來唱,的確不妥,然若能加以聖化,再拿來唱頌,應該可以接受。不過,前提是,若心中存在著「先前的觀念」,導致不自在時,就不要勉強。然「聖化」之後,若大家都能接受,且唱出來會感動人心,那就放心去唱。畢竟,音樂是上帝給予人類最為寶貴的禮物,而音樂正是我們朝見與回應上帝的重要利器。

結語:

總而言之,既然文可載道,詩以載道,那音樂應可成為詩與詞的載道之力量。在凡事互相效力的信仰前提下,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期待大家靜下心來一起共同討論,但不必爭論,只要將通俗歌曲「聖化」之後,回歸信仰的基本面,以上帝為中心,舉凡能感動人,且能榮神益人的詩歌,應該都可列入唱頌的考慮。

最後,願我們能遵循保羅致歌羅西教會的書信所述:「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無論做什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神。」(歌羅西書三章16-17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