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得人的事奉 — 黃麗琿牧師

  • 黃麗琿牧師

為配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21世紀宣教方案,以及考慮不同族群的需要,特別是目前年輕的族群不但不太會說台語,甚至聽不懂台語,導致許多人離開以台語講道的長老教會,前往華語的教會參加禮拜,或是因此離開教會,成為迷失的羊群。因此,期待藉著第三場(華語)禮拜的實施,讓福音的大傘能造福更多的人,也讓每個族群都有享受上帝話語的權利。

在第三場禮拜實施之前,藉此與大家一起分享幾件事情,並邀請大家用禱告托住這場禮拜,讓這場禮拜成為一個「得人的事奉」。

一、從禮拜的語言來看
有一天,我爸和我們在討論要買什麼車比較好,因為以前那部車已經開十幾年了,想要換一部車。我們討論了許多車款,我就說:「可以考慮考慮Cefiro的車子,聽說配備不錯。」後來,媽從裡面出來。爸就說:「我要買Cefiro」。我媽也不知道怎麼聽的,就說:「你的『西米路(西裝)』已經那麼多套了,穿不完了,你還要買『西米路』」。我說:「媽!Cefiro是車子。」

可見,語言溝通的背後還夾雜著許多阻礙溝通的因素。語言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許多溝通障礙也是因語言而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素來重視「母語」,在不同的地區就使用不同的語言來宣教。在原住民社會就用原住民各族的語言,在客家地區就用客家話,在其他的地方就多用閩南語,及小部份使用華語的教會。因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推動母語上,可說是不遺餘力。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卻也發現,許多人對閩南語一知半解,導致做禮拜時無法完全投入,不是他們無心參與,而是語言所造成的問題。語言的隔閡這不論對個人或對教會而言都是相當可惜的事。

除了外省藉的弟兄姊妹、原住民或客家人以外,我們年輕的一輩,閩南語都不大會講,而上一輩則是華語不大會講。因此在溝通上可能造成許多的誤會。

有一天,有一所國中上理化課的時候,大家意興闌珊,睡覺的睡覺,寫信的寫信。忽然老師問了一句:「同學們,你們沒有沒有看過『俗辣』?」大家心頭一驚,「啊?(同學以為是指罵人家「混混」的意思)」這時台下一片鴉雀無聲,老師又問了一次:「沒有人看過俗辣嗎!看過的人舉手。」這時有同學緩緩舉起右手,其他的同學也慢慢跟進。理化老師說:「哦?你們這班不錯哦,很多人看過!那個班長,你在那裡看到的?」班長輕聲地說:「在…夜市有很多啊….」。老師這時拿起一塊石臘說:「是喔,我怎麼沒看過?」

語言是一種工具,若語言的改變可以讓人得著造就,那我們為何不使用呢?在使徒行傳第二章開始,記載有關聖靈降臨那天所發生的事情。

五旬節那天,門徒聚集在一起。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纔說起別國的話來。

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就甚納悶;都驚訝希奇,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我們各人,怎麼聽見他們說我們生來所用的鄉談呢?那天,他們都聽見門徒用他們的鄉談,講說神的大作為。(參徒2:1-11)

我們看見那些各地的猶太人,他們說不同的語言,但是,五旬節那天,他們都從門徒那裡,聽到用他們自己家鄉的語言「講說神的大作為」。這是何等美好的事!

我們教會即將辦「華語禮拜」,我們希望習慣使用華語的弟兄姊妹,都能得著像五旬節那天的「驚奇」,都能聽見「神的大作為」。

二、從禮拜的內容來看
一般來說,人可分為「理性」與「感性」,有人比較「理性」,有人比較「感性」。有人希望安靜地禮拜,可以讓心靈沈澱,享受與神同在寧靜的時刻。而有些人則希望禮拜充滿活力朝氣,喜歡振奮人心的音樂,喜歡大聲呼求的禱告。這其中的差距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只有適合的問題。因此,無需在形式上相互批評,因為我們只是用不同的形式敬拜上帝。

保羅說:「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參林前9:19-23) 。

我們希望能顧及每個人在靈性上不同的需要,因此,期待在華語禮拜聚會型態上能以理性的基礎,創造感性的氣氛。讓禮拜年輕、活潑,卻又不失莊嚴隆重,使能造就每一個參與的人。

美國研究教會增長的學者William M. Easum(1990)在《教會增長手冊》(The Church Growth Handbook)中提出教會增長的20個原則。其中原則二是「當人們有選擇時,教會就增長。」

教會增長應顧及所有族群,在某同質性族群增長時,也應防止其他族群受排擠。教會應追求多樣性,勝於單一性,這是一種「多樣性的策略」。Easum甚至建議,每個主日可以有不同的禮拜形式,以提供神學、宣教與禮儀各層面的信息。例如每月第一週可採用不同形式的聖餐。第二週為傳統禮拜。第三週是針對慕道友設計,無週報的非正式聚會。第四週可強調福音的社會層次,把信仰活出來。第五週可安排任何形式聚會。

另外,時間也是一個重點。Easum也認為,「每增加一場主日早晨的禮拜,教會就會增長。」因為,信徒參加禮拜在時間上有更多的選擇。我們當然也懷著這樣期待,更為此獻上禱告。

如今,我們將開始第三場禮拜,正因為我們也有這種「多樣性的策略」思考,我們希望藉著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時間,多樣性的禮拜形式,把福音的大傘再向外擴張。我們不希望強調母語,而忽略說華語族群的需要。耶穌曾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裏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10:16)。

三、從「建立以恩賜為本的事奉團隊」來看
目前,第三場禮拜仍在籌備階段,正在努力地召集同工。我們需要更多人參與事奉,甚至是每個人都有事奉的機會,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利向上帝表達他的心意。Easum(1990)在其增長原則三指出,「當人們能按其技巧、恩賜服事時,教會就會增長」。他舉了衛理公會一間增長教會為例,那教會之所以增長,乃是因為他們有82%的人參與服事。

這裡列出我們教會第三場禮拜的分組及內容,歡迎我們一同來參與。
組別工 作 內 容
召集人負責召集協調會,並與小會連繫相關事宜
行政組1. 負責行政工作及人事資源整合
2. 負責聚會內容宣傳製作文宣
3. 聚會場地設備、環境佈置及影音設備建構
關懷組1. 關懷表設計,關懷名單建構
2. 關懷網設計、接待新會友、收集會友消息及代禱事項
3. 關心會友聚會狀況、交誼活動規劃
音樂組1. 負責崇拜音樂事工,敬拜讚美、詩歌領唱
2. 聚會選曲、安排樂器、操作影音設備
3. 安排詩班、司琴
禮拜組1. 負責敬拜程序及檢討事宜
2. 講員安排、邀請及接待
3. 負責會前禱告會
4. 負責禮拜同工訓練事宜

在此,我們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事奉,更希望給予每位參與者適當的鼓勵。我相信鼓勵比教訓更能激發人心,讓人全力以赴。

德國教會增長研究學家施瓦茨(Christian A. Schwarz, 1999)從超過一千間教會的研究之後,寫了《自然的教會發展:健全教會的八種優良特質指引》一書。書中強調「以恩賜為本的事奉方式」,即「我個人的事奉正好與我的恩賜配合」,這是教會八種優良特質中影響最大的。他指出,在事奉上能否用自己的恩賜,是最能影響基督徒的滿足感,與人們是否「活得喜樂」有著極大的關係。歡迎您一起加入這個「以恩賜為本的事奉團隊」,從服事中獲得人生最大的滿足感。

Easum(1990)指出,90%的成長教會,是期待他們的教會增長。我們是否也有這樣的期待?我認為第三場禮拜與第一、二場,都是一種「得人的事奉」。我們不只希望得著參加禮拜的信徒,我們更希望得著一起事奉的同工。讓每一場禮拜都是一個「得人的事奉」!